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七、 廉颇——王龁三年对峙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公元前262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从此太史公极其简明概括地记载,可以见出: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二鄣城”前文已述其详,秦军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卫体系。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一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了。
   
  长平之战初期,秦赵遭遇时间、地点、经历大较如是。这里有几个问题需作辨证。其一:《史记》正义所谓“赵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六里是也,即廉颇坚壁以待秦,王龁夺赵西垒壁者”云云,其义不经。只有空仓岭防线才是名副其实的“赵西垒”,而“高平县北六里”处当丹河东,属赵军的东线,而公元前262年七月初战之时,丹河东尚牢牢在赵控制之中,以至廉颇退守丹东坚壁待秦后,相峙三年,王龁终不能突破丹河防线,其初战所夺赵西垒,自不在“高平县北六里”一带。其二,洪峻先生等主编《中外著名战争实录·长平之战》)称,白起预见到赵括的为人与战法,部署兵力以对,“八月,赵括果然率军大规模出击。……秦军两翼奇兵插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抢占西壁垒,截断了出击赵军与营垒的联系,构成了包围圈”云云。此说除了对战场格局、两方战守态势本身交代未所确指外,无论与史实上抑或地理上,皆嫌不合。
    
  首先,秦军攻占赵西垒壁,时当王龁一廉颇三年对峙初期,不是最后白起一赵括决战之时出奇兵才攻占的,白起及其奇兵固与赵西垒壁无涉。事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这是明白无误的。其次,赵“西垒壁”,指以天险空仓岭(今山西高平与沁水交界处)为中心的南至武神山、北达丹朱岭的南北防线,系长平之战初期廉颇所构筑的,当时赵在上党地区能够控制的最西方的首道防线,因称“赵西垒”,一称“西长垒”。至白起一赵括最后决战之时,白起出奇兵插到敌后抢占的,不是赵“西垒壁”,而是横亘于长平古战场最东北的百里石长城(由高平、长子交界处的丹朱岭迤东南直至壶关、陵川交界处的马鞍壑)背后一线。白起之所以遣奇兵至此,旨在阻绝赵军可能来自邯郸方面的一切援兵和粮刍辎重补给,斯处盖与初战之时王龁所夺廉颇赵“西垒壁”亦无涉。其三,张习孔先生等以秦军抢占的赵西垒壁在今“高平县北的韩王山高地”(《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天津教育出版社l99l年)。
    
  前文已述其详,秦之攻占赵西垒壁,时当长平之战初,赵西垒壁指当时赵军最西的空仓岭防线。而韩王山当今高平北与丹河东,属赵军丹河防线的纵深阵地,是赵军的东线,——秦赵最后决战的地方,远非三年初战之时赵军的西线,这里自不能称赵“西垒壁”。其四,张文达、维民先生以长平之役初战,历述冯亭“遂弃上党,引残军及难民逃往赵国。至长平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才遇到赵国大将廉颇带领的驰援上党的二十万赵军。但因上党已失,秦赵两国军队对峙于长平关一线”(《中国历代军事人物传略·白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云云。此盖于史实与上古文献记载不合,于地理则与是役之初秦赵遭遇于赵军阵地西线(西垒壁)——空仓岭地区亦不合。
    
  王龁突破了赵的天险空仓岭及其防卫集群,攻占了其接应和补给基地——四山环卫、三水汇流的完固要塞光狼城,东进丹河的障碍扫除殆尽,一鼓作气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河与赵相峙的态势。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经验而老谋深算的廉颇,或可遭遇中摸透了秦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或可出于保存实力以伺机后发制敌,再未经组织抵抗就撤回丹河东岸沿山一线,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廉颇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更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囊中。
    
  至此,“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实力强而急于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从文献记载秦军攻取二鄣城、夺西垒壁后,再无任何阵地易手的记载看,足以说明这种现象。战局呈现一种不分胜负的胶着状态。魏晋北朝时期,《上党记》、《水经注》的作者在当地尚能看到的“(长平)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水经·沁水注》),正是这种状态真实生动的写照。
    
  秦军远道而来,粮刍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所谓“虎狼之国”之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支持与合作。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而所以“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者,正是这种战略战术利害的客观反映。强秦弱赵之所以有数年相峙局面的出现,则是廉颇战略思想、军事艺术远胜于王龁的客观反映。上述难分难解的战局倘若长此下去,显然将越来越向有利于赵而不利于秦的方向倾斜,秦军在老马岭“诡运置仓”(明万历三十四年(空仓岭建城记)碑),又是这种倾斜日益严重的客观反映。
    
  其实,战局形势不可能长此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要么按着廉颇的战略思想继续发展下去,相机反攻,击溃或消灭秦军;要么中生变故,或赵廷自相掣肘,或来自秦廷对策,致形势向相反方向发展。其结果是,后一种情况的两种现象都发生了,年少轻躁而军事知识至多是聊胜于无的赵孝成王,以廉颇以逸待劳、后发制敌的战略为“不敢战”,"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干金于赵为反间,……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同时“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更“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如此,廉颇的事业既不得善终,形势由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廉颇为主将的赵军,对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的王 为主将的秦军,一变而为由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将的赵军,对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年持重的白起为主将的秦军。从此,弱赵与强秦三年僵局、平衡终于被打破,战局向着利于秦而不利于赵的方向急转直下。

分享到:
上一篇:六、 秦军进军路线及其布防
下一篇:八、 赵括——白起决战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1020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