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平脉法篇
作者:柯琴 (清朝) 收藏

 

  平脉者,平人不病之脉也。如四时平脉,五藏平脉,阴阳同等平脉之类是也。人病则

脉不得其平矣。如四时太过不及,阴阳藏府,相乘相侮,及百病相错,生死不平之脉

之类是也。平者又准之谓也。言诊者,诚能以诸平脉准诸不平之脉,则凡太过不及之

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了然于心手之间,而无稍差谬。然后可以伤寒之脉,准诸坏

病;亦可以诸坏病之脉,准之伤寒,诚所谓一以贯之而无余者已。

01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 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

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

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

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

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

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藏府,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 贤人。

【注】

此总叙平脉之根源,借问答以示其法也。脉者血之府,气血流行之动会也。三部者,

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也。三部既定,阴阳属焉,上部为阳,下部为阴,阴

阳平则相易,阴阳偏则相乘。相易则和,相乘则病。人之体躬,卫统气而行脉,外荣

统血而行脉中,故凡呼吸出入,上下于中,莫不因息以游布于四体,随津液而流通于

周身,故随时动作,而效像夫脉之形容也。察色,察五藏之色也。肝青、心赤,肺白

,肾黑,脾黄,各以其色合乎藏。然四藏又皆以黄色为主,他色为兼,以土寄旺于四 季也。观脉,观五藏之脉也。肝弦,心洪,肺浮,肾沉,脾缓,各以其脉主乎藏。然

四藏又皆以缓脉为本,盖人以胃气为本也。其间,色或参差相错,脉或大小相乖,一

时之间,变无常经,病辄改易,或存或亡,无定象也。师曰:子之所问,脉为医道之

根源,当以平旦复会于寸口之时诊之,而虚实见焉。寸口脉浮无力,为虚为风,牢坚

有力,为实为寒。脉沉为水滀,脉弦为支饮,脉动为痛,脉数为热,设或病脉不应,

则于其三部太过不及,阴阳变化相乘之理,消息诊看。料度藏府,则顺逆吉凶,自然

独见若神也。 02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注】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四动,乃平人不病之缓脉也。闰以太息故五

动,亦为平脉,非呼吸不能定其至数,持脉时必从此始,故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集注】

方有执曰:呼者,气之出,脉之来也;吸者,气之入,脉之去也。头,头绪也,脉随

气之出入来去,名状虽多,呼吸则其源头也。然脉有二,此以尺寸之脉言,若以周身

言之,则循环无端,浑然不断,无头尾之可言,学者当识之也。

03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 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注】

此初持脉,以来去疾迟,而诊表里虚实法也。来,脉出来阳也,故以候表;去,脉入

去阴也,故以候里;疾,脉数疾有余也,故以候实;迟,脉徐迟不足也,故以候虚。

言脉若出来疾,入去迟,为表实里虚,故名曰:内虚外实也。脉若出来迟,入去疾,

为表虚里实,故名曰:内实外虚也。

【集注】

方有执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

还于骨肉之间,气之降而下也。出呼而来也,入吸而去也。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

阴。疾为阳太过也,迟为阴不及也。内虚外实者,阴不及而阳太过也;内实外虚者, 阴太过而阳不及也。故来去出入者,脉之大关键也;内外虚实者,病之大纲领也。知

内外之阴阳,而辨其孰为虚孰为实者,诊家之切要也。

04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

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

脉来头小本大者,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

微本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阳盛」,始与上下之义相属。

【注】

上以脉之来去疾迟,候内外虚实之诊,此以脉之来去大小,诊表里盛衰之病。脉上来

微小,下去反大,反之像也,故名曰:反脉。上来益大,下去微小,覆之像也,故名

曰:覆。反者病在里为阴盛,覆者病在表为阳盛,阳盛则病格,阴盛则病关,阴阳盛

极不相交通,则病关格。头无汗者,阳未离阴,故可治,有汗则阳已上脱,故曰:死

也。

05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

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按】

名曰沉之「沉」字,当是「强」字,玩下文自知。

【注】

此详上条,脉之来去盛衰之状也。寸口,通指寸、关、尺而言也。卫主气为阳以候表

,荣主血为阴以候里。脉随指有力上来,卫气盛也,谓之高;脉随指有力下去,荣气

盛也,谓之章。高者长盛也,章者分明也。高章相合,名曰纲,纲者以荣卫俱有余,

有总揽之意也。脉随指无力上来,卫气弱也,谓之惵;脉随指无力下去,荣气弱也,

谓之卑,惵者恍惚也,卑者缩下也。惵卑相合,名曰损;损者,以荣卫俱不足,有消

缩之意也。若高章、惵卑之脉,与不疾、不徐缓迟之脉同见,则为盛者不过,弱者不

衰,皆名和脉。强者,即下文所着是也。 06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

生,血脉满,肌肉紧,薄鲜?,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按】

「薄鲜?」三字不成句,应是衍文,当删之。

【注】

此承上条,以释「强」字之义。言凡人禀阳气盛,则得高章之盛;禀阴气盛,则得惵

卑之弱,此平人之常。若能兼见缓迟平脉,斯为阴阳相抱,荣卫相和,始名曰强。强

者即色鲜颜光,血满肉紧之谓也。

【集注】

方有执曰:缓以候胃,迟以候脾。阳气长者,言胃气有余也。颜色声音毛发,皆阳也

。鲜,丽也。光,辉也。商,清也。长,美也。形容胃阳之有余也。阴气盛者,言脾

气充足也。骨髓生,血脉满,肌肉紧,骨髓血肉皆阴也,形容脾阴之充足也。相抱,

言和洽也。俱行,言周流也。相搏,言合一也。极言二气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余

之所致,必如此,则其人之健王而强壮可知,故曰:强也。

07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注】

上条以脉之盛衰,候人之强弱,此条以脉之浮中沉,分人之皮、脉、肉、筋、骨,以

候五藏之诊法也。心肺俱浮,肝肾俱沉。以皮之浮、脉之浮而别心肺之浮也;以筋之 沉、骨之沉而别肝肾之沉也。脾主肌肉,在浮沉之间,故候中也。肥人肌肤厚,脉当

沉;瘦人肌肤薄,脉当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反沉,故当责其病在何藏也。

【集注】

方有执曰:责,求也。肥人当沉者,饥肤厚,其脉深也,故求其病于浮。瘦人当浮者

,肌肤薄,其脉浅也,故求其病于沉。

08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可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

