在山海卫城西门外大约八里路的地方,在官马要道上,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
做红瓦店。这里曾经有过一个饭铺,全部用红瓦盖的屋顶。虽然经过许多年,原来
的房子已被烧毁,后来重盖的房子,使用旧红瓦只占了一部分,大部分用的是新的
和旧的灰瓦,可是这个村庄仍旧叫做红瓦店,早已远近闻名,而且这个地名已载在
县志上了。从红瓦店往北去,几里路之外,是起伏的群山,首先看见的是二郎山,
从那里越往北去,山势越发雄伟。在两边的大山之间有一道峡谷。沿着峡谷,要经
过大约二十里曲折险峻的山路,才能到达九门口。九门口又名一片石,为防守山海
关侧翼的险要去处。从红瓦店往南望,几里外便是海边。当潮水退的时候,红瓦店
离海稍远,但也不过几里路。就在这海与山之间,有一大片丘陵起伏的宽阔地带,
红瓦店正在这个地带的中间。自古以来,无数旅人、脚夫,无数兵将,从这里走向
山海关外,走往辽东去,或到更远的地方。有些人还能够重新回来,有些人一去就
再也不回来了。特别从天启年间以来,关外军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很多很多
的将士,从这里出去,就死在辽河边上,死在宁、锦前线,而能够回来的也多是带
着残伤和消沉情绪。红瓦店这个村庄被过往的人看做是出关前一个很重要的、很有
纪念意义的打尖地方。不管是从北京来,从永平来,从天津来,陆路出关,都需要
经过红瓦店,在这里停停脚,休息休息,再赴山海关,然后一出关就属于辽东了。
这天早晨,东方才露出淡青的曙色,树梢上有疏星残月,从谁家院落中传出来
鸡啼、犬吠。惨淡的月色照着红瓦店的房子和大路,街外的大路上流动着朦胧的晓
雾。很多很多运送粮食和各种辎重的马车,骡子,骆驼,从这里往山海关去。骆驼
带着铜铃铛,一队一队,当啷、当啷的铃声传向旷野,慢吞吞地往东去。瘦骨棱梭
的疲马,面有菜色的赶车人,也在早晨的凉风和薄雾中,同样接连不断地往前走。
有时候从晓雾中响起一下清脆的鞭声,但是看不见鞭子,只看见鞭上的红缨在黎明
的熹微中一闪。鞭声响过,红瓦店村中,这里那里,又引起一阵犬吠,互相应和。
一会儿,天渐渐大亮了。公鸡虽然已经叫了三遍,现在还在断断续续地叫个不
停。在南边的海面上,有一阵乳白色的晓雾好像愈来愈重,但过了不久,一阵凉风
吹过,雾又消散了,稀薄了,露出没有边际的海的颜色。海色与远方的天色、云色
又混到一起,苍苍茫茫,分不清楚哪是海,哪是云,哪是天空。在这海天苍茫、分
不清楚的地方,逐渐地出现了一行白色的船帆。这船帆分明在移动,一只接着一只,
也许几十只,也许更多。偶尔曙色在帆上一闪,但又消失,连船队也慢慢地隐进晓
雾里边。
这时,从山海关西环城中出来了一小队骑马的人,中间的一位是文官打扮。当
他快到红瓦店的时候,在马上不断地向西张望,显然是来迎候一位要紧的人。他策
马过了石河的长桥,奔往红瓦店街中心来。
当这一小队人马来到红瓦店街上的时候,街旁的铺板门已经陆续打开,有的店
家已经在捅炉子,准备给过往行旅做饭。这位官员下马后,并不到小饭铺中休息,
却派出一名小校带领两名骑兵继续往西迎去。在街南边有平日号的一处民宅,专为
从京城来的官员休息打尖之处,俗称为接官厅。这位穿着五品补服的官员到接官厅
前下马,进去休息。他是河南人,姓李,名嵩,字镇中,原是一个候补知府,如今
则是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心腹幕僚,今晨奉洪承畴之命来这里迎接一位深懂得军事、
胸有韬略的朋友。当下他在接官厅里打了一转,仍不放心,又走出院子,站在土丘
上张望片刻,然后才回进厅来,吩咐准备早饭,并说总督大人的贵客将到,须得准
备好一点。
过了大约一刻钟,一阵马蹄声来到接官厅大门外停下。李镇中赶快站起来,不
觉说道:“来了!”他正要出迎,却有一个军官匆匆进来,几个亲兵都留在大门外。
一看不是客人,李镇中不觉一笑,说:
“原来是张将军!”
