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中 北郊明堂辟雍灵台迎气增祀六宗老子
是年初营北郊,明堂﹑[一]辟雍﹑[二]灵台未用事。[三]迁吕太后于园。上薄太后
尊号曰高皇后,当配地郊高庙。语在光武纪。[四]
注[一]周礼考工记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郑玄曰:“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周度以筵,亦王者相改。周堂高
九尺,殷三尺,则夏一尺矣。相参之数也。”孝经援神契曰:“明堂上圆下方,八□四
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晏子春秋曰:“明堂之制,下之温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
不能入也。木工不镂,示民知节也。”吕氏春秋曰:“周明堂茅茨蒿柱,土阶三等,以
见俭节也。”前志武帝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明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
仑,以拜礼上帝。于是作明堂汶上,如带图。”新论曰:“天称明,故命曰明堂。上圆
法天,下方法地,八□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
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东京赋曰:“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薛综注曰:
“八达谓室有八□也。堂后有九室,所以异于周制也。”王隆汉官篇曰:“是古者清庙
茅屋。”胡广曰:“古之清庙,以茅盖屋,所以示俭也。今之明堂,茅盖之,乃加瓦其
上,不忘古也。”*[二]*白虎通曰:“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象璧圆,
以法天也。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
辟之为言积也,积天下之道德;雍之为言壅也,壅天下之仪则:故谓辟雍也。
王制曰:‘天子辟雍,诸侯泮宫。’外圆者,欲使观者平均也。又欲言外圆内方,
明德当圆,行当方也。”*[三]*礼含文嘉曰:“礼,天子灵台,所以观天人之际,阴阳
之会也。揆星度之验,征六气之端,应神明之变化,鷪日气之所验,为万物获福于无方
之原,招太极之清泉,以与稼穑之根。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天子得灵台
之*[礼]*,则五车三柱,明制可行,不失其常。水泉川流,无滞寒暴暑之灾,陆泽山陵,
禾尽丰穰。”故东京赋曰:“左制辟雍,右立灵台。”
薛综注曰:“于*(之)**[上]*班教曰明堂,大合乐射飨者辟雍,司历记候节气者曰
灵台。”蔡邕明堂论曰:“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崇礼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
玄堂,中曰太室。易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人
君之位,莫正于此焉,故虽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其正中*(焉)*皆曰太庙。谨承天随时
之令,昭令德宗祀之礼,明前功百辟之劳,起尊老敬长之义,显教幼诲稚之学。朝诸侯
选造士于其中,以*[明]*制度。生者乘其能而至,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而
四学具焉,官司备焉。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觽星拱之,万象翼之。*[政]*教之所由生
*(专)*,*(受作)**[变化]*之所*(自)**[由]*来,明一统也。故言明堂,事之大,义之
深也。取其宗祀之清貌,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取其尊崇*(矣)*,则曰
太室。取其*(堂)**[向明]*,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四面周水圆如
璧,则曰辟雍。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春秋因鲁取宋之奸赂,则显之太庙,以明圣王
建清庙明堂之义。经曰:‘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太庙。’传曰:‘非礼也。君人者,将
昭德塞违,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昭其俭也。夫德,俭而有度,升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戒惧,而不敢易纪律。’所以*(大)*
