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上 光武即位告天郊封禅
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豺獭知祭祀,而况人乎!故人知之至于念想,犹
豺獭之自然也,顾古质略而后文饰耳。自古以来王公所为髃祀,至于王莽,汉书郊祀志
既着矣,故今但列自中兴以来所修用者,以为祭祀志。[一]
注[一]谢沉书曰“蔡邕引中兴以来所修者为祭祀*[意”,此]*志即邕之意也。
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为坛营于鄗之阳。[一]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祭故事。
六宗髃神皆从,未以祖配。天地共犊,余牲尚约。[二]其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只,
睠顾降命,属秀黎元,为民父母,秀不敢当。髃下百僚,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弒窃位,
秀发愤兴义兵,破王邑百万觽于昆阳,诛王郎、铜马、赤眉、青犊贼,平定天下,海内
蒙恩,上当天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
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髃下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注[一]春秋保干图曰:“建天子于鄗之阳,名曰行皇。”
注[二]黄图载元始仪最悉,曰:“元始四年,宰衡莽奏曰:‘帝王之义,莫大承天;
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祭天于南,就阳位;祠地于北,主阴义。圆丘象天,方泽则地。
圆方因体,南北从位。燔燎升气,瘗埋就类。牲欲茧栗,味尚清玄。器成匏勺,贵诚因
质。天地神所统,故类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山川,班于髃神。皇天后土,随王所在
而事佑焉。甘泉太阴,河东少阳,咸失厥位,不合礼制。圣王之制,必上当天心,下合
地意,中考人事。故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回而求福,厥路不通。*(正
月)**[在易]*泰卦,乾坤合体,天地交通,万物聚出,其律太蔟。天子亲郊天地。先祖
配天,先妣配地,阴阳之别。
以日冬至祀天,夏至祀后土,君不省方而使有司。六宗,日、月、星、山、川、海,
星则北辰,川即河,山岱宗,三光觽明山阜百川觽流渟污嚱泽,以类相属,各数秩望相
序。’于是定郊祀,祀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河东祀。”上帝坛圆八觚,径五丈,高九
尺。茅营去坛十步,竹宫径三百步,土营径五百步。神灵坛各于其方面三丈,去茅营二
十步,广*(坐)**[三]*十五步。合祀神灵以璧琮。
用辟神道*(以)**[八]*通,广各三十步。竹宫内道广三丈,有阙,各九十一步。
坛方三丈,拜位坛亦如之。为周道郊营之外,广九步。营*(六甘泉)*北辰于南门之
外,日、月、海东门之外,河北门之外,岱宗西门之外。为周道前望之外,广九步。列
望*(遂)**[道]*乃近前望道外,径六十二步。坛方二丈五尺,高三尺五寸。为周道列望
之外,径九步。卿望亚列望外,径四十步。坛广三丈,高二尺。为周道卿望之外,径九
步。大夫望亚卿望道外,径二十步。坛广一丈五尺,高一尺五寸。为周道大夫望之外,
径九步。士望亚大夫望道外,径十五步。
坛广一丈,高一尺。
为周道士望之外,径九步。庶望亚士望道外,径九步。坛广五尺,高五寸。为周道
庶望之外,径九步。凡天宗上帝宫坛营,径三里,周九里。营三重,通八方。后土坛方
五丈六尺。茅营去坛十步外,土营方二百步限之。其五零坛*(土)**[去]*茅营,如上帝
五神去营步数,神道四通,广各十步。宫内道广各二丈,有阙。为周道后土宫外,径九
步。营岱宗西门之外,河北门之外,海东门之外,径各六十步。坛方二丈,高二尺。为
周道前望之外,径六步。列望亚前望道外,*[径]*三十六步。坛广一丈五尺,高一尺五
寸。为周道列望之外,径六步。卿望亚列望道外,径三十五步。坛广*[一]*丈,高一尺。
为周道卿望之外,径六步。大夫望亚卿望道*(之)*外,径十九步。坛广八尺,高八寸。
为周道大夫望之外,径*(九)**[六]*步。士望亚大夫望道外,径十二步。坛广六尺,高
六寸。为周道士望之外,径六步。凡地宗后土宫坛营,方二里,周八里。
营再重,道四通。常以岁之孟春正月上辛若丁,亲郊祭天南郊,以地配,望秩山川,
篃于髃神。天地位皆南乡同席,地差在东,共牢而食。太祖高皇帝、高后配于坛上,西
乡,后在北,亦同席,共牢而食。日冬至,使有司奉祭天神于南郊,高皇帝配而望髃阳。
夏至,使有司奉祭地只于北郊,高皇后配而望髃阴。
