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大乘论

 

        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
历史

        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展到龙树时代(约2~3世纪)才出现的。《瑜伽师地论释》称:“佛涅盘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龙猛即龙树。这一时期所出之论书,主要有他解释《大品般若》等经的《大智度论》,组织自宗学说的《菩提资粮论》,对部派小乘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中论》,以及解释《中论》根本道理的《十二门论》等。还有提婆驳斥印度古代哲学流派数论、胜论观点,论证世界万有“毕竟空”之理的《百论》。这些论是以后构成中观派的重要依据。随后又有发挥唯识思想的各种论书问世。其中主要有相传为弥勒口述、无著记录(藏译本作无著撰)的《瑜伽师地论》,无著的《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世亲的《辩中边论》、《大乘成业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等。这些论是以后构成瑜伽行派的重要依据。此后还有许多论师陆续撰述不少论书。其中瑜伽行派有安慧的《大乘广五蕴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陈那的《观所缘缘论》,护法的《广百论释》和护法等著的《成唯识论》等。中观派则有佛护的《根本中论注》,清辨的《大乘掌珍论》等。从此大乘佛学空、有两派,各立门户,长期纷争。
影响

        以上各类论书,对以后大乘佛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从鸠摩罗什起,以后有菩提流支、真谛、玄奘、施护等,相继传译大乘论,并由此演变出各种学派和宗派。汉译大乘论数量甚多,《历代三宝记》卷十五载李廓魏世《众经目录》有大乘论29部。《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分大乘论为“释教论”及“集义论”两类,前者21部,155卷;后者76部,363卷。《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亦分大乘论为两部分:“释经论”有21部,155卷;“集义论”有96部,474卷。《阅藏知津目录》卷四,则将大乘论分为“释经论”、“宗经论”及“诸论释”三部分。后《频伽藏》亦沿用此分法。

评论 条 / 浏览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