明*[大]*教也。以周清庙论*(曰)**[之]*,鲁太庙皆明堂也。鲁禘祀周公于太庙明堂,
犹周宗祀文王于清庙明堂也。礼记檀弓曰‘王斋禘于清庙明堂’也。孝经曰:‘宗祀文
王于明堂。’礼记明堂位曰:‘太庙,天子曰明堂。’又曰:‘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
位以治天下,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
天下,命鲁公世*(曰)**[世]*禘祀周公于太庙,以天子礼栾,升歌清庙,下管象舞,所
以异鲁于天下*[也]*。’取周清庙之歌歌于鲁太庙,明*(堂)*鲁之*[太]*庙犹周清庙也,
皆所以昭文王﹑周公之德,以示子孙者也。易传太初篇曰:‘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
暮入西学。在中央曰太学,天子之所自学也。’礼记保傅篇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
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
而问道。’与易传同。魏文侯孝经传曰:‘太学者,中学明堂之位也。’礼记古大明堂
之礼曰:‘膳夫是相礼,日中出南闱,见九侯门子。日侧出西闱,视五国之事。日闇出
北闱,视帝节犹。’尔雅曰:‘宫中之门谓之闱。’王居明堂之礼,又别阴阳门,
*[东]*南*(门)*称门,西*(门)**[北]*称闱,故周官有门闱之学。师氏教以三德守王门,
保氏教以六艺守王闱。然则师氏居东门﹑南门,保氏居西门﹑北门也。知掌教国子,与
易传﹑保傅王居明堂之礼参相发明,为四学焉。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乐,则遂养老。
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
遂设三老﹑*[五更之席]*位焉。*[言教学始之于养老,由东方岁始也。又]*春夏学干戈,
秋冬学羽钥,皆于东序。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又曰:
‘大司成论说在东序。’然则诏学皆在东序。东序,东之堂也,学者诏焉,故称太学。
仲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于民者。礼记太学志曰:‘礼,士大夫学于圣人、善人,
祭于明堂,其无位者祭于太学。’礼记昭穆篇曰:‘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
也。’即所以显行国礼之处也。
太学,明堂之东序也,皆在明堂辟雍之内。月令记曰:‘明堂者,所以明天气,统
万物。’明堂上通于天,象日辰,故下十二宫象日辰也。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
德广及四海,方此水也。*[礼记盛德篇曰:‘明堂九室,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此水]*
名曰辟雍。’王制曰:‘天子出征,执有罪,反舍奠于学,以讯馘告。’乐记曰:‘武
王伐殷,*(为)**[荐]*俘馘于京太室。’诗鲁颂云:‘矫矫虎臣,在泮献馘。’京,镐
京也。太室,辟雍之中明堂太室也。与诸侯泮宫俱献馘焉,即王制所谓‘以讯馘告’者
也。礼记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孝经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
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言行孝者则曰明堂,
行悌者则曰太学,故孝经合以为一义,而称镐京之诗以明之。凡此皆明堂、太室、辟雍、
太学事通*[文]*合之义也。其制度数各有所法。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屋圆屋径
二百一十六尺,干之策也。太庙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径九丈,阴阳九六之变
*(且)**[也]*。圆盖方载,*(六)*九*[六]*之道也。八闼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十
二宫以应辰。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户*(九)**[八]*牖乘九室之数也。户皆外设而不
闭,示天下不藏也。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实也。
二十八柱列于四方,亦七宿之象也。堂高三丈,*(亦)**[以]*应三统。四乡五色者,
象其行。外广二十四丈,应一岁二十四气。四周以水,象四海。王者之大礼也。”
注[四]袁宏纪曰:“夫越人而臧否者,非憎于彼也。亲戚而加誉者,非优于此也。
处情之情殊,故公私之心异也。圣人知其如此,故明彼此之理,开公私之涂,则隐
讳之义着,而亲尊之道长矣。古之人以为先君之体,犹今君之体,推近以知远,则先后
义钧也。而况彰其大恶,以为贬黜者乎!”
