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普超三昧经卷第二
作者:竺法护 (西晋) 收藏

 

普超三昧经卷第二

幼童品第四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假使有人。为族姓子若族姓女欲疾灭度。当发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今吾睹见惧终始难。而不肯发无上正真道意。志愿声闻疾欲灭度。续在生死而有所慕。然诸菩萨通达精进。等住于法逮诸通慧为一切智。所以者何。乃往久远过去世时。不可计会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时有如来号一切达兴出于世。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佛告舍利弗。其一切达如来正觉。声闻集会有百亿众。其佛寿命住百千岁。佛有声闻上首弟子。智慧巍巍。名曰超殊。神足飘捷。次名大达。于时如来兴五浊世。明旦正服着衣持钵。与诸圣众眷属围绕。有大国号名闻物。入于斯城而行分卫。其大声闻智慧最尊侍佛之右。神足最上侍佛之左。智慧博闻最殊胜者随从佛后。八千菩萨而在前导。或化现身若如帝释。或如梵天。如四天王。或天子形。严治道路。佛告舍利弗。彼时如来向欲入城。见三幼童众宝庄挍璎珞其身。逍遥中路而共游戏。时一幼童遥见如来。晃然显赫威神巍巍。端正无伦诸相寂定。志性澹泊获上调顺。第一静寞降伏诸根。如仁贤龙象。如大渊渟清澄无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遍布其体。如日出时光耀奕奕。与大众俱如星中月。时一幼童谓二童曰。汝等岂见如来乎。是者则为一切之尊无上众祐。为世福田。光明灼灼炜晔难当。吾等佥然宜供养之。其进施者利庆弘大。以颂赞曰。

