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节禅宗概要 (四) - 禅宗与道家

历史今天:1933年5月2日 希特勒解散所有工会
  1. 国学
  2. 历史军事
  3. 文化专题
  4. 禅宗与道家

第三节禅宗概要 (四)

             (四)研究禅宗的几个锁钥
  六祖以后的禅宗,自盛唐之际开始,即大行于长江以南,渐变佛学传入中国后
数百年来的教授法,把佛学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所传的经典妙义,
归纳于秉承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教外别传法门,特别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的中心问题。加以六祖慧能,自幼失学,未读诗书,故平常传扬禅宗心要,便不用
循文解义,释字疏经的方式,但以平常语句,直捷了当的指示心法,恰又合于“教
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接授受明心见性求证的原则。于是到了再传弟子手里,就
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南能顿宗的作风,至今留给我们后世的禅宗资料,虽然蕴藏
了无穷的价值,但当你一读禅宗书籍,便有茫然不知所云之感,为了要为现在青年
的同学们,知道中国文化的宝藏,便须说明研究禅学首先应有的认识:
   1.时代方言的注意
禅宗纪述的书籍,凡是禅师们个人的专集,便都称为“语录”,所谓“语录”,
就是他平常讨论禅学,问答疑难,比较老实而不加修辞的,记载他平生说法与讲学
的说话,犹如《六祖坛经》一样,尽量避免深奥的佛学与文学。因此。“语录”的
记载,许多是唐、宋时代的方言,更要特别注意唐代两湖(湖南、湖北)、江西、
福建、广东等地的方言、名物,以及切近于唐代中原地带的古音。
同时要了解,禅宗“语录”的兴起,也是唐代中国文化对讲学方式的革新,宋
代理学家们“语录”体裁的文字,就由此而来,其实,这些对话式“语录”体裁的
形成,也有两个远因:(1)由于佛经的脱胎:因为佛经本身,原来就是问答的对话。
(2)由于中国文化的转变: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先有孔子的《论语》,和刘宋时
代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综合这两种精神而产生。到了宋代以后,禅宗便有
裁节“语录”,汇编集成为大部类书的出现,例如《传灯录》、《人天眼目》、
《五灯会元》、《指月剥、以及清代的雍正《御选语录》等,都是汇编集成的禅宗
典籍,包括义理、辞章、考据,与佛学、禅学许多宝贵的资料。如果要研究禅学,
《传灯录》、《指月录》、《御选语录》都是必读的书,详细研究,便须要追读诸
家禅师的个别语录了。
  2.几个重要术语的了解
(1)禅宗语录:所称宗门历史的故事,名为“公案”,宋代理学家们所谓的学
案,也就由此脱胎而来。宋代以后的禅师们,有“拈古”的名辞,那就是把过去某
一禅师求学、悟道、教授法的故事,特别提出来做说明、讨论、研究、起疑的资料,
等于现代中国民间农村社会所通用的“讲古”一辞,是同样的意义。又有“颂古”
一辞,那是把过去某一公案的要点,自作一首诗,一首偈语来批判,或赞扬一番,
以此启发后学的疑情:
举例:
黄龙死心悟新禅师的颂古,颂六祖公案云:
大祖当年不丈夫,情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
钵盂。
大慧宗果的抽古,拈提黄龙新颂六祖公案云:
且道钵孟是物不是物?若道是物,死心老亦非丈夫。若道非物,争
奈钵盂何?
