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作者:王先谦 (清朝) 收藏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释文:“弅音纷。李云:‘隐出弅起,丘貌。’”而适遭无为谓焉。成云:“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汝也。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居处服习。何从何道则得道?”从,随从。道,由也。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宣云:“本无名言。”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丘,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之,此也。狂屈曰:“唉!释文: “李音熙,云:‘应声。’”予知之,将语若,汝。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宣云:“ 皆言自然乃合道也。”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无为谓与狂屈。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成云:“引老子经为证。”道不可致,郭云:“道在自然,非可言致。”德不可至。郭云:“不失德,故称德,称德则不至也。”仁可为也,义可亏也,为仁可也,亏仁以为义亦可也。礼相伪也。礼文而伪。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郭云:“损、华,伪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郭云:“华去而朴全,则虽为而非为也。”成云:“引老经重明其旨。 ”今已为物也,宣云:“朴散为器。”欲复归根,宣云:“欲反于道。”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宣云: “死生循环无穷。”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宣云:“死生为一气。”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宣云:“万物之生死,总一气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宣云:“以生为神奇而美之,以死为臭腐而恶之。”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郭云:“死生彼我岂殊哉!”圣人故贵一。”宣云:“以上皆言道也。”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宣云:“近于无知。”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宣云:“道本不容言。”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宣云:“无为谓终于无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宣云:“利及万物,不言所利。”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宣云:“气候明分,不须拟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宣云:“各有成性,不烦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原,本也。以覆载为心,其本原与天地同,又万物各有生成之理,因而达之。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以天地为法。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上彼,彼天地;下彼,彼物。姚本“今”作“舍”,云:“从刘得一本改。”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物自变异,莫知根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扁然,犹翩然。自古以来,永永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宣云: “大无外,小无间。”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 成云:“浮沈升降,新新相续。”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郭云:“不待为之。”惛然若亡而存,成云: “惛然如昧,似无而有。”油然不形而神,油然而兴,不见形迹,化驰若神。万物畜而不知。万物被畜养而不自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达其本根,可与观自然之天矣。

  啮缺问道乎被衣,释文:“被音披,本亦作披。”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宣云:“体静神凝,则和气自复。”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俞云:“淮南道应〔一〕篇、文子道原篇并作‘正汝度’ 。此文一当作正。度,犹形也。”案:言心敛形正,神明自归。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自然道德在身。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成云:“瞳焉,无知直视之貌。”案:初生之犊,天性纯一,故以为况。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释文:“体向所说,畏〔二〕其视听以寐耳。受道速,故被衣喜也。”曰:“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成云:“形同槁木之骸。”案:徐无鬼篇亦作“槁骸”,齐物论作“槁木”,庚桑楚作“槁木之枝”。人百骸犹木众枝,是“ 槁骸”即“槁枝”矣。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郭云:“与变俱也。”媒媒晦晦,释文:“媒音妹。”案:陆读为眛也。无心而不可与谋。宣云:“彼既无心,我不容有言。 ”彼何人哉!”郭云:“独化者也。”

〔一〕“道德”,原误“道德”,据淮南子改。

〔二〕“畏”原作“谓”,据释文改。

  舜问乎丞曰:李云:“丞,舜师。一云:古有四辅,前疑后丞,盖官名。”“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俞云:“齐策高注:‘委,付也。’左成二年传杜注:‘委,属也。’天地之委形,谓天地所付属之形也。下并同。”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宣云:“形形相禅,故曰蜕。”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一生之中,行则有往,而究不知所往;处则有持,而究不知所持;食则有味,而究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宣云:“就气之健动言之。”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而心,释文:“ □音药。”成云:“疏□,犹洒濯。”澡雪而精神,成云:“澡雪,犹精洁。”掊击而知!释文:“知音智。”成云:“ 打破圣智。”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崖,犹边际也。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有伦序之事,皆自无形生之。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宣云:“本,质干。”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人兽。八窍者卵生。禽鱼。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宣云:“无门不知所出,无房不知所归。”四达之皇皇也。宣云:“大通溥博。”邀于此者,成云:“此,谓道。”俞云:“
说文无邀字。彳部:‘徼,循也。 ’即今邀字。又曰:‘循,行顺也。’然则邀亦顺也。邀于此,犹言顺于此。郭训邀为遇,非。”四肢彊,思虑恂达,成云:“恂,通也。”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郭云:“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以、已同。成云:“博读经典,不必知真;宏辩饰词,不必慧照。故老经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则圣人断弃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保其分定。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释文:“魏魏,鱼威反,读作巍巍。”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苏舆云:“运量万物,犹有治化之迹,故曰外。万物往资,犹易‘资生资始’之资,此天地自然之功用也,故曰道。”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宣云:“浑乎阴阳之际。”处于天地之闲,直且为人,禀两闲之气,特姑且为人耳。将反于宗。终将反其本宗。自本观之,生者,暗醷物也。李云:“喑音饮。醷音意。喑醷,聚气貌。”案:言自其本宗观之,生者,特一聚气之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同在百年之中。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共此须臾,何分尧、桀!