这位张将军和洪承畴是福建同乡,新来不久,尚没有正式官职,暂时以游击衔
在中军副将下料理杂事。他同李镇中见过礼后,坐下问道:
“客人今天早晨能赶到么?”
李嵩说:“他是连夜赶路,按路程说,今早应该赶到才是。”
“制台大人急想同这位刘老爷见面,所以老先生走后不久,又差遣卑将赶来。
制台大人吩咐,如果刘老爷来到,请在此稍作休息,打尖之后,再由老先生陪往山
海关相见。卑将先回去禀报。”
“怎么要刘老爷先进城去?制台大人不是在澄海楼等候么?”
“制台大人为选定明日一早出关,今日想巡视长城守御情况,所以决定一吃过
早饭就到山海关城内,等见了刘老爷之后,即便出关巡视。”
李嵩感叹说:“啊,制台为国事十分操劳,一天要办几天的事啊!”
张将军又问道:“这位刘老爷我没有见过,可是听制台大人说,目前局面,战
守都很困难,有些事情想跟刘老爷筹划筹划。这刘老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老先
生可知道么?”
李嵩慢慢地说:“我也只见过一面。听说,此人在关外打了二十年的仗,辽阳
一仗①几乎全军覆没。他冲出重围,仍在辽东军中,总想有所作为。不意又过数年,
局面毫无转机,他忿而回到关内。从此以后,他对辽东事十分灰心,在北京每与人
谈到辽事,不免慷慨流涕。他曾屡次向朝廷上书,陈述救辽方略,但是朝廷并不采
纳。朝廷上的门户之争是那么激烈,他已经看透,无能为力,后来就隐居在西山一
个佛寺里边,听说是卧佛寺,在那里注释兵法。我们总督大人离北京以前,偶然到
卧佛寺去,遇见了这位刘老爷,平日已闻其名,一谈之下,颇为倾心。此后就几次
约他到北京城内公馆里住下深谈,每次都谈到深夜。总督大人几次请刘老爷来军中
赞画军务。这位刘老爷执意不肯,说是他已经年过花甲,对国家事已经灰心。最近
因为咱们大人就要出关,却解锦州之围,特意写了一封十分恳切的书信派人送往刘
老爷处,邀他务必来山海关一晤,商谈今后的作战方略。刘老爷这才答应前来。几
天前已经从北京起身了,天天向这里赶路,前天到了永平,听说我们大人明天就要
离开山海关,就只好日夜赶路。”
①辽阳一仗——此事发生在明熹宗天启元年三月。明军先失沈阳,继失辽阳。
“哦!原来是这么重要啊,难怪总督大人今天天不明就起来,连连问派人去迎
接没有。我们说,李老爷已经去了。立刻又派我来,真是巴不得马上跟他见面。”
正说着,外面又是一阵马蹄声。他们停了谈话,侧耳谛听。李嵩向仆人说:
“快看看!是不是客人到了?”
一月以前,洪承畴从永平来到山海关,他的行辕就扎在山海关城外靠着海边的
宁海城中。这里是长城的尽头,宁海城就紧挨着长城的东端。它一边临海,一边紧
靠长城,是为防守长城和山海关而建立的一个军事堡垒。洪承畴因为山海关城内人
马拥挤,所以将行辕移出来,设在宁海城中。现在宁海城的民房都占尽了,官房也
占尽了,仍然不够住,又在城内城外搭起了许多军帐。他的制标营有两千五百名骑
兵和步兵,大都驻扎在宁海城内外,也有一部分驻扎在山海关的南翼城。他自己近
来不住在他的制台行辕,却住在澄海楼中。这澄海楼建筑在海滩的礁石上,没有潮
水的时候,楼下边也有水,逢到涨潮,兼有东风或南风,更是波涛汹涌,拍击石基,
飞溅银花。然而波涛声毕竟不像城内人喊马嘶那么嘈杂,也不是经常都有,所以他
喜欢这个地方多少比较清静,且又纵目空旷,中午也很凉爽。从澄海楼到宁海城相
隔大约不到半里路,有桥梁通到海岸。桥头警戒很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在澄
海楼的东边、南边、西边,不到五十丈远,有一些带着枪炮和弓弩的船只拱卫着这
个禁区。更远处约摸有一二里路,又是好多船只保卫着澄海楼向海的三个方面。
