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国将军"吴佩孚五四支持爱国学生宁死不当汉奸 - 人物故事4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人物故事4

"爱国将军"吴佩孚五四支持爱国学生宁死不当汉奸

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长600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成国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园林“适景园”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23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11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是一座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的院落。

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公逆产清管局管理处1950年调查,当年该院内部分东、中、西三个院落,共有房屋167间,包括凉亭1座、游廊40间。中院为主体建筑,在“巽”位建广亮大门①,院内有南房10间(带抄手廊的瓦房),西式三层楼房1座(56个房间),北房10间(带抄手廊的平顶砖房);东院均为带抄手廊的瓦房,有南房5间、腰厅8间、北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西院有南房5间(瓦房),腰厅5间(3间为带抄手廊的瓦房、两间耳房),北房5间(3间为带抄手廊的瓦房、两间耳房)。

院内房屋除20间倒座儿南房外,其余的均集中建在院子北部,庭院显得宽敞豁亮,用游廊隔成三个院落,几株古树点缀其间,既增加了历史厚度,又能引人遐想。

此宅原为北洋政府行政长官薛之珩的公馆,经时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出资修葺一新后,吴佩孚于1932年入住,直到1939年12月4日辞世。世人遂称什锦花园11号为“吴公馆”。

20世纪50年代初,吴佩孚之孙吴运坤将此宅出售,先后为军委民用航空局、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东城区人事局的办公用房,现为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办公用房。

现在院内的主要建筑为南北两座办公楼,不过,东院自腰厅往北的四合院仍在,西院的3间腰厅仍在,中院的倒座儿南房虽被拆除抄手廊但基本格局未变,广亮大门虽被封闭为房屋但当年的气势犹存,尤其是院内的几株古树仍然根深叶茂。

吴佩孚(1873-1939),字子玉,山东蓬莱人。1922年直奉战争后,先后任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曾拥兵50万,是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因其年轻时在家乡考取过秀才,故在北洋军阀中有“儒将”之称。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冯玉祥倒戈,吴佩孚兵败。1925年春,吴佩孚率决川号和睿蜀号两艘军舰经武汉、过洞庭湖前往岳州居住,在路过武汉时曾吟诗一首——“天风吹我过江城,万户无声犬不惊,可惜清明平旦气,都从梦里误平生”。

吴佩孚作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在军阀混战中涂炭生灵、其罪重矣,尤其是在1923年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和共产党员,亲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是“二七惨案”的罪魁祸首。然而,吴佩孚在民族气节方面却大节不亏。

在五四运动中,吴佩孚公开表示支持爱国学生。他说:“大好河山,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并要求释放学生,收回青岛。五四运动直接目标之一是拒签巴黎和约,即“外争国权”。但当时却有所谓“两害取轻,毅然签字”的叫嚣。对此,吴佩孚联络谭延闿、赵恒惕、冯玉祥等61名南北将领公开通电表示反对签约。吴佩孚说:“顷接京电,惊悉青岛问题有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并驳斥了“两害取轻”的论点,说:“如谓不签字则失英、法、美诸国之感情,亦未闻有牺牲本国绝大之权利,而博友邦一时之欢心者。”最后吴佩孚以极为尖锐的措词痛斥日本侵华野心,再次表示军人的爱国之责,不惜对日一战。一时,吴佩孚有“爱国将军”之美誉。

1932年,已经兵败下野多年的吴佩孚定居北平,受到张学良的隆重欢迎。可是,吴佩孚却曾当面大骂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日本侵略者,痛失东北。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吴佩孚坚决不入外国租界,仍然住在什锦花园11号,顶住了日本侵略者的软硬兼施,宁死不当汉奸。

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后,自认为吴佩孚可以利用。于是,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汉奸齐燮元等相继粉墨登场,劝吴佩孚“出山”。一时间,“吴公馆”门前车水马龙、说客盈门。但是,吴佩孚却提出“出山”的先决条件是日军先撤出北平,使说客们碰了钉子。

日本侵略者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强迫吴佩孚举行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公开表明对“日中议和”的态度。事先,土肥原贤二拟了题为“一切赞成日方主张”的稿子,要求吴佩孚在记者招待会上宣读。同时,还伪造了一封吴佩孚主张“日中议和”的通电在报刊上公布。吴佩孚通过家属向美国记者郑重声明,否认此事,以正视听。

在记者招待会上,日方向与会的130多位中外记者散发他们伪造的吴佩孚发言稿。但吴佩孚将“发言稿”弃之不用,却发表了自己对和平的看法,提出了包括“日本无条件撤军”和“中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完整”等中日和平的先决条件,并说明一切均以发言为准,会上印发的稿件是假的。然后,对于记者提问一律笑而不答,使日本侵略者大丢其脸。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辞世,享年66岁,距举行记者招待会仅10个月。关于吴佩孚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曰病逝,一曰惨遭日本人的毒手。

吴佩孚逝世后,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立即在《中央日报》上发表唁电,表彰吴佩孚“精忠许国,大义炳耀”;最高国防委员会追赠吴佩孚为“一级上将”。

在北平成立了由社会名流和生前友好180多人组成的“吴上将军治丧处”;治丧期间赴吴邸吊祭者达数千之众;出殡之时更是万人空巷,从什锦花园胡同的“吴公馆”到德胜门内的拈花寺,京城撒纸钱高手绰号“一撮毛”的全福沿途撒纸钱600多斤。

伴随着长长的送葬队伍,层层纸钱顺着风势直上云霄,在空中回旋、翻飞,似漫天大雪。在寒冷的冬季,在日寇铁蹄下的北平,这种场面自然让人感受到“遗民泪尽胡尘里”的悲凉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企盼。(王之鸿)

注:①广亮大门,是北京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宅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参考资料:

《中华民国史》(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书局)

《文史资料选辑》(中华文史出版社)

《随心集》(傅耕野著中华文史出版社)

《从适景园到什锦花园》(作者张亚东《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