天地用牲二,燔燎瘗埋用牲一,先祖先妣用牲一。天以牲左,地以牲右,皆用黍稷
及乐。
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采元始中故事。为圆坛八陛,中又为
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之地,赤帝位在
丙巳之地,黄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地,黑帝位在壬亥之地。其外为壝,重
营皆紫,以像紫宫;有四信道以为门。日月在中营内南道,日在东,月在西,北斗在北
道之西,皆别位,不在髃神列中。八陛,陛五十八醊,合四百六十四醊。五帝陛郭,帝
七十二醊,合三百六十醊。中营四门,门五十四神,合二百一十六神。外营四门,门百
八神,合四百三十二神。皆背营内乡。中营四门,门封神四,外营四门,门封神四,合
三十二神。凡千五百一十四神。营即壝也。封,封土筑也。背中营神,五星也,及中
*(宫)**[官]*宿五官神及五岳之属也。背外营神,二十八宿外*(宫)**[官]*星,雷公、
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属也。
至七年五月,诏三公曰:“汉当郊尧。其与卿大夫、博士议。”时侍御史杜林上疏,
以为“汉起不因缘尧,与殷周异宜,而旧制以高帝配。方军师在外,且可如元年郊祀故
事”。上从之。语在林传。[一]
注[一]东观书载杜林上疏,悉于本传。曰:“臣闻营河、雒以为民,刻肌肤以为刑,
封疆画界以建诸侯,井田什一以供国用,三代之所同。及至汉兴,因时宜,趋世务,省
烦苛,取实事,不苟贪高亢之论。是以去土中之京师,就关内之远都。除肉刑之重律,
用髡钳之轻法。郡县不置世禄之家,农人三十而税一。政卑易行,礼简易从。民无愚智,
思仰汉德,乐承汉祀。基业特起,不因缘尧。
尧远于汉,民不晓信,言提其耳,终不悦谕。后稷近于周,民户知之。世据以兴,
基由其祚,本与汉异。郊祀高帝,诚从民望,得万国之欢心,天下福应,莫大于此。民
奉种祀,且犹世主,不失先俗。髃臣佥荐辷,考绩不成,九载乃殛。宗庙至重,觽心难
违,不可卒改。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明当尊用祖宗之故文章也。宜如旧制,
以解天下之惑,合于易之所谓‘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义。方军师在外,祭可
且如元年郊祭故事。”
陇、蜀平后,乃增广郊祀,高帝配食,位在中坛上,西面北上。[一]天、地、高帝、
黄帝各用犊一头,青帝、赤帝共享犊一头,白帝、黑帝共享犊一头,凡用犊六头。[二]
日、月、北斗共享牛一头,四营髃神共享牛四头,凡用牛五头。
凡乐奏青阳、朱明、西皓、玄冥,及云翘、育命舞。中营四门,门用席十八枚,外
营四门,门用席三十六枚,凡用席二百一十六枚,皆莞簟,率一席三神。日、月、北斗
无陛郭醊。既送神,*(□)**[燎]*俎实于坛南巳地。[三]
注[一]汉旧仪曰:“祭天*(祭)**[居]*紫坛幄帷。高皇帝*(祭)**[配]*天,居堂下
西向,绀帷帐,绀席。”钩命决曰:“自外至者,旡主不止;自内出者,旡匹不行。”
注[二]汉旧仪曰:“祭天,养牛五岁,至三千斤。”案:礼记曰“天地之牛角茧
栗”,而此云五岁,本志用犊是也。
注[三]周礼:“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只之居,辨其名物。”郑玄曰:
“犹,图也。居谓坐也。天者髃神之精,日月星辰其着位也。以此图天神人鬼地只之坐
者,谓布祭觽寡,与其居句。孝经说郊祀之礼曰:‘燔燎扫地,祭牲茧栗,或象天酒旗
坐星,厨仓具黍稷布席,极敬心也。’言郊之布席,象五帝坐。礼祭宗庙,序昭穆,亦
有似虚、危,则祭天圆丘象北极,祭地方泽象后妃,及社稷之席,皆有明法焉。”
建武三十年二月,髃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一]诏书曰:“即位三十
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二]
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从此髃臣不
敢复言。三月,上幸鲁,[三]过泰山,告太守以上过故,承诏祭山及梁父。时虎贲中郎
将梁松等议:“记曰‘齐将有事泰山,先有事配林’,盖诸侯之礼也。河狱视公侯,王
者祭焉。宜无即事之渐,不祭配林。”[四]
注[一]服虔注汉书曰:“封者,增天之高,归功于天。”张晏注云:“天高不可及,
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项威注曰:“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气
于天。祭土为封,谓负土于泰山为坛而祭也。”礼记曰:“因名山升中于天。”卢植注
曰:“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气于天也。”东观书载太尉赵□上言曰:“自古帝王,