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

;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

,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注】

此承上条详言皮、脉、肉、筋、骨,各有所主,以候五藏之病也。菽,豆也,约略轻

重言之,非谓有其形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六菽之

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九菽之重,与肌肉相等者,脾部也;十二菽之重,与筋

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各随所主之部,以候藏气也。至于

寸口、关上、尺中,亦各有所主之位,以候藏气。左寸心也,右寸肺也,左关肝也,

右关脾也,尺中肾也,今特举肾藏之部例之,以概其余也。假令下利而甚,元气暴夺

于中,寸口、关上、尺中全不见脉,法当死;其不死者,必是尺中时有一小见之脉也

。再举头者,谓一呼再起头,一吸再起头,合为四至也。夫尺中时一小见之脉四至,

则是肾间生气之源未绝,即下利未止,尚为易治。若一息二至,名曰损脉,是气衰无

胃,故为难治也。

【集注】

程知曰:『难经』三菽、六菽之说,盖言下指轻重有差等,以候五藏之气也。又云:

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者,是胃之阳气已绝也。『难经』以损脉为阳气下

脱之脉,故曰损脉,至为难治也。

09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注】

寸口,通指三部言也。此以浮、沉、迟、数,候人表、里、藏、府之诊法也。浮者,

皮肤取而得之脉也,浮主表,故曰:浮为在表。沉者,筋骨取而得之脉也,沉主里,

故曰:沉为在里。数者,一息六至之脉也,数主阳,府属阳,故曰:数为在府。迟者

,一息三至之脉,迟主阴,藏属阴,故曰:迟为在藏。假令诊其人脉迟,此为病在藏

,举一迟脉以例其余也。

【集注】

程知曰:躯壳之外,荣卫为表,躯壳之内,藏府为里,故以浮沉别之。诸阳虽皆属府

,诸阴虽皆属藏,当以迟数别之,然伤寒中之传变,亦有数而入藏,迟而入府者,熟 读经文自知也。

张璐曰:此以浮、沉、迟、数,定表、里、藏、府,而全重于「迟为在藏」句,故重

申以明之。设脉见浮迟,虽有表证,祇以小建中和之,终非麻黄、青龙所宜,以藏气

本虚也。

10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注】

此以阴阳同等,发明平人和缓之脉也。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谓浮、中、沉

,阴阳同等也。名曰缓者,谓和缓之脉也。然缓脉有二义,和缓之缓,脉有力濡柔,

不大不小,以形状之缓,验二气之和也。至数之缓,脉来四至从容,不徐不疾,以至

数之缓,验胃气之和也。

【集注】

方有执曰:缓有二义,此以相兼言,盖谓气血和平也。

程知曰:缓有和缓之义,宽缓之义,与浮大相类,不与迟相类。故经谓之浮大而濡,

不曰浮大而迟也。盖脉之迟数,以至数言,缓急以形状言耳!

张璐曰:脉虽浮大而濡,按之仍不绝者为缓,若按之即无,是虚脉非缓脉也。

11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

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 藏伤,故知死也。

【注】

此以下四时五藏平脉、病脉、死脉之诊法也。东方属木,主春令风,在天为风,在地

为木,在人为肝,故曰肝者木也,名足厥阴经,其脉当弦。若得微弦濡弱而长,此弦

而有胃,是肝平脉也,病自易愈也;若得微弦而长,而少濡弱和缓,为弦多胃少,肝

病脉也;若得纯弦而直,无濡弱和缓,为但弦无胃,是肝死脉也。下三藏虽无纯洪、

纯浮、纯沉之文,省文也,当仿此。

【集注】

方有执曰:微非脉名,盖微微之弦,有胃气之谓也。

魏荔彤曰:微弦不甚弦,且带濡弱,如短促,亦非木之本性,又必兼长脉,是象木之 柔和而修长,此肝之本脉。肝脉见此,肝藏平脉,如有微疾,亦易愈也。假令纯弦,

如树木将枯,枝干干硬,故知死也。

12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

,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

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注】

二月春令也,毛浮秋脉也,春得秋脉,何以断言至秋当死?盖春肝木旺,秋肺金旺,

二月肝旺之时,尚得毛浮肺脉,其衰可知,至秋金气愈旺,金乘木,木愈受克则绝,

故知至秋当死也。余藏皆仿此。

【集注】

方有执曰:此以四时脉气属五行生?应病,以主吉凶生死之理,揭一以例其余,所以

示人持诊之要法也。

13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

得洪大者愈也。

【注】

南方属火,主夏令热,在天为火,在地为热,在人为心,故曰:心者火也,名手少阴

经,其脉当洪。若得洪大和缓,此洪而有胃,是心平脉也,虽有心病,自易愈也。若

得洪大而少和缓,此洪多胃少,是心病脉也,若得洪大而无和缓,此但洪无胃,是心

死脉也。

【集注】

方有执曰:其脉洪大而长,应万物盛长之象也。

14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

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

然也,四时仿此。

【注】

凡四时之病,当以四时之脉期之,期之者期其愈不愈也。立夏之日,得洪大脉,是其

本位应得之脉。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虽脉仍洪大,

必非邪脉,乃时脉也,不须再汗,谓已解也。设若本日汗濈濈然自出者,此解兆已见

,虽脉洪大,不须发汗,明日便自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得其时脉故也 ,四时仿此。

【集注】

方有执曰:此言脉得应时而王,则病有当解之时,举夏以例其余,示人推仿之意。

程知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当其时得之,则为平脉,虽外感寒邪,但微汗出

自愈耳!重则治之,轻则不必治也。『内经』曰:脉得四时之顺者。此也。

程应旄曰:洪大为夏令之脉,亦为邪盛之脉,有病则从邪,无病则从令,解不解不须

另辨。

15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

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

治也。

【注】

西方属金,主秋令燥,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故曰:肺者金也。名手太阴

经,其脉当浮。若得毛浮缓迟,此浮而有胃,是肺平脉也,虽有肺病,自易愈也。若

得毛浮而少缓迟,此浮多胃少,是肺病脉也,若得毛浮而无缓迟,此但浮无胃,是肺

死脉也。若得毛浮而数,则为病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发

痈肿而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肺主皮毛,上为华盖,故脉毛浮。缓迟者,脾土之脉也。兼得缓迟为愈者

,肺金得土为逢生也,法当痈脓者,金逢火化也。

16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 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

