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自荐书”
古代的自荐书叫作“行卷”,也称“投献”或“干谒”,即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投诸名流、显宦或献给皇帝,以期争得声誉或一官半职。
南北朝时,刘勰下苦功完成了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却无人赏识,于是他去求见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希望能得到提携和推广。几次求见都被拒之门外后,一天,刘勰打扮成卖书郎,带着书稿在沈家门前盘桓。见到沈约乘车回家,刘勰就高声叫喊“卖书”。沈约是个书迷,听到后立即吩咐停车,刘勰趁机献上书作。沈约读后对其热情鼓励了一番,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文心雕龙》自此声誉大增。
晋代文学家左思经过十年的刻苦努力,写成了《三都赋》。后来他把此赋拿给当时享有盛名的皇甫谧看,“谧见之嗟叹,遂为之作叙”。有了他的推荐,《三都赋》轰动了整个洛阳,“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也名声大噪。
唐代诗人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携带诗作来到京城,拜见太子宾客贺知章。贺知章读至《蜀道难》时,叹为“谪仙人也”,旋即解下佩戴的金龟换酒和李白相乐;又见《乌栖曲》,赞其诗“可以泣鬼神矣”。后来贺知章把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玄宗“隆辇步迎,如见园绮”。
白居易16岁时带着诗作来到京城,拜谒名士顾况。顾况看着白居易的名字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言外之意就是在京城不好混饭吃。当顾况打开诗卷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大为赞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于是他四处为白居易延誉,白居易名声逐震。
唐代诗人项斯也是将诗当作自荐书得以晋身进阶、声名远播的。当时,他把作品投献给名士杨敬之,杨敬之很喜欢,就写了《赠项斯》一诗:“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这首诗众口争传,使“未为闻人”的项斯出了名,“说项”也成了典故,指为人说好话,替人讲情。
唐代士子朱庆馀在参加科举考试前担心自己的作品不符合主考官的要求,于是写了《近试上张水部》一诗,投献给当时既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其诗为:“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人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以画眉比作品,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以闺情趣话来表达应试求仕的社会问题,一箭双雕。张籍读后,也用比体双关的形式写了《酬朱庆馀》给他明确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人把朱庆馀比作相貌既美、歌喉又好的采菱女,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两人酬答巧妙,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坛佳话。
当然,古人在自荐时也有碰钉子的。唐代诗人崔颢投献《古意》给户部郎中李邕:“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诗歌以夫妇关系设喻,由于二人年辈、名望、身,份地位都颇为悬殊,比拟不当,被李邕怒斥“小子无礼”,拂袖而去。
与今天一样,古代的自荐书也要有足够的个性才能脱颖而出,但不同处在于古人的自荐是建立在自我实力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恐怕是盲目追求个性的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