每世之隆,未尝不封禅。陛下圣德洋溢,顺天行诛,拨乱中兴,作民父母,修复宗庙,
救万姓命,黎庶赖福,海内清平。功成治定,髃司礼官咸以为宜登封告成,为民报德。
百王所同,当仁不让。宜登封岱宗,正三雍之礼,以明灵契,望秩髃神,以承天心也。”
注[二]庄子曰:“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
勒石,凡千八百余处。”许慎说文序曰:“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
有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滋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
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注[三]汉祀令曰:“天子行有所之,出河,沈用白马珪璧各一,衣以缯缇五尺,祠
用脯二束,酒六升,盐一升。涉渭、灞、泾、雒佗名水如此者,沉珪璧各一。
律,在所给祠具;及行,沉祠佗川水,先驱投石,少府给珪璧。不满百里者不沉。”
注[四]卢植注曰:“配林,小山林麓配泰山者也。谓诸侯不郊天,泰山巡省所考五
狱之宗,故有事将祀之,先即其渐。
天子则否矣。”泰山庙在博县。风俗通曰:“博县十月祀岱宗,名曰合冻,十二月
涸冻,正月解冻。太守絜斋,亲自执事,作脯广一尺,长五寸。既祀讫,取泰山君夫人
坐前脯三十朐,太守拜章,县次驿马,传送雒阳。”
三十二年正月,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
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感此文,乃诏松等复案索河雒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
松等列奏,乃许焉。[一]
注[一]东观书曰:“髃臣奏言:‘登封告成,为民报德,百王所同。陛下辄拒绝不
许,臣下不敢颂功述德业。河雒谶书,赤汉九世,当巡封泰山,凡三十六事,傅奏左帷。
陛下遂以仲月令辰,遵岱岳之正礼,奉图雒之明文,以和灵瑞,以为兆民。’上曰:
‘至泰山乃复议。国家德薄,灾异仍至,图谶盖如此!’”初,孝武帝欲求神仙,以扶
方者言黄帝由封禅而后僊,于是欲封禅。封禅不常,时人莫知。元封元年,上以方士言
作封禅器,以示髃儒,多言不合古,于是罢诸儒不用。三月,上东上泰山,[一]乃上石
立之泰山颠。[二]遂东巡海上,求僊人,无所见而还。四月,封泰山。[三]恐所施用非
是,乃秘其事。语在汉书郊祀志。[四]
注[一]郭璞注山海经曰:“泰山从山下至头,四十八里二百步。”
注[二]风俗通曰:“石高二丈一尺,刻之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
民以仁。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旡极,人民蕃息,天禄永
得’。”
注[三]风俗通曰:“封广丈二尺,高九尺,下有玉牒书也。”
注[四]东观书曰:“上至泰山,有司复奏河、雒图记表章赤汉九世尤着明者,前后
凡三十六事。与博士充等议,以为‘殷统未绝,黎庶继命,高宗久劳,犹为中兴。武王
因父,受命之列,据三代郊天,因孔子甚美其功,后世谓之圣王。
汉统中绝,王莽盗位,一民莫非其臣,尺土靡不其有,宗庙不祀,十有八年。
陛下无十室之资,奋振于匹夫,除残去贼,兴复祖宗,集就天下,海内治平,夷狄
慕义,功德盛于高宗、*(宣)**[武]*王。宜封禅为百姓祈福。请亲定刻石纪号文,太常
奏仪制’。诏曰:‘许。昔小白欲封,夷吾难之;季氏欲旅,仲尼非焉。盖齐诸侯,季
氏大夫,皆无事于泰山。今予末小子,巡祭封禅,德薄而任重,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于得承鸿业,帝尧善及子孙之余赏,盖应图箓,当得是当。惧于过差,执德不弘,信
道不笃,为议者所诱进,后世知吾罪深矣。’”上许梁松等奏,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
议封禅所施用。有司奏当用方石再累置坛中,皆方五尺,厚一尺,用玉牒书藏方石。牒
厚五寸,长尺三寸,广五寸,有玉检。又用石检十枚,列于石傍,东西各三,南北各二,
皆长三尺,广一尺,厚七寸。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检用金镂五周,以
水银和金以为泥。王玺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寸。方石四角又有距石,皆再累。枚长一
丈,厚一尺,广二尺,皆在圆坛上。其下用距石十八枚,皆高三尺,厚一尺,广二尺,
如小碑,环坛立之,去坛三步。距石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又用石碑,高九尺,广三
尺五寸,厚尺二寸,立坛丙地,去坛三丈以上,以刻书。上以用石功难,又欲及二月封,