东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经文补之。

【注】

北方属水,主冬令寒,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故曰肾者水也,名足少阴经

,其脉当沉。若得沉滑而濡,此沉而有胃,是肾平脉也,虽有肾病,自易愈也。若得

沉滑而少濡和,此为沉多胃少,是肾病脉也。若得沉而无滑濡,此但沉无胃,是肾死

脉也。

17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

,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

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按】

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二句,与上下之义不属,当是错简。

【注】

此冬月之平脉也。若阳明关脉微沉而不滑,是失正阳,为胃不和,故其人食饮仅自可

也。若少阴尺脉微滑而不濡,是失纯阴,为肾不和,故其人汗出,阴下湿也。

18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

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

乘火,名曰顺也。

【注】 此以人之五脉,候人五藏不平之诊法也。人之五藏,法天五行,肝木,心火,脾土,

肺金,肾水,此相属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相生也。木

?土,土?水,水?火,火?金,金?木,此相?也。相生者生,相?者死。人之藏

气亦然,故其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也。水乘火,金乘木,乘其所胜,是相

?也,名曰纵。火乘水,木乘金,乘所不胜,是反侮也,名曰横。水乘金,火乘木,

子乘其母,是倒施也,名曰逆。金乘水,木乘火,母乘其子,是相生也,名曰顺。五

藏之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五藏各见本脉,自无病也,若见他脉,以 此推之,纵者病甚,横者病微,逆者病虚,顺者病实也。

【集注】

方有执曰:乘,犹乘舟车之乘。纵,直也。横者,纵之对。顺,从也,逆者,顺之反

程知曰:非其时而得之,则为相乘,纵横为患最重,顺逆犹无大害也。

19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濇为乘藏也。

【注】

上条发明五藏相乘,纵横顺逆之脉,此条发明阴阳相乘,各从其类之诊。府,阳也;

浮数,阳也。藏,阴也;迟濇,阴也。阳乘阳,阴乘阴,各从其类而相乘也。其阴邪

乘阳,阳邪乘阴;府邪乘藏,藏邪乘府,各以脉证错综参之,可类推矣。

【集注】

方有执曰:浮数阳也,以阳部而见阳脉,故知乘府也。迟濇阴也,以阴部而见阴脉,

故知乘藏也。

20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注】

此承上条,发明五藏六府不平相乘之脉也。适者至也,头者数也,凡人若见濡弱之脉

而相乘者,是因我虚而彼乘及之也。越人祇曰:一脉辄为十变,何以至十一数也?越

人遗包络、三焦,故十也,今五藏六府相乘,故十一也。然阴乘阳,阳乘阴,府乘藏

,藏乘府,错而综之,岂止十一耶!

【集注】

程知曰:此总揭脉之大要,言脉得濡弱,则可以和适五藏六府也。经曰:呼吸者,脉

之头,濡弱者,软和以滑,『内经』谓之有胃气也。五藏六府之邪,不能不相乘,如

金邪乘木,木邪乘火之类,惟诸相乘中,有软和以滑之意,则为易愈,故濡弱可以和

适十一藏脉气也。

21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

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

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也

【注】

此以寸、尺发明阴阳相乘为病之脉也。若脉紧无汗,洒淅恶寒发热者,是伤寒也。脉

缓有汗,洒淅恶寒发热者,是中风也。今寸脉微,洒淅恶寒者,是阳不足,阴气上乘

,入于阳中也。尺脉弱,发热者,是阴不足,阳气下陷入于阴中也。此内伤不足,阴

阳相乘,有休止之恶寒发热,非外感有余,风寒中伤荣卫,无休止之恶寒发热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先乎阴以陷入也,故曰从,讳之也,阴随于阳以上入也,故曰乘,伤之

也。恶寒者,阳不足以胜阴,而与阴俱化也;发热者,阴不足以胜阳,而从阳之化也

程知曰:此辨阴阳相乘之脉也。往来则阴阳之气,更盛更虚,阴并则寒,阳并则热矣

。凡疟与往来寒热之脉皆然也。

22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名曰阴结

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

上条以脉之寸、尺微弱,辨阴阳不足,此条以脉之浮沉有力,别阴阳结实为病之诊法

也。脉浮大而数,蔼蔼如车盖者,阳结实脉也;脉沉石而迟,累累如循长竿者,阴结

实脉也。夫脉即可以别阴阳之结实,又不可不以阴结、阳结之证,而合阴结、阳结之

脉相参看也。阳结证身轻能食,阳能消谷也,不大便,期十七日当剧者,阳体终燥,

故迟三日也。阴结证,身重不能食,阴不能消谷也,不大便,期十四日当剧者,阴体

终濡,故早三日也。剧者谓不大便,里急下重,且满且痛,不可再待时日,宜早图之

也,故或润窍以导之,耎坚以下之,不致临期燥屎巨?,谷道难出,窘苦万状也。凡

病后伤液,多有此证,阅历深者,自知之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不曰病有,而曰脉有,二气所禀,有偏胜也。阳结者,偏于阳而无阴以生

液;阴结者,偏于阴而无阳以化液 ,皆于脉之浮而数,沉而迟辨之也。

23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

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按】

阳脉浮,其脉浮之二「浮」字,当是「濡」字,若是「浮」字,则与卫衰汗出如流珠

之义不属。其脉沉之「沉」字,当是「弱」字,若是「沉」字,则与血虚荣气微之义

不属。

【注】

此以浮沉别阴阳不足为病之诊法也。阳脉濡,浮而无力脉也;阴脉弱,沉而无力脉也

。其脉弱者,荣气微也,荣微则血虚,故不止于发热,而且筋急也。其脉濡者,卫气

衰也,卫衰则表不固,故不止于恶寒,而且汗出如流珠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沉以候里,荣行脉中,故衰微可知。浮以候表,卫行脉外,汗出如流珠,

则表不固,故衰惫可知。

24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注】

蔼蔼如车盖,形容脉之浮大有力,即前阳结浮数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阳

结也。

【集注】

程应旄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形容其浮数中有拥上之象。

25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注】

累累如循长竿者,形容脉之沉石有力,即前阴结沉迟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

:阴结也。

【集注】

程知曰:累累如循长竿,直引强硬之貌,为阴气固结,阳不得而和之。前言阴结、阳 结,盖指便?一证言之,此则专言脉象也。

26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注】

瞥瞥如羹上肥者,形容脉之浮而无力,即前卫气衰之濡脉,故曰:阳气微也。

27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注】

绵绵如泻漆之绝者,形容脉之沉而无力,即前荣气微之弱脉。故曰:亡其血也。

【集注】

成无己曰:绵绵者,连绵而?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

28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注】

萦萦如蜘蛛丝者,形容脉之细小,难于寻按,而浮、中、沉似有似无,即前阳不足之

微脉,故曰:阳气衰也。

【集注】

方有执曰:萦萦如蛛丝,牵惹旁旋,微细欲绝之状。

29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

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注】

此以上,发明平脉,以下皆死候之脉也。寸、关、尺三部脉之上下,以候阴阳五藏升

降也。寸位乎上,候心肺之阳,主升,升极而降,降不至关,是为孤阳,故曰:寸脉

下不至关,为阳绝也。尺位乎下,候肝肾之阴主降,降极而升,升不至关,是为独阴

,故曰: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也。关位乎中,以候脾,界乎寸尺,所以升降出入者 也,今上下不至关,是升降出入息矣。故曰:此皆不治,决死也。若阴阳已离,胃气