  果蓏有理,释文:‘蓏,徐力果反。”宣云:“木实草实,种类不乱,各有伦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人之伦虽难齐,其所以生者自相齿次。圣人遭之而不违,宣云:“顺应。”过之而不守。与为推移。调而应之,德也;调和而应之,即是上德。偶而应之,道也。偶然无心而应之,即契圣道。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郭云:“如斯而已。”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释文:“本亦作隙。隙,孔也。”忽然而已。为时甚暂。注然勃然,莫不出焉;宣云:“兴起而生。”油然漻然,莫不入焉。释文:“漻音流。”宣云:“归虚而死。”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宣云:“对死者曰生物,别于物曰人类。”解其天弢,堕其天●,释文:“弢,字林云:‘
弓衣也。’堕,许规反。”成云: “●,束囊也。”案:喻形骸束缚,死则解堕。纷乎宛乎,成云:“纷纶、宛转,并释散之貌。”魂魄将往,逝也。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不形之形,宣云:“不形者,形所自出。”形之不形,宣云:“
形者,不形所为。”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宣云:“非将至于道者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成云:“彼至圣之人,忘言得理,故无所论说;若论说之,则不至于道。 ”明见无值,虽明见之而无所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不如塞耳。此之谓大得。”成云: “能知此意,可谓深得于大理矣。”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郭云:“欲令庄子指名所在。”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 “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足质。成云:“质,实也。固答子之问,犹未逮真也。”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李云:“正,亭卒也;获,其名也。监市,市魁也。狶,大豕。履,践也。市魁履豕,履其股脚,狶难肥处,故知豕肥耳。问道亦况下贱,则知道也。”成云:“正,官号,今之市令也。”宣云: “况,显譬也。”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言汝莫期必道在何处,无乎逃于物之外也。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成云:“至道,理也。大言,教也。”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周、遍、咸三字一恉。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宣云:“游心于虚际,则见道之同合而无穷极也。”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郭庆藩云:“漠亦清也。释诂:‘漠、察,清也。’樊注:‘漠然,清貌。’”调而闲乎!和调而闲逸也。寥已吾志,寥然虚寂者,吾之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本无所往,而己不知其所至极。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去而复来,而又不知其所住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倏往倏来,初无终极。仿徨乎冯闳,郭云:“ 冯闳者,虚廓之谓。”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大圣智者入焉,恣变化之所如。物物者与物无际,物物者,道也。物在即道在,故与物无涯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成云:“一物则各有涯际,特谓之物际耳,乌可言道!”不际之际,道本不际,而见于物际。际之不际者也。见于物际,而仍是不际也。 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 彼,彼道也。成云:“富贵为盈,贫贱为虚,老病为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成云:“终始为本末,生来为积,死去为散。”

