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于如是正加行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审谛了知乱不乱相。如是名为正知具念。若能善取诸厌离相诸欣乐相。如是乃名调伏一切世间贪忧。由是因缘宣说彼能安住炽然。乃至调伏世间贪忧。先发如是正加行时。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微劣而转难可觉了。复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身心澄净身心调柔身心轻安。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渐更增长能引强盛易可觉了。心一境性身心轻安。谓由因力展转引发方便道理。彼于尔时不久当起强盛。易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于其顶上似重而起非损恼相。即由此相于内起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风大偏增众多大种来入身中。因此大种入身中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能对治彼。身调柔性身轻安性。遍满身中状如充溢。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欢喜俱行令心喜乐。所缘境性于心中现。从此已后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有妙轻安随身而行在身中转。由是因缘心踊跃性渐次退减。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寂静行转。从是已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何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有作意。得此作意初修业者有是相状。谓已获得色界所摄少分定心。获得少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有力有能善修净惑所缘加行。令心相续滋润而转。为奢摩他之所摄护能净诸行。虽行种种可爱境中。猛利贪缠亦不生起。虽少生起依止少分微劣对治。暂作意时即能除遣。如可爱境。可憎可愚可生憍慢可寻思境。当知亦尔。宴坐静室暂持其心。身心轻安疾疾生起。不极为诸身粗重性之所逼恼。不极数起诸盖现行。不极现行思慕。不乐忧虑俱行诸想作意。虽从定起出外经行。而有少分轻安余势随身心转。如是等类当知是名有作意者清净相状。”(三十二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第四瑜伽处之一
复次此嗢拖南曰
七作意离欲。及诸定广辩。”(三十三卷)
“若于如是正加行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审谛了知乱不乱相,如是名为正知具念。” 就是说,你的定力炽然清楚的时候,这个理上,因为你工夫到了,理更深入了,这个叫做“正知具念”。
讲生死的问题,一个钟头恐怕不够吧,那就下一次了,我一上来你就提起注意,你们都失念,不是……
“若能善取诸厌离相,诸欣乐相,如是乃名调伏一切世间贪忧。由是因缘,宣说彼能安住炽然,乃至调伏世间贪忧。” 身心内在外证到这个境界,对于欲界人世间的一切,真发生厌恶,想跳出来,恳切地想跳出来;不是普通心理的一点灰心、不如意,是厌恶到极点,想跳出来。或者“欣乐相”,自己的身心内在非常高兴,对世间的一切是厌离的,身心内在自己修证的那个境界有了把握,越来越“欣乐”了。“如是乃名调伏”,你的气质转变、身心转变了,这个时候才真叫做调伏其心了,调伏初心,世俗的心——这还是世间定哦,注意,这还是世间定,还在加行法里头, “调伏一切世间贪忧”,贪欲、烦恼、忧愁都没有了,心念永远是平等。
如果,我们在座的所有修道的都到了这一步,大家来一看,这里都是现成的罗汉——罗汉不一定现在家、出家相的,经典上有,到了这个境界就是罗汉境界了,就是所谓圣贤僧众,佛也说过的,不一定你现哪个相。他说这个样子……当然,还是世俗的。
“先发如是正加行时,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微劣而转,难可觉了。” 这个时候,所谓心境才能够到达“心一境性”,初禅定境。上面还是止,所以,修呼吸、四大、风观,还是在止的境界。到了“心一境性”,那么,身心都是轻安、轻灵、安稳。“微劣而转”,但是,虽然心一境性,意识当中,下意识有些杂念、妄念,有些偏差的念……贪嗔痴慢习气还在,这个时候八十八结使并没有解开,只是调伏下去——你知道吗,叫做调伏,伏下去了、沉下去了,根根并没有刨掉。所以,将来你们万一自己用功到这个境界,认为这个已经到家了,“哈,悟道了!”那就很糟糕,你根没有刨,只是调伏而已哦。所以,到“微劣而转,难可觉了”,换句话说,阿赖耶识那个种性的习气还在转动,你自己觉察不到。