未绝,尚可计余命之期,期以月节?之,如经曰:阴胜则阳绝,能夏不能冬;阳胜则

阴绝,能冬不能夏。肝死于秋,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肾死于长夏之类是

也,推之于日于时亦然。

30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

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注】

经曰: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有两死者,谓阴阳皆可死也;无两生者,谓阴阳不能独

生也。故阳先绝,阴后竭,死则身青而冷;阴先绝,阳后竭,死则身赤而温也。 【集注】

成无己曰:阳主热而色赤,阴主寒而色青。其人死已,身色青,则阴未离乎体,故知

阴气后竭也,身色赤,腋下温,心下热,则阳未离乎体,故知阳气后竭也。

程知曰:阳气前绝,寒病;阴气前绝,热病也。寒热之治法一误,虽死尚有征验,诚

可畏也。

31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

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害。

【注】

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人不病者,谓外形不病,而见真藏病脉,其内本已绝,虽生犹

死,不过尸居余气耳!故曰:行尸也。余气者,未尽五藏生旺之余气也。若旺气一退

,即卒然眩仆不识人而死矣。若良工早察于旺气未退之先而图之,未必无所补也。人

病脉不病,谓外形羸瘦似病,其脉自和,以根本尚固,不过谷气不充,名曰:内虚,

非行尸可比,虽困无害,胃气复,谷气充,自然安矣。谷神即谷气也。

【集注】

方有执曰:周氏云:形体之中,觉见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忻美,而脉得四时之从,

无过不及之偏,是人病脉不病也。形体安和,而脉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损,弦紧浮滑

,沉濇不一,残贼?和之气,是脉息不与形相应,乃脉病人不病也。 张锡驹曰:谷神乃水谷所化之神,人赖此以资生也。内虚食少,谷气不充,即无谷神

矣。故曰无害,若无本然之胃神,安得谓之无害耶!

32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注】

此申上条不知何藏先绝,而详言其证也。肺主皮毛,肺绝汗出不流,故发发也。肺主

气,肺绝张口气出,不能复还也,故曰:为肺先绝也 。

【集注】

成无己曰:肺为气之主,为津液之帅。汗出发润者,津脱也;喘不休者,气脱也

33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注】

身汗如油,液外亡也;喘而不休,气上脱也;水浆不下,胃气绝也;形体不仁,荣卫

败也;乍静乍乱,精神散也,此皆命绝之候。由此推之,脉虽浮洪,必然无根,是为

真藏孤阳飞越之诊也。

【集注】

王肯堂曰:火之将灭也必明,脉来浮洪涌盛,此将去人体之兆也,然又必兼下一、二

证,始可断其命绝。

34

阳反独留,形体如?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

【注】

心绝阴尽,惟阳独留,故身体大热,形如?熏,从火化也。心藏神,直视,神去也。

头属阳,阳无所依,故摇头也。

【集注】

成无己曰:心脉侠咽系,目直视者,心经绝也。头为诸阳之会,摇头者,阴绝而阳无

根也。

35

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

【注】

唇吻之色当赤而黄,反见青色者,木土相?也。四肢汗出??不已,此为肝绝也。

【集注】

成无己曰: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绝则真色见于所胜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

,肝主筋,肝绝则筋脉引急,发于所胜也。

方有执曰:口唇边曰吻。四肢,手足也。?,汗出貌。习,鸟数飞也。言手足颤摇如

鸟之习飞,奋振而不已也。

36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注】

脾之华在唇四白,环口黧黑,其华萎矣!冷汗阴黄,皆脾绝也。

【集注】

方有执曰:口为脾之窍,黧黑者,熏黄黑暗,土败之色也。柔汗,俗谓冷汗是也。

张钖驹曰:脾主四白,环口黧黑,土败而水侮也。柔汗者,柔软而腻,脾之真液,黄

者脾之真色,真液泄而真色见,故为脾绝也。

37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注】

肾司二便,溲便遗失,肾绝也,肾藏精与志,狂言直视,精志俱败也。

【集注】

方有执曰:溲便,遗溺也。肾司阖辟,阖辟废,故二便皆无禁约也。经曰:肾藏志,

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目反直视者,骨之精不上荣 于瞳子,而不能转也。

38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

,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注】

此下皆详望问而知之之类也。望谓观其形之盛衰,色之深浅;问谓询其情之苦欲,病

之根因,脉谓诊其脉之阴阳,合乎形色也。设病家人来请,告以病者苦发热,身体疼

,师到病人自卧,诊其脉沉而迟,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

而无表脉,且无表证,故知愈也。

【集注】

张锡驹曰:有问发热身疼,脉反沉迟,是阳病而见阴脉,何以说得愈也?答曰:是必

望其有恬然嗜卧之状,问其有热除身轻之意,而后合脉以断其愈也。

39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

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注】

病家人来请,告以病者腹内卒痛,医师到,病人自坐无苦容,诊其脉浮而大,知其差

也。何以言之?里有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而无里脉,且无里证,故知愈也。

40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

不和,处言已愈。

【按】

不和当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

【注】

此申上二条之义也。病家人来言病者发热烦极,师未即去,明日到,病人向壁静卧,

此热已去,因知其差。假令脉不和缓,未可言愈,必和缓,而始可断其已愈也,推之

腹痛亦然。此篇首所云:设有不应,消息诊看。消息者,谓今日之望,异于昨日之问

、闻也。

41

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假令脉

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注】

此设治诈病之法也。盖仲景不欲人售其欺,亦不欲医为其欺而妄治也。医者玩此而揣

摩之,则彼不敢欺,而我不妄治矣。

【集注】

程知曰:彼以诈病,我以诈治,非良工不能具是巧也。

42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

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

者,心痛也。

【注】

阴阳相引故欠,欠者先引气入而后呵之,故谓之呵欠。阴阳不相引则病,相引则和,

故曰:欠者无病也。诊脉时,有呻吟病苦之声,故曰:呻者病也。言迟者,语言蹇濇

,故曰: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痛极艰于发声,摇头以意示缓,故曰:摇头言者

,里痛也。行迟者,风病筋络不利,故曰: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气不能接,

故曰:坐而伏者短气也。凡腰痛者,皆不能坐,即略坐非伸足依倚不可,故曰:坐而

下一脚者,腰痛也。凡心痛者,皆伛偻护其痛处,故曰: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

痛也。

【集注】

方有执曰:舌强则言迟,经络牵急则舌强。筋挛则经络拘急,肝属木,其合筋,其主

风。头属阳,里属阴,头摇者,阴不与阳和也。短气者,里不足也。此条八者,皆望

而知之之事也。

张志聪曰:师持脉者,犹言师但持脉而不问也。八条皆察人之神情,得人之病机,所

谓望而知之者。

43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

人病恐怖者,阳神不足也,阳不足则恐,神不足则怖,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不

润泽也;怖则气随神乱,故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而乱也。

【集注】

方有执曰:恐怖,惶惧也。循,理治也。丝,言细也。累累,联络貌。脱色,犹言失

色也。盖内气馁者,则外色夺,所以有卒然之变也。

程应旄曰:此示人察色合脉之法,恐则气下神被夺矣,故脉细而且不定,面色白而且 脱也。

44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濇,唇口干燥也。

【注】

津液少则脉濇,唇口因以干燥,此因不饮而然,非由此而不饮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不饮如与人别气,至二、三日汤水不沾唇之类。肺失游溢精气,故脉濇而

