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巴金谢幕,大师远行 - 巴金随想录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国学
  2. 文学
  3. 现代文学
  4. 巴金随想录

巴金谢幕,大师远行

  10月17日19时06分,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长达24年的作家巴金在上海华东医院辞世,享年101岁,新华社电讯说,“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学一个世纪的结束。”

  自从1999年2月巴金突然因呼吸道疾病,反复感染,直至近日辞别人世,6年中绝大部分时间缠绵于医院病榻,鲜有片言只语。但在他的身后,煌煌1300万字的文学创作及翻译作品,标志着他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与成就。巴金是建国后惟一只靠稿费不拿工资的作家。

  作为一位杰出作家,巴金几乎全程见证了整个20世纪。他著作等身,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不遑多让。“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等等,不但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个人的命运浮沉,交织着青年巴金的理想与激情、勇气与抗争,甚至颓废与迷茫,更激励了无数青年走向反封建、反压迫,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甚至抗日救亡的道路。

  在这个时期,学术界公认的影响巴金思想的是以克鲁泡特金和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据说巴金的笔名就是从上述二人的名字中得来。巴金作品的核心价值一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二是强调绝对个性自由,这与“在当时的中国与反帝反封建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因此“吸引了一批向往革命的青年人”,同时印证了巴金作品的特定时代意义。

  本来,建国前的巴金已经有《憩园》、《寒夜》等优秀作品问世,无论从心理准备还是精神胸怀,巴金和同时代的许多杰出作家如茅盾、沈从文、老舍等一样已经进入“创作成熟期”,但对变化的不适应及接踵而至的各类运动,特别是反右和“文革”,使作家的创作生命出现了长达数十年的中断。

  但灵魂不死,1980年代后走出“文革”阴影的巴金终于在垂暮之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创作高峰,从1978年12月1日到1986年8月20日,历时8年完成的42万字的散文巨著《随想录》,标志着作家巴金的完美回归。这部被称为“一个伟大灵魂的思想忏悔录”的作品是巴金晚年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堪称国内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的扛鼎之作。

  以作家身居庙堂之高位及在文学界的崇高威望,还能如此无情鞭笞自己灵魂,深刻忏悔说假话之卑劣的,当时乃至今日之境,依然无人能出其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巴金还提出建立“现代文学馆”、“文革博物馆”等设想,使《随想录》的境界大为提升,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能够代表巴金文学成就的就是他大量的翻译作品,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经他翻译出版后,在国内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巴金译文全集》被著名作家贾植芳先生称为一部“不朽的书”。

  巴金本人就是一部“不朽的书”。即使在卧榻6年期间口不能言,在很大程度上只具象征意义,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亲切的存在,因为“他还在,灯亮着”。

  如今斯人已逝,灯已熄灭,可思想光芒依旧,我们并不孤独。

  因为灵魂不灭,而且生生不息。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