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寇谦之 - 中国道教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国学
  2. 文学
  3. 宗教哲学
  4. 中国道教

寇谦之

    寇谦之(365~448)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后徙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
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孙。其父修之,苻坚东莱太守;兄寇讚在北魏初任南雍州
刺史。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①后
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
    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自张陵之后,常被农民用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旗帜,统治
阶级对它怀有戒心,也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寇谦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机,对
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以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诡称太上
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其服气导引之法;
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
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泰常八年(423),又称太上老君玄孙李谱文临嵩岳,再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
及劾召鬼神与金丹诸秘法,命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领“人
鬼之政”。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
    最初,太武帝对谦之献书之举漠然处之,“令谦之止于张矅之所,供其食物”。左
光禄大夫崔浩以其“辞旨深妙”上疏盛赞。
    “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翌年,于
平城南立天师道场,重坛五层,尊其新经之制,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祷六次。太
延六年(440),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帝遂改元为太平
真君。又二年,亲至道坛受箓,封寇谦之为国师。
    至此,天师道乃大盛。终北魏之世,崇信不衰。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
如魏之旧。太平真君九年(365)寇谦之逝世,享年83岁。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原则是“以礼度为首”,即保留和增加适合儒家礼教的内容,
革除和废弃违背儒家礼教之制度。首先摈弃可被农民起义利用的教义和制度,反对“称
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谋害国家”等。认为农民领袖是“诳诈万端”、
“惑乱万民”的“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恶人”,他们所领导的农
民起义军则是一些“逋逃罪逆之人”和“奴仆隶皂”之类的贱民,“下俗臭肉,如狗魍
魉”,咒骂“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要求兼修儒教,并教生民,佐国扶命。主张臣
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安贫乐贱,信守五常。并将此列为道教规戒之内容,遂
使儒家之道德规范成为道士的行动准则。天师道“从天师升仙以来,旷宫置职,道荒人
浊,后人诸官,愚暗相传,自署治箓符契,气候侧错,不可承准”,②出现组织涣散,
科律废驰的混乱局面,寇谦之乃致力于天师道之组织整顿。首先,他以太上老君口吻对
某些道官祭酒乱取民财的违科行为进行了严励的批评和指责:“吾初立天师,授署道教
治箓符,岂有取人一钱之法乎?”继而宣布:“吾今并出新法,按而奉顺,从今以后,
无有分传说愿输送,仿署治箓,无有财帛,民户杂愿,岁常保口厨具,产生男女,百灾
疾病,光怪众说厨愿,尽皆断之!……
    若有道官浊心不除,不从正教,听民更从新科正法清教之师。”③其禁止道官过分
索取道民财帛之措施,既减轻了道民的经济负担,又缓和了二者之间的矛盾。针对某些
道官妄传张陵所授黄赤房中之术,授人夫妻,淫风大行,损辱道教的犯戒情况,决定废
除房中黄赤之法。在组织制度上,主张简贤授明,唯贤是授,改革道官祭酒的世袭制度。
    寇谦之十分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他认为,若仅修服食、辟谷、导引之术,只可得除
病寿终,“诸欲修学长生之人,好供寻诸诵诫,建功香火,斋练功成,感彻之后,长生
可克。”
    “男女官努力修斋,寻诸诵诫香火建功,仙道不远”。①故此,他为天师道增订了
道官受箓、道官道民求愿、道民犯律解度、为人治病、为亡人超度、为祖先亡灵解厄之
斋仪,且为各种斋仪制定了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
师道,后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正统道藏》所收《老君音诵戒经》一卷,一般认为,即《云中音诵新科之戒》的
残本。近人汤用彤先生等则认为,现存《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太上经戒》
《三洞法服科戒文》《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女鬼青律》等书,亦为《云中音诵新
科之戒》中的内容。它们保存了该书之骨骼,唯在辗转抄录中,或有文句错落,或有后
人增改。    
  注:
    ① 《魏书》第8册3049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②③④ 《道藏》第18册212页,212页,2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
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