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小乘阿含部

 

        属于大藏经的一部分。是对大藏经内小乘部经典之统称。原为佛陀所说教法之总称,大乘佛教于西历纪元前后兴起,遂有大乘经典之成立;相对于此,举凡有阿含之经名者,皆为小乘经典,阿含部遂成小乘经典之异名。关于阿含部之内容,南北传佛教说法各异,北传佛教谓长、中、杂、增一为四阿含,总称阿含部;南传佛教于四阿含之外,称杂部为窟陀迦(巴 Khuddaka)阿含,是为五阿含。开元释教录卷十三举出小乘经重单合译一五三部,三九四卷,明藏目录举称小乘阿含部计一三七部。
长阿含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原本失传。近代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各经出自何派传本,已无可稽考。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主要内容可分4部分:①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以简单列举为特点,所述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缘起、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另外,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文有《大缘方便经》,广释十二因缘之深义;《世纪经》,详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②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槃的经过。《善生经》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为长者子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从该经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③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等;④驳斥外道(异教)。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檀头经》等;其次是对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示苦行非正道。
中阿含

        全经包括三个主要内容:①详述各种修行规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达到涅槃解脱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此经的重点,如对三学(戒、定、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涅槃的关系,论述较多。此外,还就如何断灭“无明”,修行取得功果等,以阐明达到涅槃的修道层次;②联系当时社会现实阐述善恶因果报应,鼓励在家信徒和俗人止恶行善。③论述四谛、八正道、缘起、十二因缘、四禅、六界、六处、十八意行等小乘佛教教义,阐发了无常、无我和一切皆苦的思想。大多数品论述的问题比较集中,多用日常生活事例和寓言故事阐发教理。以着重讲述各种学说之间的关系为特点。后出的许多经、律多引述其内容。
杂阿含

        此经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①联系比丘修习禅定讲述佛教教义,主张“善摄诸根”,“内寂其心,如实观察”。阐明正确的禅思,并斥责外道(异教)的禅观。记述修禅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及其所要达到的结果等。故有人认为此经重在指示止观道理,为修禅者所专习;②论述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首先详释五蕴、六处、缘起、十二因缘等学说,以阐明无常、苦、空、无我之思想。此外阐述了四谛、四食、八正道、四念处、七觉分、四禅、十八界、因果报应等学说;③向优婆塞、优婆夷弘扬佛法,鼓励他们信奉佛教,皈依三宝,勤修善业。
增一阿含

        此经记述佛陀和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因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近乎大众部的主张,故一般认为是大众部的传本。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原始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评论 条 / 浏览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