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第四章:渔翁得利或步其后尘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零九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国号“张楚”,陈胜自立为

“楚王”,并派遣诸位将领去各地宣传。此后天下群起响应,天下顿时陷入混战之局。群

雄趁机掘起,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自立为魏王,田儋自立为齐王。刘邦在沛县、项梁在

会稽郡聚众起兵。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零八年),冬。陈胜所派遣的周章等将领向西攻到了戏地,兵

力有数十万。秦二世听后大惊,与群臣谋划说:“现在该怎么办?”少府章邯说:“盗贼

军队强盛,又已经快攻进来,现在再征调附近郡县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啊!郦山有不少刑

徒,请赦免他们,给他们兵器来抵抗盗贼。”秦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为统帅,率领郦

山刑徒去攻击周章军,章邯击破周章军,并在曹阳将周章杀了。秦二世便又增派长史司马

欣、董翳去佐助章邯攻击“群盗”,在城父杀了陈胜,在定陶击杀项梁,在临济诛灭魏咎

。楚地一带起义的名将都被杀了之后,章邯以为楚地叛兵已不足忧虑,便率军向北渡过黄

河,攻下赵地邯郸。张耳便与赵王歇逃进钜鹿城,并遣使急向诸侯求救;章邯则派王离包

围了钜鹿城。赵将陈余聚集常山(即恒山,五岳之一)的士兵,得到了数万人,并在钜鹿

城北方驻军。章邯则在钜鹿城南方的棘原扎营,并依着黄河修筑甬道,以供给王离军粮食

  秦二世三年。在赵王遣使去向楚国求援后,楚王便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

增为末将,率领楚军前去钜鹿援救赵王歇等人。楚军到达了安阳后,停留了四十六日而不

前进。项羽便对宋义说:“我听说秦军在钜鹿包围赵王,现在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去援

救他。楚军攻击其外,赵军从内配合,一定可以击破秦军啊!”宋义说:“不然。现在秦

军进攻赵军,即使战胜了,也会很疲劳,此时我便可‘承其敝’(即趁他疲惫时攻击他之

意);如果没法取胜,则我可率兵向西进攻秦都,一定可以灭了秦国。所以不如先让秦、

赵两军相斗。虽然勇猛杀敌,我不如先生;但筹谋画策,先生不如我啊!(意喻:所以你

还是听我的为妙)”因此下令军中说:“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态度强硬而不听使唤

的人,都处斩!(用来威胁项羽,要他最好乖乖听话)”接着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齐国做

宰相,亲自为他送行,一直送到了无盐,并且还为他广开宴席、大肆庆贺。而此时天气严

寒,又下着大雨,楚军士卒都受冻挨饿。因此项羽一听到宋义为他儿子大摆宴席,饮酒作

乐的事,便忿恨的说:“本是要尽全力去进攻秦军,现在却久留不动。今年既闹饥荒、人

民贫困,士卒又都吃野菜拌菽来充饥。军队已经没有粮食了,居然还去‘饮酒高会’。不

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去赵国补充粮食,与赵国并力进攻秦国,却说什么要‘承其敝’。以

秦军之强,进攻新近才成立的赵国,一定能击破赵国。赵国败了而秦军仍然强盛,哪里有

‘敝’可‘承’!而且国家最近才吃了败仗,主公正为此焦虑不已。因此才将国境内的所

有兵力委讬给将军,国家安危,就在这一战了。如今不体恤士卒却去徇私营利,这不是社

稷之臣啊!”。十一月初,宋义从无盐回到安阳,项羽早晨便去朝见他,就在宋义的帅帐

中斩下了他的首级,接着提着宋义的头出去向军中士卒喊说:“宋义与齐国阴谋叛楚,楚

王密令我诛杀他。”。当时,诸将都被项羽的举动所慑服,没有人敢枝梧半句,都说:“

首先建立楚国的,是将军的家人啊(指项梁)!今天将军不过是诛杀乱臣罢了!”乃共立

项羽为假(代理)上将军,并使人去追杀宋义的儿子(杀人灭口,以绝后患),在齐国将

他杀了。又派遣桓楚去向楚怀王报告这个消息,楚王便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由他率军

救赵。

  十二月,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士卒渡过黄河(漳水),援救钜鹿。但获

利不多,因此赵将陈余又请项羽增派军队。项羽便让全部的军队都渡过黄河,然后把所有

的船弄沈,把釜甑(烧煮食物的器具)击破,把庐舍烧了,每个士兵只带三日的粮食,以

向士卒展示必死的决心,接着率兵包围了王离军。秦、楚开战后,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