唇口干燥也。

45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注】

愧者羞也,羞则神色荡而不定,故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此皆察色合脉,以意

消息而知之之类也。

【集注】

程应旄曰:以上数条,不论有病无病,凡人有所负于中,辄复形之色与脉也。于此推 之,以意消息,则诸病之情,无不可即外以征内矣。

46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

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

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注】

脉有灾怪,谓因药而变灾怪也。假令人病太阳病,得太阳脉,脉证相应,因为作太阳

病汤药与服之;比还,如食顷,病人乃大吐下利,腹中痛,师问曰:我先来不见此证

,今乃灾变怪异,缘何作此吐利?病者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此灾怪

耳!望、问固医家之事,亦须病人毫无隐讳,方能尽医所长,仲景为病家服药未告于

医,医失问先服何药,故出此条以示戒耳!

【集注】

成无己曰: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张志聪曰: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者,如太阳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此脉与形证相

应也。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者,言送汤如食顷,所投之药未周于经,必旧时服药

之故也。

 

 

辨脉法篇

辨者,别也。辨脉者,辨别诸脉之名也。法者,诸脉部位至数,形状相类相反,别之

各有其法也。脉名者,如浮、沉、迟、数、滑、濇诸脉之名是也。部位者,如浮、中

、沉、上、下之部位是也。至数者,如迟三至,数六至之至数是也。形状者,如滑流

、濇滞之形状是也。相类者,如弦与紧,滑与动之类是也。相反者,如浮与沉,虚与

实之反是也。皮肤取而得之,谓之浮;筋骨取而得之,谓之沉,此以脉之上下部位而

得名也,是则凡脉因部位而得名,皆统乎浮沉矣。如浮而无力谓之濡,沉而无力谓之

弱;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浮中

沉俱无力,按之且大谓之虚;浮中沉极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谓之微,浮中沉

极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骨,推

寻始得,谓之伏,此皆以部位兼形状相反,而得名者也。一息三至,谓之迟;一息六

至,谓之数,此以脉之至数而得名者也,是则凡脉因至数而得名者,皆统乎迟数矣。

如一息四至谓之缓,一息七至谓之疾,数时一止谓之促,缓时一止谓之结,至数不乖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此皆以至数兼相类而得名者也。流利如

珠,谓之滑;进退艰难滞濇,谓之濇,此以脉之形状而得名也,是则凡脉因形状而得

名者,皆统乎滑濇矣。如脉形粗大,谓之大;脉形细小,谓之小;来去迢迢,谓之长

;来去缩缩,谓之短;来盛去衰,谓之洪;其形如豆,动摇不移,谓之动;状类弓弦

,按之端直且劲,谓之弦;较弦则粗,按之左右弹指,谓之紧,此皆以形状兼相类相

反而得名者也。此辨脉之大概也。诊者于此能详审而扩充之,则进乎法矣。今以浮、

沉、迟、数、滑、濇,六脉别之以为纲;以大、小、虚、实,诸脉辨之以为目,务使

阴阳标本,虚实寒热,心中有据,指下无差,庶心手相得,而辨证处方,自无错谬矣

01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濇、

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注】

此以脉之阴阳,辨病之阴阳生死法也。浮、大、数、动、滑,五者,比之诸脉为有余

,阳道有余,故曰阳也。沉、濇、弱、弦、微,五者,比之诸脉为不及,阴道不及,

故曰阴也。阴病,谓阴寒病也。见阳脉,谓见阳热脉也,阳热脉,即浮、大、数、动

、滑类也。以阴病得阴脉证脉相应,死难必也。阴病若得阳脉,犹冬尽春生,万物虽

未即生,然日进生机,故曰生也。阳病,谓阳热病也。见阴脉、谓见阴寒脉也。阴寒 脉即沉、濇、弱、弦、微类也。以阳病得阳脉,证脉相应,生可卜也;阳病若得阴脉

,如暑去秋来,万物虽未即死,然日趋死候,故曰死也。盖天人无二理,春夏为阳,

秋冬为阴,阳主生,阴主杀故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者,通藏府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热而总言之也。

程知曰: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

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盛也。故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虚者,多见阴脉。

02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

则结,此皆病脉。

【注】

缓,四至脉也,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数,六至脉也,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

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阴阳偏胜则病,故曰:此皆病脉也。

03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按】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当是衍

文。

【注】

脉来至数不乖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乃一藏无气,求他藏以代续之 故也。凡病得此代脉者,必为难治,盖以促结之止,如急行而蹶,虽然中止,即能自

还,非代脉之止可比也。

04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

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

『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

「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

【注】

动者躁动也,谓阴阳互相鼓击而不宁也。动,阳脉也,寸为阳,阳乘击于阳,故阳动

发热也。尺为阴,阴乘击于阴,故阴动汗出也。关界乎阴阳,则阴阳互相乘击,故发

热汗出同见也。此为动而有力,阳盛之候,若按之不鼓,是为阳衰之诊,则必形冷而

不发热,汗出而必恶寒,非搏击阳盛之动,乃扰乱阳虚之动也,由三焦之阳气伤,则

不能外温肉分,故有是证也。动脉之状,颇似数脉,惟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

摇,故名曰动也。厥厥者,谓似有根之摇动,动而不移,非若滑脉之流动,动而不居

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下言动脉之定

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程知曰:阳升阴降,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间,则冲和安静,惟阳欲升,而阴不

足以和之使降,则两相搏击,其脉必数,而厥厥摇动见于关上也。

05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此非谓浮紧即弦脉,乃谓浮而劲紧,弦之状也。弦紧相类,

惟恐人将弦作紧,将紧作弦,故并举相形以别之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

谓端直也;紧者如转索无常,即所谓不端直也。端直则不能如转索,转索则不能似端

直,其为劲急则同,所以相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 常,言左右旋转而不可拘也。

程知曰:紧为寒邪方盛,直细中有转动急疾之意,故谓如转索也。张锡驹曰:弦紧之

分,在移与不移耳!

