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长安街上的建国门和复兴门,原是日伪统治时期兴建的两座城门,当时名叫启明门和长安门。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1945年11月9日,这两座城门分别改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辽代到清朝经历的5个朝代,先后4次在这里建都。在此期间北京先后经过3次大的改建和扩建。城门也多次变迁。辽代曾以北京为陪都,称作南京,那时有城门8个。金代在北京建都时称作中都,那时有城门12个。元代灭金后也在北京建都,那时的北京叫大都,大都又建了新城,设城门11个。南面有文明、丽正、顺承三门;东面有崇仁、齐化、光熙三门;西面有和义、平则、肃清三门;北面有安贞、健德二门。
到了明代,南北城墙先后南移,城门也由原来的11个改为9个。南面的文明、丽正和顺承门分别改为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东面的崇仁、齐化门分别改名为东直门和朝阳门;西面的平则、和义门分别改名叫阜成门和西直门;北面的安贞和健德门改名为安定门和德胜门。明代嘉靖年间,又建了外城,增设7座城门,这7座城门有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后来改叫广安门),以及东便门和西便门。至此,北京内外城一共有城门16个。1926年,为了便利南北交通,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又开了一座城门,即和平门。加上建国门和复兴门,北京一共有城门19个。
评论 0 条 / 浏览 61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