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当代·王永庆】敢进善退成就伟业 - 现当代人物故事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现当代人物故事

【现当代·王永庆】敢进善退成就伟业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绝不是简单的运气使然,而是超人寻常的自信,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敢进善退的决心和摆脱旧框架下的“反叛”思维方式。

他与香港的李嘉诚、马来西亚的陈必新齐名,被称为世界华人最著名的三大巨富,他在2006年的《福布斯》亚洲版公布最新港澳台富豪排行榜中以53亿美元(约413亿港元)位居 第六,他在台湾CHEERS杂志的调查中显示,为台湾大学生最喜欢的企业家……他就是以“经营之神”和“塑胶大王”之称的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永庆。那么他又是如何从白手起家演绎到称霸台湾,驰骋国际石化界的传奇呢?

和朋友们一起回望他的历史,并希望能给大家的理财和创业带来一定的启发。

王永庆于1917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茶农家中。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就跟着母亲外出捡煤块和木材,以补贴家用。童年的时候,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偶尔“改善生活”——煮甘薯粥,他也只能分到一小碗。7岁那年,王永庆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面包袋改做的裤子,带着一块破布包,每天赤脚往返于乡里小学和家之间。9岁那年,由于父亲不幸卧病在床,勉强读到小学毕业的他,只得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学校。

15岁的王永庆在祖父临死前的教诲下,决定走出山区,去寻找一个能挣到钱的地方,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于是只身一人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当上了小工,聪明的他,除了完成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诀窍,学习做生意的本领。次年,他觉得自己对米店这一行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就请求父亲帮他借了一些钱做本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问津。16岁的他只好一家家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说动一些客户试用他的米。为了更好的打开销路,王永庆主动为顾客送上门,他还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几口人,每天吃多少米等,并且24小时免费为顾客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通过艰苦的努力,他的米店营业额大大的超过了同行,越来越兴旺。米店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这除了归功于他的勤劳、优质的服务以外,还在于他能记录顾客的点滴信息。同样,在汇市当中,要想长期的“稳坐其中” ,也应该记录点滴信息并进行分析。

抗战结束以后,台湾的经济恢复了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的发现了这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木材的经营,满载而归。王永庆除了发现商机以外,最难能可贵的是用足够的胆量去抓住了机会。

50年代初,随着木材业商家的增多,竞争的加剧,王永庆毅然退出木材行业,投资塑胶业。朋友都认为他一心想发财冲昏了头脑,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还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必败无疑。他并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因为作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他事先对塑胶行业进行了周密的研究,拜访了不少的名家,还私下去日本进行了考察,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如人们所料,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售了1/5,可是王永庆还是下令加大生产,这样的决定让其合伙人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买下公司全部产权,准备背水一战,也因此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他坚信产品销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太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降低成本。随后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成品销往市场,紧接着,王永庆的塑胶生产“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的年产100万吨,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也从此迈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绝不是简单的运气使然,而是超人寻常的自信,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敢进善退的决心和摆脱旧框架下的“反叛”思维方式。而面对同样波澜起伏的汇海,要想淘出更多的金子,希望朋友们也要尝试着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培养良好的心态、去把握机会、去换位思考……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