  婀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婀荷甘日中奓户而入,释文:“奓音奢,司马云:‘开也。’”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上言 “隐几”,此“隐几”二字衍。释文:“嚗音剥,李云:‘放杖声。’”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成云:“老龙有自然之德,故呼曰天。”释文:“訑,郭音但。”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成云:“狂言,犹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为狂也。”弇堈吊闻之,李云:“弇堈,体道人;吊,其名。 ”宣云:“弇堈来吊也。”曰:“
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郭云:“言体道者,人之宗主也。”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宣云:“今谓神农析秋豪之端,为万分犹未得处一,极言其少也。”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宣云:“知老龙也。”又况夫体道者乎!宣云:“ 道本不在言。”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宣云:“论者终不能明道。”所以论道,而非道也。”郭云:“冥冥而犹非道,明道之无名也。”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 “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 “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成云:“贵为帝王,贱为仆隶,约聚为生,分散为死,数乃无极。”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之犹是。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中而叹曰:释文:“崔本中作卬。”“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上云“不形之形,形之不形”。知形形之不形,则知道不当指名也。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应者固非,问者亦未是。道无问,问无应。郭云:“绝学去教,而归于自然之意也。”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本无可问而强问,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无可应而强应,是徇外也,故曰无内。 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不知事理在六合,不知道本在己身。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何以超昆仑而游太虚乎?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俞云:“淮南道应训此句上有‘无有弗应也’五字,当从之。此脱,则义不备。” 而孰视其状貌,孰同熟。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宣云:“有●无质,是能有无矣,未能若竟无之为愈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宣云:“及为无而犹未免于有矣,何从至乎无无之境哉!”

  大马之捶钩者,成云:“大马,楚之大司马也。捶,打锻也。钩,腰带也。”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司马、郭云:“玷捶钩之轻重,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王念孙云: “守,即道字。达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是其证。道字古读若守,故与守通。九经、楚词、老、庄诸子用韵之文,道字皆读若守。说文:‘道,从辵,首声。’今本无声字者,二徐不晓古音而删之。”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苏舆云:“此即不以万物易蜩翼之旨。”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成云:“所以至老长得捶钩之用者,假赖于不用心视察他物故也。”而况乎无不用者乎!不用善矣,乃并此不用而亦无之,所谓无无也。物孰不资焉?”故万物皆资其用也。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郭云:“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冉求失问而退,成云:“失其问意。”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 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者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郭云:“虚心以待命,斯神受也。”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不神者,迹象也。滞于迹象,故复求解悟。无古无今,无始无终。皆一气之化。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宣云:“子孙可自无而有,天地不可自无而有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末应矣!成云:“未对之闲,仲尼止令无应。”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者自死,其生也,非以生此死者也。生者自生,其死也,非以死此生者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死生不相待,各有成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者犹之。物物者非物。物物者,道也,不得谓之物。物出不得先物也,万物并出,物不得先物。犹其有物也。犹然万物皆有也。犹其有物也,无已。犹然万物皆有,而且至于无已,以有物物者在也。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圣人以爱人为心,终无穷已者,亦取法天地之道也。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成云:“将,送也。圣人如镜,不送不迎。”回敢问其游。”宣云:“游心何处?”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宣云:“与物偕逝,天君不动。 ”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心神摇徙,凝滞于物。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郭云:“常无心,故一不化;惟一不化,乃能与物化耳。 ”安化安不化,成云:“安,任也。圣人无心,随物流转,化与不化,皆安任之。”安与之相靡,成云:“靡,顺也。”案:任与之相靡顺。必与之莫多。成云:“虽与物相顺,而亦各止其分,彼我无损。”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世愈降则所处愈隘,圣人顺时而安之。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释文:“●,子兮反,和也。”郭云:“儒、墨之师,天下之难和者,而无心者犹故和之,而况其凡乎!”案:言君子于今世之人,皆能随而化之。圣人处物不伤物。宣云:“无心是非。”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无将、迎可,将、迎亦可。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皋壤,平原。乐未毕也,哀又继之。成云:“情随事迁,哀乐斯变。是知世之哀乐不足计也。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郭云:“不能坐忘自得,而为哀乐所寄耳。”案:为外物客舍也。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遇有穷,知亦有穷。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知以能为能,而不知以不能为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宣云:“知能无涯,则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此人之常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宣云:“乃欲劳心推测,以冀尽知尽能。”岂不亦悲哉!成云:“愚惑之甚。”至言去言,至为去为。成云:“至理之言,无言可言;至理之为,无为可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宣云:“必欲以知之所知齐之,使皆无不知,岂见道者之为哉!”

分享到:
上一篇: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下一篇: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97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