“复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身心澄净,身心调柔,身心轻安,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渐更增长,能引强盛,易可觉了,心一境性,身心轻安。” 要千万注意,到这一步再加用功,再加修止、修观,不断地精进,到了“身心”两方面“澄净”,澄清下去——身的“澄净”谈何容易啊!身澄净,脸色、气相,连骨头都转了,都转澄清了,清了还要净,“身心澄净”。“身心调柔”,澄净以后才能调和、柔软,骨节都柔软了。
所以,有人天生骨节柔软,他多生累劫这一方面的业力就轻;有些人的骨头硬得比水泥钢骨还硬,那就是天生的业力不同,多生累劫业力种子带来的。
所以,“身心调柔”再进一步,就是“身心轻安”,同前面的轻安又不同。那么,修持到这个程度,“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前面的身心轻安还有杂念在,有些杂念你觉察不到,自己觉得没有杂念。到这一步呢,慢慢地进步,那个觉性,灵明觉知之性比较强盛了,所以,对于微细的杂念挑得出来,立刻就了(liǎo)。“心一境性,身心轻安”,你看这一节,再三地提,并不是重复的文字,一个一个的程度不同。因为没有别的文字可以用,我们人世间只有这个文字引用形容它,没有别的文字可以用。
“谓由因力,展转引发方便道理,彼于尔时,不久当起强盛易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于其顶上,似重而起,非损恼相。” 你们有几个人,偶然撞到这个境界。他说,因为身心轻安了,因为这个“力”,什么力?定的力量,静的力量,“辗转引发方便道理”,有些方法上懂一点了,修持的方法进步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你自己感觉到心境特别定,一个游丝、妄念、贪嗔痴,一起来就知道了,马上就被你消灭了,转化过来了,“心一境性”,“身心轻安”。
但是,因为这个道理,头顶发胀,有时头痛,乃至头重的不得了。头又分好几节重,先是牙齿这一面都重,有牙齿坏的,有什么病的,都来了,严重得很。我们那个雷先生,他可以给你们报告,打坐做工夫到那个时候,牙齿痛的啊,在里头打架。像我那个牙齿,十几岁就坏了,然后保持了几十年。到那个时候,牙齿在里面跳舞起来,几十个牙齿在跳舞,我说:去你的,我把你统统割掉,我做工夫是替你做的呀,我跟牙齿吵架了。它到这样。
所以你看,最近这两天,吕老太太写信来,她有个坏牙齿,因为工夫到了这一步,她说,夜里睡的时候感觉:哎呀,我的牙齿掉了,掉在嘴里,懒得管它……到早晨起来,牙齿又粘上去了。是掉了,到早上睡醒了,它又粘上去了,自己那股气又把它吸回去了,又粘牢了。她夜里睡睡,睡眠昏沉了,这一昏沉,牙齿就掉下来,醒了以后它又粘回去了。她说:这一次总算真的掉了,本来还跟医生约好——外国的医生都要提前好几个礼拜约,约好哪一天来拔牙齿。她现在约好医生了,大概这个牙齿也怕医生的一钳子,它总算走路了,自己就掉了,一点都没有感觉。
是这个样子,一节一节痛过来。你有鼻子敏感,到这里就发重,哎呦,痛苦得很呦。他这里只告诉你头痛发重,“于其顶上似重而起”,但是“非损恼相”,可是你要认清楚,这不是病。
所以,到这个时候,我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里也告诉过你们,眼睛不好,眼睛的病就来了;耳朵不好,耳朵的病就来了;哪一部分不好,哪一部分来。当然,你业力重的,里头有发炎,如果有先天性的梅毒,好,跟着这个气一上到脑里,这个人白痴了,完了,或者中风了,就很严重了。除非你把业力修正了。身上的先天性梅毒,由这个气,由这个修风观到达了,一样可以把它吹化了,那就没有问题了那就要有很大的认知与正信了。
修行到这里,都是实际的了,不是那么简单。我不给你们讲,你们看过去了“嘿嘿”不晓得看些什么东西,看那么多字,也读了经,木鱼也敲过了……
现在告诉你,“于其顶上似重而起”,但是告诉你“非损恼相”。你们注意啊,到这一步境界,气脉到了头上,那个之难受啊,他告诉你认清楚,这不是病古人有些是能忍过去的。
“即由此相于内起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 到了这样,气脉至顶了,在道家认为不得了,“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这个时候,开眼、闭眼都有光明。你认为光就是道,你错了,光不过是境界,不相干属于四大变化,与正观知性不相干,正观的知性不在光上。