北郊在雒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一]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别祀地只,位南
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坛上,地理髃神从食,皆在坛下,如元始中故事。
中岳在未,四岳各在其方孟辰之地,中营内。海在东;四渎河西,济北,淮东,江南;
他山川各如其方,皆在外营内。四陛醊及中外营门封神如南郊。地只、高后用犊各一头,
五岳共牛一头,海、四渎共牛一头,髃神共二头。奏乐亦如南郊。既送神,瘗俎实于坛
北。
注[一]张*(珰)**[璠]*记云:“城北六里。”袁山松书曰:“行夏之时,殷祭之日,
牺牲尚黑耳。”
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一]五帝坐位堂上,
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
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卒事,遂升灵台,以望云物。[二]
注[一]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故郑玄曰“上帝者,天之别名。神无
二主,故异其处,避后稷也。”
注[二]杜预注传曰:“云物,气色灾变也。素察妖祥,逆为之备。”
迎时气,五郊之兆。自永平中,以礼谶及月令有五郊迎气服色,因采元始中故事,
兆五郊于雒阳四方。中兆在未,坛皆三尺,阶无等。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一]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
舞。
及因赐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缣各有差。
注[一]月令章句曰:“东郊去邑八里,因木数也。”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一]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
舞。
注[一]月令章句曰:“南郊七里,因火数也。”
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一]车旗服饰皆黄。歌朱明,八佾舞
云翘、育命之舞。[二]
注[一]月令章句曰:“去邑五里,因土数也。”
注[二]魏氏缪袭议曰:“汉有云翘、育命之舞,不知所出。旧以祀天,今可兼以云
翘祀圆丘,兼以育命祀方泽。”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一]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
舞。使谒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于坛,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庙,名曰貙刘。语在
礼仪志。
注[一]月令章句曰:“西郊九里,因金数也。”
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一]车旗服饰皆黑。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
舞。[二]
注[一]月令章句曰:“北郊六里,因水数也。”
注[二]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公卿迎气北郊,始复用八佾。”皇览曰:“迎
礼春、夏、秋、冬之乐,又顺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则天子迎春于东堂,距邦
八里,堂高八尺,堂陛*(三)**[八]*等。青税八乘,旗旄尚青,田车载矛,号曰助天生。
唱之以角,舞之以羽翟,此迎春之乐也。自春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夏于南堂,距邦
七里,堂高七尺。堂陛*(二)**[七]*等。赤税七乘,旗旄尚赤,田车载戟,号曰助天养。
唱之以征,舞之以鼓窹,此迎夏之乐也。自夏至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秋于西堂,距邦
九里,堂高九尺,堂阶九等。白税九乘,旗旄尚白,田车载兵,号曰助天收。唱之以商,
舞之以干戚,此迎秋之乐也。自秋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冬于北堂,距邦六里,堂高
六尺,堂阶六等。
黑税六乘,旗旄尚黑,田车载甲铁鍪,号曰助天诛。唱之以羽,舞之以干戈,此迎
冬之乐也。”
章帝即位,元和二年正月,诏曰:“山川百神,应祀者未尽。其议增修髃祀宜享祀
者。”[一]
注[一]东观书,诏曰:“经称‘秩元祀,咸秩无文’。祭法‘功施于民则祀之,以