半个月来,从洪承畴的外表上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他照旧治事很勤谨,躬亲簿
书,每日黎明即起,半夜方才就寝,但他的心中却埋藏着忧虑和苦闷。他之所以离
开行辕,住在澄海楼,也可能与他的内心苦闷有关。但是他自己不肯泄露一点心思,
仅是幕僚中有人这么猜想罢了。
那天五更时候,从海面上涌来的一阵阵海涛,拍打着澄海楼的石基,澎湃不止。
洪承畴一乍醒来,知道这正是涨潮时候,而且有风。但睡意仍在,没有睁开眼睛。
他忽然想着几桩军戎大事,心中烦恼,就不能再睡了。赶快穿衣起来之后,他不愿
惊动仆人,轻轻开门走出,倚着栏杆,向海中瞭望。海面上月色苍茫,薄雾流动,
海浪一个接着一个,真是后浪推前浪,都向着澄海楼滔滔涌来,冲着礁石,打着楼
基。在海边有很多渔船,因为风浪刚起,还没有起锚出海。警戒澄海楼的几只炮船,
在远处海面上随着灯火上下。在这几只炮船外面,可以看见向辽东运送军粮的船队,
张满白帆,向着东北开去。这时宁海城和榆关城中号角声起,在号角声中夹着鸡鸣、
犬吠、马嘶。大地渐渐地热闹起来了。
洪承畴凭着栏杆望了一阵,感到一身寒意,便退回屋中,将门关上,坐在灯下,
给住在京城的家中写信。
一个面目姣好、步态轻盈的仆人,只有十八九岁,像影子似的一闪,出现在他
的背后,将一件衣服披到他的背上。他知道这是玉儿,没有抬头,继续将信写完。
玉儿替他梳了头,照料他洗过脸,漱了口。他又走出屋去,凭着栏杆闲看海景。
这时太阳刚刚出来,大得像车轮,红得像将要熔化的铁饼,开始一闪,从海面
上露出半圆,随即很快上升,最后要离开海面时,似乎想离开又似乎不肯完全离开,
艳红色的日边粘在波浪上,几次似乎拖长了,但终于忽然一闪,毅然离开海面,冉
冉上升。
洪承畴正在欣赏海面的日出奇景,忽然听见附近几丈外泼刺一声,银光一闪,
一条大鱼跳出海面又落入水中,再也不曾露出来一点踪迹。洪承畴重新将眼光转向
刚升起的红日和远处的孤立礁石姜女坟,以及绕过姜女坟东去的隐约可见的点点白
帆。
洪承畴看了一阵海景,又想起了未来的军事,感慨地长嘘一声。他知道兵部要
派一个张若麒来到他的身边,作为监军,这使他的心事更加沉重。他想着这次统兵
援锦,不知能否再回山海关内,能否再从澄海楼上眺望这山海关外的日出景色,不
禁心中怆然。
他重新走回屋中,吩咐玉儿替他焚香。然后他将昨夜由幕僚们准备好的奏疏,
用双手捧着放在香炉后边,跪下去叩了头。刚刚起身,中军副将陈仲才进来,向他
躬身说道:
“禀大人,黎明以前,李赞画已去红瓦店迎候刘先生。题本今早就拜发么?”
洪承畴说:
“题本刚已拜过,立即同咨文一起发出。”
桌上放着的洪承畴给皇帝的题本和送给兵部的咨文,内容都是报道他对山海关
防御已经部署就绪,择定明日出关,迅赴宁远,力解锦州之围。中军副将拿起来两
封公文,看见果然都已经封好,注了“蓟密”二字,盖了总督衙门的关防。他又将
洪承畴已经写好的家书也拿起来,正要退出,洪承畴慢慢说道:
“我吃过早饭要去城中,接见本地官绅,然后出关巡视几个要紧地方的防御部
署。你火速再派张将军去红瓦店迎候刘先生,请刘先生在红瓦店稍事休息,打尖之
后,径到城内同我相见,不必来澄海楼了。”
“是!马上就派张将军骑马前去。”
洪承畴心事沉重,背抄着手,闲看楼上的题壁诗词。在众多的名人题壁诗词中,
他最喜爱一首署款“戎马余生”的《满江红》,不禁低声诵读:
北望辽河,
凝眸久,
壮怀欲碎。
沙场静,
但闻悲雁,
几声清唳。
三十年间征伐事,
潮来潮落楼前水。
问荒原烈士未归魂,
凭谁祭?
封疆重,
如儿戏。
朝廷上,
纷争炽。
叹金瓯残缺,
效忠无计。
最痛九边传首①后,
英雄抆②尽伤心泪。
漫吟诗慷慨赋从军,
君休矣!