06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

脉形粗大有力,谓之大;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管谓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劲

急有力,谓之牢;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

空之象也。弦则为劲,减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大则为实,小其中取之实,中空像 也,此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革脉也。女子得之半产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

虚相搏故也。

【集注】

程知曰:言弦而虚大之脉也。弦则为减,谓阳气减少而寒也;大则为芤,谓似革中空

而虚也。虚寒相抟,则精血漏失,故有革象也。

07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濇。此六脉名曰残贼,

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

此下,皆残贼为病之诊也。相乘之脉为正气虚,随我所虚而乘及之之谓也。残贼之脉

为邪气实,恃彼之强而虐及之之谓也。此六脉者名曰残贼,残则明伤,贼则暗袭,脉

中有此当属实邪,不论何部,但本脉中兼见此脉,辄防邪至也。

【集注】

方有执曰: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于其

部生起病端。

张锡驹:残,伤残;贼,贼害也。言此六者之脉,足以暗伤人之经脉血气,如贼之害

人而不觉,故曰能为诸脉作病也。

08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

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

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 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

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

,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

,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入内

,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迫,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

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注】 寸口阴阳俱紧者,谓六脉浮沉俱紧也。浮脉紧,则雾露之邪中于上焦;沉脉紧,则寒

邪中于下焦,上焦指太阳也,下焦指少阴也。雾露之邪,曰洁、曰清,清邪中上,发

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疼胫酸者,雾露之邪中于太阳表也。寒邪曰浑、曰浊、浊邪中

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里也。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

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盖因其人表气虚,里气不固,清浊之邪,中伤上下,三焦

相溷,表里不通,以致上焦清气不宜,邪气怫郁,与藏相熏,口烂蚀龂。中焦不治,

胃气主下,而反上冲,脾气主运,而反不转,中焦皆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行也。 若正能胜邪,卫气先通,其人必先小便赤黄,热伤之经必血凝肉腐,而外发为痈脓也

。若荣气先通,其人必先嚏嗢咽塞,热拥于里之血凝者自下,状如豚肝也。若正不胜

邪,阴阳俱逆,荣卫不通,脾气孤弱,不能散精,五液注下,下焦不阖,里急坠痛,

圊便数窘,命将难全也。

【集注】

沉亮宸曰:伤寒之证,转热即佳,故少阴、厥阴,皆以发热而愈,而凡下脓血与痈脓

皆非死证。若阴阳俱厥,厥者必利,故五液注下,下焦不阖,命将难全也。

方有执曰:清指风,浊指寒,曰洁、曰浑,以天地之偏气言也。阴中于邪已下至浊邪 中下一节,是释上文阴即下焦,阳即上焦也。阴气为栗已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证。若

卫气前通已下,言变痈脓之故。若阴气前通已下,言变脓血利之故。卫气即阳气,荣

气即阴气,乃承上荣卫不通而言,而清浊之所以为病,在其中矣!阴阳俱厥已下,言

证并于里而加重,故曰:命将难全也。

09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大发热者,此为

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证,戒人临此阴阳混淆之病,慎勿妄治也。此条之蜷卧足冷,即上条

之浊邪中下也;此条之鼻涕舌胎,即上条之清邪中上也;此条之唇口干燥,即上条之

口烂蚀龂也;此条之反大发热,即上条之痈脓下血也;此条之腹中痛,即上条之下重

湫痛也;此条之恶寒,即上条之必内栗也。脉阴阳俱紧,伤寒脉也;口中气出,唇口

干燥胃经热也;蜷卧足冷,少阴寒也;鼻中涕出,表伤风也;舌上胎滑,里无热也。

似此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杂揉未定之病,慎勿妄治,则当审其孰轻、孰重、孰

缓、孰急,先后施治可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渐温者,此阴退阳复为欲解

也;若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乃邪盛正衰,此为难治也。设使恶寒知尚在表,若

呕必欲入里也。腹内痛者,知邪已入里,内攻必欲下利也。

【集注】

方有执曰:微发热邪退也,大发热邪盛也,恶寒尚在表也,腹内痛已入里也。

10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

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

紧去入安之「入」字,当是「人」字,人安谓不吐利也,必是传写之讹。「此为晚发

,水停故也」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是衍文。 【注】

此发明脉阴阳俱紧,内外寒甚,至于吐、利解不解之义也。吐利后脉仍紧,为邪未尽

不解也;紧去脉缓,为邪尽人安欲解也。若紧去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则胃未

和为未解也;若欲食者,则胃已和,虽脉迟亦为欲解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

解,紧去则人安为欲解也。

11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注】

平脉以脉内外候关格,此以脉尺寸候关格。于此推之,凡阴阳盛极皆病关格,而不必

定在内外尺、寸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实,在尺则阴邪实,关闭

正气不能宣,名曰关,关则不得小便也。在寸则阳邪实,格拒正气不能化,名曰格,

格则吐逆也。

【集注】

张锡驹曰:浮大之脉在于尺,则为关阴,阴气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浮大之脉在于

寸,则为格阳,阳气不能宣通,故吐逆。

12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

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

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行于脉外者,数且疾矣。卫气行疾,荣气行迟,荣 卫不相辅而行,故曰失度。浮、滑、数、疾,有余之脉,见发热无汗有余之证,脉证

相合则为可治 ;若见发热汗出不足之证,脉证不合,不治明矣。

【集注】

成无己曰:浮、滑、数、疾之脉,发热汗出解者,邪气退也。若不解者,正气脱也,

必不可治。经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13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按】

数为虚之「虚」字,当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当是衍文。风虚相搏之

「虚」字,亦当是「热」字。

【注】

风寒在表则脉浮紧,风热在表则脉浮数,表受风邪,故洒淅恶寒也。 14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注】

诸脉浮数,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热遏郁于表,则当

发热而洒淅恶寒也。若有隐痛之处,饮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诊,乃内痈蓄积有脓之诊

,于此知浮数之脉,不可概为风热也。

【集注】

王肯堂曰:人身有焮肿痛楚处,未有不自觉者,此条所言,必是内痈,故曰:蓄积有

脓也。如胃脘痈,肺痈,肠痈,皆各有辨,而胃痈之脉,人迎反盛,未有不误以为伤

寒者,故宜察之。

程应旄曰:脉证似伤寒,若不于若有痛处,饮食如常之证参酌,而误以辛温发散,助

其阳热,否则误以寒凉彻热,遏住邪气,滋害深矣。

张璐曰:若为焮肿,为热壅经络;若无肿处,必邪留藏府,随内外而发痈脓也。

15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

久为痂癞。

【注】

六脉俱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强者热也,风热相搏,必成瘾疹也。身体为痒

,痒者肌虚,热气外薄故也,名为泄风,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

癞之类是也。

【集注】

成无己曰:痂癞者,疠风也,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经云:脉风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经云:诸痒为虚,血燥不荣肌腠,所以痒也。