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以]*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
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传曰:‘圣王先成民而致力于
神。’又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
之不时,于是乎禜之。’孝文十二年令曰:‘比年五谷不登,欲有以增诸神之祀。’王
制曰:‘山川神只有不举者,为不敬。’今恐山山百神应典祀者尚未尽秩,其议增修髃
祀宜享祀者,以祈丰年,以致嘉福,以蕃兆民。诗不云乎:‘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有年报功,不私幸望,岂嫌同辞,其义一焉。”
二月,上东巡狩,将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上至泰山,
修光武山南坛兆。辛未,柴祭天地髃神如故事。壬申,宗祀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
光武帝配,如雒阳明堂*(祀)**[礼]*。癸酉,更告祀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
显宗于明堂,各一太牢。卒事,遂觐东后。飨赐王侯髃臣。因行郡国,幸鲁,祠东海恭
王,及孔子、七十二弟子。[一]四月,还京都。庚申,告至,祠高庙、世祖,各一特牛。
又为灵台十二门作诗,各以其月祀而奏之。和帝无所增改。
注[一]汉晋春秋曰:“阙里者,仲尼之故宅也。在鲁城中。帝升庙西面;髃臣中庭
北面,皆再拜。帝进爵而后坐。”东观书曰:“祠礼毕,命儒者论难。”
安帝即位,元初六年,以尚书欧阳家说,谓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为上下四方
之宗。以元始中故事,谓六宗易六子之气日、月、雷公、风伯、山、泽者为非是。三月
庚辰,初更立六宗,祀于雒阳西北戌亥之地,礼比太社也。[一]
注[一]月令:“孟冬祈于天宗。”卢植注曰:“天宗,六宗之神。”李氏家书曰:
“司空李合侍祠南郊,不见六宗祠,奏曰:‘案尚书“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
六宗者,上不及天,下不及地,傍不及四方,在六合之中,助阴阳,化成万物。
汉初甘泉、汾阴天地亦禋宗。孝成之时,匡衡奏立南北郊祀,复祠六宗。及王莽谓
六宗,易六子也。建武都雒阳,制祀不道祭六宗,由是废不血食。今宜复旧制度。’制
曰:‘下公卿议。’五官将行弘等三十一人议可祭,大鸿胪庞雄等二十四人议不*(可)*
当祭。上从合议,由是遂祭六宗。”六宗之义,自伏生及乎后代,各有不同,今并抄集
以证其论云。虞书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伏生、马融曰:“万物
非天不覆,非地不载,非春不生,非夏不长,非秋不收,非冬不藏。禋于六宗,此之谓
也。”欧阳和伯、夏侯建曰:“六宗上不谓天,下不谓地,傍不谓四方,在六者之闲,
助阴阳变化者也。”孔安国曰:“精意以享谓之禋。宗,尊也。所尊祭其祀有六:埋少
牢于太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禜,祭
星也;雩禜,祭水旱也。禋于六宗,此之谓也。”孔丛曰,宰我问六宗于夫子,夫子荅
如安国之说。臣昭以此解若果是夫子所说,则后儒无复纷然。文秉案刘歆曰:“六宗谓
水、火、雷、风、山、泽也。”贾逵曰:“六宗谓日宗、月宗、星宗、岱宗、海宗、河
宗也。”郑玄曰:“六宗,星、辰、司中、司命、风伯、雨师也。星,五纬也。辰谓日
月所会十二次也。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也。风师,箕也。雨师,毕也。”晋
武帝初,司马绍统表驳之曰:“臣以为帝在于类,则禋者非天。山川属望,则海岱非宗。
宗犹包山,则望何秩焉?
伏与歆、逵失其义也。六合之闲,非制典所及;六宗之数,非一位之名。阴阳之说,
又非义也。并五纬以为一,分文昌以为二,箕、毕既属于辰,风师、雨师复特为位,玄
之失也。安国案祭法为宗,而除其天地于上,遗其四方于下,取其中以为六宗。四时寒
署日月觽星并水旱,所宗者八,非但六也。传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
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又曰:‘龙见而雩。’如
此,禜者,祀日月星辰山川之名;雩者,周人四月祭天求雨之称也。雪霜之灾,非夫禜
之所禳;雩祭之礼,非正月之所祈。周人之后说有虞之典,故于学者未尽喻也。且类于
上帝,即礼天也。望于山川,禜所及也。案周礼云,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
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又曰:‘兆五帝于四郊,四类四望亦
