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诸日月不刊之书”-《方言》
《方言》一书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
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文学家、哲学家,又是著名
语言学家。
《方言》不仅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在世界语
言学史上也是一部开辟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独创个人实际调查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经
典性著作。在《方言》尚未完全成书之时,与扬雄相识的张伯松(西汉张敞之孙)就盛
赞它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扬雄答刘歆书》)
扬雄虽是我国第一部方言专著的编撰者,但方言调查的做法,在周秦时代就已存在
了。扬雄给刘歆的信,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都谈到,周秦时代的每年8月,
中央王朝都派出乘坐车輶(yóu)车(一种轻便的车子)的使者到全国各地调查方言、
习俗、民歌民谣。扬雄和应劭称这种人叫“輶輶轩之使”,也就是“輶轩使者”的意思。
周王朝的这种做法,本身虽不属于语言科学研究的范畴,它的目的正如东晋人常璩在
《华阳国志》中所说:“以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
高堂知天下风俗也。”
通过了解各地方言,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加强中央王朝与地方上的联系,这是
当时方言调查的目的。汉朝官方有无此种做法,已不得而知,但刘歆给扬雄的信中说:
“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知傜俗。”
扬雄的回信也说:“其不劳戎马高车,令人君坐帏幕之中,知绝遐异俗之语。”扬雄是
西汉时人,这起码说明,方言调查在汉代可能也是皇帝所关心的一件事情。
但是这种通过輶轩使者调查所得的方言材料,随着周秦王朝的败亡,可能也就成了
王朝书库中的尘封散乱之物,西汉前期并未见到有何人加以留心整理。扬雄提到成都的
严君平和临邛的林闾翁孺(“林闾”是复姓)“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而
这两个人不仅与扬雄是同乡,且又都是扬的老师,林闾翁孺与扬雄还有亲戚关系。但他
们二人掌握的材料并不多,“君平才有千言”,“翁孺梗概之法略有”。但也许正是这
种种关系和他们所见到的材料和拟就的“梗概”,启发了扬雄研究方言的兴趣;而扬雄
本人又曾在汉成帝时“得观书于石室”(皇家藏书之处),并校书于天禄阁。方言调查
的传统和调查所得材料的遗存,应当视为扬雄编撰《方言》的引发契机和初步基础。
所谓“輶轩使者绝代语释”,所指应当是先代使者调查方言所得到的“绝代语”的
释义,说得通俗点,就是古代语言的解释;“别国方言”则是就地域而言,也就是西汉
时代各地方言的意思。这个题目本身就说明此书不只是讲“方言”的,它包含了对“绝
代语”的释义和“别国方言”的释义两个方面的内容(依何九盈先生说,见《中国古代
语言学史》)。不过,“绝代语”和“方言”这两个概念,具体落实到某一个词儿上,
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绝对的。书中明言地域区划的,当然是该地的方言;至于
“绝代语”在扬雄时代也许是较易辩识的,今天则不易分辨出来了。
扬雄还是一位古文经学家。据东汉许慎说,汉平帝曾召集百余名学者到未央宫讲解
文字,扬雄根据会议材料,采以作《训纂篇》。《汉书》本传记载他曾教授刘歆之子刘
棻学作“奇字”。所谓奇字,就是先秦古文字中的形体奇异者。语言文字方面的深厚功
底为他撰写《方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扬雄大约在40岁左右从老家到长安,以后一直在长安任职。这就使他有机会熟悉带
有今天普通话性质的当时的“通语”,有机会接触来自各个方言区的人。在给刘歆的信
里扬雄说,在长安时,他常常手握毛笔,携带白绢(写字用),向来自各地的孝廉和士
卒询问各地方言异语,回到家里即加以整理排比。这样的实际调查工作,一直进行了27
年之久。扬雄71岁时死在长安。他一生官位不高,家境素贫,很少有人到他门上。扬雄
把他的后半生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方言调查研究工作。扬雄的足迹虽只由蜀郡至长安,但
他握笔携绢的记录工作,已开创现代方言调查的先河。
《方言》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流传至今。今本《方言》计13卷,大体轮廓可能仿
《尔雅》体例,但卷内条目似不及《尔雅》严格有条理。大体上,卷一、二、三是语词
部分,其中有动词、形容词,也有名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
六、七又是语词;卷八释动物名;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也是语词;卷十一释昆
虫;卷十二、十三大体与《尔雅》的“释言”相似,往往以一词释一词,而没有方言词
汇比较方面的内容,与前10卷大不相同。何九盈先生怀疑最后2卷可能原来是分作4卷的
(扬雄自己说全书是15卷),且扬雄生前并没有把《方言》写完,现在的后2卷原本只
是写作提纲。后扬雄因病去世,没有来得及把这2卷中有关方言的对比写进各条之下,
以致成了未最后完成的书稿。
13卷的《方言》所收的词条计有675条(据周祖谟《方言校笺》统计),每一条下,
作者往往先提出一个或几个同义词作为条目,然后或用一个词来解释它们,或分别说明
各个词的使用地域,所以实际词目远远超过了条数。例如:
①跌:蹷也。(卷13)
②焬、烈:暴也。(同上)
③怃、、怜、牟:爱也。韩郑曰怃;晋卫曰;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
或曰怜。怜,通语也。(卷1)
④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
齐语也。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卷1)
例①、②这种释词方式见于卷12、13,缺少了方言词的比较和通行区域的说明。例
③、④大体是全书的通例。所谓“通语”、“凡语”,指的是当时没有区域限制的通行
语;某地语或某某之间语指某地区或某两地区方言而言,最后两种情况也有通行区域广
狭之分。
在记录方言词汇时,扬雄已敏税地觉察到,某些方言同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
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或“语之转”。例如:
⑤庸谓之倯,转语也。(卷3)
⑥鼅鼄:……或谓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卷11)
例⑤倯(sōng)与庸叠韵,都是懒惰无能的意思。例⑥两种名称实指一物,即今
天的蜘蛛,它们都是由“侏儒”一词的语音衍化而来。
《方言》一书所涉及的方言区域,东起齐鲁,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
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
蜀、汉,中原地区则几近包罗无余。由此我们可以考见汉代方言分布的大致区域,绘制
出大致的方言地图。《方言》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某些方面情况的资料。
尤为重要的是,《方言》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
语音韵史的丰富资料。《方言》一书的价值更在于,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
力量进行全国方言词汇调查后而撰成的一部书,它的编纂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种创举,
收集材料和编写方法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在方言词汇、方言语音调查的规模和
记录手段、工具都已远胜古人的今天,我们不能不铭记扬雄握笔携绢,口问手写,孜孜
不倦的开创之功。《方言》作为“悬诸日月而不刊之书”,在中国语言学史和世界语言
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