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孽海花
相关信息:阅读此书 收藏

 

        《孽海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初版署名为“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全书共三十五回;以苏州状元金沟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
内容梗概

        《孽海花》以苏州状元金沟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书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写他们的虚伪造作,写他们面对西方文明冲突时的庸腐无能。和其他三部谴责小说相比,《孽海花》突出的特点是所写大都影射真人真事,书中的人物可以和近代一些名人一一对应,像金沟指洪钧,傅彩云指赛金花,翁叔平指翁同稣,粱超如指梁启超等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其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为求民族生存,国家富强,有识之士或思维新,或谋革命,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活剧。
创作历程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江苏》本。
        1903年金松岑应东京的江苏留日学生办的《江苏》杂志之约,写了《孽海花》前六回,其中第一、第二回刊登于《江苏》第八期上,作者署联所,即金松岑的笔名。1904年3月, 金氏在《爱自由者撰译书广告中》中,将《孽海花》标以“政治小说”,并介绍说:“此书述赛金花一生历史,而内容包含中俄交涉,帕米尔界约事件,俄国虚无党事件,东三省宁件,最近上海革命事件,东京义勇队事件,广西事件,日俄交涉事件,以至今俄国复据东三省止,又含无数掌故,学理,轶事,遗闻。精彩焕发,趣味浓深。现已付印,即日出书。”可见此书是以揭露帝俄侵略野心为主题,仅拟写至 1903年为止。 这即《孽海花》最初的计划。实际上金著《孽海花》并未成书出版。
光绪帝三十一年(1905年)小说林本。
        1904年8月, 曾朴创办小说林书社于上海。金松岑即将所作《孽海花》前六回交给曾朴,二人共同商定了六十回目,曾朴手拟了一份《孽海花》人物名单,计一百一十名,分为“旧学时代”、“甲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海外运动”六个阶段计划全面反映晚清社会。随即曾朴对前六回进行了修改,并续写下去,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一气呵成了二十回,分成两编(每编五卷十回),于乙巳(1905年)正月和八月由日本东京翔鸾社印刷、小说林社发行。三十二开本,铅印。此书两册封一均以海水浪花岛屿为背景,中间横书“孽海花”三字。封二中央书“孽海花”三个大字,右上端标以“历史小说”,左下侧书“亚兰女史题”,均坚行书写。卷首有赛金舀±半身照片,题“状元夫人曹梦兰(又名赛金花)像”。每卷卷首均题“爱自由者起发,东亚病夫编述”,每卷卷末均有插图。第一回结尾列有全编六十回的回目。此书今上海图书馆有藏本。1907年《小说林》杂志创刊后,曾朴又续写了五回,连载于该刊第一期(21回,22回)、第二期(23回、24回)、第四期(25回),以后中辍。19I6年强作解人曾将二十一回至二十四回编为三编,并与佚名的《孽海花人名索隐表》、强作解人的《孽海花人物故事考证》八则及《续考》十一则合刊,由上海拥百书局排印,上海望云山房发行。曾朴此时创作的二十五回,至今未见有合刊的单行本行世。阿英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二卷》中仅收了一至九回(中华书局1960年版)、魏绍昌在《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中仅收了第一至六回及第二十五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均非全壁。
真美善本。
        1927年曾朴由政坛重返文坛,在上海创办了真美善书店和《真美善》杂志,开始了《孽海花》的修改与续写工作。这一年,曾朴对前二十五回进行了修订,特别对其中的一至六回和二十五回作了较大的变动,如删去首回所列的六十回回目;删去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君主、以及陈千秋主张用“霹雳手段”推翻清廷的激烈言论;删去第二十五回两则反映下层人民抗日卫国要求的故事;将四、五两回有关兴中会的革命活动下移至第二十九回;添进了龚自珍与太清西林春、龚孝琪与褚爱林、曹公坊与李霞芬、刘永福与花哥等艳情故事。1928年1 月真美善书店出版了修订本第一、二编二十回。此书每编一册,每册各五卷十回,封面有自由女神像,中间竖写书名,题署“东亚病夫著”,第一编卷首有作者《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一文作为代序,两编每回均有辰伯所作插图一至三幅不等。今上海图书馆有藏本。曾朴修订、续写的二十一回至三十五回,先连载于《真美善》杂志上,由一卷一期至五卷六期,断断续续刊登了三年多(1927年11月—1930年4月)。1935年1月真美善书店将二十一回至三十回作为第三编出版, 同时又将一至三编十五卷三十回合为一册印行,这就是通行的三十回本初制本。此书上海图书馆有藏本。今所见1941年上海真美善书店重刻本、1944年上海真美善书店三刻本、1940年成都孙次舟叙录本、1955年北京宝文堂本、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本、1957年台北世界书局本,都是根据真美善初刊本三十回重印的。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印行了《孽海花》增订本,除真美善本三十回外,并附录了三十一回至三十五回及《孽海花人物索隐表》(刘文昭增订)。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又重印了增订本三十五回。
续本
        《孽海花》的续作有两种,一是陆士谔的《新孽海花》。此书衔接小说林本《孽海花》一至二十回,自二十一回“背履历库丁蒙廷辱,通苞苴妃子受官笞”起,至六十二回“专制国终撄专制祸,自由神还放自由花”止,回目完全袭用曾朴、金松岑所订的六十回回目,1912年9月由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共四册, 后因涉讼毁版。此书与原作殊不称。二是燕谷老人(张鸿)的《续孽海花》。张鸿系曾朴同乡挚友,受曾朴之托而作续书。此书衔接真美善本《孽海花》一至三十回,由三十一回续写至六十回,仍以赛金花为线索,主要描绘了清末戊戌变法和庚于事变两大历史事件,文字生动,是一部较好的续作。此书于1943年由真美善书店出版,翌年再版过一次,198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的校订本。
点评鉴赏

