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农业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作者:张秀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于崇祯
十年(1637年),是作者任江西分宜教谕时(1634—1638年)撰写成的。
  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
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
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
高。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
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明代商业和交通亦较发
达,一些巨商往往致富于数千里之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科
学技术的发展。徐光启(1562—1633年)《农政全书》、李时珍(1518—1593年)《本
草纲目》、徐弘祖(1586—1641年)《徐霞客游记》等长篇巨著,都是明代中期以后产
生出来的。明代科学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启后、集历代之大成的特点:它们既总结了前人
的优秀成果,而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上,却又有许多创新。
  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往往带有启蒙思想的气息。这样一个时代,自然要
在科学内容和学术思想上为《天工开物》的产生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
  宋应星,字长庚,明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他出生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聪
慧过人。万历四十三年,时年28岁的宋应星便与其兄一起在江西乡试时同榜中举,一时
传为佳话。宋应星兴趣十分广泛,对农业、手工业生产都比较注意观察和研究。当科举
场中屡受挫折,以致“六上公车而不第”之后,他便幡然醒悟,一方面为官,一方面著
书立说起来。遂成为一名科学上的巨人。
  《天工开物》一书原分作18卷,依次为:乃粒(五谷)、乃服(纺织)、彰施(染
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埏(陶瓷)、冶铸(铸
造)、舟车(车船)、锤锻(锻造)、燔石(烧造)、膏液(油脂)、杀青(造纸)、
五金(冶金)、佳兵(兵器)、丹青(朱墨)、曲蘖(制麯)、珠玉。前面一些卷目都
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这样一种排列次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
者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该书分量最大的是农业技术,其次是金属冶铸技术。宋应星
撰写此书的目的,一是要向人们系统地介绍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知识。他认为天覆地载,
物号数万,若每一种知识都要靠别人口授,或者亲自去观察,那是认识不了多少东西的,
故应向书本学习。二是强调生产知识之重要,批判那种轻视生产劳动,连枣梨之花都不
能分辨,而侈谈楚萍的错误倾向。
  从内容上看,《天工开物》一书有几个特点:一是门类多,技术范围较广,包含了
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各主要部门。
  我国是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曾有过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创造,但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却无一部全面反映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书。《考工记》
一书的内容虽也比较丰富,但它反映的主要是先秦时期的百工技艺,有关农业生产技术
则涉及较少,《天工开物》则承上启下。二是既全面系统,又深入细致;既有一般性介
绍,又重点突出。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其均非其他古代技术专著可以比拟。三是重
视实践,以实带虚。全书以描写生产过程、介绍技术要点为主,绝少空发议论。间有议
论时,也是言简意骇,精辟之至。四是重视各种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及其所引起的质量
变化。作者在书中经常使用一些数字比例来说明问题。五是坚持从客观事物的内部去寻
找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六是具有批判精神,对一些不正确看法,能依据自己的调查研
究,重新作出判断。七是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较好地阐述个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认为
人是不能永远活着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中,要靠五谷来维持生命,但五谷不能自生,要
靠人去种植。
  《天工开物》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优秀成就,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的研究成
果。它的主要技术成就是:第一,在作物分类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标准,且与今
人之分类法十分接近。如它把古代农业归纳成了乃粒、乃服、彰施、粹精、甘嗜、膏液、
曲蘖7个大类,这在先世或者同时代的其他农书以及本草类书中是不曾见过的。该书还
把水稻排到了五谷之首,稻下又分出了水稻、旱稻,麦下又分出了大麦、小麦,并指出
了荞麦非麦。这些分类方法,给人一种眉目清秀之感。
  第二,在水稻栽培技术上,较早地阐明了秧龄和早穗的关系。它首次记述了再生秧
技术,以及冷浆田中以骨灰、石灰包秧根的技术,这对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它还最先记述了早稻在干旱条件下变异为旱稻的问题,从而在世界生物变
异理论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在麦类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最先指出了以砒霜拌豆麦种子以作防虫杀虫之法,
最先指出了荞麦的吸肥性。
  第四,在养蚕技术上,最先记述了利用“早雄配晚雌”的杂交优势来培育新品种的
方法,并指出了家蚕“软化病”的传染性,指出“需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的处理方
法。
  第五,较早记述了山羊绒可用于织造之事。
  第六,在金属冶炼方面,空前绝后地记述了串联式炒炼法,较好地记述了明代灌钢
工艺的发展,首次记述了今俗称为“焖钢”的箱式渗碳制钢工艺,最早记述了火法炼锌
的操作方法。
  第七,在铸造技术上,最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述了大型器物的铸造工艺,较早图
示了活塞式鼓风箱的使用情况。
  第八,在金属加工方面,最早明确地记述了响铜的合金成分以及有关响器的成型工
艺,最先记述了铁锚锻造工艺、钢铁拉拔工艺以及一种叫做生铁淋口的特殊化学热处理
工艺,较早地详述了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的基本操作。
  第九,煤炭技术方面,较早对煤进行了分类,较早记述了煤井排除瓦斯的方法。
  第十,化工技术方面,最早记述了银朱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互变关系,可认为这是
“化合物”观念和“质量守恒”观念的萌芽。……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还在明代末年,就有
人刻了第二版,准备刊行。大约17世纪末年,它就传到了日本,日本学术界对它的引用
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71年就出版了一个汉籍和刻本,之后又刻印了多种版本。19世
纪30年代,有人把它摘译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译本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对欧洲
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如1837年时,法国汉学家儒莲把《授
时通考》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
的书名刊载出去,马上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当年就译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分别在都灵、
斯图加特和杜宾根出版,第二年又转译成了英文和俄文。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已有了一
定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等而引起了生丝之大量减产。《天工开物》和《授时
通考》则为之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业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他还把中国养
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89年止,《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其中,国内
(包括大陆和台湾)发行11版,印刷17次;日本发行了4版,印刷20次;欧美发行1版,
  印刷1次。这些国外的版本包括两个汉籍和刻本,两个日文全译本,以及两个英文本。
而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等的摘译本尚未统计入内。《天工开物》一书在一些地
方长时期畅销不滞,这在古代科技著作中并不是经常看到的。

分享到:
上一篇:元代三大农书之冠-《王祯农书》
下一篇:杂采众家,兼出独见-《农政全书》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00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