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与田园的交响诗-《金史》
《金史》也是元末官修的一部记金代历史事实的纪传体正史,全书共135卷,计本
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书后还附有《金国语解》一篇。
《金史》的纂修,我们有必要从为《金史》作过重大贡献的王鄂说起。金哀宗天兴
三年(1234年),蒙古军队包围了金朝廷的最后据点——蔡州,因蔡州的抵抗,元军恼
羞成怒,攻下蔡州后下令屠城。正在这个时候,蒙古军统帅张柔发现原金朝状元——王
鄂也在被俘者之列,张柔马上救下了他,从此,王鄂便成了张柔的座上客。他们二人为
《金史》的成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元世祖忽必烈继位之后,王鄂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为元初朝廷上下的文字制作及各
项典章制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王鄂向忽必烈建议,设立史馆,并且纂修辽、金
二史。
他认为,金辽二代皆有善政,如不及时记录,便可能逐渐被人遗忘,“宁可亡人之
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元名臣事略》卷12)忽必
烈听从了他的建议,建立了国史馆,并命编修辽、金二史。于是王鄂即开始搜集金朝材
料,并亲自拟定了《金史》的体例并将它委托给王恽。但《金史》的纂修工作并未从此
具体展开;后来数朝因为正统义例问题的争论,《金史》的纂修也与宋、辽二史一样被
耽搁下来了。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正式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皇帝
的支持下,并由中书右丞相脱脱裁定,解决了正统问题,《金史》才与其他二史一起修
纂成功。《金史》是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始修,次年十月完成的,用了一年半的时
间。三史的都总裁官是脱脱,《金史》的总裁官有铁睦尔达世、贺惟一(太平)、张起
岩、欧阳玄、揭傒斯、李好文、杨宗瑞、王沂。由纂修官沙刺班、王理、伯颜、赵时敏、
费著、商企翁等撰写而成。可见,这个写作班子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班子。
与《宋史》、《辽史》不一样,《金史》修成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好评。学者们
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不能与《史记》、《汉书》、
《三国志》等比美。但是,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
“《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
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
者不一样,所以本书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
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确实,与宋、辽二史相比,其优点是比较突出的。首先,
在编纂体例和内容方面,便有许多超越前史的独特之处。如《金史》不但记载了金建国
以后120年的历史,而且为了专门叙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迹,回顾了女真族建国前的
历史,从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历史的珍贵材料,备受今人重视;在各《本纪》的末尾,
设立了《世纪补》一篇,专门记述了几位未曾即位称帝,而被后代追认的几位皇帝的事
迹,这在体例处理方面十分得体,为后代修史者所继承;此外,《金史》在最末尾专立
《金国语解》一篇,用汉语标出了表现在官称、人事、物象、姓氏等等之中的女真语称
谓,是参照释读《金史》及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金史》还根据具体需要,
创立了《交聘表》,以编年体表格的方式记述了金朝与邻国(如宋、西夏、高丽)的和
战及来往关系,形式新颖,内容清晰。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记述方面,处理也比较得体。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一般记载
比较详细,从而反映出其历史全貌,避免了像《宋史》那样详略失当、比例失调的现象。
记述历史事实也比较客观审慎,因而,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特别是本书的表和志,使
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下来。如《礼志》、
《乐志》、《舆服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等。当然,《金史》所
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的,如史实的记载经常出现颠倒,年代顺序、人名地名不统一以及
张冠李戴等等。
《金史》之所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主要在于它纂修的准备时间比较长,有了比较好
的史料准备。
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著作局,
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
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
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
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
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
与了攻汴战斗的汉族地主军阀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
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
被献之于朝廷。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了。元朝建立
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
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现在卫绍王本纪中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
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著有《汝
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
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著《归潜
志》、诗人元好问著《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可见元末修
《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
人的著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
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
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
之中了。
尽管《金史》的优点比较突出,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后代史学家虽然没有像《宋
史》那样,有这么多人主张重修,但考订、校补之作还是不少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施国
祁,他本是布店老板,花了20多年时间,细读《金史》十余遍,并与其他版本的《金史》
和其他有关文献互相参校,写成《金史详校》10卷,订正了不少版本、史实错误,是读
《金史》时所必备的参考书。
《金史》完成之后,至正五年(1345年)九月即在江浙等处刻印了100部,以后明
代、清代、民国都有刻本。目前最为通行的是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校勘本,它
吸收以前诸种版本的长处及国内外学者的许多校勘成果,极便我们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