故诏松欲因故封石空检,更加封而已。[一]松上疏争之,以为“登封之礼,告功皇天,
垂后无穷,以为万民也。承天之敬,尤宜章明。奉图书之瑞,尤宜显著。
今因旧封,窜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义。受命中兴,宜当特异,以明天意”。
遂使泰山郡及鲁趣石工,宜取完青石,无必五色。时以印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
书之;会求得能刻玉者,遂书。书秘刻方石中,合容玉牒。
注[一]欲及二月者,虞书“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范宁曰:“巡狩者,
巡行诸侯所守。二月直卯,故以东巡狩也。祭山曰燔柴,积柴加牲于其上而燔之也。”
二月,上至奉高,[一]遣侍御史与兰台令史,将工先上山刻石。文曰:“维建武三
十有二年二月,皇帝东巡狩,至于岱宗,柴,[二]望秩于山川,[三]班于髃神,[四]遂
觐东后。从臣太尉熹、行司徒事特进高密侯禹等。汉宾二王之后在位。孔子之后曪成侯,
序在东后,蕃王十二,咸来助祭。河图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野,
四七之际火为主。’河图会昌符曰:‘赤帝九世,巡省得中,治平则封,诚合帝道孔矩,
则天文灵出,地只瑞兴。帝刘之九,会命岱宗,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赤汉德兴,九世
会昌,巡岱皆当。天地扶九,崇经之常。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主。封于泰山,刻石着
纪,禅于梁父,退省考五。’河图合古篇曰:‘帝刘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
政。’河图提刘予曰:‘九世之帝,方明圣,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雒书甄曜度
曰:‘赤三德,昌九世,会修符,合帝际,勉刻封。’孝经钩命决曰:‘予谁行,赤刘
用帝,三建孝,九会修,专兹竭行封岱青。’河雒命后,经谶所传。昔在帝尧,聪明密
微,让与舜庶,后裔握机。王莽以舅后之家,三司鼎足頉宰之权势,依托周公、霍光辅
幼归政之义,遂以篡叛,僭号自立。宗庙堕坏,社稷丧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杨、
徐、青三州首乱,兵革横行,延及荆州,豪杰并兼,百里屯聚,往往僭号。北夷作寇,
千里无烟,无鸡鸣狗吠之声。皇天睠顾皇帝,以匹庶受命中兴,年二十八载兴兵,*(起
是)*以*(中)*次诛讨,十有余年,罪人*(则)*斯得。黎庶得居尔田,安尔宅。书同文,
车同轨,人同伦。舟舆所通,人夡所至,靡不贡职。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设庠序。
同律、度、量、衡。[五]修五礼,[六]五玉,[七]三帛,[八]二牲,[九]
一死,[一0]贽。[一一]吏各修职,复于旧典。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二。
干干日□,不敢荒宁,涉危历险,亲巡黎元,恭肃神只,惠恤耆老,理庶遵古,聪
允明恕。皇帝唯慎河图、雒书正文,是月辛卯,柴,登封泰山。甲午,禅于梁阴。以承
灵瑞,以为兆民,永兹一宇,垂于后昆。百寮从臣,郡守师尹,咸蒙祉福,永永无极。
秦相李斯燔诗书,乐崩礼坏。建武元年已前,文书散亡,旧典不具,不能明经文,以章
句细微相况八十一卷,明者为验,又其十卷,皆不昭鴋。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后有圣人,正失误,刻石记。”[一二]
注[一]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曰:“车驾正月二十八日发雒阳宫,二月九日到鲁,
遣守谒者郭坚伯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十日,鲁遣宗室诸刘及孔氏、瑕丘丁氏上寿受赐,
皆诣孔氏宅,赐酒肉。
十一日发,十二日宿奉高。是日遣虎贲郎将先上山,三案行。还,益治道徒千人。
十五日,始斋。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诸卿、校尉、将军、
大夫、黄门郎、百官及宋公、韂公、曪成侯、东方诸侯、雒中小侯斋城外汶水上。太尉、
太常斋山虞。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之山虞,观祭山坛及故明堂宫郎官等郊肆处。
入其幕府,观治石。石二枚,状博平,圆九尺,此坛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时石也。时