斯者众生尊  福田无有上
当供俱供养  施此祚无量

第二幼童曰。

今我无异花  亦无杂泽香
斯圣无等伦  当何以供养

于是一童即脱颈着珠璎价直百千。以颂赞曰。

当以此供养  无上之福田
何所明智者  见斯有所吝

于时二童效彼童子。各各解脱颈着珠璎。以手执持。而歌颂曰。

具供养正觉  度泛湍江波
脱无量志意  住于平等法

尔时一童谓二童曰。汝等以斯德本何所志求。一童子曰。

其在世尊傍  右面大声闻
智慧尊第一  吾誓愿如斯

二童子曰。

犹如世尊傍  左面大声闻
神足超最尊  吾誓愿如斯

于时二童谓一童曰。族姓子。以斯德本欲誓何愿。一童报曰。

如今者如来  至真等正觉
普见一切达  犹若师子步
昭耀大众会  吾身誓若斯
三界尊第一  度脱诸十方

时一幼童。这说此已。寻虚空中八千天子俱赞叹曰。善哉善哉。快说此言。今仁发意。天上世间悉蒙救护。佛告舍利弗。时一切达如来正觉边。有侍者名曰海意。博闻最尊而告之曰。宁见三童各执珠璎而游来乎。对曰已见。天中之天。世尊告曰。比丘。欲知中央幼童建其志性巍巍难量。一一步中超越百劫终始之患。其一举足功德之本。当更百临转轮圣王。受帝释位亦复如斯。升生梵天为梵天王亦当如是。一一举足功德之本更见百佛。时三幼童往诣一切达如来所稽首足下。以宝珠璎散世尊上。其发小意为声闻者。所散珠璎住两肩上。其一童发诸通慧心。所散珠璎在于佛上虚空之中。变为交露重阁棚帐。四峙周障庄严平等。化于其中而为床座如来处之。于是一切达如来寻而欣笑。侍者启问。唯然世尊。以何故笑。笑会有意。如来告曰。海意。汝睹于斯二童发声闻意手执珠璎散如来乎。对曰。已见大圣。又告比丘。欲知二童惧生死难。发怯弱意意求救护。犹是不发无上正真道意。欲得声闻为尊弟子。然后来世皆当得证。一者智慧最尊。二者神足无双。佛告舍利弗。卿意疑乎。时中央童发诸通慧者。则吾身是。愿右面童者。舍利弗是。愿左面童者。大目揵连是。舍利弗。观卿等本时惧生死难。虽殖德本不能发无上正真道意。心志怯弱欲疾灭度不能超速。甫因吾法而得无为。今宁睹吾诸通慧耶。汝等之友为佛弟子乃得解脱。以是之故当作斯观。假使有人。欲成灭度。当发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所言超速。谓诸通慧莫能过者。谛而无欺其乘第一。普安一切群生之类。则诸通慧也。为最微妙特尊无上。为无等伦无有畴匹为无双比无能出来。无挂碍乘。一切声闻缘觉之乘所不能及。是则名曰诸通慧乘。佛时说斯大乘法典。则一万众人。发无上正真道意。应时彼诸大声闻。贤者舍利弗。大目揵连。大迦葉。离越。阿难。律和利。分耨文陀尼子。尊者须菩提等。自投于地稽首佛足。俱白世尊。唯然大圣。若族姓子族姓女发大意者。当供养之。微妙解脱处至真行。所以者何。正使百千诸佛世尊。为吾等说诸通慧行。不能堪任无有势力。发通慧心一切慧者。无所挂碍殊胜难及。宁令吾等犯五逆罪。在于无间而不。中止不舍于无上正真道意而为声闻。所以者何。设犯逆罪坠于地狱受诸苦毒。其痛会毕从地狱出而不违远。无所挂碍诸通慧心。计如今者当何所施无所堪谐。焚烧正真败坏根原于兹佛慧无挂碍智非是佛器。譬如终没之士无益亲属。吾等如是以声闻乘而志解脱。舍于一切无益众生。譬如此地多所饶润。一切群萌二足四足若多足者。如是世尊。其发无上正真道意。天上天下蒙恩获度。

