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楞伽大义今释》1.20章 两种声闻的境界
作者:南怀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楞伽大义今释》1.20章 两种声闻的境界

【《楞伽经》原文】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 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愍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南怀瑾老师解读】

佛说:“大慧啊!所谓声闻乘,他们有共通的两种差别之道,就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如何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呢?就是指能够明见无常、苦、空、无我的境界,得真谛之道,住于离欲寂灭之境,且息灭阴界入的自相和共相。对于外物内心,坏与不坏之相,都如实了知,而且自心却常得寂止。因自心常得寂止,于是禅定解脱的三昧道果,便都得到正受而解脱了。但是他们仍然未离无始的习气,仍然未脱不可思议熏习的变易生死,这种达到自觉圣乐住的声闻,便名为‘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至于得到自觉圣差别乐住的大乘菩萨,他们并不愿住于寂灭门中,而贪著三昧正受之乐。只为顾悯一切众生,而生本愿之力,虽然知寂灭而不证涅槃,所以大乘菩萨对此不应修学。

如何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呢?那便是对于物理的四大种性,坚(地)、湿(水)、暖(火)、动(风)、青、黄、赤、白,等等,认为虽无造物者为之主宰,但是确有生生不已的作用存在。从自相和共相来斟酌推理,都是如此。而且先辈学者所说,也是如此。他们仅只见及此理,就对它生起一种有自性的妄想。所以大乘菩萨们,对于他们这些见解,便应知所取舍,应当随顺教导,令其入于法无我的境界后,再舍却人无我的境界,人法两见消灭后,再渐次进入菩萨等各地境界。”

劝学网的佛家公众号里已经收录本书并且重新编辑整理,欢迎大家关注。劝学网的佛家公众号不仅收录了劝学网上已有文章,另外还收录了一些佛经知识和佛家高僧大德的传记,每天劝学网工作人员还会讲一则禅智慧小故事。大家可以搜索“quanxue-fojing”或者搜索“劝学网佛经”,或者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上一篇:《楞伽大义今释》1.19章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下一篇:《楞伽大义今释》1.21章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52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