用五车不能上也,因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四维距石长丈二*[尺]*,广二尺,厚尺半
所,四枚。检石长三尺,广六寸,状如封箧。长检十枚。一纪号石,高丈二尺,广三尺,
厚尺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纪功德。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
*(不)**[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
无不鷪。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槵。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
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
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
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
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
俛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
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匤□石,扪天之难也。
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
燥地,目视而两龏不随。早食上,*(脯)**[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
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阳名通。东上一里余,
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
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台
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
坛上,亦不扫除。国家上见之,则诏书所谓酢梨酸枣狼藉,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是
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即此也。东山名
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
稽,周观者望见*(齐西)**[嵩山]*。北有石室。坛以南有玉盘,中有玉龟。山南胁神泉,
饮之极清美利人。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
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注[二]风俗通曰:“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交,*[云]*触石
*[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篃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注[三]孔安国书注曰:“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
安国又曰:“喻以尊卑祭之也。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余小者或卿、大夫、
伯、子、男。”
注[四]孔安国曰:“髃神谓丘陵坟衍,古之圣贤皆祭之矣。”
注[五]孔安国书注曰:“同*(阴)**[音]*律也。”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
也。
注[六]孔安国曰:“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范宁曰:“吉、凶、宾、军、
嘉也。”
注[七]范宁曰:“五等诸侯之瑞,珪璧也。”
注[八]孔安国曰:“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范宁曰:“玄、
纁、黄,三孤所执。”
注[九]范宁曰:“羔、鴈也。卿执羔,大夫执鴈。”
注[一0]雉也,士所执。
注[一一]范宁曰:“总谓上所执之以为贽者也。”
注[一二]封禅仪曰:“车驾十九日之山虞,国家居亭,百官*(布)**[列]*野。此日
山上云气成宫阙,百官并见之。二十一日夕牲时,白气广一丈,东南极望致浓厚。时天
清和无云。瑞命篇‘岱狱之瑞,以日为应’也。”