他说,这个时候,“诸烦恼品、心粗重性,皆得除灭”,你心中没有妄念了,贪嗔痴的烦恼没有了——不是根拔了,粗重的没有了,表层的好像没有了。
“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统统生起。就是说,这个时候,心中纵然碰到外界贪嗔痴刺激的烦恼,有没有呢?有,有烦恼,哎,懒得动,也懒得生气,就算了,可以对治。必须要到这一步,头轮、头部的气脉通了,“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再进一步,身体越来越轻了。
“风大偏增,众多大种来入身中,因此大种入身中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能对治彼。身调柔性,身轻安性,遍满身中,状如充溢。” 他说,再进一步轻安,“风大”变成宇宙的气流,就是庄子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跟天地的气、整个的宇宙合一了。这个时候,所谓“众多大种来入身中”,不但是风大进来,法界的地、水、火、风都跟你身上交通往来,都跟你色身上面交通往来。所谓,等于你自然吃了十方诸佛给你的多种“维你命”,不是维他命(众笑),自然多种“维你命”就来了,所谓脱胎换骨,人可以变化过来。
“因此大种”,“大种”就是四大的种,地、水、火、风。“入身中故,能障乐断”,能够障碍你的这些魔障,没有办法来,割断了。“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一切烦恼没有了,身上的“粗重”,就是说,修持到了这个程度,祛病延年,那当然无病,健康一点、长寿一点也不成问题了。
那么,“身调柔性,身轻安性,遍满身中,状如充溢”,这个时候,你自己等于气功练到了家,十个手指头、全身气都充满了。气充满,不是你胖起来,胖起来是肉多了,那个是粗重的,那是欲界地狱里的东西,是气充满。
你看老年人,十个指头就扁了,皮都皱褶了。你们身体不好的,指头就都扁了、皱褶了。你们看看自己的十个指头……到这个时候,十个指头都鼓圆了,都充满了。所以,整个的身体哪一部分的气,自己晓得都充满了,人以后就变成一个气球了,可以在空中立住了,在空中可以飘了。
“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欢喜俱行,令心喜乐。所缘境性于心中现,从此已后,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有妙轻安随身而行,在身中转。” 他说,这个时候,气充满了以后,开始时你会欢喜得跳起来,人真高兴了,一切无烦恼,那才快乐,人生才觉得人生的味道了。就是说,你一切的烦恼——家人死光了、大地上的人死光了,你都哈哈大笑呢;你并不是笑他们死得好啊,你自己实在是身心轻安,也替他们可怜,人生无常了,不过如此了,如此而已。
“令心悦豫”,你心里无比的高兴。所以,这种境界就是“欢喜俱行”,欢喜,“哈哈”会笑的。但是你注意哦,现在看了佛经,自己还是要制止,晓得这个也还是境界;若不晓得这个理,你“哈哈”笑,有时候就把你笑疯了,那么也叫做走火入魔,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你看了佛经的这些理,修持的理懂了以后,这里笑一阵子:不要笑了,去他娘的,有什么好笑的!也就算了。
那么,“所缘境性于心中现”,你所有想要什么境界,观想什么境界,就呈现什么境界。你要观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境界就呈现;观想哪个菩萨,哪个菩萨就呈现,这是观想出来的哦。
“从此已后,彼初所起轻安”,那么身心“起轻安”。好,再进一步,这个力量习惯了,这个境界也习惯了,等于饭一样吃惯了,酒一样喝惯了,不在乎了。“渐渐舒缓”,慢慢又进一步,又一个境界变化。这个进步的时候好像退步,你要注意啊,每一次进步的中间,好像有退步了。“慢慢舒缓”。“有妙轻安”,那就不同,说不出来了,也只好用“轻安”,又轻又安,“随身而行”,随身,“在身中转”,你们普通讲气脉流通,奇经八脉打通,在这里无所谓,那是小事而十种一切入,都在色身上自由往来,就是三十七菩提道品中的四如意道的味道。
“由是因缘,心踊跃性,渐次退减”,那就是说,轻安又向身体内部深入进去了,又进一层。
“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寂静行转。” 慢慢慢慢,得止、得定的境界更深了,更深层了,更宁定了。