①九边传首——熊廷弼在天启年间任辽东经略,颇有才干,懂军事,不得展其
所长,且受排挤陷害,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被杀,传首九边示众。
②抆——音wen。古人诗词中习惯将擦泪写作抆泪。
这首词,他每次诵读都觉得很有同感,其中有几句恰好写出了他的心事。遗憾
的是,自从驻节澄海楼以来,他曾经问过见闻较广的几位幕僚和宾客,也询问过本
地士绅,都不知道这个“戎马余生”是谁。
他正在品味这首词中的意思,仆人来请他下楼早餐。洪承畴每次吃饭,总在楼
下开三桌。同他一起吃饭的有他的重要幕僚、清客,前来求他写八行书荐举做官的
一些赋闲的亲故和新识。虽然近来宾客中有人害怕出关,寻找借口离开的不少,但
是另有人希望获得军功,升官较易,新从北京前来。洪承畴在吃饭时谈笑风生,谁
也看不出他竟是心事沉重。早饭一毕,他就吩咐备马进城。
洪承畴还没有走到山海关南门,忽然行辕中有飞骑追来,请他快回行辕接旨。
洪承畴心中大惊,深怕皇上会为他未能早日出关震怒。他决定派一位知兵的幕僚和
一位细心的将军代他巡视山海关近处的防御部署,并且命人去城中知会地方官绅都
到行辕中等候接见,随即策马回澄海楼去。
尽管洪承畴官居蓟辽总督,挂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分明深受崇祯皇
帝的倚重,但每次听说要他接旨都不免心中疑惧,有时脊背上冒出冷汗。他没法预
料什么时候皇上会对他猜疑,不满,暴怒,也不能料到什么时候皇上会听信哪个言
官对他的攻讦或锦衣卫对他的密奏,使他突然获罪,下入诏狱。现在他怀着忐忑的
心情赶回到澄海楼,竭力装得镇静,跪下接了旨,然后叩头起立,命幕僚们设酒宴
招待送旨的太监。他自己捧着密旨走进私室。当他拆封时候,手指不禁轻轻打颤。
这是皇上手谕,很短。他匆匆看了一遍,开始放下心来,然后又仔细看了一遍。那
手谕上写道:
谕蓟辽总督洪承畴:汝之兵饷已足,应今夜驰赴宁远,鼓舞将士,进解锦州之
围,纵不能一举恢复辽沈,亦可纾朕北顾之忧。勿再逗留关门,负朕厚望。已简派
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总监援锦之师,迅赴辽东军中,为汝一臂之助。如何进兵作
战,应与张若麒和衷共济,斟酌决定,以期迅赴戎机,早奏肤功。此谕!
洪承畴将上谕看了两遍,放在桌上,默默坐下。过了片刻,几位亲信幕僚进来,
脸上都带着疑虑神色,询问上谕所言何事。
洪承畴让大家看了上谕,一起分析。因皇上并未有谴责之词,众皆放心。
关于张若麒的议论,前几天已经在行辕中开始了。但那时只是风传张若麒将来,
尚未证实。今见上谕,已成事实,并且很快就要到达,大家的议论就更牵涉到一些
实际问题。有人知道张若麒年轻,浮躁,喜欢谈兵,颇得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信任。
但历来这样的人坏事有余,成事不足。可是今天他既是钦奉敕谕,前来监军,就不
可轻易对待。还有人已经预料张若麒来到以后,必定事事掣肘,使洪承畴战守都不
能自己做主,不禁为援锦前途摇头。
当大家议论的时候,洪承畴一言不发,既不阻止大家议论,也不表露他对张若
麒的厌恶之情。他多年来得到的经验是,纵然跟亲信幕僚们一起谈话,有些话也尽
可能不出于自己之口,免得万一被东厂或锦衣卫的探事人知道,报进宫去。这时他
慢慢走出屋子,凭着栏杆,面对大海,想了一阵。忽然转回屋中,告诉幕僚和亲信
将领们说:
“你们各位都不要议论了。皇上对辽东军事至为焦急,我忝为大臣①,总督援
军,应当体谅圣衷,努力尽职;成败利钝,付之天命。我已决定不待明天,提前于
今夜二更出发。”他转向中军副将说:“你传令行辕,作好准备,一更站队,听候
号声一响,准在二更时候全部出关。”他又叫一位幕僚立即替他草拟奏稿,口授大
意说:“微臣跪诵手诏,深感皇上寄望之殷,振奋无似。原择于明日出关,已有密
本驰奏。现乃决定提前于今夜二更出关,驰赴宁远。”
①忝为大臣——惭愧地做了朝廷大臣。忝:愧对他人。用为自谦之词。
众人听了,尽皆诧异:仅仅提前一夜,何必更改行期?