声震天,连在一旁“观战”的诸侯援军都感到恐惧。项羽九战九胜,并数次阻塞了秦军修

筑的甬道,王离军因此缺乏粮食。项羽遂大破秦军,并杀了苏角、捕掳了王离。既破秦军

,项羽乃召见诸侯,诸侯进入辕门(军队以车为阵,车辕相向为门,所以叫作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自此)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听其号令)

。”。

  七国时,秦王对陈轸说:“韩、魏两国相攻,已有一年还没结束。或说救他的好,或

说不救的好,寡人无法下决定,就请先生为寡人决定吧!”陈轸说:“昔日卞庄子将要刺

虎,管竖子阻止他说:‘这两只老虎方才要吃牛,若牛肉甘美则必相争,相争必互斗,互

斗则大者伤、小者死。等到牠们受伤后再去刺杀牠们,一举必有杀掉两只老虎的名誉。’

今日韩、魏两国相攻,已有一年而还没有结束,其结果必定是大国伤、小国亡。等待他们

受伤了再去攻击他们,一举必获二利。这就好像卞庄子刺虎一样啊!”秦惠王听后说:“

好极了。”后来的情形果然像陈轸所说的一样。

  荀悦分析此事说:“宋义等待秦、赵两国疲弊的策略与卞庄刺虎,事同而势异,这是

为什么?将这个策略施之于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没有临时的急迫,便行得通!战国时代

之建立,已经很久了啊!一战的胜败,未必就会被灭亡。其势是不可能在急促的时间下将

敌国灭掉的!前进则得利,退却则自保,所以积蓄实力以等待时机,趁其疲弊再来进攻是

可以的。今日楚、赵两国新起,他们的力量与秦朝势必无法并存,安危的时机,在呼吸之

间就会转变!前进则定下功业,退却则受到祸害。这就是所谓的“事同而势异”的例子啊

  另一个抉择是否解救求救者的著名的例子就是“围魏救赵”之例了!

  战国时,魏王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领八万名的士兵到达茬丘,以为进攻邯郸预作

准备。赵王在得知消息后,马上派遣使者去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召集大臣一起商议此

事,齐威王开口问说:“是救赵,还是不救的好呢?”邹忌说:“不如不要救。”段干纶

则说:“不救则对我方不利。”齐威王问:“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若让魏氏兼并了

邯郸,这于齐国有何利处呢!”齐威王听后说了声好,便想使孙膑为将军率领军队前去援

救赵国,孙膑听后辞谢道:“我是受过刑的人,不可以。”于是齐威王便以孙膑为军师,

并使田忌为主将带领八万名的士兵前去救援赵国。庞涓在进攻邯郸之前,却先攻击卫国首

都帝丘,卫国便也派使者向齐军求援,田忌得知此事后问孙膑说:“是救还是不救呢?”

孙膑回答说:“不救。若去援救卫国就是不尊重救赵的命令了。”田忌说:“若不救卫,

将做什么呢?”孙膑说:“请向南进攻平陵。平陵,其都城小而县境大,人口众多,士兵

强盛,是魏国东阳地区的重要战邑,是难攻的地方啊;我将以此举而令庞涓产生疑惑(示

之疑)。我进攻平陵,其南边有宋国,北边有卫国,当路有魏地市丘,是我自断粮道啊;