修山主颂六祖风幡动公案云:
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
 (2)禅宗机锋:这是谈禅与讲禅学者最乐于称道的禅学,其实,妨碍禅宗慧命
的延续,与学禅容易走入狂妄歧途的原因,就是后人过于爱好机锋的过失。机锋,
本来是由六祖开始启其端倪,到了马祖道一,与百丈、黄檗,临济禅师们的手里,
变本加厉地一变,而形成唐、宋时代禅宗最新颖的教授法;佛教、佛学原来对于教
授法的原则,就有所谓“契机”的术语,佛学的机,有包括学者的资质、学力,与
临时所采用机会等教授法的几个意义,所以“契机”一辞,是对于当教授师的人,
必须注重教授法的原则。
  到了禅宗的禅师们手里,加以活泼运用,无论说法开示,与启发学人慧思的方
法和语句,便都如珠之走盘,不可方物了,机锋呢!包括教授法的运用,有快利如
锋,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意义,综合唐、宋以来禅宗宗师们机锋、转语的教学
精义,恰如孔子所说的教授法“不愤不发,不悱不启”的作用。机锋对于问答上的
运用,有时是说非成是,说是成非,有时是称许,有时是否定,从无一个定法可循,
但无论如何,它的目的,在于考核学人的见地与实证的工夫,以及引起他的怀疑,
自参自悟自肯的作用。因此禅宗宗师们的机锋、转语,往往有迥出意表,非义所思,
甚至妙语解颐,隽永无穷的机锋作略,虽然如此,这些机锋、转语,不是早已宿构
在胸,都是临机对答,语语从天真中流露;机锋的运用,都在当时现场的一语、一
默、一动作之间的表示,并非学习禅宗的人,要随时随地醉心在机锋妙语之间。朋、
清以后,禅宗衰落,往往有些冒充禅师的传法,事先宿构成四言八旬,似韵文非韵
文的机锋偈语,以当传法的法宝,甚至有请人预先作好,宣诵一番,也便记成语录,
传之后世,好各之甚,及于方外,非常可叹。不过现在学习禅学的人,都把机锋、
转语的妙用,当作排学的中心,甚之,讲讲古代禅师们的公案、机锋,便以此表示
禅学的精要,尽在是矣!岂不更有遗憾吗?宋代雪窦重显禅师,对于学禅著禅的人,
早已有诗斥责,如云:
  一免横身当古路,苍鹰瞥见便生擒。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境里
寻。
又云:
潦倒云门泛铁船,江南江北竞头看。可怜多少垂钩者,随例茫茫失钓
竿。
又云:
王转珠国佛祖言,精通犹是污心田。老卢只解长春米,何得风流万古传
(云门,是宋代云门文偃禅师的别号。老卢,是指六祖俗家的姓氏)。
例一(这是一则平实的机锋):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
唐贞元中,居于大梅山勤县南七十里梅子真旧隐,时盐官(禅师名)会下一僧入山
采柱杖,迷路至庵所,问曰:和尚住此山来多少时也?师曰:只见四山青又黄。又
问:出山路向什么处去?师曰:随流去。僧归,说似盐官,盐官曰:我在江西时,
曾见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增否?遂令僧去请师出,师有偈曰:摧残枯木倚
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马祖闻师住山,又令
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祖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道:即心是佛,我便
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口,举似马
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
例二(这是一则无言之教,折伏学人见地不到家,两个大师教授法不谋而合的
机锋):
  邓隐峰辞马祖,师曰:何处去?曰:石头去(石头乃与马祖同学,希迁禅师的
别号)。师曰:石头路滑。邓对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才到石头,即绕
禅床一匝,振锡(杖)一声,问:是何宗旨?石头曰:苍天!苍天!峰无语,却回
举似师。师曰: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两声。峰又去!依前问,石头乃嘘两
声。峰又无语,国举似师。师曰:向汝道,石头路滑!
例三(这是一则随机诱导的机锋):
  李翱初见药山佛师,时任朗州刺史。李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
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李性偏急,乃曰:见百不如闻名。拂袖便出。师
曰:太守何得贵耳而贱目?李国拱谢,问曰: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
李曰:不会!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礼,述偈赞之曰: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瓶。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
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
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李后又赠诗云: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宋相张商英参禅悟得后,
作李翱见药山公案颂古云: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
说甚深深海底行?
  以上所举三例,藉以说明禅宗宗师们机锋的作风,其他多不胜举,暂且不列,
总之,机锋是宗师们的方便说法,是一种机会教育的教授法,并不是禅的宗旨和目
的,这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活用法门,并非究竟的道理,如有学禅的人,专
以机锋转语为事,那就是错把鸡毛当令箭的笑话了。
(3)棒喝:讲到禅宗,往往使人联想到棒喝,好像禅宗与棒喝,是不可或分的
事一样,其实,棒喝只是禅宗宗师们教授法运用的一种,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礼
记》教学精神的意义,中国上古,教用朴教,演变而为夏楚。中国佛教自有禅宗的
发扬光大以后,经过马祖、百丈的改制,创立共同生活,集体修行的禅门丛林制度
以来,凡是真有见地,真有修持的名师大匠的宗师们,他的会下往往聚居数百众至
千众不等,所谓“龙蛇混杂,凡圣同居”,人多事杂的现象,就自然而然的必有其
事了。因此,唐、宋时代几位大师们,喜欢手持禅杖,作为领众的威信象征,在必
要时,也可用它作夏楚的用途,等于四五十年前的学校老师们,还有手拿“戒方”
的风气。其实,禅师们的棒,不是用来时常打人的,只在研讨问题的时候,有时轻
轻表示一番,作为赏罚的象征,后世的宗门,以及学禅的人,若是在老师那里碰了