如之。’无六宗之兆,。祭法之祭天,祭地,祭时,祭寒暑日月星,祭水旱,祭四方,
及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是。有天下者祭百神,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复无六宗之文。明六宗所禋,即祭法之所及,周礼之所祀,即虞书之所宗,不宜特复立
六宗之祀也。春官大宗伯之职,掌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
属也;地宗,社稷五祀之属也;四方之宗者,四时五帝之属也。如此,则髃神咸秩而无
废,百礼篃修而不渎,于理为通。”幽州秀才张髦又上疏曰:“烟于六宗,
*(礼)**[祀]*祖考所尊者六也。何以考之?周礼及礼记王制,天子将出,类于上帝,宜
于社,造于祢。巡狩四方,觐诸侯,归格于祖祢,用特。尧典亦曰:‘肆类于上帝,禋
于六宗,望于山川,篃于髃神,班瑞于髃后,肆觐东后。睰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巡狩一岁以周,尔乃‘归格于艺祖,用特’。臣以尚书与礼王制,同事一义,符契相合。
禋于六宗,正谓祀祖考宗庙也。文祖之庙六宗,即三昭三穆也。若如十家之说,既各异
义,上下违背,且没乎祖之礼。考之礼,考之祀典,尊卑失序。若但类于上帝,不禋祖
祢而行,去时不*(吉)**[告]*,归何以格?以此推之,较然可知也。礼记曰:‘夫政必
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
五祀之谓制度。’又曰:‘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祭祖
于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
五祀所以本事也。’又曰:‘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
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五祀,义之
修而礼之藏也。’凡此皆孔子所以祖述尧舜,纪三代之教,着在纪典。首尾相证,皆先
天地,次祖宗,而后山川髃神耳。故礼祭法曰:‘七代之所更变者,禘郊宗祖。’明舜
受终文祖之庙,察琁玑,考七政,审已天命之定,遂上郊庙,当义合尧典,则周公其人
也。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者也。居
其位,摄其事,郊天地,供髃神之礼,巡狩天下而遗其祖宗,恐非有虞之志也。五岳视
三公,四渎视诸侯,皆以案先儒之说,而以水旱风雨先五岳四渎,后祖考而次上帝,错
于肆类而乱祀典,臣以十一家皆非也。”太学博士吴商,以为“禋之言烟也。三祭皆积
柴而实牲体焉,以升烟而报阳,非祭宗庙之名也。郑所以不从诸儒之说者,将欲据周礼
禋祀皆天神也。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凡八,而日、月并从郊,故
其余为六宗也。以书‘禋于六宗’,与周礼事相符,故据以为说也。且文昌虽有大体,
而星名异,其日不同,故随事祭之。而言文昌七星,不得偏祭其第四第五,此为周礼。
复不知文昌之体,而又妄引以为司中,司命。箕、毕二星,既不系于辰,且同是随事而
祭之例,又无嫌于所系者”。范宁注虞书曰:“考观觽议,各有说难。郑氏证据最详,
是以附之。案六宗觽议,未知孰是。”虞喜别论云:“地有五色,太社象之。总五为一
则成六,六为地数。推校经句,阙无地祭,则祭地。”臣昭曰:六宗纷纭,觽释互起,
竟无全通,亦难偏折。历辨硕儒,终未挺正。康成见宗,是多附焉。
盍各尔志,宣尼所许,显其一说,亦何伤乎!窃以为祭祀之敬,莫大天地,虞典首
载,弥久弥盛,此宜学者各尽所求。臣昭谓虞喜以祭地,近得其实。而分彼五色,合五
为六,又不通禋,更成疑昧。寻虞书所称“肆类于上帝”,是祭天。
天不言天而曰上帝,帝是天神之极,举帝则天神斯尽,日月星辰从可知也。“禋于
六宗”,是实祭地。地不言地而曰六宗,*[六]*是地数之中,举中是以该数,社稷等祀
从可知也。天称神上,地表数中,仰观俯察,所以为异。宗者,崇尊之称,斯亦尽敬之
谓也。禋也者,埋祭之言也,实瘗埋之异称,非周烟之祭也。
夫置字涉神,必以今之示,今之示即古之神,所以社稷诸字,莫不以神为体。
虞书不同,祀名斯隔。周礼改烟,音形两异。虞书改土,正元祭义。此焉非疑,以
为可了,岂六置宗更为傍祭乎?风俗通曰:“周礼以为槱燎,祀司*(命)**[中]*、司命,
文昌上六星也。槱者,积薪燔柴也。今民犹祠司命耳,刻木长尺二寸为人像,行者署箧
中,居者别作小居。齐地大尊重之,汝南诸郡亦多有者,皆祀以猪,率以春秋之月。”
延光三年,上东巡狩,至泰山,柴祭,及祠汶上明堂,如元和*(三)**[二]*年故事。
顺帝即位,修奉常祀。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僊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
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校勘记
