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前言 - 贞观政要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四库全书
  2. 史部
  3. 其它
  4. 贞观政要

前言

  在我国漫长的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建立于公元七世纪的唐王朝(618—907)是—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在它统治的近三百年中,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王朝疆域辽阔,“文洽武功”超迈前古,在当时的世界上,它的政治制度比较先进,经济繁荣,文物昌盛,举世瞩目;而有唐一代的辉煌业统自是当时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成果,但也是与贞观年间君臣的长期奋斗和努力分不开的。
  唐王朝的实际创建者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他亲眼看到曾经一度繁荣兴旺的隋王朝,由于炀帝(569—618)施行暴政而在农民革命的大风暴中覆灭,感受到人民的巨大力量,认识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在他的指导下,君臣深怀畏惧,“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唐太宗在生活作风上,提倡“俭以息人”;在政治上,能任览纳谏,励精图治。他针对隋朝的弊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注意选拔统治入才,发展科举,精选临民的地方行政长官,要求廉洁奉公,关心民间疾苦。在经济上,大力推行均田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军事方面,推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加强中央的武力,击败了突厥的骚扰,巩固了边防。在文化方面,对各民族和外国的艺术和宗教,兼收并蓄,提倡儒学,奖掖文士,亲自参加修史工作,特别重视对前代历史经验的总结。在民族问题方面,采取了“爱之如一”的、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不足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使隋末以来遭受巨大破坏的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得以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人民基本上能安居乐业,各民族基本上能友好相处,并受到各国的重视和信赖。《贞观政要》上记载当时社会升平的情况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致侵欺细民。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午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上记载,当然有所夸大但确也反映出当时政治比较修明,吏治较好,刑罚不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情况。
  唐太宗于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49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的治绩,就是历来被史家赞誉的“贞观之治”。但是,唐太宗毕竞是一个封建帝王,当他感到立国之基还不稳固,人民的力量使他害伯队尚能励精图治节约从俭。而一旦经济发展,府库充实,兵力强大,有了骄著纵欲的资本时,情况就有所变化。因而贞观后期的政治局面就不如前期,唐太宗本人也难免“骄侈放逸”,“莫能终其善”了。尽管如此,但唐太宗确实具有卓越的才能,有很大的成就,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对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实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是中华民族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
  《贞观政要》是唐玄宗时史臣吴兢(670一749)编摆的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是对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全面介绍。
  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当政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时担任过右补阙、起居郎、水部郎中等职。玄宗时任谏议大夫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左庶子,居职近三十年。他编撰《贞观政要》的目的,在他上《贞观政要》表中说得比较清楚。他认为,“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至如用贤纳谏之美,垂代立教之规,可以弘阐大猷,增祟至道者,并焕乎国籍,作鉴来叶”。因而他“诚诵在心”,“其有委质策名,立功树德,正词鲠义,志在匡君者,并随事载录,用备劝戒”,于是编撰成《贞观政要》送给唐玄宗,希望玄宗“择善而行,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使“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成书和呈进的具体时间不详。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提到:“有唐良相,曰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以时逢圣明,位居宰辅……”侍中安阳公是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是张嘉贞,二人任宰辅之职,都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据《旧唐书》,源乾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封安阳郡公,十九年(731年)冬即去世。掘此推测,呈进《贞观政要》的时间可能在开元十七年至十九年之间。明初文学家宋濂(1310一1381),在《重刻〈贞观政要〉序》中说,吴兢“见文皇(即唐太宗)之朗,君明臣忠,可取为后嗣法,乃纂是书十卷,合四十篇,上之中宗”,但未得到中宗的重视。“厥后文宗践位,始喜读而笃行之,……自是以来,其书盛行于世”。据此,则呈进的时间又说成是在唐中宗之时。
  《贞观政要》虽然是一部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之术大成的书,但书中所反映出来的某些思想,如对人才的重视,对好的意见采取“从善如流”的态度,精简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的某些措施,以及希望国家大治、民族繁荣兴旺的高尚理想,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和具有进步性和现实意义的。《贞观政要》对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比《旧唐书》、《新房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更为详尽,为我们研究唐太宗其人和唐代初期的历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目前,各地正遵照中央指示开展古籍整理工作。古籍的整理,包括对古籍的注释和翻译。为此,我们对《贞观政要》进行了校点和注译。
  译注所据底本为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珍藏的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王氏勤有堂本。在进行标点、译注的过程中,参校了涵芬楼影印明成化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本,以及两《唐书》、《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唐会要》等,对原书个别字句作了校正。为节约篇幅,各篇注释相同的一般不再重复。译文则对照原文译成现代汉语,一般采用宜评。
  本书由叶光大、李万寿、黄涤明、袁华忠四位同志分头译注,由叶光大审订全书。由于《贞观政要》流传的版本不多,元代戈直注本(明成化本),注释少而简略,详细注释相全文翻译这还是第一次,不当之处,实所难兔,尚希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还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和历史的局限性,书中原文的个别地方,存在着一些对人民群众和少数民族的歧视棚诬蔑的语句,这些都无疑地属于原书中酌糟拍,望读者阅读时予以注意。

                                        编  者
                                      一九八六年十月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