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黄朴民
相关信息: 收藏

 

        黄朴民,男,原籍浙江诸暨市,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市。曾先后就读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历史系。1988年在山东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春秋军事史》《何休评传》《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教论》《孙子评传》《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等。
简介

        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曾任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三室副主任,研究员。2002年以大校军衔从军队系统退役,并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政治思想与华夏古代军事文化的研究,是国内极有影响的军事史专家、《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文献》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并撰有《春秋军事史》《董仲舒与新儒学》《孙子评传》《何休评传》《战国军事《史》(合著)、《道德经译注》《先秦喋血》等著作。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军事史,出版近二十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此外,还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人民日报》“强国论坛”,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网、福建东南电视台、浙江人文大讲堂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地多次作专场讲座。
        黄朴民,浙江诸暨人,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市。1982年杭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杭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军事史、古代兵法的研究,曾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7月退役,2003年7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主任,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任历史系主任。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特聘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省属高校重点社科人文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中心专职研究员"
主要作品

代表著作

《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孙子兵法解读》《中华统一大略》(合著)、《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
主编有《孙子探胜》《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
代表论文

《夷夏观与文明圈》,《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1期;
《早期兵学的发展脉络与时代特征》,《大学演讲录(第二辑)》,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率真可亲的子路》,《光明日报》2003年2月18日;
《齐鲁兵学的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中国军事科学》2003年2期;
《从基本原则看美英攻打伊拉克的得与失》,《光明日报》2003年5月7日;
《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光明日报》2003年5月27日;
《齐鲁兵学及其文化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8月12日;
《孔子的人格魅力》,《光明日报》2003年9月16日;
《齐桓公的成功秘诀》,《光明日报》2003年12月23日;
《孙子兵法解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
《秦穆公的战略短视》,《光明日报》2004年2月3日;
《汉代“独尊儒术”的背后》,《光明日报》2004年5月11日;
《“大一统”与秦汉历史地位再评价》,《光明日报》2004年6月1日;
《不走运的马谡》,《光明日报》2004年8月7日;
《人才任用上的“尊贤”与“使能”》,《光明日报》2004年11月16日;
《先秦诸子的“愚民”观》,《光明日报》2004年12月7日。
专业: 军事学-战术学
所教课程:
研究方向: 先秦两汉思想史、中国军事史
取得成绩

        出版近二十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此外,还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人民日报》“强国论坛”,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网、福建东南电视台、浙江人文大讲堂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地多次作专场讲座。
学术事业

        在黄朴民的学术事业中,军事史研究已取代儒学史研究而成为主攻的方向,在军事史研究过程中,他始终贯彻了四个基本理念与主要方法:
        第一,从文献释读、资料积累入手,奠定研究的雄厚基础,努力造就一种注重实证,学贵笃实的健康治学风格。这方面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译注诠释古代著名兵书,整理先秦诸子以及汉唐文集、类书、政中书中有关军事文献资料,对一些具体的军事学术问题进行考证辨析。为此他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单篇论文,出版了几部具有研究价值的兵书译注读本。这些基础性工作对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黄朴民对中国军事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从事深层次的军事史研究作了资料、文献方面充分的准备,黄朴民把这界定为“点”的深化。
        第二,从宏观的视野、整体的角度切入,认真梳理先秦两汉至隋唐的军事历史发展基本线索,揭示这一时期军事嬗变的内在动因、文化渊源、主要形态、显著特点以及时代精神、历史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朴民自己有关该时期军事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与价值判断。这方面他所做的工作实绩,主要反映在独立完成的《春秋军事史》《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和参与撰写的《战国军事史》《插图本中国军事史》《中国军事学术史》之中,同时还包括《先秦喋血》《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与将帅》。这部分工作,黄朴民把它定位为我在军事史研究方面“史”的贯通,也就是“线”的勾画。
        第三,在把握古代军事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对先秦两汉军事的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力争在军事学术层面上,对军事史研究的某些关节点予以突破或开拓。黄朴民把这理解为是“理”的,也可以说是“面”的提高。这就他本人而言,是军事史研究领域中最艰难的跋涉,但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努力。这方面的工作结晶,自然是《刀剑书写出永恒:中国传统军车事文散论》《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等著作,以及其他散见于海内外各类报刊的多篇学术论文。
        第四,立足于现代人的立场、观点,按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话语系统,致力于实现军事历史研究对象客体和研究者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圆融,在揭示军事嬗变的内在规律,着重借鉴和汲取其中具有超越时空质的价值内涵,为当今社会生活提供智慧的启迪,理性的昭示。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叙述高深精确的学术内涵,雅俗共赏,深入浅出,从而感化挹注,激发尽可能多的人对军事历史生发兴趣。黄朴民把自己的这些努力,确认为是研究功能的转化与思维的延伸,即“网”的辐射。

评论 条 / 浏览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