洪承畴想得很多,用意甚深,但他不便说出。等到大家散后,他对两三个最亲
信的幕僚小声说道:
“你们不知,皇上这一封密旨还没有对我见罪,如果再不出关,下一次密旨到
来,学生就可能有大祸临头。现有圣旨催促出关,自不宜稍有违误。学生身为总督
大臣,必须遵旨行事,为诸将树立表率。虽只提前一夜,也是为大臣尽忠王事应有
的样子。”
一位幕僚说:“张若麒至迟明日可到,不妨等他到了一起出关,岂不很好?”
洪承畴笑一笑,轻轻地摇摇头,不愿说话。
另一幕僚说:“这话很是。等一下张监军,也免得他说大人故意怠慢了他。我
看这个意见颇佳,幸望大人采纳。”
洪承畴望望左右,知道屋中并无别人,方才说道:“张若麒年轻得意,秉性浮
躁,又是本兵大人心腹。皇上钦派他前来监军,当然他可以随时密奏。皇上本来多
疑,所以他的密奏十分可怕。如果我等待他来到以后再起身出关,他很可能会密奏
说是在他催促之下我才不得已出关的。为防他这一手,我应该先他起身,使他无话
可说。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说了以后,轻轻一笑,颇有苦恼
之色。
几个亲信都不觉心中恍然,佩服洪承畴思虑周密。有人轻轻叹息,说朝廷事就
坏在各树门户,互相倾轧,不以大局为重。
一个幕僚说:“多年如此,岂但今日?”
又一个幕僚说:“大概是自古皆然,于今为烈。”
洪承畴又轻轻笑了一声,说:“朝廷派张若麒前来监军在学生已经感到十分幸
运,更无别话可说。”
一个幕僚惊问:“大人何以如此说话?多一个人监军多一个人掣肘啊!”
洪承畴说:“你们不知,张若麒毕竟不是太监。倘若派太监前来监军,更如何
是好?张若麒比太监好得多啊。倘若不是高起潜监军,卢九台不会阵亡于蒿水桥畔。”
大家听了这话,纷纷点头,都觉得本朝派太监监军,确是积弊甚深。张若麒毕
竟不是太监,也许尚可共事。
正说着,中军进来禀报:送旨的太监打算上午去山海关逛逛,午后即起身回京,
不愿在此久留。洪承畴吩咐送他五百两银子作为程仪。一个幕僚说,这样一个小太
监,出一回差,送一封圣旨,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见到皇上,送他二百两银子就差不
多了。
洪承畴笑一笑,摇摇头说:“你们见事不深。太监不论大小,都有一张向宫中
说话的嘴。不要只看他的地位高低,须知可怕的是他有一张嘴。”
这时,张游击将军从红瓦店飞马回来,禀报刘先生快要到了。洪承畴点点头,
略停片刻,便站起来率领幕僚们下楼,迎上岸去。
这位刘先生,名子政,河南人,已经有六十出头年纪。他的三绺长须已经花白,
但精神仍很康旺,和他的年纪似不相称。多年的戎马生活在他的颧骨高耸、双目有
神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使他看上去显然是一个饱经忧患和意志坚强的人。看见
洪承畴带着一群幕僚和亲信将领立在岸上,他赶紧下马,抢步上前,躬身作揖。洪
承畴赶快还揖,然后一把抓住,说道:“可把你等来了啊!”说罢哈哈大笑。
“我本来因偶感风寒,不愿离京,但知大人很快要出关杀敌,勉为前来一趟。
我在这里也不多留,倾谈之后,即便回京,从此仍旧蛰居僧寮,闭户注书,不问世
事。”
“这些话待以后再谈,请先到澄海楼上休息。”
洪承畴拉着客人在亲将和幕僚们的簇拥中进了澄海楼。但没有急于上楼。下面
原来有个接官厅,就在那里将刘子政和大家—一介绍,互道寒暄,坐下叙话。过了
一阵,洪承畴才将刘单独请上楼去。
这时由幕僚代拟的奏疏已经缮清送来,洪承畴随即拜发了第二次急奏,然后挥
退仆人,同刘谈心。
他们好像有无数的话需要畅谈,但时间又是这样紧迫,一时不能细谈。洪告刘
说,皇上今早来了密旨,催促出关,如果再有耽误,恐怕就要获罪。刘问道:
“大人此次出关,有何克敌致胜方略?”