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髃神皆从,用乐如南郊。[一]诸王、王者
后二公、孔子后曪成君,皆助祭位事也。[二]事毕,将升封。或曰:“泰山虽已从食于
柴祭,今亲升告功,宜有礼祭。”于是使谒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处,告祠泰山,如亲
耕、貙刘、先祠、先农、先虞故事。至食时,御辇升山,[三]
日中后到山上更衣,[四]早晡时即位于坛,北面。髃臣以次陈后,西上,毕位升坛。
[五]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讫,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六]尚书令藏
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七]事毕,皇帝再拜,髃臣称万岁。[八]
命人立所刻石碑,乃复道下。[九]
注[一]封禅仪曰:“晨祭也。日高三丈所,燔燎*(燔燎)*烟正北*(也)**[向]*。”
注[二]封禅仪曰:“百官各以次上。郡储辇三百,为贵臣、诸公、王、侯,卿、大
夫、百官皆步上,少用辇。”辇者,干宝周礼注曰“对轝曰辇”。
注[三]封禅仪曰:“国家御首辇,人挽升山,至中观休,须臾复上。”
注[四]封禅仪曰:“须臾,髃臣毕就位。”
注[五]封禅仪曰:“国家台上北面,虎贲陛戟台下。”
注[六]封禅仪曰:“驺骑三千余人发坛上方石。”
注[七]封禅仪曰:“以金为绳,以石*(三)**[为]*检。东方西方各三检。检中石泥
及坛土,色赤白黑,各依如其方色。”
注[八]封禅仪曰:“称万岁,音动山谷。有气属天,遥望不见山巅,山巅人在气中,
不知也。”
注[九]封禅仪曰:“封毕有顷,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数百人维持行,相逢推,
百官连延二十余里。道迫小,深溪高岸数百丈。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
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讙,但讙石旡相应和者。肠不能已,口不能默。夜半后到,百官
明旦乃讫。其中老者气劣不行,正卧岩石下。明日,太医令复遵问起居。国家云:‘昨
上下山,欲行迫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恐不能度。国家不劳,百官已下露
卧水饮,无一人蹉跌,无一人疾病,岂非天邪!’泰山率多暴雨,如今上直下柴祭封登,
清晏温和。明日上寿,赐百官省事。事毕发,暮宿奉高三十里。明日发,至梁甫九十里
夕牲。”
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阴,以高后配,山川髃神从,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一]
注[一]服虔曰:“禅,广土地。”项威曰:“除地为墠。后改墠曰禅,神之矣。”
封禅仪曰:“功效如彼,天应如此,髃臣上寿,国家不听。”
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复博﹑奉高﹑嬴勿出元年
租﹑刍焒。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玺印封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高庙。
[一]太尉奉匮以告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二]
注[一]尚书虞典曰:“归格于艺祖,用特。”
注[二]袁宏曰:“夫天地者,万物之官府;山川者,云雨之丘墟。万物生遂,则官
府之功大;云雨施润,则丘墟之德厚。
故化洽天下,则功配于天地;泽流一国,则德合于山川。是以王者经略,必以天地
为本;诸侯述职,必以山川为主。体而象之,取其陶育;礼而告之,归其宗本。书曰:
‘东巡狩,至于岱宗,柴。’传曰:‘郊祀后稷,以祈农事。’夫巡狩观化之常事,祈
农抚民之定业,犹絜诚殷荐,以告昊天,况创制改物,人神易听者乎!夫揖让受终,必
有至德于天下;征伐革命,则有大功于万物。是故王者初基,则有封禅之事,盖以其成
功告于神明者也。夫东方者,万物之所始;山岳者,灵气之所宅。故求之物本,必于其
始;取其所通,必于所宅。崇其坛场,则谓之封;明其代兴,则谓之禅。然则封禅者,
王者开务之大礼也。
德不周洽,不得辄议斯事;功不弘济,不得髣□斯礼。旷代一有,其道至高。
故自黄帝﹑尧﹑舜至三代,各一得封禅,未有中修其礼者也。虽继*(职)**[体]*之
君,时有功德,此盖率复旧业。增修其前政,不得仰齐造国,同符改物者也。
夫神道贞一,其用不烦;天地易简,其礼尚质。故藉用白茅,贵其诚素;器用陶匏,
取其易从。然封禅之礼,简易可也。若夫*(白)**[石]*函玉牒,非天地之性也。”
校勘记
