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尺为形”--紫禁城的数字之谜 - 人物故事9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人物故事9

“百尺为形”--紫禁城的数字之谜

中国古代的尺度系统,其标准取自人体并主要以十进制而推衍形成,在古籍中原有很多的记载,如《家语》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风俗通》则有云“步始于足,足率长十寸,十寸则尺,一跃三尺,法天,地,人,再跃则步”;“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11尺故曰丈夫”等等。

就建筑而言,古人也非常注重尺度合宜,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其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尺度规定作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所谓“外部模数”,盖源自以人体为准的尺度系统,并以十进制为基础,由室内空间尺度外延形成,即由尺而丈(10尺),再而百尺(10×10尺)、千尺(10×10×10尺),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紫禁城的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表现和强化其环境氛围的九鼎之尊,但这种艺术追求却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点,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建筑组群的各个单体建筑,其外部空间构成的基本尺度,实际上也是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原则,即从23米至35米为率来控制单体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而未以尺度超人的夸张来求取艺术上的成功。

以高度而论,紫禁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是午门。这一紫禁城的正门最重要的功能,是征伐凯旋献俘之际,皇帝亲御其门楼,有明确且强烈的镇压威慑作用。虽其如此,自城下地平直到脊高也只有37.95米。午门迤北的太和门全高则只有23.80米。至于九鼎之尊的太和殿,连同三层硕大的台基,全高也才35.05米。除此之外,紫禁城其余所有单体建筑均在35米以下。

以进深而论,太和殿为最大,通进深33.33米,其余各单位建筑皆在此限下。又以各单体建筑面阔而论,除中路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如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以至神武门,还有横轴线上的东华门、西华门、体仁阁、弘义阁等外,悉以百尺度控制其通面阔。而这些“居中为尊”处在主轴线上,实际也是对称轴上的主体建筑。以其对称性而言,通面阔则都是按轴线两侧各控在百尺之内而确定的,如午门正楼通面阔为2×30米,太和殿为2×30米,体仁阁、弘义阁皆为2×30米等等。

以近观视距而论,如东、西六宫的绝大多数内庭院,通面阔,通进深就都在35米限内。而最为显赫的三大殿,自其三台迤南而至北端,自东而西,进深和面阔逐段划分,也均在此限,其中三台南丹陛通深33米;台上层南边阶条至太和殿通深29米;太和殿台明通深35米;太和殿北丹陛至中和殿丹陛间距31米;中和殿台明通进深23米;中和殿迤北至保和殿台明南边共深33.8米;保和殿台明通深25米;北面丹陛通深30米;丹陛北至乾清门台明34.8米等等,无不严格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尺度控制原则。

在远观视距构成上,东华门、西华门距离过大,为仅有特例外,其余所有广场、街巷或相邻单体建筑间距,以及城台、城墙各段落之长,最大的也只在350米左右,以“千尺为势”而限定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正是由于紫禁城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度按百尺为形控制,近观视距亦以百尺为形限定,远观视距则控制在千尺为势的限界之内,其间行程又遵循以百尺为形划分于千尺为势的空间构成原则,因此得以构成一系列最佳观赏视角及空间感,保证了近观、远观以及移行其间,在形与势的时空转换中获得最佳视觉效果。

总之,紫禁城大规模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数字的应用非常的合理和科学,由此形成的艺术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魄力,极为壮丽恢宏,在远观时尤为显赫。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