洪承畴淡然苦笑,说:“今日局势,你我都很清楚。将骄兵惰,指挥不灵,已
成多年积弊。学生身为总督,凭借皇上威灵,又有尚方剑在手,也难使大家努力作
战。从万历末年以来,直至今天,出关的督师大臣没有一个有好的下场。学生此次
奉命出关,只能讲尽心王事,不敢有必胜之念。除非能够在辽东宁远一带站稳脚跟,
使士气慢慢恢复,胜利方有几分希望。此次出兵援锦,是学生一生成败关键,纵然
战死沙场,亦无怨言,所耿耿于怀者是朝廷封疆安危耳。此次出关,前途若何,所
系极重。学生一生成败不足惜,朝廷大事如果毁坏,学生将无面目见故国父老,无
面目再见皇上,所以心中十分沉重,特请先生见教。”
刘子政说:“大人所见极是。我们暂不谈关外局势,先从国家全局着眼。如今
朝廷两面作战,内外交困,局势极其险恶。不光关外大局存亡关乎国家成败事大,
就是关内又何尝不是如此?以愚见所及,三五年之内恐怕会见分晓。如今搜罗关内
的兵马十余万众,全部开往辽东,关内就十分空虚。万一虏骑得逞,不惟辽东无兵
固守,连关内也岌岌可危。可惜朝廷见不及此,只知催促出关,孤注一掷,而不顾
及北京根本重地如何防守!”
洪承畴叹息说:“皇上一向用心良苦,但事事焦急,顾前不能顾后,愈是困难,
愈觉束手无策,也愈是焦躁难耐。他并不知道战场形势,只凭一些塘报、一些奏章、
锦衣卫的一些刺探,自认为对战场了若指掌,遥控于数千里之外。做督师的动辄得
咎,难措手足。近来听说傅宗龙已经释放出狱,授任为陕西、三边总督,专力剿闯。
这个差使也不好办,所以他的日子也不会比学生好多少。”
刘子政感慨地苦笑一下,说:“傅大人匆匆出京,我看他恐怕是没有再回京的
日子了。这是他一生最后一次带兵,必败无疑。”
“他到了西安之后,倘若真正练出一支精兵,也许尚有可为。”
“他如何能够呢?他好比一支箭,放在弦上,拉弓弦的手是在皇上那里。箭已
在弦,弓已拉满,必然放出。恐怕他的部队尚未整练,就会匆匆东出潼关。以不练
之师,对抗精锐之贼,岂能不败?”
洪承畴摇摇头,不觉叹口气,问道:“你说我今天出关,名义上带了十三万军
队,除去一些空额、老弱,大概不足十万之众,能否与虏一战?”
刘子政说:“虽然我已经离开辽东多年,但大体情况也有所闻。今日虏方正在
得势,从兵力说,并不很多,可是将士用命,上下一心,这跟我方情况大不相同。
大人虽然带了八个总兵官去,却是人各一心。虏酋四王子①常常身到前线,指挥作
战,对于两军情况,了若指掌。可是我方从皇上到本兵,对于敌我双方情况,如同
隔着云雾看花,十分朦胧。军旅之事,瞬息万变,虏酋四王子可以当机立断,或退
或进,指挥灵活。而我们庙算决于千里之外,做督师者名为督师,上受皇帝遥控,
兵部掣肘,下受制于监军,不能见机而作,因利乘便。此指挥之不如虏方,十分明
显。再说虏方土地虽少,但内无隐忧,百姓均隶于八旗,如同一个大的兵营,无事
耕作,有事则战,不像我们大明,处处叛乱,处处战争,处处流离失所,人心涣散,
谁肯为朝廷出力?朝廷顾此不能顾彼,真是八下冒火,七下冒烟。这是国势之不如
虏方。最后,我们虽然集举国之力,向关外运送粮食,听说可以勉强支持一年,但
一年之后怎么办呢?如果一年之内不能获胜,下一步就困难了。何况海路运粮,路
途遥远,风涛险恶,损失甚重。万一敌人切断粮道,岂不自己崩溃?虏方在他的境
地作战,没有切断粮道的危险。他不仅自己可以供给粮食,还勒索、逼迫朝鲜从海
道替他运粮。单从粮饷这一点说,我们也大大不如虏方。”
①虏酋四王子——指清太宗皇太极,为努尔哈赤第八子,因于努尔哈赤天命元
年被封为四大贝勒之一,位居第四,故俗称虏酋四王子。
洪承畸轻轻点头,说:“先生所言极是。我也深为这些事忧心如焚。除先生所
言者外,还有我们今天的将士不论从训练上说,从指挥上说,都不如虏方;马匹也
不如虏方,火器则已非我之专长。”
“是啊!本来火器是我们大明朝的利器,可是从万历到天启以来,我们许多火
器被虏方得去。尤其是辽阳之役,大凌河之役,东虏从我军所得火器极多。况且从
崇祯四年正月起,虏方也学会制造红衣大炮。今日虏方火器之多,可与我们大明势
均力敌,我们的长处已经不再是长处了。至于骑兵,虏方本是以游牧为生,又加上
蒙古各部归顺,显然优于我方。再说四王子这个人,虽说是夷狄丑酋,倒也是彼邦
的开国英雄,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善于用兵。今天他能够继承努尔哈赤的业
绩,统一女真与蒙古诸部,东征朝鲜,南侵我国,左右逢源,可见非等闲之辈,不
能轻视。”
正谈到这里,忽然祖大寿派人给洪承畴送来密书一封。洪承畴停止了谈话,拆
开密书一看,连连点头,随即吩咐亲将好生让祖大寿派来的人休息几天,然后返回
宁远,不必急着赶回锦州,怕万一被清兵捉到,泄露机密。刘子政也看了祖大寿的
密书,想了一想,说,
“虽然祖大寿并不十分可靠,但这个意见倒值得大人重视。”
洪承畴说:“我看祖大寿虽然过去投降过四王子,但自从他回到锦州之后,倒
是颇见忠心,不能说他因为那一次大凌河投降,就说他现在也想投降。他建议我到
了宁远之后,步步为营,不宜冒进,持重为上。此议甚佳,先生以为然否?”