“从是已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 到了这个境界,你修持工夫到了这个境界,所谓修瑜伽、修禅那,才可以说你“作意”的这一部分建立了,你的“作意”才所建立。这个才够得上“堕在有作意数”,你有这一点工夫了,因为你“作意”有了,我要在这个定境,念一动就可以达到,才可以算是你“作意”这一部分修成。
这个作意是胜解作意,不是凡夫的作意。我们凡夫起心动念也是作意,那是凡夫境界,欲界的,那是散乱的;胜解作意唯在理上,定上做得了主的。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
“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 你要知道,你要地水火风色身能够转变到这个样子,你已经由欲界里跳到了色界,升华到色界了。
这个欲界,你看到欲是坏的,嘿,要靠四大这个欲火起来,才把它化掉啊;化掉了以后,慢慢经过这个风大的修持,才可以跳出欲界,证到色界里去。这里都给你消息露得很清楚哦,当然,弥勒菩萨露一半,我又帮忙加一点点,全部嘛,那看你们的功德了,看自己的福报了,慢慢参吧。
他说,到这个时候证到色界,“获得色界定地”,所以,叫你“三界天人表”看清楚,到初禅、二禅天的境界去了。“所摄少分”,还有一点点,就是说,你上了色界天的边缘,被你抓住,第一步踏上了——不要掉下来啊,掉下来,再到地球上来很痛苦,跌得粉碎啊。“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色界的“微妙正作意”到了。 “由是因缘,名有作意。” 就是有作意,有禅定的正思维。
“得此作意初修业者,有是相状”,有这个境界, “谓已获得色界所摄少分定心。” 你已经到达了色界的一部分定。
“获得少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有力有能,善修净惑所缘加行”,(同学:“惑”字有错。)哦,“有力有能,善修净界所缘加行”,就是真达到净土境界的边缘,这个净土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意境上的净土,作意上的。
“令心相续,滋润而转,为奢摩他之所摄护,能净诸行。” 这完全是止境、定境。
“虽行种种可爱境中,猛利贪缠亦不生起。” 他说,定力到了这个境界,你证到最可爱的境界——你是男人,电视所广播出来的世界美女,都是欲界美女所选出来的第一名,都是裸体的站在你前面,你觉得是小朋友、小妹妹一样,慈爱,那个爱是慈悲的爱,没有欲念,动不了欲,没有欲,假设拿男生来讲;拿女性来讲,同样的道理,这是讲男女之色欲。乃至金钱啊、名誉啊、地位啊,皇帝交给你当,你也不要了,这个时候真不要了,人间的富贵已经看不上了。
刺是哪里来的?哦,我的手老是抓这个桌子,木头上的刺进去了,又来一个,原来如此,呵,我还找不出它的来去,总算把它参出来了。
到这个时候,色界这个样子,“猛利贪缠亦不生起”,外界最猛烈的诱惑---不行,没用。因为欲界的诱惑,你看不上了,太低级了,你那个境界高了达到了定生喜乐。
“虽少生起,依止少分微劣对治,暂作意时,即能除遣。” 假定在那个太猛烈的魔境界里头,偶然动一下念,你那个觉性马上强烈对抗,这个念头就没有了,自己会自动拿掉了。
“如可爱境,可憎、可愚、可生憍慢、可寻思境,当知亦尔。” 不但是讲男女色欲的,功名富贵这些可爱的境界是如此,你工夫到这里,脾气也发不起来,“可憎”,恨得想杀人——不可能,纵然偶然动一下,哎,自己那个觉性马上对自己已经不客气了:怎么起这个念头啊!那个坏念头立刻就跑掉了。“可愚”,随时在智慧清净中,没有愚痴。也没有骄慢心,也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看不起众生,也不会。也没有妄念、思想来。“当知亦尔”,都是这个样子。
“宴坐静室,暂持其心,身心轻安,疾疾生起。” 这个时候需要闭关了。哎,老*啊,你要住茅蓬闭关,你要到这个程度。所以禅宗告诉你,“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这个境界嘛,工夫来讲,禅宗叫到“重关”境界,什么是“重关”?到达色界的境界,色界天的定境界。所以这个时候,“宴坐静室,暂持其心”,永远进步、求进步,“身心轻安,疾疾生起”。
你看,我们刚才讲的这一段,多少次的“身心轻安”,你看到都是四个字,他每一次……没有办法,人世间的文字言语没有办法表达形容,只好用这句话,但每一个“身心轻安”的层次不同,知道了吧?这个是色界天的“身心轻安,疾疾生起”,哦,快快地,就是“娑婆诃”了,“疾疾”就是“娑婆诃”,快快地,一步一步进步得更快。
“不极为诸身粗重性之所逼恼”,这个身体发麻,腿发麻,气不通——没有这回事,身体“粗重性”的烦恼没有了。