无吾我品第五

尔时世尊。说斯本末向欲竟已。王阿阇世乘驷马将四部兵象车步骑。往指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白世尊曰。唯天中天。众生所住何所依因。何缘而兴。何由得罪。佛告王曰。已住吾我人寿命者。众生由此而造罪衅。依猗贪身兴缘颠倒。群萌因斯而起灾患。又问。其贪身者根原所在。世尊答曰。其贪身者无慧为本。又问。其无慧者何所为本。答曰所念邪支则是其本。又问。所念邪支何所是根。答曰。虚伪是根。又问。虚伪何所是根。答曰。无实诸想是则为根。又问无实诸想何所是根。答曰。谓无所有无觉是根。又问。何谓无有无觉。答曰。谓无生无有是谓无觉。又问。不生不有当何计之数在何所。答曰。其不生不有彼无有计。又问。狐疑之事何因缘起。答曰。其狐疑者从犹豫起。又问。犹豫为何所是。答曰。贤圣所说诚谛之语。闻则怀疑斯谓犹豫。又问。何所贤圣何言审谛。世尊答曰。其贤圣者谓除一切爱欲诸见。其审谛者知一切法悉无所有。王阿阇世白世尊曰。所谓贤圣无所有者。实为虚伪。世尊安住从已劳尘。而造立之猗着于世间。诸贤圣所讲说者。而心犹豫获不可计殃衅之罪。我乎世尊父无愆咎。无所羁缀而危其命。贪国土故或于财宝。迷于荣贵荒于产业。耽利宰民而图逆害。持疑怵惕不能自宁。若在欢会戏乐无娱。若在中宫婇女嬉游。若坐若卧有所决正。若在独处听省国事处群僚上。昼夜忧悸不能舍却。沉吟之结不歆饮食。虽有美馔不以为甘。其目昧昧所睹瞢瞢。颜貌憔悴心恒战灼所处不安。畏寿终后坠于地狱。仰惟如来。其恐怖者能使无惧。其盲冥者惠授眼目。其沉没者而拯拔之。遭苦恼者使获大安。无所归者而受其归。其无护者而为救济。其贫穷者给施财业。其有病者消息疗治。其堕邪径示以正路。其在正路为兴大哀。其心忍劳不以为患。等恤群黎其慈坚固。究竟本末不以苦乐而有动转。如来所兴救度众生。无所遗漏不舍一人。私怙世尊。垂恩安慰除其惶懅。孤无有救惟为作救。令饥渴者而得饱满。今已虚乏而欲躄地惟蒙扶接。今无所归愿受其归。今已沉没愿加拯拔。我身得无堕大地狱至于无择。唯然大圣。如应说法决我狐疑。解散愁结令无犹豫。使其重罪而得微轻。于时世尊而心念曰。王阿阇世所说聪达而甚微妙。所入之法甚为优奥。其余人者莫能堪任。为决狐疑令无余结。其惟濡首能雪滞碍。时舍利弗承佛圣旨。谓王阿阇世。欲辨疑惑当馔肴膳。请濡首童真。则当决王虚伪尘劳狐疑之结。镇安国土及与中宫受王床榻众诸供膳。中宫婇女及诸侍从获无量福。罗阅只城摩竭大国。无数众生皆亨利议。阿阇世王。即前启白濡首童真。惟加愍哀与其营从受小餐食。濡首答曰。大王且止已具足供。于正法律未有是记。受于衣服若食膳具悕望加哀。王则又曰。当何陈露呈现丹赤。濡首答曰。假使大王。闻深妙业殊特真议。不恐不怖。不以畏懅。不以震慑。不难不惧。乃为加哀。正使大王。不想念法。亦非无想。无想不想。如是行者乃为加哀。纵使大王不想去心。亦无不想。不念来心。亦无不想。于现在心亦无所受。乃为加哀。设使大王。不堕邪见。亦不灭除。亦无所见。亦无不见。乃为加哀。王阿阇世。又白濡首曰。今之所说悉法所载。惟见愍伤当受其请。濡首答曰。王当知之。法律所载不以恩施。供养分卫衣食之膳。若使大王。不计有我。不计有人。不计有寿。不计有命。乃为加哀。为受供施。设使大王。不自爱身。不爱他人。悉无所取乃为加哀。假使大王。不摄敛心。不计因缘。不在阴种诸入之事。无有内法。无有外法。不受三界。不度三界。无善不善。无德不德。不处于世。亦不度世。