方有执曰:经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16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

无谷气,脾濇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

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

?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荣虚。

【注】

寸口者,指寸、关、尺三部而言也。诸微,谓凡病见微脉,皆亡阳也。诸濡,谓凡病

见濡脉,皆卫虚也。诸弱,谓凡病见弱脉,皆荣虚也。诸紧,谓凡病见紧脉,皆为寒

也。诸乘寒者,谓诸微濡弱脉,亡阳荣卫不足之人,一病即见残贼。紧脉则为寒乘病

厥也。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痒;厥于经者,战栗口噤不能言语,以平日胃虚

损谷,脾虚不运,中虚不胜外邪也。

【集注】

程知曰:诸乘寒者,则以阳极虚,而阴寒直乘之也,故为厥逆。其所以昏冒不知人,

强直而无觉者,则以胃无谷气,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战内栗而厥也。

17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欬者 ,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注】

此详申上条,诸亡阳荣卫不足之人,而见紧脉之义也。曾为人所难,问紧脉为寒实之

诊,虚冷亦见紧脉,是从何而来也?师曰:假令其亡汗表虚,若吐胸虚,下利里虚,

寒邪乘虚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饮冷水,或中寒阴化,皆令脉紧也。若与浮同见,

无汗,则为伤寒实邪;有汗,则为亡阳虚邪。与沉同见,腹痛不便,则为中寒实邪,

腹痛下利,则为中寒虚邪。由此推之,凡诸实脉从虚化者,即未可谓之实矣。

【集注】

程应旄曰:紧则为寒,称曰乘脉,今复列之残贼何义?曰:虚则为人乘,实则乘人,

凡脉皆然,不独紧也。

18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注】

上条以浮沉见微紧,此条以寸尺见微紧,皆阴盛阳亡之诊,故曰:知阴常在,绝不见

阳也。祇曰:虚损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

程知曰:言寸微、尺紧为虚损多汗之证也。寸微弱为亡阳,尺紧疾为阴胜,阴胜于内

,阳绝于外,故为虚损多汗。

19

师曰:病人脉微而濇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

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濇,故知血亡也。

【按】

「又阴脉迟濇,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非有阙文,即是衍文。

【注】

病人脉微而濇,询之为医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所以致此病也。其人亡血,略辞也

,谓亡其血气也。气亡则阳微,阳微则恶寒;血亡则阴弱,阴弱则发热;阳微阴弱,

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也。轻者邪不留连,遇所不胜时则愈;重者无休止时,即遇所不

胜尤甚也。然恶寒虽遇夏月盛热,欲着复衣,所以然者,五月之时,阳气在外,胃中

虚冷,大发其汗,令阳气微,故不胜寒也。发热虽遇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又数下之,令阴气弱,故不能胜热也。此即论

中所谓热在骨髓,寒在皮肤;寒在骨髓,热在皮肤,沉痼寒热之病也。

【集注】

王肯堂曰: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立其例,论其理耳。

20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则其肤空,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

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注】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则其表空虚也;缓者胃气实,实则消化水谷也。壳入

于胃,脉道之气乃行;水入于经,脉络之血乃成。今荣愈而盛卫愈?,血愈多而气愈

少,气血失其经常之道,故曰:三焦绝经。气不能制血,血不能归经,故血妄行而崩

也。

【集注】

成无己曰: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

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

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 血乃成也。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则气不循常度,故三焦绝其常度也。

方有执曰:?言不能固护,实犹言强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

化也。阴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静,如山坏之势也。

21

寸口脉微而濇,微者卫气不行,濇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

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

,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

凡经脉内外、荣卫也,藏府内外、三焦也,故经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上焦心肺

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肾主之。分而言之,荣也,卫也,三焦也;合而言之,

皆本乎一气之流行,随其所在而得名也。脉微而濇,荣卫不足,不足则荣卫不能相将

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身体周痹不仁。荣气不足,故身烦疼,口难言语;卫气不足

,故恶寒数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浊;下焦司升,升者浊中之清;中焦司升降

,清者令其上升,浊者令其下降。今荣卫不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不能各归其

部,而失其职矣。上焦不归,则浊气不降,噫气而吞酸;中焦不归,则升降相违,故

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清气不升,故不能约束而遗溲也。

22

寸口脉微而濇,微者卫气衰,濇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

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

此详申荣卫上焦之证也。面色黄青,荣卫不足之色也。恶寒而栗,欬嗽唾腥,吐痰涎

沫,肺损之证也。肺主皮毛,皮毛者,荣卫之所居,故肺损则皮聚而毛落,荣卫枯槁

也。

【集注】

成无己曰: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衰也。

23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

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

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荣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

「阳气微」;迟者荣中寒,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荣为血,血寒则发热,

岂有血寒发热之理乎?卫为气,气微者,当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阅下条言

胃气有余,自知。

【注】

此详申荣卫中焦之证也。缓以候胃,迟以候脾;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故能食者胃也

,能化者脾也。今阳微中寒,脾胃俱病,所以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集注】

方有执曰:饥而虚满者,阳主化谷,卫阳衰微不化谷,故虚满而不能食也。

24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注】

此又详申中焦之证。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不足则脾失健运

,有余则胃强能食。此胃强脾弱,所以虽能食而不能消化也,故使吞酸而噫,食卒不

化,气填胀闷于膈中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气以胃中之阳气言,不足则不能化谷;胃气以胃中之谷气言,有余言有

宿食也。有宿食则郁而生热,故噫饱而吞酸,此盖以饮食之内伤者言也。 25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

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

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

,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注】

此已下辨趺阳之脉、少阴之脉也。趺阳一名冲阳,在脚背上,去陷骨三寸脉动处,乃

是阳明胃经之动脉也。少阴一名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处,乃足少阴肾经之动

脉也。趺阳、少阴,乃古诊法,越人以十二经虽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者,以

寸口乃脉之大要会也。然此法不行久矣。设有危急之病,寸口脉不见,诊此以决死生

可也。若在平时,总不如以关脉为趺阳,尺脉为少阴,更为愈也。如趺阳胃脉迟而和

缓,是胃气不病,如经脉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按之无力,浮以候府,浮而无力,则

为伤胃;沉以候藏,数而无力,则为伤脾。询之病者,特为医下之所为,以致荣卫之

气内陷。其先数脉变微,为脾弱也;浮脉仍浮反甚,为胃强也。胃强则邪气独留,故

大便?,潮热发渴也;脾弱则脾气不运,故邪热不能杀谷,虽饥不食,气噫而快也。

医者前后施治如法,而浮数之脉,自当迟缓如经,则饥欲食,病者愈也;若施治失宜

,数脉终始不退,则生恶疮也。

【集注】

方有执曰:恶疮与屎脓虽不同,其为血热则皆然也。

程知曰:此言趺阳脉迟缓,妄下则有浮数之变也。

26

趺阳脉浮而濇,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

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濇,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纔见,此为调