我将以此举而让庞涓以为我不懂用兵(示之不知事)。”于是田忌便拔营而去进攻平陵。

但久攻平陵,却无法攻下,于是田忌便召来孙膑询问说:“接下来要怎么做呢?”孙膑不

答反问说:“都大夫(管理城都的官员)谁最不懂事呢?”田忌回答说:“齐城与高唐两

人。”于是孙膑便将制定好的策略告知田忌,而此策略的目的却非为了取胜,反倒是要藉

着牺牲齐城与高唐两人,而让庞涓更加确信孙膑不懂用兵的“事实”。田忌于是将齐城、

高唐分为两军,命令他们用蚁附(按:让士兵如蚂蚁般攀爬城墙进攻的战术。)的战术进

攻平陵。平陵的守将挟叶与庞涓派来增援的将领钻荼见状,果如孙膑预期的由钻荼率兵袭

击两军背后,当齐城、高唐两人回军反攻时,守将挟叶又出兵进攻两人,形成夹击之势,

最后齐城与高唐招架不住魏军的攻势,当道惨败而亡。将军田忌便又召来孙膑问说:“我

攻平陵不得,而又丧失了齐城、高唐两名大夫,当道惨败。接下来要怎么做呢?”孙膑回

答说:“请派遣轻车西去大梁郊野奔驰,以激怒魏君。并军队化分为小单位的部队随行,

以显示我军人数不多(示之寡)。”田忌马上照做了。庞涓一听之下,果然中计,放弃辎

重,马不停蹄的赶回大梁。孙膑则假装惧怕魏军,而将轻车与随行的部队撤回,并将全军

向齐国的方向撤去。庞涓获知消息后更是得意,便一路拼命追赶孙膑,结果在桂陵一地,

被孙膑藉着地形与以逸待劳的优势击败骄傲轻敌的魏军,并补掳了魏将庞涓。后来庞涓被

放回了魏国,至于是什么原因,史籍无载。

  十三年后。魏国进攻韩国南梁,韩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此事,说:“

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哪一个适当?”张丏回答说:“若晚救他,韩国恐怕要臣服于魏国

了,不如早救他。”田忌则说:“不可。夫韩、魏两国的军队尚未疲弊而我们去援救韩国

,是我们代替韩国去承受魏国的攻击,回过头来反倒要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有破灭韩

国的心志,韩国见到自己快要灭亡了,必定要向东告知齐国。我们因此可以暗地里与韩国

结亲,而晚些时还可趁魏军疲弊,对魏军施以攻势。如此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

”齐威王听后说:“好极了。”乃暗地里答应韩国使者的请求并遣送他回国。韩国自以为

有齐国当作靠山,于是在五战五不胜后,便马上派使者东向齐国求救。齐国因而发兵攻击

魏军,并再次以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此次孙膑为解韩国之围,仍然使用“攻其所必

救”的策略,领兵直趋魏国首都大梁城,以使庞涓率兵回国;而为了要再次让庞涓骄傲轻

敌,则使用了减灶之计。当齐军进入魏地时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明日为二万灶。而

此计的理论基础则在于:“彼三晋之兵(韩、赵、魏),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用

兵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按:意即因为三晋之兵本来就轻视齐军,因此可以凭藉这点而

使得三晋之兵更加轻敌。而其于此处所使用的计策就是减灶。在正常的情况下,多少士兵

才生多少灶,以供烹煮食物之用。因此减灶意味着士兵的减少,而因为三晋之兵本已有齐

军生性怯弱的成见存在,因此即使齐军不宣传假情报说:“齐军是因为惧怕魏军而逃跑的

。”魏军也为做如是想。而这就是孙膑所谓的“善用兵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的意思。

)”。庞涓果然又中了孙膑的计,一看到火灶一日一日的减少,高兴的说:“我就知道齐

卒怯弱啊。进入我地不过三日,士卒却已逃亡过半。”而为了能尽快赶上正在“逃亡”的

齐军,庞涓更放弃了步兵,只带着轻锐的车、骑兵,昼夜不停的追逐齐军。一切的发展尽

在孙膑的推测之中,孙膑更度量出庞涓赶到马陵的时间必在黄昏之后,于是在那“道狭而

多险”的马陵山中大设伏兵,并拨掉了大树的树皮,在其上写上“庞涓死此树下”的字样

,并命令擅长射箭的士兵万弩夹道,埋伏等候庞涓,并约定士兵“见火举而发”。“涓夜

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书。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乃自刭,曰:‘果

成竖子之名也。’”此战齐军大破魏军于马陵,擒杀庞涓与钻荼,并掳获魏太子申。史书

云:“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孟尝君之父)北面而朝田侯(齐威王)。”(〈

战国策.齐一〉)“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庞涓曾因忌妒孙膑的才能,而利用友情与同学之间的情宜(两人同师事于鬼谷子),

将孙膑诱骗至魏国而加以陷害,使孙膑惨遭膑刑(去除膝盖骨之刑),由此可见其忌惮孙

膑之程度。因此为了要让庞涓因骄傲而轻敌,孙膑势必得使用很多策略来误导庞涓,否则

难以令庞涓动摇其根深的不如孙膑的成见。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都是如此,只是后者所用

的减灶之计与前者所用的“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示之寡”等策略有所不同,其差异之处