无罪无福。亦无有漏。亦无不漏。亦不有为。亦不无为。不舍生死。不受灭度。是为加哀。王答曰。唯然濡首。吾当启受如斯法议。以是之故当就余请。哀垂愍伤下劣徒类。濡首答曰。王当了之。设使诸法。有所猗者。有所受者。有所得者。有所救护。则不蒙哀。不得至安。如使于法有所著者而为想念。有所立处而为放逸。皆为依着。想念有处放逸之护。设使大王究竟望毕。极至永安乃无有患。如令大王复有所作。则不荷哀不至安隐。王阿阇世又问濡首曰。受何所法而无有患至无所有。濡首答曰。若了空者。而无所作。亦无所不作。无想无愿。亦无有作。亦无不作。若使大王有所造立。而为行者。身口意行则是所作。假使不有所作。亦无所行。以身口意而无所造。则无所作。是故大王。一切诸法悉无有相。其无所行无所有者。则是其相。又问濡首。何谓所行而无所行不有所造亦无不造不增不减。濡首答曰。假能不念过去已尽。不念当来未至。不念现在而无所起。不想有常无常。是为无行亦无不行。其能等色于诸因缘而为众缘。不增不减。又问濡首。尘劳之欲为是道乎。云何与合。濡首答曰。王意云何。其曰明者与冥合耶。答曰不也。日明这出众冥[梳-木+日]灭。王宁别知冥所去处乎。在于何方积聚何所。答曰不及。濡首曰。如是大王兴道慧者尘劳则消。不知尘劳之所凑处。亦无有处无有方面。以是之故当了知之。道与尘劳而不俱合。又等尘劳则名曰道。等于道者尘劳亦等。尘劳与道等无差特。一切诸法亦复平等。假使分别如斯议者。尘劳则道。所以者何。以尘劳故现有道耳。尘劳无形亦无所有。其求尘劳者则为道也。王又问曰。云何求于尘劳而为道乎。濡首曰。设有所求不越人心。亦不念言是者尘劳。是为道也。以是之故尘劳为道。其尘劳者亦入于道。王又问曰。云何尘劳而入于道。云何为行。濡首曰。于一切法。而无所行。乃为道行。于一切法亦无不行。是为道行。王又问曰。行道如斯为何归趣。濡首曰。如是行者为无所趣。王又问曰。道岂不至泥洹乎。濡首问曰。宁有诸法至灭度乎。答曰不也。濡首曰。是故大王。至无所至为贤圣道。又问曰。其贤圣者为何所处。濡首曰。其贤圣道则无所住。又问曰。其贤圣道。不处禁戒博闻定慧乎。濡首曰。贤圣戒者。无有行相无放逸相为圣定意。无所著相为圣定意。无所念相。为圣智慧。王意云何。其无所行无有放逸。有所处乎。答曰不也。濡首曰。以是之故。王当知之。无所住者则贤圣道。王又问曰。族姓子族姓女。云何向道。濡首曰。假使所求不睹诸法有常无常。亦无所得。不计诸法有净无净。有空无空。若我无我。若苦若乐。于诸法者亦无所得。不见诸法在于终始。若灭度者。如是行者为向于道王阿阇世白濡首曰。以是之故惟当受请。因斯使余离诸颠倒。令得解脱分别净行。与诸眷属而就宫食。濡首曰。向者说之。悉无所有无有生者。无有善哉与不善哉。其无所有无有解脱。其解脱者则无所有。亦无解脱亦无脱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自然净。尔时世尊告濡首曰。受阿阇世王请。以此之缘令无数人。逮得利谊至安隐度。濡首童真见世尊劝。则言唯诺当受其请。不敢违失如来教故。阿阇世王欢喜踊跃。已见受请善心生焉。稽首佛足及濡首童真。一切圣众便退还出。请舍利弗。濡首眷属为有几人。舍利弗答曰。五百人俱而当往就。王入于城还于宫中。即夜兴设若干食膳百种之味。施五百榻。无量坐具而敷其上。庄严宫殿悬缯幡盖。烧名杂香而散众花。及四衢路普城内外。皆悉扫除洒以香汁。令国人民男女大小。庄校严饰赍持香花。咸俱奉[這-言+印]濡首童真。