“不极数起诸盖现行”,什么睡眠、饮食,都不成问题了,五盖没有了,盖不住了,连被子都不要盖了,还五盖?哈,因为他不要睡眠了,碗盖都不盖了,茶杯都不需要盖了,哈,一切盖都没有了,你也不要去盖人。
“不极现行思慕,不乐忧虑俱行诸想作意,虽从定起,出外经行,而有少分轻安余势,随身心转。” 假设不在茅棚、关房里清净,到外面去入世,走走,或者偶然有事情去办事,这个身心轻安不会丢掉,这个定境界始终有。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有作意者清净相状。” 修持止观的“作意”,这才究竟得“清净”。
哎!我的外婆啊!讲得好吃力哦,你们好懂吧?你们一定告诉我,“老师啊,很好听呀!”对不对?(众笑)只是好听而已!你要晓得,这个好听怎么讲出来的?你们看不懂,很多人看不懂,我怎么会把它看懂?要在这里参啊,好听?好听听了有罪过的哦,所以这个地方不准乱听,不要随便带人来听,没有这个程度不能听,听了反而害了他,我告诉你。
好了,再进步了。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第四瑜伽处之一”
第三十三卷,“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地的第四段,“瑜伽处之一”,第四段的第一,要点,或者第一项。这部《瑜伽师地论》是科学得厉害,条理层次很严谨,虽然很多重复,你看起来重复,它不是哦,层次不同。
“复次此嗢拖南曰。” 总颂、总纲。
“七作意离欲,及诸定广辩”,怎么样跳出了欲界?真做到了离欲……
“二定五神通。生差别诸相。
观察于诸谛。如实而通达。
广分别于修。究竟为其后。
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何等为二。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彼初修业诸瑜伽师。由此作意或念我当往世间趣。或念我当往出世趣。复多修习如是作意。如如于此极多修习。如是如是所有轻安心一境性。经历彼彼日夜等位转复增广。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奢摩他品及毗钵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或乐往出世道发起加行。
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非出世道。答略有四种补特伽罗。何等为四。一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止行。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如是四种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此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具缚。谓诸异生。二不具缚。谓诸有学。此复云何。谓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如是乃至发起加行离无所有处欲。当知亦尔。又依静虑等能引无想定等及发五神通等。
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当广说。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三十三卷)
“归依法,离欲尊”,怎么样做到离欲。“及诸定广辨”,一切定境界。定境界搞不清楚,昏沉当成定,就糟了,所以“广辩”。
“二定五神通”,两种定,五种神通,神通怎么修呢?这个里头都有。但是你们高兴了,这一下晓得修神通了——没有用!上面这些没有到,都白修的,不要修成神通的兄弟,变神经了,千万注意啊!上面的这些白骨观没有到,你不过是知道理而已。
“生差别诸相。观察于诸谛,如实而通达。广分别于修,究竟为其后。” 现在告诉你这些,声闻境界、罗汉境界的神通是怎么修的,定力是怎么样修的。
“已得作意诸瑜伽师”,上面是一个阶段,已经达到上面的作意成就。
你说,我们是什么境界?我们是修净土,对不对?得止没有?你们自己给自己打个分数,有没有?没有,那还好,总是还有自知之明。观懂不懂呢?会观吗?也不会,对不对?能不能作意呢?你意识想,不要想别的了,你就想你的那个女朋友,打起坐来,那个影子永远站在前面,做得起来吗?做得起来?要永远不动啊,对呀,你想起你那个女朋友,那个是迷迷糊糊的,形象不现前啊,对不对?真要想现前,如和尚一样站在这里,而且两个钟头不动,想出来吗?你那么喜欢女朋友都想不起来,你这个作意,作个什么意啊?!我讲的这个是笑话,你们懂了没有?
