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一个高雅动听、令人赞羡的称谓,只有以儒学为根基、以诚信为准则、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誉,例如春秋后期的陶朱公范蠡,历代晋商、徽商中的佼佼者。香港文汇报在副刊刊文称,追溯中华儒商的渊源,其始祖应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门高足——端木子贡。
子贡(公元前520—前456年),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子贡小孔子31岁,17岁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真谛和儒学精髓,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出生于商业世家,对经商有先天优势,加上经常跟孔子周游列国,得以开拓视野,这也为其以后打拚奠定良好基础。子贡老家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鹤壁因“古有仙鹤游云淇水,栖之南山陡壁”而得名。这里苍山莽莽、淇水悠悠,自古为钟灵毓秀之处,不仅引来无数雅士鸿儒,也造就了商贸繁盛的黄金码头。浚县大伾山、浮丘山上至今留有吕祖祠、禹王庙、天宁寺、观音洞等人文古迹。秋高气爽的一天,笔者专程驱车赴浚县探寻子贡遗迹。
我曾阅读多种记载子贡的史书。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在煌煌巨著《史记》中,记载亚圣孟子仅用215个字,而写子贡却用了5000字。足见这位大史学家对子贡推崇之深。清代浚县县令刘德新曾多次拜谒子贡祠,非常敬仰这位儒学先进,并撰诗《谒黎公祠》云:“曾作素王奔走臣,六瑚四琏擅名珍。分庭能抗诸侯贵,结驷不骄处士贫。事鲁只因从鲁叟,封黎原本是黎人。淇园此日无余竹,古木犹然拱泗漘。”不啻赞颂子贡精通六艺的才学和能言善辩的风采,也讴歌了子贡作为“跨国企业”掌门人罕见的经商头脑。
在端木故里,人们深为这位杰出的古代思想家、纵横家,又潜心经商之术、终成中华儒商鼻祖而感慨。当吴越大军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以御寒,使丝棉紧缺价格走高。聪敏的子贡便抓住商机,从各国收购丝棉到吴国贩卖,这一“价格差”让他捞得“第一桶金”。后来为追忆先师懿德,心灵手巧的子贡用木头雕刻出孔子像,前来祭拜的将相诸侯见状都想拥有一个作纪念,子贡又从中看到无限商机,招募工匠大批生产孔子雕像,又大赚了一把。子贡还首开了“跨国公司”之先河。据《史记》记载,他“鬻财于曹、鲁之间”,奔走于各国之间做生意,他发现各国权贵皆以佩戴珠宝为时尚,就大量制造贵重佩饰搞“跨国营销”,赢得盆满钵满。
子贡的儒商美誉来自诚信。他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吕氏春秋》记述了子贡自己出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的善举,可谓千古流芳。他积极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论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更遑论发财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贡立于不败之地,达到“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最高经商境界。由于他名满天下,到邻国经商各国君主都会礼貌地会见他,说明他真是名副其实的商业巨子了。
孔子对子贡十分看重,称他“始可与言《诗》已矣”,赞他对孔学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子贡靠经商积累大量财富,为孔子及其门生周游列国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堪称以文促商、以商养文的成功典范。孔子对此评价甚高,《论语.先进》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说颜回在道德上很完美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子贡却不安现状,亲自做生意,极善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准。孔子云:“富而可求,虽执鞭之人,吾亦为之;如不能求,但随吾所好。”可见圣人并非不爱财,只是“取之有道”罢了。浚县不少商场可见“子贡经商取利不忘义,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的对联,足见故乡人对先祖和孔孟之道的敬重。
沧海桑田世事更迭,想不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一代儒商鼻祖子贡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一部32集电视连续剧《孝圣子贡》讲述子贡的经商之道,为会么子贡会如此成功呢?
因为子贡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并把它付诸于实践,所以他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也在他极力推崇儒学下,使孔子名扬天下,在传播儒家理论和政治主张方面贡献最大。他经商致富成为儒商始祖,他的经商理念,有着精深的文化内涵,奠定了中华儒商文化的基础。
评论 0 条 / 浏览 87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