钉子,受了批驳,都叫它做“吃棒”,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碰钉子,难道真有一枚钉
子给你碰吗?所谓“喝”,便是大声的一叱,表示实罚的意思,和“棒”的作用是
一样的。禅宗的“棒喝”,是由于德山宣鉴禅师喜欢用“棒”,临济义玄禅师喜欢
用“喝”,因此后世禅宗便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风雅典故的流
传了。
  总之,棒喝是教授法的运用,包括有赏,有罚,乃至不赏不罚,轻松的一棒,
后来宗门,已有其名而无其实,我所见前辈的宗师们,有时认为你知见有错,但只
对你一笑,不加可否,或者,便闻目跃坐,默默不答,这就是棒喝的遗风,过去我
们碰到这种情形,自己再加反省,知道错了,便叫它做棒。这是一种最难运用的教
学法,如果不是真正具备高才大德的宗师,实在无法施展,所以在盛唐的时代,黄
檗禅师便说:“大唐国内无禅师!”有人问他现在到处都有禅宗的宗师,怎么说无
禅师哪?黄檗便说:“不道无禅,只道无师”而已,因此他的得意弟子义玄禅师,
就是后来开创临济宗的祖师,便说出一个作禅宗宗师的才德和条件,如云:“我有
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
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
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已
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临济又有对于棒喝的说明,如云:“有时夺人不夺境,
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王今已
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问:如何是人境俱夺?师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又有云:“有时一喝如金
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3.研读禅宗典籍的重点
  除了以上所说的公案、机锋、棒喝是属于禅宗教授法的范围,虽然必须要知道,
而且要彻底了解它的作用所在,和当时当事人所得的情况以外,但决不可以拿它作
为禅宗的究竟宗旨和目的来看。如要真正了解禅宗的传心法要,特别须要注意语录
中的上堂法语(就是上课讲话)、示众(公开讲学)、小参、晚参(临时讨论)等
法要,那才比较是踏实的禅学。但是要读这些书,自己必先具备有儒、佛、道三家
基本学识的基础,尤其对于佛学,不能毫无所知便去读它,那必会使你如“蚊子咬
铁牛”,永远没有下嘴处。
例一:
  百丈禅师上堂:“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
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又云:“一切言教,只是治病。为病不同,药亦
不同。所以有时说有佛,有时说无佛。实语治病。病若得瘥,个个是虚妄语。实语
是虚妄语生见故,虚妄是实语断众生颠倒故。为病是虚妄,只有虚妄药相治。”
例二:
  洞山禅师上堂:“还有不报四恩(佛恩、师恩、国恩、父母恩)三有(欲、色、
无色)者么?众无对。又曰:若不体此意,何超始终之患,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
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直须努力,莫闲过日。”
  除了简举以上上堂法语的两例以外,因资料太多而不提,至若大禅师们的专著,
以及酬答的信札,都是很好的禅学资料,如果舍此而不用,单提公案、机锋以概谈
禅学,那是背道而驰的事,千万不可以此误人,真是罪过不浅。总之,无论是宗教
或哲学、教育、学问、著作的真正目的,是在给予别人以安身立命,与立身处世的
正确目标,并不是只为一己的虚誉,故意撮取标新立异,言人所不懂的便自鸣高了。
4.必须具备禅学与文学的素养
  禅宗固然是中国佛教的中国佛学的特色,但从释迦牟尼所创立的整个佛学的体
系而言,它的基本宗旨,与最高的目的,并非因与中国文化融会以后,就根本推翻
了释迦佛教的主旨,只是在教授法的方式,与表达最高真谛的言辞与方法,产生一
种中国文化特出的姿态,而且渗合借用儒、道两家学术思想的名言和作风而已。因
此研究禅学,若不全面了解佛学大小乘的学理,遍览经、律、论三藏的经典,明白
中国各宗佛学的大义,以及不通佛教修行求证定慧的方法与工夫,只取禅宗的机趣
而言,必然不能触及其中心的宗旨与道果,至少,会落在愈走愈偏,愈学愈仄的情
况。况且现代印度瑜伽术等类似禅定的工夫,已经普遍展开,在世界各国传布,如
果讲禅宗毫无实际的修证经验,恐将被人唾弃,认为是清谈欺世的谎言而已。倘是
一个立心学禅的学人,应抱“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确乎而不可拔”的宗旨,决
不要因为举世谈禅我亦谈,不肯真诚向学,只图“曲学阿世”,以博取一时的虚誉,
那就于人于己,都有莫大的损失了。总之,千万不要忘记,禅宗以证取涅槃妙心,
了脱生死而超然于物外为主旨,岂可离了佛学的教理,而徒托空言而已。
  其次,我们要研读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如果对于中国文学没有相当修养,
那就会如古代禅师们所说“咬铁馒头”相似,就有无法下嘴的可能,尤其自中唐到
宋、明、清的禅学,更进一步已与中国文学结了不解之缘,随处与诗、词、歌、赋
等文学会流,倘使从纯粹的白话国语文学入手,恐怕极难了解其究竟。况且以中国
文学发展史而言,自魏晋六朝以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韵联,无一不
与禅境有息息相关之妙,所以要全面了解禅学的精神,必须对佛学与中国文学,具
有相当的基本修养。有些人又说:禅宗的六祖慧能,本来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
并不需要了解佛学与文学,岂不同样悟道而成佛作祖吗?诚然!但在六祖前后,又
有多少慧能?本来佛法与禅悟,是属于智慧的造诣,聪明才智,到此一无用处,然
而具备真智慧的人,究竟又有多少?如果动辄以六祖自比,早已失其谦虚之德,已
经充满了侨慢之情,那与禅宗的宗旨,适己背道而驰了。何况释迦说出“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的宗旨,却在他说过无数的经典以后,才提出这个扫荡执著文字名相的
家风,他并非根本就不用文字而直截了当地立此宗旨,这点须要特别注意。总之,
佛法与禅宗,都是因时因地适变的教学方法,凡是真智慧人的作为,成功各有千秋,
大可不必刻舟求剑,致有回首茫然的结果;不过为学为道,必须要实事求是,脚踏
实地的做去,先求人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否则,浪费一生学力,那就太可惜了!