换句话说,什么叫作意呢?拿刚才跟他讲的是举这个例子,你要观佛菩萨、观明点,或者观莲花、观嗡字,这个作意不动了,行住坐卧身心轻安,上面所讲的一层一层都到达了,叫做作意成就。它是缘起的,性空中间,就是性空缘起,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平地上面建立起来。
你要晓得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你们念过《阿弥陀经》吧?《观无量寿经》念过没有?四十八愿那个净土世界是谁的作意呀?对,是由阿弥陀佛的作意所造的共业,共同作意所造成的。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业力、苦难,是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共业作意所造成的,这个叫作意的道理。所以,佛法的真修是有的,不是修空的。
作意观成了以后,最后把它空了,那是后面了,那已经到了大阿罗汉舍念清净,到菩萨境界了。你不要忘记了,后面还有……现在是三十三卷,后面还有六、七十卷呢,一百卷吧,哦!你不要听到这里,“哎呀,《瑜伽师地论》我也懂了。”你懂?青蛙跳井---“噗通”不懂!嘿,所以要注意啊,不要得少为足。
所以,他一句话都给你交代了,上面的“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经修持到这个程度的人,再谈下一步。
“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 他已经得到上面的这些成就,后来怎么样?
“何等为二?一者世间,二出世间。” 修持到上面这个程度,我们大家听了望尘莫及,对不对?修到那个境界,下面两条路线你可以走,一个是“世间”,一个是“出世间”。
“彼初修业诸瑜伽师,由此作意,或念我当往世间趣,或念我当往出世趣,复多修习如是作意,如如于此,极多修习。如是如是所有轻安,心一境性”,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出世或者入世。换句话,你有上面这个定力,才有本事入世也可、出世也可。不是说,你们衣服一换、头发一光,这就叫出世?还在世间,所有的盖都把你盖住的,至少现在被我盖住了,晓得吧?你要脱离这一切盖,然后再说世间、出世间法,就可以选择了。
你看,真的佛经你懂了,怎么办?所以,最好真的佛法不能让你们懂。给你们个戒律啊:在这里听了以后,不要拿这个有色的眼镜看出家的或者看什么,“哎呀,这些人都不行啊。”那你罪过啊,你也同样不行,你不过是在这里的声闻众,听了一点点耳屎去,算什么东西啊,挖一点耳屎而已啊!所以,不要拿在这里听了的眼光看不起外面人啊,要千万注意,这是个戒律!知道吗?要尊重任何一个人!
他说,这个时候,可以谈出世间。“彼初修业诸瑜伽师”,那么,到了这个程度,这些修道的人可以作意,“或念”,我应该入世,“入世间趣”;“或念”,想,我“出世”。再求进步,“如如于此极多修习”,更进步修,“如是如是,所有轻安,心一境性”, “经历彼彼日夜等位,转复增广。” 昼夜不断地努力去修。
“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奢摩他品,及毗钵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或乐往出世道发起加行。” 他说,在这个时候,你才有资格自己考虑入世还是出世。这还不包括你要不要剃头发当和尚,没有关系。就是才有资格考虑自己是出世、入世。
那么,不管是入世、出世,还是在修加行,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你是在修道,没有证果,要搞清楚,果位还没有到。
所以,这个果位不一定出世而得,入世也可以得;也不一定入世而得,不管出世、入世,都可以证得。这个时候,依自己个人的业力在考虑入世或出世。
那么“问”,提问题了。你看,像这种地方,不是一篇讲下来的,中间有提出问题来。
“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非出世道?” 他说,那么这个里头有几种人,几种根器的人,“补特伽罗”,即数取趣,就是代表一切众生了。有几种的人、几种众生,于现在这个境界的时候“发起加行”,他愿意走世间的路线,不愿意走出世间的路线?