“我这一次来,所能够向大人建议的也只有这四个字:持重为上。不要将国家
十万之众作孤注一掷,……”
刘子政正待继续说下去,中军副将走了进来,说是太监想买一匹战马,回去送
给东主爷曹化淳,还要十匹贡缎,十匹织锦,都想在山海关购买。副将说:
“这显然是想要我们送礼。山海关并非江南,哪里有贡缎?哪里有织锦?”
大家相视而笑,又共相叹息。
洪承畴说:“不管他要什么,你给他就是,反正都是国家的钱,国家的东西。
这些人得罪不得呀!好在他是个小太监,口气还不算大。去吧!”
副将走后,洪承畴又问到张若麒这个人,说:“刘先生,你看张若麒这个人来
了,应该如何对付?”
“这个人物,大人问我,不如问自己。大人多年在朝廷做官,又久历戎行,什
么样的官场人物都见过,经验比我多得多。我所担心的只有一事而已。”
“何事?”
“房琯之事①,大人还记得么?”
①房琯——曾做唐肃宗的宰相。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月,房琯率大军与安
禄山叛军战于咸阳的陈陶斜,大败。
洪承畴不觉一惊,说:“刘先生何以提到此话?难道看我也会有陈陶斜之败乎?”
刘子政苦笑一下,答道:“我不愿提到胜败二字。但房琯当时威望甚重,也甚
得唐肃宗的信任。陈陶斜之败,本非不可避免。只因求胜心切,未能持重,遂致大
败。如果不管谁促战,大人能够抗一抗,拖一拖,就不妨抗一抗,拖一拖。”
“对别的皇上,有时可以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话抗一抗。可是我们
大明不同。我们今上更不同。方面大帅,自当别论;凡是文臣,对圣旨谁敢违拗?”
两人相对苦笑,摇头叹息。
洪承畴又说道:“刘先生,学生实有困难,今有君命在身,又不能久留,不能
与先生畅谈,深以为憾。如今只有一个办法,使我能够免于陈陶斜之败,那就是常
常得到先生的一臂之助。在我不能决策的时候,有先生一言,就会开我茅塞。此时
必须留先生在军中,赞画军务,请万万不要推辞。”说毕,马上起身,深深一揖。
刘子政赶快起身还揖,说道:“辱蒙大人以至诚相待,过为称许,使子政感愧
交并。自从辽阳战败,子政幸得九死一生,杀出重围,然复辽之念,耿耿难忘。无
奈事与愿违,徒然奔走数年,辽东事愈不可为,只得回到关内。子政早已不愿再关
心国事,更不愿多问戎机。许多年来自知不合于时,今生已矣,寄迹京师僧舍,细
注兵法,聊供后世之用。今日子政虽剩有一腔热血,然已是苍髯老叟,筋力已衰,
不堪再作冯妇①。辱蒙大人见留,实实不敢从命。”
①再作冯妇——不自量力,重做前事。冯妇是寓言中的人名,寓言故事见于
《孟子·尽心章》。
洪承畴又深深一揖,说:“先生不为学生着想,也应为国事着想。国家安危,
系于此战,先生岂能无动于衷乎?”