        《孽海花》作为历史小说,刻画人物性格吸取了我国古代“良史”的实录精神的同时又借鉴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讽刺手法,以写实笔法评说事件、权衡人物。即使对威毅伯(影射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亦绝非一概骂倒。这样的写法使得这部作品的主人公金雯青能够被赋予代表晚清知识分子形象、状态的责任。
        金雯青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中国传统文人士子作为一个生产精神文化的特别群体, 作为一个缺乏独立经济基础的社会阶层, 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寄生性和附着性。他们从属于统治阶段, 以自己独自掌握的文化知识为其服务他们对政治保持着长久不衰的浓厚兴趣, 以极其热情和执著的精神把“ 学而优则仕” 作为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科名是读书人的第二生命”,文人们只有通过把才学售与帝王家才能获得安身立命的位置, 因此功名仕进是历代文人士子始终不肯放弃的追求, 即便在兵荒马乱的时代, “一听见开考的消息, 不管多垒四郊, 总想及锋一试”。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犹如一个充满巨大向心力的吸盘, 把文人士子紧紧吸住, 成为他们生活方式。金雯青便是其中欣欣向荣的幸运及第者。他以状元的身分在小说中出场, 这种特殊的身分蕴含了特殊的意义。“状元”是自实行科举制五百多年以来中国社会最令人艳羡的头衔和荣誉,是中国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价值体现。这一身分的赋予使金雯青无疑便成了传统文化的负载者。小说略去了他十年寒窗、攻史啃经、习作八股的历程, 直接从他蟾宫折桂, 成为天子门生的显宦荣耀时着笔, 却正是借“状元”这一身分所负载的文化积淀意义, 来暗示金雯青有着千百年来文人学子的普遍经历。在他身上, 具备一般旧文人的优点和劣习, 学问“数一数二”,“文才扬名一时”, 诗词文赋, 金石版本无所不通, 更还有与“蕊宫榜首”彩云的“再世姻缘”的艳遇。若是时光倒流几十年, 几百年, 他完全可以陶醉于自己的才学, 做一名高雅风流、悠闲洒脱的士大夫。然而他所处的时代使他一出场便面临尴尬处境回乡省亲途经上海。在这里, 他见到的是身穿西服的青年男女, 出入西式餐馆的官员, 钦派出国的使臣, 他们用刀叉进餐,以香槟和咖啡代酒,听到的是“咭俐呱锣”的外国话, 不知所谓的西国政治艺学, 他却只能“ 在旁默听, 茫无把握”。面对这种窘迫情形, 他才猛觉自己“虽中个状元, 自以为名满天下, 那晓得到此地, 听着许多海外学问, 真是梦想没有到的哩”。这位清王朝最优秀的儒生不得不受到周围变化着的世界强加于他的不合时宜的折磨, 他隐隐地感到了状元科名鼎甲的贬值。从他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旧文人在世界文明面前的茫然无措。西学东渐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博通西学的知识分子, 他们接受西学的熏陶, 不羡科名, 不走仕进之路, 开始对旧文人产生逼摄。“状元”在他们面前, 明显地失去了传统中所具有的光彩和诱惑力。传统文化的至高地位在这里开始动摇, 它不得不顺应时代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适以图生存和发展。
        冯桂芬的引导及自身的窘迫经历使金雯青真切地感受到“从前多少词章考据的学间, 是不尽可以用世的”。出于本能的敏感, 他意识到在这种时势状态下, 只有“学些西法, 识些洋务, 派入总理衙门当个差, 才能够有出息”,于是攻读《流环志略》等介绍西学的书籍和开始留心时事, 很快便成为“ 博通外务” 的人才。从中可知在那样的历史形势下, 中国封建士大夫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思想动向在发生着缓慢而深刻的变化, 不少士大夫已经意识到国家体制的种种弊端, 加以批判并寻求拯救的途径。洋务派试图用坚船利炮来挽救王朝危机,维新派试图引进西方制度来改良政治体系,金雯青只是随波逐流者, 他并没有前驱者们寻求真理的深远眼光和救国危亡的自觉意识, 他的接受新学多少带有几分投机的性质, 其顺应潮流的被迫改适, 很大成分是为了保住自己已获得的功名地位。也正因如此, 在他身上才更体现出时代和社会的趋向。在小说中, 他是钱唐卿、陆苯如、何压斋、庄寿香、祝宝庭等旧派形象体系中杰出的一员, 也具备了列身于吕顺斋、马美寂、徐忠华、薛淑云等新派人物序列的资格, 后来担任驻外公使, 亲自踏上异国土地, 对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民情风俗有了身临其境的体察。当年在上海的第一次聚会中, 金雯青曾极其尴尬羞愧, 而出使回国的再次聚会上, 他有了发言权, 显现出品评世界时势的自信。他的改适的确使他在变化的环境中暂时立台。尤其是金雯青式的士人, 他们无法走出传统的怪圈, 不过是在外学潮涌逼迫下试探性地把一只脚伸出门槛之外,但其改适的思想动机却体现出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指向中国社会背负沉重的文化传统, 在西学冲击下痛苦而缓慢地行进。 