在于对象上的不同,前者之目的在于使庞涓认为孙膑不懂用兵,而后者的目的则在于使庞

涓认为齐军胆怯。而正因为两次轻敌的对象不同,因此庞涓才不虞有他。再加上马陵之战

时,庞涓急于一雪前耻,更是无暇细想,以致此计终得成功。

  〈长短经.攻心〉曾载:“孙子(即孙膑也)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何以明

之?战国时有说齐王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

故圣人之伐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何谓攻其心?绝其所恃,是谓攻其心也。今秦之所

恃为心者,燕、赵也,当收燕、赵之权。今说燕、赵之君,勿虚言空辞,必将以实利,以

回其心,所谓攻其心者也。’……诸诸亮擒孟获,七纵七擒之,南方终亮之世,不敢背叛

。又,四面楚歌而项羽走;刘琨吹葭胡人散。攻心之计,非一途也。”不管由孙膑的实际

用兵之例,又或其留下的攻心之论看来,都无可置疑的表现出了孙膑对“攻心之术”的高

超见解。

  而“围魏救赵”的策略之所以能在同一个人身上用上两次,而在不同的时代中却有用

之以成、有用之以败的原因在于:其是否对于此策略背后的理论基楚“攻其所必救”有充

份的认知与理解。此处“围魏救赵”一法之所以能成功两次的原因在于“今梁赵相攻,轻

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

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韩国之例亦是如此。正因精兵在外,而君王

在内,因此庞涓势必要回师救魏不可。此即其“必救”的原因所在。反观第一章中所举的

例子:曹操与袁绍虽都使用“围魏救赵”之计,却一成一败的原因正在于:曹操所攻乃敌

所“必救”,而袁绍所攻却非敌所“必救”也。“攻其所爱”,敌人不一定会救,如官渡

之战中,曹操早知袁绍无法攻破曹营,至少是在曹操攻破乌巢之前都是如此,因此曹营虽

是曹操“所爱”,却也不一定要“救”;而袁绍则是因为认知不到乌巢的重要性,及意识

不到无法在乌巢被破前攻下曹营的实情,而不以重兵去援“救”乌巢。因此可知,必救、

不必救,至少有三个原因存在。所以所谓的“围魏救赵”的“正确”使用时机,其实只在

于所“攻”之处是否为敌人所“必救”之处而已。

  若如卞庄刺虎之例,卞庄与二虎并无生存上的依赖关系,且其意在一举得二虎,所以

不须去管那两只老虎谁死谁活,而任其互斗,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而秦惠王之目的在于

希望能一次消灭韩、魏两国,因此不须考虑不救其中之一的后果。至于项羽救赵之钜鹿之

战一例,则其与赵国本有着生存上的依赖关系,赵国灭亡亦将不利于项羽。项羽的目的在

于联合赵国之力共同消灭秦国,因为当时秦国势力尚强,而项羽无法单独收拾秦国,所以

救赵是正确的决定。如果今日项羽的实力大于秦国,则可任秦、赵两国互斗,而不对其中

之一施以援手,并竟争霸天下,其最终之目的在于赢得天下,任何策略的运用与否都应以

此为判断依据。

  总结以上诸例与荀悦之论可知,两虎相斗,我方究竟是对求救者(自是较弱者)采取

“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又或积极的对其施以救援,端看其是否有于此战中“灭亡”之可

能及此势力之“灭亡”是否不利于我方而定。在战国初期晋国国内为六大家族,即智、范

、中行、赵、魏、韩,所掌控,后来智氏联合其它三家逐一的消灭了范、中行两家,此时

智氏之势力最大,剩下的三家没有一家是其对手,但因智氏领导者智伯瑶过于贪心,又想

联合韩、魏两家灭掉赵氏,最后反被赵氏与韩、魏两家联手消灭。如果当时,韩、魏两家

没有意识到赵国灭亡之后,自己就要步其后尘的可能性,则晋国必被智氏夺得。可惜,后

来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坐山观虎斗”或“助纣为孽”的

下场便是“步亡国之后尘”,因此才被秦王朝以离间连横、远交近攻、蚕食鲸吞等等策略

逐一逐一的消灭净尽。

  因此可知,不管救的对象是我方还是盟友邻国等等,其救与不救的考量关键正在于自

己的实力是否可以承担不救的后果,不救的利益是否大于必救的利益。诚如孙子于〈火攻

〉篇之告诫:“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之

道也。”

分享到:
上一篇:第三章:合纵连横或养虎贻患
下一篇:第五章:陷之死地然后生或自取灭亡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802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