例一(这是例举禅宗与中国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公案机缘):
  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节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药山,与道吾、云岩
为同道交。泊离药山,乃谓二同志曰:“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予率性
疏野,惟好山水,乐情自遣,无所能也。他日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
(唐宋佛教称讲佛经的法师为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
先师之恩。”进分携至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众,时人
莫如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一日,泊船岸边闲坐,有官人问:“如何是和尚日用
事?”师竖梭子曰:“会么?”官人曰:“不会。”师曰:“掉拨清波,金鳞罕遇。”
道吾后到京口,遇夹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
“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山便下座,请问道吾:
“某甲适来只对者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曰:
“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某甲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
“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山乃散众,束装直追华亭。船子
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
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
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
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挠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
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绿水,浮定
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
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
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
但向深山里,钅矍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山乃辞行,频频回顾,
师这唤:“囗黎!”(梵文译音,乃教授法师之意,一般用作代表和尚的称呼。)
山乃回首,师竖起挠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例二:
  洛浦山元安禅师,初从临济,机缘不契,辞师他去。临济曰:“临济门下,有
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囗瓮里淹杀。”师游历罢,直往夹山
卓庵,经年不访夹山。山乃修书,令僧驰往。师接得便坐,却再展手索。僧无对。
师便打。曰:“归去举似和尚。”僧回举似,夹山曰:“者僧若开书,三日内必来!
若不开书,斯人救不得也。”夹山却令人伺师出庵,便与烧却。越三日,师果出庵,
来人报曰:“庵中火起。”师亦不顾。直到夹山,不礼拜,乃当面又手而立,山曰:
“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师曰:“自远超风,请师一接。”山曰:“目前
无囗黎,此间无老僧。”师便喝,山曰:“住!住!且莫草草勿勿,云月是同,溪
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无周黎,争教无舌人解语?”师住思,山便打,因
兹服膺。一日,问山:“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山曰:“烛明千里像,暗室老
僧迷。”又问:“朝阳已升,夜月不现时如何?”山曰:“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师于言下大悟。山将示灭,垂语曰:“石头一枝,看看即灭矣!”师曰:“不然。”
山曰:“何也?”师曰:“他家自有青山在。”山曰:“苟如是,即吾宗不坠矣!”
例三(出入于文学境界的禅语):
  懒残禅师有歌曰:“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直心无散乱,他事不
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工夫,总是痴
顽汉。粮不畜一粒,送饭但知(上马下中)(读如窜音,宁绍人呼吃饭叫(上马下中)
饭)。世人多事人,相趁浑不及。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饥来吃饭,团来即眠。
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披一破钠,
脚着娘生挎。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其谩求真佛,
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须受薰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百。劫石可移动,
个中无改变。无事本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种种劳筋骨,
不如林下睡兀兀。拳头见日高,吃饭从头扌聿。将功用功,展转冥蒙。取即不得,
不取自通。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
如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抒。世事悠悠,不如山邱。青松蔽日,碧涧
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
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
自青。”
例四(游戏于浪漫文学境界的禅语):
  酒仙遇贤禅师偈曰:“绿水红桃花,前街后卷走百余遭。张三也识我,李四也
识我,识我不识我,两个拳头那个大,两个之中一个大,曾把虚空一戮破,摩娑令
教却恁么,抽取须弥枕头卧,扬子江浪头最深,行人到此尽沈吟,他时若到无波处,
还似有波时用心,金囗又闻泛,玉山还报颓,莫教更漏促,趁取月明回,贵买朱砂
画月,算来枉用工夫,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泥人再三叮嘱,莫教失却衣
珠,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长伸两脚眠一寤,醒来天地还依
旧,门前绿树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聊与东风论个事,十分春色属谁家,秋至
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濛,有不有,空不空,笊篱捞
取西北风,生在阎浮世界,人情几多爱恶,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死后却
产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
无酒酷。”。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