        金雯青在两性关系上的态度和际遇也极能表现他在新旧观念冲突下的矛盾。他既向往不同于旧观念的两情相悦、彼此相惜的爱情,又抵挡不了情色的诱惑;既视女子为玩物,又心甘情愿被女子戏弄欺骗,并因此走向万劫不复。金雯青的自相矛盾性格是晚清文人和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时期心理裂变的结果。浸润着学人心灵的几千年的价值观念仍然在潜意识里支配着金雯青之流的意志和行动,使他们空有进步之理想而无行动之指南。旧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不除,新的外来的思想又不能真正理解,思想和行为既不具备建设性又缺乏破坏性,势必被浪卷波翻的时代潮流吞没而成为特定时期的“多余人”。金雯青,这个志大才疏、缩手缩脚的大清帝国的状元郎和外交使节,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所以,与金雯青息息相关的另一个人物———妓女出身的傅彩云,在小说的风流名士之外,反倒散发出异样的光彩。明显不同于才子佳人的故事程式,堂堂状元郎金雯青对地位卑贱的傅彩云可谓一见钟情。而在傅彩云不停给金雯青带绿帽子,还给气急攻心的金雯青一顿抢白之后,金雯青竟然无言以对“, 心里热一阵冷一阵,面上红一回白一回”(第21 回) 。金雯青对傅彩云的宽容和眷恋其实正是他互补心理的表现:有些新思想的金雯青,身上依然因袭着旧的传统观念,束缚得很紧,想解开,却又不知结在哪里。傅彩云却能毫无拘谨地展示和放纵自己,发挥超越寻常的潜能,表现了西方人颇能欣赏的胆识和自信。无怪乎即使被傅彩云玩弄于股掌之中,金雯青仍视之为精神的支柱,不肯放弃,并最终因此枉送了卿卿性命。傅彩云倒很讲实惠,虽也因哀生悔,觉得对不起金雯青,但“日月一天天的走,悲痛也一点一点的减”,终觉“不守节,去自由,在她是天经地义的办法,不必迟疑的”(第30回) 在短暂的伤痛之后,又恢复“爱热闹,寻快活的坏脾气”。对比金雯青的迂腐和无能,在仍然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末期,傅彩云这个形象的意义并不全在“谴责”上,倒似一股清新的微风,涤荡着摇摇晃晃的金雯青之流。这多少有些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人”的意识的觉醒。与之相反,金雯青在新旧观念的左冲右突中,成为最终把握不了人生方向的悲剧式知识分子典型。
        《孽海花》中的人物多数是满腹经纶, 才高八斗, 他们那样的诗酒风流在上溯几百年上千年的太平盛世曾经创造了政治文化的辉煌,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却成为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金雯青这一“状元”的命运与帝制王朝的命运统一起来, 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 也可以说, 潜藏于金雯青一生命运和通过他联系的一群当代名士的行踪中的是更为深层的历史演化的轨迹。中国帝制王朝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传统文化机制建构着,在世界文化冲击下, 也试图作一些改良以求得安身立命的位置, 然而她毕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世界的大趋势是必然要让落后腐朽的政治文化机制退出历史舞台。金雯青滑稽可悲的命运, 便是源于他是特定时代的中国历史的产物。脚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 因此, 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 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条件来说, 它就成为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历史人物亦是如此。金雯青既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一员, 又是历史链条中必然的一环, 人类整体史与个体生命史常常有着深刻的对应关系。金雯青的悲剧, 正是一曲无可奈何的旧时代的挽歌。从金雯青的思想演变和命运归结牵涉到培养造就金雯青式人物的传统文化, 我们不能不对贯穿中国社会核心的文化传统的隐伤暗疾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孽海花》中以金雯青为代表的来去匆匆的、图片式展览的人物,正是晚清社会动荡不安时无所适从、没有归宿感的知识分子状态的真实表现。
作者简介

        曾朴(1872~1935)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家谱载名为朴华,初字太朴,改字孟朴(曾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学家、出版家。著名著作《孽海花》。

评论 条 / 浏览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