总持品第六

于是濡首于初夜中。从其室出而自思念。吾身不宜与少少人眷属而俱就于王请。今吾且当诣异佛土请诸菩萨。皆令普闻讲说经法断诸狐疑。就阿阇世王宫而食。濡首童真如勇猛士屈伸臂顷忽然不现。斯须超越八万佛国。至于东方常名闻界其佛号离闻首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为诸菩萨说清净典。其佛世界。如来一时等转六度无极。自然通达具足。广宣不退转法。其佛国土。一切诸树若干种花。果实茂盛每从其树。常自然出佛声法声。不退转轮菩萨众声。是故世界号常名闻。斯道宝声常不断绝。故曰常名闻。濡首童真诣离闻首佛所。稽首足下白其如来。唯然世尊。遣诸菩萨与余俱往至于忍界。诣阿阇世宫而就其请。离闻首如来告诸菩萨曰。诸族姓子。与濡首俱诣忍世界从意所乐。于是会中二万二千菩萨大士。同时发声应唯世尊。我等愿与濡首俱诣忍界。于是濡首与二万二千菩萨。从常名闻国忽然不现。至于忍界自处其室。濡首会诸菩萨大士。而于初夜说总持法。何谓总持。所以总持统御诸法(一)。心未尝忘(二)。所至无乱(三)。其心未尝有舍废时(四)。学智慧业(五)。精核诸法审谛之义(六)。分别正慧(七)。得果证者但文字耳(八)。度至寂然(九)。条列一切诸法章句(十)。揽贤圣要(一)。不断佛教(二)。不违法令(三)。摄取一切贤圣之众(四)。于诸经法部分典籍(五)。入于一切殊绝智慧(六)。不着众会亦不怯弱(七)。游步众会宣扬经典无所畏惮(八)。出诸天音料简明智(九)。于天龙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探畅其音而为说法(二十)。出释梵音(一)。觉了平正知诸根原(二)。识练邪见诸所立处(三)。总持观察一切众生根原所趣(四)。所住等心(五)。于世八法而不动转(六)。具足一切真正之法(七)。随其罪福报应果证而为说法(八)。兴发众生所造志业(九)。立诸群黎处于禁戒(三十)。其慧普入(一)。为诸众庶代负重担(二)。不以勤劳而有患厌(三)。解脱诸法本性清净(四)。以斯本净而为人演(五)。以本净慧解说道谊(六)。慧无挂碍(七)。习设法施(八)。其心坚固未尝懈惓(九)。有所说者无有疑结(四十)。不贪一切供养利入(一)。而不忘舍诸通慧心(二)。力励集累众行基靖(三)。布施无厌而每劝助于诸通慧(四)。禁戒无厌以斯劝化一切众生(五)。忍辱无厌求佛色像(六)。精进无厌积众德本(七)。一心无厌修行专精使无众冥(八)。智慧无厌入一切行(九)。以道法业于此一切而无所生(五十)。诸族姓子。所谓总持。摄取一切不可思议诸法要谊。持诸法无所行无行。故曰总持。又族姓子。其总持者摄持诸法。何谓总持诸法。揽执诸法一切皆空。揽执诸法一切无想揽执诸法一切无愿。离诸所行寂寞无形。悉无所有亦无所觉。亦无所行。无有处所。亦无所生。亦无所起。亦无所趣。亦不灭尽。无来无往。亦无所坏。亦无所度。亦无所败。亦无所净。亦无不净。亦无所严。亦无不严。亦无所著。亦无所有。亦无所见。亦无所闻。亦无所忘。亦无所教亦无有漏。亦无想念。亦不离想。无应不应。亦无颠倒。亦无满足。无我无人。无寿无命。亦无放逸。亦无所受。亦无所取。亦无殊特。犹如虚空。无有名闻。亦无所获。无所破坏。亦无有二。审住本际。一切法界。一切诸法。住于无本。是谓总持。又族姓子。一切诸法。譬若如幻。而悉自然。总持诸法。自然如梦。自然如野马。自然如影。自然如响。自然如化。自然如沫。自然如泡。自然如空。分别诸法。而如此者。是谓总持。

濡首曰。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载。无所不统。不增不减。亦无所置。不以为厌。假使菩萨得总持者。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恩施救济无央数劫。众德之本至诸通慧。心而总统持。亦无所置。不以为厌。

譬如族姓子。于斯地上。一切众生。而仰得活。两足四足靡不应之。菩萨大士得总持者亦复如是。于群生类多所饶益。

譬如族姓子。药草树木百谷众果皆因地生。假令菩萨逮得总持亦复如是。便能兴阐一切德本诸佛之法。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载亦无所置。亦不忧戚。不动不摇。不以增减。菩萨如是亦无所置。不以忧戚。不增不减。亦不动摇。

譬如族姓子。于斯地上悉受天雨不以为厌。菩萨如是逮总持者。悉受一切诸佛典诰。及诸菩萨一切缘觉声闻之法。余正见士平等行者沙门梵志。一切众生天上世间。闻其说法不以为厌。听所说经不以为惓。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种皆以时生不失其节。亦不违错应时滋长。菩萨如是逮得总持。统摄一切诸功德法。不侵欺人。亦不失时。具足所行坐于佛树。处在道场至诸通慧。