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按】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当是衍文。少阴脉弦而浮,岂可

谓如经乎?当改,「沉而滑」字。

【注】

脾肾皆病下利,今趺阳胃脉浮濇,少阴肾脉如常,是病在脾不在肾也,何以知之?浮

为阳,以候胃;濇为阴,以候脾,浮与濇合,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见

沉而滑,故称如经也。若沉滑而数者,是阳邪伤阴,故知当屎脓血也。

【集注】

程知曰:水谷之下利属于脾、胃,而脓血之下利属于肾,此可诊趺阳、太溪而辨之也

27

趺阳脉伏而濇,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濇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按】

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

入,当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必是传写之误。

【注】

前论以浮沉、尺寸候关格,此以趺阳候关格之诊法也。趺阳者,胃脉也。脉伏而濇,

伏则尺寸之阴阳停升降也,濇则三焦之元气不流通也。不升降流通,故上则吐逆,下

则不得小便,病名曰关格也。

28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

也。

【注】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脉当和缓,今反滑而紧者,以滑为胃气实。紧为脾气强,滑紧并

见,如持实以击强,故主急痛,痛还自伤脾胃也。以手把刃而成疮者,犹之操刃自割

,而贻其害也。

【集注】

方有执曰:滑为食,故在胃,则主谷气实。紧为寒,故在脾,则主邪气强。持实击强

,言胃实脾强,两相搏击而为病。譬如以手把刃而自伤,盖谓非由藏府而传变也。

29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注】

胃脉沉而数,沉主里,数主热,沉数为里实热,则能消谷。凡里病得此脉者,皆易治

也。若不沉数而沉紧,沉紧为里寒,则为残伤胃气之诊,故曰: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沉以候里,故在脾、胃为土实,谷气实也。数为热,阳也;紧为寒,阴也

。言趺阳主脾胃,脾胃主谷,谷气实。若脉见数而阳热胜,阳能化谷,虽病不足为害

;若脉得紧而阴寒胜,阴不化谷,故为难治。

程知曰:言趺阳沉数为消谷之病也。沉为实,沉主里也;数消谷,数为热也。紧盛为

邪胜,故为难治也。

30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注】

下利者,不论寒热皆中虚之病,故脉宜小宜缓,为病脉相宜,则易治也。今趺阳脉胃

大而紧,为病虚脉实,则不相宜,故为难治也。

【集注】

成无已曰:大为虚,紧为寒,胃中虚寒,当即下利,下利脉亦微小,今反大紧,邪盛

也,故曰:难治。经曰:下利脉大者,为未止。

张璐曰:趺阳脉紧,为寒邪伤胃,故必下利,下利脉大为邪盛,故难治也。

31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注】

脉见浮微而沉紧,虚寒之诊也。趺阳胃脉似有似无为阳虚,重按似紧中寒,胃阳虚寒

则气短矣。紧脉主痛而不痛者,以紧兼微,虽紧不劲,故不痛也。

【集注】

程知曰:言趺阳微紧,则中气虚寒,为短气之证也。

32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

【注】

趺阳脉伏不出,则中焦阳虚,脾胃不能上下输布,卫气不行,故病通身肤冷而?也。

【集注】

程知曰: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者荣血不濡也。

33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

微,四属断绝。

【注】

胃脉浮芤,浮者胃脉衰,芤者荣气伤。卫气衰,故身体瘦也;荣气伤,故肌肉甲错也

。浮芤相抟,日久而宗气衰微,生气少矣。四属断绝,谓皮、肉、脂、髓四者俱竭,

故一身枯瘦失滋养矣。

【集注】

程应旄曰:卫以荣为根,荣以卫为护,而荣卫之统于宗气者,又以趺阳胃为根也。

34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

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按】

阴肿大而虚之「虚」字,当是「痛」字。细玩可知。

【注】

外感,六脉浮紧,寒气在外,故骨节烦痛;内伤,胃脉浮紧,寒气在内,故腹满绞痛

。寒气相抟,肠鸣而转,转则膈中寒气下趋洞泄也。若少阴脉浮不出,则下焦阳虚,

寒气聚于阴器,不得发泄,故病疝阴肿大而痛也。

【集注】

方有执曰:趺阳之土败,而少阴所以无制也。

35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注】

此少阴负趺阳大旨。盖少阴肾属水,趺阳胃属土,杂病恶土克水,而伤寒少阴病,惟

恐土不能制水,水一泛溢,则呕吐、下利,无所不至。若趺阳脉和,胃土有权,则水

有制,而少阴负则为顺矣。顺者,土不为水侮也。

【集注】

方有执曰:万物资生于土,而百骸藉养于胃,水土平成,物阜人安,非天下之至顺乎

?古今谓趺阳有脉者不死,有以哉!

汪琥曰:趺阳脉,『图经』原名冲阳脉,在足跗中指端,上行五寸,去陷谷穴三寸,

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故一名会原,诊法病重者切之以决死生。伤寒以胃气为本

,趺阳之脉不衰,知胃气尚在,病虽危犹可治也。

36

少阴脉弱而濇,弱者微烦,濇者厥逆。

【注】

少阴脉弱而濇,弱者肾阴虚,故微烦也;濇者脉道滞,故肢冷也。

【集注】

方有执曰:弱为虚损不足脉,阴虚生内热,所以烦,然属虚烦,故虽烦亦微也。濇为

少血而不滑,不能上与阳相顺接,所以厥而逆冷也。

程知曰:言肾脉微濇之病也。少阴肾动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也。

37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

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注】

少阴脉不至,是肾气衰微,精血少也。肾者阴中藏阳者也,肾阴虚竭,不能藏阳,阳

气上奔,迫促胸膈,宗气反为所阻,聚而不行,血结心下。阳气既奔于上,极必退下

,退下则阴股间热,与阴相动,所以必然也,虽令知觉冥,身不仁而不死,此为尸厥

也。当刺期门以通结血,刺巨阙以行宗气,庶厥回而复苏也。

音切

辄陟涉切 惵音垤 菽音叔 蔼于盖切 瞥匹灭切 萦于荣切 卵卢管切 溷胡困切

龂鱼斤切 嚏音帝 湫子由切 疹之忍切 痂音加 癞力代切

分享到:
上一篇: 辨可汗病脉证篇
下一篇: 正误存疑篇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1174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