三一七八页七行天子得灵台之*[礼]*据汉学堂辑本礼含文嘉补。
三一七八页九行于*(之)**[上]*班教曰明堂据殿本改。按:文选注作“谓于其上班
教令曰灵台。”
三一七八页一二行其正中*(焉)*皆曰太庙据卢校删。
三一七八页一三行以*[明]*制度据卢校删。
三一七八页一四行*[政]*教之所由生*(专)*据殿本补删。
三一七八页一五行*(受作)**[变化]*之所*(自)**[由]*来据卢校改。
三一七八页一六行取其尊崇*(矣)*则曰太室据殿本删,与卢校合。
三一七八页一六行取其*(堂)**[向明]*则曰明堂据殿本改,与卢校合。
三一七九页三行所以*(大)*明*[大]*教也据卢校乙。
三一七九页三行以周清庙论*(曰)**[之]*据殿本改。
三一七九页六行命鲁公世*(曰)**[世]*禘祀周公于太庙据汲本、殿本改。
三一七九页六行所以异鲁于天下*[也]*据殿本补。按:礼明堂位“异”作“广”。
三一七九页七行明*(堂)*鲁之*[太]*庙犹周清庙也据殿本改。按:殿本考证谓“明”
下衍“堂”字,“之”下脱“太”字,俱依宋本改。
三一七九页八行天子旦入东学按:汲本、殿本“天”作“太”。
三一七九页一一行见九侯门子按:殿本作“见九侯反问于相”。
三一七九页一一行视帝节犹按:今本蔡邕集无“节”字,“犹”作“猷”。文选王
融曲水诗序注引蔡邕月令论作“视帝猷”。
三一七九页一二行*[东]*南*(门)*称门西*(门)**[北]*称闱据卢校改。
三一七九页一五行遂设三老*[五更之席]*位焉*[言教学始之于养老由东方岁始也
又]*春夏学干戈据殿本补。
三一八0页一行礼记昭穆篇按:卢校改“昭”为“政”。
三一八0页四行*[礼记盛德篇曰明堂九室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此水]*名曰辟雍据殿本
补。
三一八0页五行*(为)**[荐]*俘馘于京太室据殿本改。
三一八0页九行事通*[文]*合之义也据殿本补。
三一八0页一0行阴阳九六之变*(且)**[也]*据殿本改。
三一八0页一0行*(六)*九*[六]*之道也据卢校乙。按:殿本考证谓“六九”何焯
校本改“九六”。
三一八0页一一行以四户*(九)**[八]*牖乘九室之数也据卢校改。
三一八0页一三行*(亦)**[以]*应三统据卢校改。
三一八一页六行张*(珰)**[璠]*记云据殿本改。
三一八二页四行南郊七里汲本、殿本“南郊”作“去邑”。按:下“祭黄帝后土”
注云“去邑五里”,汲本、殿本“去邑”作“南郊”。
三一八二页五行车旗服饰皆黄歌朱明卢校从礼仪志改“朱明”为“帝临”。按:
黄山谓武帝乐歌本别有帝临一篇,祀中央黄帝。王莽始作五郊迎气之祭,中兆迎气
祭黄帝,不歌帝临而歌朱明,盖别有用意,明帝不察,妄仍之耳。说详集解。
三一八二页九行歌西皓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明帝纪注引此文云歌白藏,以上下文青
阳、朱明、玄冥例之,则作“白藏”为是。按:黄山谓青阳、朱明、西颢、玄冥本武帝
所造郊祀乐歌,全载前书礼乐志。王莽援尔雅“秋为白藏”之文,改称西颢为白藏,后
汉仍之,此特依班志用其原名耳。说详集解。
三一八二页一六行堂阶*(三)**[八]*等据卢校改。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尚书大传
作“八等”。
三一八三页二行堂阶*(二)**[七]*等据卢校改。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尚书大传作
“七等”。
三一八三页二行赤税七乘按:“七”原斗“十”,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三一八三页六行元和二年正月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章帝纪作“二月”。
三一八三页九行*[以]*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据汲本、殿本补。
三一八三页一0行于是乎禜之按:“禜”原斗“荣”,径改正,下同。
三一八四页一行如雒阳明堂*(祀)**[礼]*据卢校改。按:通典、通志并作“礼”。
三一八四页一四行议不*(可)*当祭据卢校删。
三一八六页三行禋于六宗*(礼)**[祀]*祖考所尊者六也据殿本改。按:张森楷校勘
记谓下文亦云“祀祖考”,则“礼”字非也,当改。又按:“禋”原斗“礼”,径改正。
三一八六页五行巡狩一岁以周按:“一”原斗“万”,径改正。
三一八六页八行去时不*(吉)**[告]*据汲本、殿本改。
三一八七页六行推校经句按:汲本、殿本“校”作“案”。
三一八七页六行觽释互起按:“互”原斗“玄”,径改正。
三一八七页六行亦难偏折按:殿本“偏”作“篃”。
三一八七页一0行*[六]*是地数之中据卢校补。
三一八七页一0行举中是以该数按:殿本“是”作“足”。
三一八七页一一行非周烟之祭也汲本“烟”作“禋”。
三一八七页一四行司*(命)**[中]*司命据汲本、殿本改。
三一八七页一四行行者署箧中按:殿本“署”作“置”。
三一八七页一六行如元和*(三)**[二]*年故事“三”当作“二”,各本皆未正,今
从卢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