刘子政一听,默思片刻,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说:“大人!人非草木,孰能
无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子政倘无忠君爱国之心,缺少一腔热血,断不会少年
从军,转战塞外,出生入死,伤痕斑斑。沈阳沦陷,妻女同归于尽。今子政之所以
不欲再作冯妇者,只是对朝政早已看穿,对辽事早已灰心,怕子政纵然得侍大人左
右,不惜驰驱效命,未必能补实际于万一!”
洪承畴哪里肯依,苦苦劝留,终于使刘子政不能再执意固辞。他终于语气沉重
地说:
“我本来是决意回北京的。今听大人如此苦劝,唯有暂时留下,甘冒矢石,追
随大人左右。如有刍菚之见,决不隐讳,必当竭诚为大人进言。”
洪承畴又作了一揖,说:“多谢先生能够留下,学生马上奏明朝廷,授先生以
赞画军务的官职。”
刘摇头说:“不要给我什么官职,我愿以白衣效劳,从事谋划。只待作战一毕,
立刻离开军旅,仍回西山佛寺,继续注释兵书。”
洪承畴素知这位刘子政秉性倔强,不好勉强,便说:“好吧,就请先生以白衣
赞画军务,也是一个办法。但先生如有朝廷职衔,便是王臣,在军中说话办事更为
方便。此事今且不谈,待到宁远斟酌。还有,日后如能成功,朝廷对先生必有重重
报赏。”
“此系国家安危重事,我何必求朝廷有所报赏。”
中午时候,洪承畴在澄海楼设便宴为刘子政洗尘。由于连日路途疲乏,又多饮
了几杯酒,宴会后,刘在楼上一阵好睡。洪承畴稍睡片刻,便到宁海城行辕中处理
要务。等他回到澄海楼,已近黄昏时候。
洪承畴回来之前,刘子政已经醒来,由一位幕僚陪着在楼上吃茶。他看了壁上
的许多题诗,其中有孙承宗的、熊廷弼的、杨嗣昌的、张春的,都使他回忆起许多
往事。他站在那一首《满江红》前默然很久,思绪潮涌,但是他没有说出这是他题
的词。那位陪他的幕僚自然不知。正在谈论壁上题的诗词时,洪承畴带着几个幕僚
回来了。洪要刘在壁上也题诗一首。刘说久不作诗,只有旧日七绝一首,尚有意味,
随即提起笔来,在壁上写出七绝如下:
跃马弯弓二十年,
辽阳心事付寒烟。
僧窗午夜潇潇雨,
起注兵书《作战篇》①。
①《作战篇》——《孙子兵法》中的一篇。
大家都称赞这首诗,说是慷慨悲凉,如果不是身经辽阳之战,不会有这么深沉
的感慨。洪承畴说:“感慨甚深,只是太苍凉了。”他觉得目前自己就要出关,刘
子政题了此诗,未免有点不吉利,但并未说出口来。
这天晚上,二更时候,洪承畴率领行辕的文武官员、随从和制标营兵马出关。
他想到刘子政连日来路途疲劳,年纪也大,便请刘在澄海楼休息几天,以后再前往
宁远相会。刘确实疲倦,并患轻微头晕,便同意暂留在澄海楼中。洪承畴又留下一
些兵丁和仆人,在澄海楼中照料。
刘子政一直送洪承畴出山海关东罗城,到了欢喜岭上。他们立马岭头,在无边
的夜色中望着黑黝黝的人马,拉成长队,向北而去,洪承畴说:
“望刘先生在澄海楼稍事休息,便到宁远,好一起商议戎机。今夜临别之时,
先生还有何话见教?”
刘子政说:“我看张若麒明日必来,一定会今夜追往宁远,大人短时期内务要
持重,千万不能贸然进兵。”
洪承畴忧虑地说:“倘若张若麒又带来皇上手诏,催促马上出战,奈何?”
“朝廷远隔千里之外,只要大人同监军诚意协商,无论如何,牢记持重为上。
能够与建虏①相持数月,彼军锐气已尽,便易取胜。”
①建虏——今东北大部分地区,在明朝设置建州卫,又设建州左卫、右卫,故
明人蔑称满族为建虏,也称为“东虏”。
“恐怕皇上不肯等待。”
“唉!我也为大人担忧啊!但我想几个月之内,还可等待。”
“倘若局势不利,学生惟有一死尽节耳!”
刘子政听了这话,不禁滚出眼泪。洪承畴亦凄然,深深叹气。刘子政不再远送,
立马欢喜岭上,遥望大军灯笼火把蜿蜒,渐渐远去,后队的马蹄声也渐渐减弱,终
于旷野寂然,夜色沉沉,偶然能听到荒村中几声犬吠。
评论 0 条 / 浏览 57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