“答:略有四种补特伽罗。” 四种根器的人走世间法。
“何等为四?一、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止行。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如是四种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乐住世间道,发起加行。” 他说四种人。一种,他根本多生累劫的根器是“外道”根,所以,他愿意走世间法的路线修。第二种,虽然他多生累劫是佛法的根性,但是根性太笨、太弱,照样是佛学好,修行也好,外表都很好,这个智慧“羸劣”,太差了,应该走世法里磨练磨练,增长,也可以,所以走世间法。第三种,根性虽然利,聪明绝顶,但善根没有,福报没有。注意,虽有智慧,没有善根,没有成功,福报不够,还是走世间法,多培培福报好。第四种就严重了,本来就是大菩萨,菩萨道都不愿意走出世间的路子,像诸大菩萨的现身,观音啊、文殊啊、弥勒啊,都现身在家,只有一位菩萨现身出家,因为他要下地狱度众生,地藏王菩萨。你要晓得,大菩萨,他生生世世都是入世而来的,为了求取证得大道、大菩提,所以他走入世的路。这四种。
“此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者,复有二种。” 那么,这四种根器的人,对于世间法的修持又包括两种。
“一者具缚,谓诸异生。二不具缚,谓诸有学。” 分两种,一种“具缚”,有烦恼缠缚,有业力把他绑住,这一类走世间路的是什么呢?异生道,多了,牛里头、狗里头、龙里头、魔鬼里头,都有修行人。一切众生类中,有许多都是再来人,再来的还是声闻道,都有定力的。所以,有时候吃肉不要乱吃,吃到修行人的肉是会发酸的,不大容易……呵,就是各道中都有修行人,再生来的。
但是,他为什么变“异生”呢,不能变人呢?他有“具缚”,多生累劫的业力果报没有还完。可是,他在异类中,还在修行的。你不要认为异类中没有修行的,不但猫狗牛羊苍蝇、蚂蚁里头都有修行的。所以“具缚”。
第二种“不具缚”,他本身没有欠业债,但是他为了修道,在某一类,或者变人、或者变什么。这一类“不具缚”的人已经到达了“有学位”,无学位就是罗汉境界,不过他在“有学”,还在努力修的阶段。
“此复云何?” 这是什么道理,又问了。
“谓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如是乃至发起加行,离无所有处欲,当知亦尔。” 因为他在开始初步禅定当中,“观为静性”,只贪图清净,只拿到清净这一点境界,所以想离开这个欲界。换句话说,一味地贪图一个人跑开,什么人都不管,静静地修这个定境,以为这个是修道。
那么,由于贪图静这个定的境界,乃至“发起加行,离无所有处欲”,四禅八定里头,想达到离开“无所有”这个境界,一切皆空的境界,“当知亦尔”,这个还在有学位阶段,他讲有学位阶段。
“又依静虑等,能引无想定等,及发五神通等。” 因为你得了定,神通靠定力而发的,依照定力,初禅的境界能引发“无想定”,觉得世间的一切厌烦,最后修无想定算了。
释迦牟尼佛也修过三年无想定,无想,什么都……杂念都把它切断了,这叫无想,多好,无想定。无想定是外道定,所以升无想天天人。无想非究竟,无想,不过是把意识压制下去而已。所以,佛的工夫修到了,在他没有成道以前,修无想定三年,非非想定也三年,他修到了,“知非即舍”,认为这个不是道,丢掉了。所以他讲,无想定这些都是堕在外道里。
还有些,因为定境得了“神通”,以为“好,神通我都有了……”没有证到道!所以你们注意啊,学佛的大戒决不准用神通!因为一般众生看到神通,认为通就是道。通是道的花,那不相干,道的余波而已。
所以,等到初禅境界有了定力,发起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就用这个神通的话——他堕落变外道、变魔道,就很可怜!为什么?因为他多生累劫的善根不够,智慧福德发不起来,善根不够,智慧就发不起来。
所以你们要知道,为什么脑子笨、智慧低?多生累世的善行、善根不够。真的福德就是真智慧,大智慧就是真福报,要了解,大智慧就有福,所以他是真福报。
“又”,再答复这个问题,还没有完, “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当广说。” 弥勒菩萨说,你问的问题很重要,依这些怎么起来的、怎么的情景,详细告诉你。
“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 他说,我告诉你们修行做工夫的人,你想真离开欲界的境界,有七种“作意”,起心动念起修的方法,才能够达到“离欲界欲”。
哦,这一段,我们今天的时间不行了,少几分钟不讲了。这一段是一气连下去的,对不对?今天讲到这里为止。(起立!敬礼!)
劝学网的佛家公众号里已经收录本书并且重新编辑整理,欢迎大家关注。劝学网的佛家公众号不仅收录了劝学网上已有文章,另外还收录了一些佛经知识和佛家高僧大德的传记,每天劝学网工作人员还会讲一则禅智慧小故事。大家可以搜索“quanxue-fojing”或者搜索“劝学网佛经”,或者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
评论 0 条 / 浏览 6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