譬如族姓子。勇猛高士在于邦域而入战斗。降伏怨敌无不归依。菩萨如是得总持者。处于道场。坐于佛树。降伏众魔。

譬如族姓子捡一切法有常无常。若微妙者安隐非我。及计无常。及诸瑕秽及苦非我。所以者何。惟族姓子。已离二故则谓总持。

譬如族姓子虚空无不受持。亦非总持亦无不持。菩萨如是得总持者。揽摄一切诸法之要。

譬如族姓子。一切诸法及诸邪见。皆悉为空悉总持之。菩萨如是得总持者。无所不揽。总持如是。救摄一切诸法之谊。是为族姓子计总持者无有尽时。已无有尽则无放逸。已无放逸则处中间。已等处者即无有身。则虚空界已如虚空。虚空及地则无有二。濡首童真说此言时五百菩萨得斯总持。

三藏品第七

时濡首童真。于中夜为菩萨大士。讲三箧藏菩萨秘典。何谓菩萨箧藏秘要。都诸经法无不归入于此箧藏。若世俗法度世法。有为法无为法。若善法不善法。有罪无罪法。有漏无漏法。悉来归趣入菩萨藏。所以者何。菩萨箧藏经典要者。晓了一切诸法之谊。譬族姓子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天下大地。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王。百亿大海。悉卷合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如是族姓子。若凡夫法及余学法。若声闻法缘觉法。若菩萨法及与佛法。悉来入归菩萨箧藏。所以者何。菩萨箧藏一切摄护。声闻缘觉将养大乘。譬族姓子。其树根株坚固盛者。枝叶华实则为滋茂。又族姓子。设有摄取菩萨箧藏菩萨大士。则为摄取一切诸乘。将养一切众德之法。菩萨藏者名无量器。所以名曰无量器者。譬如大海受无量水。为包含器不可计实。诸龙鬼神揵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及众生类在禽兽者。含受此等为无限器。菩萨藏者经典秘要亦复如是。为无限施闻戒定慧度知见器。以故名曰菩萨箧藏。譬如含血之类生大海者。以生于彼不饮余水惟服海水。菩萨如是行菩萨藏。不于余法有所造行。惟常修行诸通慧谊。以故名曰菩萨箧藏。又族姓子。菩萨有斯三箧要藏。何谓三。一曰声闻。二曰缘觉。三曰菩萨藏。声闻藏者。承他音响而得解脱。缘觉藏者。晓了缘起十二所因。分别报应因起所尽。菩萨藏者。综理无量诸法正谊自分别觉。又族姓子。其声闻乘无有三藏。其缘觉者亦无斯藏诸所说法菩萨。究练三藏秘要。因菩萨法而生三藏。声闻缘觉无上正真道。故曰三藏。菩萨说法劝化众生。令处三乘声闻缘觉无上正觉。是故菩萨。名曰三藏。有斯三藏无余藏学。何谓为三。声闻学。缘觉学。菩萨学。何谓声闻学。但能昭己身行之相。缘觉学者是谓中学。行大悲者谓菩萨学。至无量慧摄取大哀。其声闻者。不学缘觉之所学者。亦不晓了其缘觉者。不学菩萨所学。亦不晓了。又菩萨者。悉学声闻所遵学者。皆晓了之不愿乐彼。亦不劝助修其所行。学于缘觉所遵学者。悉晓了之不愿乐彼。亦不劝化使修其乘。又菩萨者。学于菩萨当所学者。悉晓了之。愿乐劝修其乘所行。劝所行已则说声闻所行解脱。亦讲缘觉所行解脱。分别菩萨所遵解脱。如是族姓子。其有晓了此所学者。是则名曰菩萨箧藏。如琉璃器有所盛者。应时一切示自然性如琉璃色。如是族姓子。菩萨假使。入菩萨藏所可游居。于诸法者。见一切法悉为佛法。菩萨假使入菩萨藏。不睹诸法而有处所设。有觉了诸佛乘者。不见诸法之所像类。其不学于菩萨学者。则见诸法而有处所。设学菩萨之所学者。不见诸法而有处所。设学菩萨之所学者。不见诸法有所住处。其不修行。计斯一切皆为自然。如是族姓子。假使菩萨入菩萨藏。在在所行所游诸法。一切悉见诸佛之法。假使菩萨入菩萨藏。不见诸法有所像类。设使晓了诸佛法者。则亦不睹诸法之处。学菩萨学。不见诸法之所归趣。其不修观。彼则睹见一切诸法。而有逆顺。一切众生睹不顺者。菩萨皆见诸法顺正。睹于诸法。无有一法非佛法者。是故名曰菩萨箧藏。又族姓子。菩萨藏者说无崖底。文字所演。顺而应时不可计量。所立之处不可思议。垂显光明靡不通达。无有边际莫不昭曜多所利益。悉令归趣于诸通慧。而令群萌悉乐无本。假使有学于彼学者。甫当学者。一切悉当入此菩萨箧藏。则至大乘已欲学者方当获者。其不至者悉使得至而令普入。如是濡首。为诸菩萨众会者。在于中夜说菩萨藏经典秘要。广分别演谊归所趣。

