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朝·龚晴皋】巴渝书画界三百年来第一人 - 清朝人物故事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清朝人物故事

【清朝·龚晴皋】巴渝书画界三百年来第一人

龚晴皋,重庆巴县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以诗、书、画名于世,以至在重庆和四川民间一度流行“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之说。至今仍有上千幅书画作品传世。晴皋书画纵横恣肆,雄奇壮阔,极具抒情性,有《退溪诗集》传世。《巴县志》称他为“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

名家评说:

其画横厉,颇得天池、苦瓜和尚、八大山人之趣。随笔为之,无复定法,大字纵横有奇气。

———清代著名书法家、四川学政郭尚先

龚晴皋山水,笔墨简约玄淡,天籁清机,发于胸中,溢出纸外,古人所谓“微风触弦,响不从指”者,正与晴皋墨妙相印证也。故为艺,以自然空灵为第一圣境,则天地澄澈。今晴皋之画,笔墨空灵,妙合自然,其为象,空不拒实,实不异空,是象非象,真空妙有。欲问乾嘉画坛,以禅入丹青者,冬心之外,舍晴皋其谁欤?

———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周永健

重庆“郑板桥”

却从不以书画换钱

“破旧法,立新意处,较之‘扬州八怪’有过之无不及。”这是我市著名书法家徐文彬先生对龚晴皋书画艺术的评价,也是书画界众多名家的共识。如果我们拿龚晴皋与“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的郑板桥相比较,不难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与艺术特色的共同之处———

同样是小小县官,同样是辞官归隐而寄情于笔墨,同样标新立异,他们对待仕途与艺术的态度与选择是如此的相似,龚晴皋恣意纵横的独特书风,与郑板桥看似怪诞的“六分半书”在艺术品味上似乎也有其“精神相通”之处。与郑板桥一样,龚晴皋也能担当“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美誉。难怪有人把龚晴皋誉为“重庆版的郑板桥”。

然而,与郑板桥辞官之后“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的职业画家生活不同的是,龚晴皋辞官后虽过着清贫生活,却从不以书画换钱,这种无羁于“市场经济”的创作态度,更使得龚晴皋从做人到从艺都多了一份任性恣意的潇洒。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先生曾对龚晴皋的书画艺术作过系统的研究,他在比较了郑板桥与龚晴皋二人绘画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丑石”题材后认为,郑板桥的“丑石”,依然是透着“丑而雄,丑而秀”的程式化表现,“而龚晴皋之画石,则是一种自觉的以丑为美。”故而表现出“形如枯木”、“古心古貌”的独特气质。这源于他不讨好市场,不哗众取宠,和“宁失之粗犷,不失之媚俗”的人生与艺术的态度,成就了他卓尔不群的艺术品位与成就。

巴渝书画界

三百年来第一人

龚晴皋以其淡泊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自成一家的艺术实践,为巴渝文化留下一笔堪称瑰宝的艺术财富。他笔下的山水、芭蕉、竹石,既是抒发艺术情感的载体,也是巴渝山水风物的生动写照。

在巴渝民间,有许多关于龚晴皋的传说,说他为了打好书画的基本功,常常以竹竿在湍急的溪流里“执竿如笔逆流画水,以定腕力。”从而练就了线条生动准确的笔力。其实,基本功只是一个书画家最基础的功课,龚晴皋艺术成就的取得,还是在于他淡泊不羁的人生态度所成就的书品画格。

“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家无晴皋字,不成书香第”的俗语,在巴渝民间流传了近两百年之久,虽不无乡贤对龚晴皋之为人为艺的过誉之嫌,但也说明龚晴皋的书画艺术在巴渝民间巨大的影响力。前文说过,达官贵人以重金求其书画,常常吃闭门羹。据说有一年太守过生日,一群趋炎附势之辈欲献锦旗为贺,而太守却“以副纸得知龚先生书画足矣。”龚晴皋“闻后竟走而避之。”门生们见他生活贫困,欲送他50两黄金他却坚持不要。女儿出嫁,无力置办妆奁,除粗布衣被之外,惟有书画一箱。正是因为其特立独行的人品与画品,成就他在巴渝书画界“三百年来第一人”的美誉,也使大量作品大量留在民间,至今受到广泛的追捧与喜爱。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