三一五七页七行蔡邕引中兴以来所修者为祭祀*[意此]*志即邕之意也卢云案本传,
邕撰十意,必补二字,语方明。今据补。
三一五八页八行*(正月)**[在易]*泰卦据汲本﹑殿本改。
三一五八页一二行广*(坐)**[三]*十五步据殿本改。
三一五八页一二行辟神道*(以)**[八]*通据卢校改。按:卢据史记封禅书索隐引改。
三一五八页一四行营*(六甘泉)*北辰于南门之外据卢校删。
三一五八页一四行列望*(遂)**[道]*乃近前望道外据卢校改。
三一五九页三行其五零坛*(土)**[去]*茅营据汲本改。按:卢云“零”疑“帝”之
斗。校补谓零与灵同,即神灵坛也。
三一五九页五行列望亚前望道外*[径]*三十六步按:依文义当脱一“径”字,今补。
三一五九页六行卿望亚列望道外径三十五步按:汲本﹑殿本“三十五步”作“二十
五步”。
三一五九页六行坛广*[一]*丈据汲本﹑殿本补。
三一五九页六行大夫望亚卿望道*(之)*外径十九步据校补说删。
三一五九页七行为周道大夫望之外径*(九)**[六]*步据卢校改。
三一六0页四行及中*(宫)**[官]*宿五官神据集解引钱大昕说改,说详下。
三一六0页五行二十八宿外*(宫)**[官]*星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外宫”当作“外
官”。汉书天文志“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今据改。
三一六0页一五行先天而天不违按:汲本﹑殿本“不”作“弗”。
三一六一页五行*(□)**[燎]*俎实于坛南巳地据卢校改。按:通典作“燎”。
三一六一页六行祭天*(祭)**[居]*紫坛幄帷高皇帝*(祭)**[配]*天居堂下西向绀帷
帐绀席据卢校改。按:
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孙辑本汉旧仪“祭天”作“配天”,御览五百二十六﹑书钞九
十,初学记十三﹑类聚三十八同。又按:“幄帷”之“帷”通典作“帐”,“帷帐”之
“帐”通典作“幄”。
三一六三页七行傅奏左帷卢云“帷”字疑当作“惟”。今按:如卢说改“帷”为
“惟”,则“惟”字当属下读。
三一六三页一0行多言不合古按:汲本﹑殿本“古”上有“于”字。
三一六四页四行功德盛于高宗*(宣)**[武]*王据殿本﹑集解本改。
三一六四页五行许昔小白欲封按:聚珍本东观记“许”作“在”。或谓许即可,谓
可其奏也。当时之体如此。
三一六四页九行用玉牒书藏方石按:集解引黄山说,谓后文梁松疏言“窜寄玉牒故
石下”,是此文当作“用玉牒书藏方石下”,夺“下”字。
三一六五页一四行河图提刘予汲本﹑殿本“予”作“子”。
三一六五页一五行天下予汲本“予”作“子”,殿本考证谓“予”本或作“子”。
按:张森楷校勘记谓上有“持衡拒”,拒予为韵,作“子”不睰,非也。
三一六六页五行年二十八载兴兵*(起是)*以*(中)*次诛讨据卢校删。
三一六六页六行罪人*(则)*斯得据卢校删。
三一六七页五行四维距石长丈二*[尺]*据卢校补。按:通典有“尺”字。
三一六七页七行*(不)**[下]*骑步牵马据卢校改。按:通典﹑通考并作“下”。
三一六七页一五行*(脯)**[晡]*后到天门据殿本改。又“天”原斗“大”,径改正。
三一六七页一六行姓阳名通按:汲本﹑殿本“阳”作“杨”。
三一六八页四行望见*(齐西)**[嵩山]*据卢校改。
三一六八页六行岱者胎也按:卢云诸书引多作“始也”,下云“万物之始”,则
“始”字是。
三一六八页六行*[云]*触石*[而出]*据卢校补。
三一六八页九行其余小者或卿大夫伯子男汲本无“或”字。按:伪孔传无“或卿大
夫”四字。
三一六八页一一行同*(阴)**[音]*律也据汲本﹑殿本改。按:注引伪孔传多删节。
今伪孔传作“律法制及尺丈斛斗斤两皆均同”。
三一六九页一行百官*(布)**[列]*野据惠栋补注改。
三一六九页一0行燔燎*(燔燎)*烟正北*(也)**[向]*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孙辑本汉
官仪引此“燔燎”二字不重,书钞九十一引此亦不重,“也”作“乡”。黄山谓“正北
也”当作“正北向”,祀天本北面。今据删补。
三一六九页一一行百官各以次上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书钞引此下有“国家时御
辇,人挽升车也”二句,详文义,与下“郡储御辇三百”正相接。
三一七0页一行以石*(三)**[为]*检校补谓案通考注“三”作“为”,是。今据改。
三一七0页五行其中老者气劣不行正卧岩石下按:汲本﹑殿本作“其中老者气劣不
能行,卧岩石下”。
三一七0页五行明日太医令复遵问起居按:汲本“明日”下有“早”字。
三一七0页一0行禅广土地按:卢校改“地”为“也”。
三一七一页七行虽继*(职)**[体]*之君据卢校改。据:集解引王补说,谓“职”袁
纪作“体”。
三一七一页九行若夫*(白)**[石]*函玉牒据卢校改。按:通典作“石函玉牒”。
汲本﹑殿本作“金函玉牒”,误。此作“白函玉牒”者,白与石形近而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