不退转轮品第八

濡首童真复于后夜。为诸菩萨大士。广宣讲说不退转轮金刚句迹。何谓不退转轮。又族姓子。所以名曰不退轮者。如今菩萨说经法时。若来听者悉获谊归不复回还。便而讲说不退转轮令其信乐。不退转轮菩萨行者。不为众生造若干行。不为诸法修若干行。不于诸国土兴若干行。不于诸佛尊若干行。不于诸乘行若干行。一切所至而悉普见。转于法轮不坏法界。是谓乃为转于法轮。是故名曰不退转轮。彼所转轮而无断绝。其轮修理无有二轮。其轮如是如悲哀轮。其轮所趣自然之谊在己所至。其轮所趣法界场轮。又族姓子。假使菩萨信乐于斯不退转轮。则得解脱己身之患。则为信乐一切所信。一切所想如来所兴悉亦信之。以信得脱于如来者。无有二脱亦不说二。如其如来相好解脱。诸法之相一切法想。信如来脱则无有想已离脱相。则至自然济于己身。如是之行莫能胜者。亦莫能踰于斯慧者。是故名曰不退转轮。又族姓子。不退转轮不退于色。色自然故。痛想行识亦复如是。识不退转识自然故。所以者何。则不退转一切诸法。犹如无本则为法轮。是故名曰不退转轮。其法轮者无有边限。无维无隅无有断绝。无常轮故。其法轮者亦无有门。无有二故则法轮门。其法轮者无能转者。无所转故。其法轮者亦无所说。法轮无言故。其法轮者亦无名称无所显曜。轮无获故。又复计此不退转轮。入于空无所游相故。澹泊门者无来相故普有所至。为空相故。一切等御本净无相。是故名曰不退转轮。又族姓子。不退转轮有所游行而有所至。是故名曰不退转轮有所放舍径有所至。是故名曰不退转轮。

如是濡首谓诸菩萨。又族姓子。所以名曰金刚句迹。一切诸法皆悉灭寂。何谓灭寂一切诸法。又族姓子。已了空者金刚句迹也。消诸邪疑六十二故。其无想者金刚句迹也。断绝一切诸想念故。其无愿者金刚句迹也。皆度一切五趣有为令灭寂故。其法界者金刚句迹也。超越若干诸疆界故。其无本者金刚句迹也。致无我灭寂故。离色欲者金刚句迹也。蠲除贪欲诸所有故。缘起行者金刚句迹也。不坏本性故。察无为者金刚句迹也。见诸法自然故。濡首童真为诸菩萨。竟于三夜普分别法。彼诸菩萨皆得亲近光明华三昧。菩萨设逮于此定者。一一毛孔放百千光。一一光明化现百千诸佛仪容。又斯诸佛天中之天所在佛土。现作佛事开导众生。群萌畴类迎逆接纳听受法教。

分享到:
上一篇:普超三昧经卷第一
下一篇:普超三昧经卷第三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23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