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祖籍江苏丹阳)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人物生平
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生于襄阳。父亲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末年以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詧、萧譬、萧鉴。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
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 落泪。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萧统性爱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个人著作
文选
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诗词
《有所思》
《三妇艳》
《饮马长城窟行》
《上林》
《诒明山宾诗》
《玄圃讲诗》
《咏同心莲诗》
《咏弹筝人诗》
《貌雪诗》
《示云麾弟》
《饯庚仲容》
《细言》
《上朝值雪》
散文
《太簇正月》
《夹锺二月》
《姑洗三月》
《中吕四月》
《蕤宾五月》
《林锺六月》
《夷则七月》
《南吕八月》
《无射九月》
《应锺十月》
《黄锺十一月》
《大吕十二月》
藏书故事
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史称昭明太子。5岁遍读五经,过目皆记。他崇信佛教,爱好文学,引纳文学之士,论文著述,讲榷古今,习以为常。凭其太子之位,收罗古今图书3万卷,藏于东宫。当时如刘勰、刘孝绰、王筠、陆倕、殷芸等文士皆集于东宫,商讨篇籍,评论古今时政。又根据东宫藏书,择其古今诗文之精华,编成《文选》30卷。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共选秦至梁代诗文700余篇。书分37类,选录标准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故不选经、史、子部图书。因此,又另建藏书楼名“文选楼”,召诸名士讨论坟籍,称“高斋十学士”。31岁而卒。谥昭明。著有文集20卷,《文章英华》、《正续》等,今皆佚。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梁武帝萧衍
母亲:贵嫔丁令光
妻子
太子妃蔡氏,即蔡皇后,生子萧欢。初谥敬皇后,后改谥为昭德皇后。
儿子
长子萧欢:字孟孙。初被梁武帝封为华容公,父亲萧统死后,进封为豫章王,534年去世,谥号安。其子萧栋即位后,追尊其为安皇帝。
次子萧誉:字重孙。普通二年被梁武帝封为封枝江县公。中大通三年改封河东王。550年被叔父萧绎杀死。
三子萧詧:字理孙。中大通三年被梁武帝封为岳阳王。549年被叔父萧绎击败,逃亡西魏,西魏封其为梁王。西魏再于555年立其为梁帝,于562年去世。
四子萧譬:武昌王。
五子萧譼:义阳王。
女儿
庐陵长公主萧氏,夫王漩,王琳之孙,王锡之子。
遗迹传说
古玄圃
“古玄圃”建于齐,改建于梁,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私园。太子于园中建亭馆、凿善泉池。邀集各人文学史泛舟湖上。游咏其间,并在此编著《昭明文选》。
现玄圃位于玄武湖湖边的最西南角,古城墙的拐角处。玄武湖玄圃占地30余亩
萧统,为梁昭明太子,在玄武湖建玄圃
萧统,为梁昭明太子,在玄武湖建玄圃(3张)
,玄圃共分三栋建筑,为六朝风格。
进入玄圃先要经过一个古香古色的门牌坊,两个白色的混凝土门牌墩,上面的刁拱和檐壁尚未油漆,地上一块刻着“玄圃建园记”的大石碑。
玄圃展现的是南朝建康时期皇家园林的建筑风范,更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瑰宝。
现玄圃为“六朝文化地标”,建有“天籁清音馆”、“明月轩”、“芙蓉坊”及“净明情舍”等游览景点。
顾山红豆
红豆树生长于南国。但江阴市的顾山红豆树却以古老、奇异、珍稀著称于世。倍受各地史学家、生物界的关注。
顾山红豆树是一千四百多年前梁代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编纂《昭明文选》时亲手种植的。萧统为什么要种植此树呢?这里还有一段太子与尼姑相爱的动人故事。
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 "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的,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跟踪到草庵,又就释家经义深淡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谈情说爱,但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双红豆,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离去。此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长到现代,犹如虬龙老树了。
衣冠冢太子庙
昭明太子长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爱戴,是因为昭明太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关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在池州百姓发生严重的饥荒时,萧统(昭明太子)目睹这一切,多次上书给皇上,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在萧统逝后,池州百姓哭声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的牌位(称作“案菩萨”)至今。
昭明钓台
昭明太子与贵池有着特殊的关系,贵池当年叫石城,是昭明的封邑,昭明是贵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天监年间,石城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饿蜉遍野。昭明太子闻讯赶来石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颂为救星,视作神灵。
至今,在贵池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昭明太子的故事。“昭明太子钓香鲫”就是其中十分神奇的一段。
相传,昭明太子来到石城开粮仓,救庶民,居秀山,编选,垂钓玉镜潭。
昭朗太子坐在郎山崖脚下一块平平展展3米见方的牯牛石上,垂青纶,扔金钩,在明净似镜的秋浦玉镜潭钓鱼消遣。忽见一轮明月在水中浮动,太子暗暗称奇,忙抛下金钩,明月化作了万点碎银,飞溅而尽,可是钩子却像垂进了无底深渊,一团丝线全部放完,仍不见沉底,只好丢开钓竿,钓竿“吱吱”地沉入水中,复又漂浮出水,在水面上晃动,太子捞起钓竿一拽,怎么也拉不动了。俄顷,潭水沸腾,“哗哗”之声,似钱塘潮起,太子大惊,急忙提竿收约,金钩上钓了一条肥大的银鳞香鲫鱼,足有七八斤重。
原来,太子的钓钩是掉进了牯牛石下的神鹅洞,神鹅得知是贤明、孝顺、爱民的昭明太子的金钩,便伸头一口叼住,潜水游进神仙濠,把太子的金钩银线一直从秋浦玉镜潭拖到了大王洞龙厅的龙湖,将一条龙鱼挂上金钩,大王说不可,太子素来爱吃秋浦沉香鲫。于是,神鹅将金钩挂在龙厅龙柱上的挂钩石,立即飞往香鲫荡,捉了一条银鳞大香鲫,挂上了金钩。
昭明太子钓得若大的香鲫,欣喜若狂,当即命烹调下酒,味道无比鲜美,赞叹“水好鱼美”,“天下贵池也”。因此,后来改秋浦县为“贵池”之名,沿用至今。后人又把他垂钓的郎山崖下的牯牛石,誉为千古名胜:“昭明钓台”。
萧统求雨萧篁塘
在义西萧皇塘村一带的地里劳动,经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砖瓦。而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经济曾经较发达、人口众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沟,就有村庄18个。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时,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饿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败萧条。
此时梁朝大兴佛教,昭明太子萧统巡视各地,代父亲在全国各地选择地方建造寺庙。这一天他来到义乌,听人说义西大旱又生瘟疫。他为救民于水火,立即赴义西赈灾。
他从吴店经野毛山往里走,沿途只见百姓纷纷外逃谋生,一路上他费尽口舌劝说百姓回乡居住。当他来到萧皇塘一带,只见十室九不全,村民个个有病色,已无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粮赈灾,然后又亲自进山寻找草药。他不顾山路崎岖陡峭,荆棘遍野,为此他还扭伤了脚。经过众人一起艰辛的努力,他们找到了治疗瘟疫的药。回村后他又亲自为村民们熬药送药。村民服药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与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圆塘边筑坛做法事,亲自诵经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开始转阴,但雨还是不见下来。他觉得可能上苍怪他不诚心,又向村民打听是否有更清静的地方,村民说覆釜岩景色雄奇,清静秀丽。
他一听不顾脚痛,拖着伤脚一拐一拐上山。一路上他顾不上欣赏沿途美景,一口气登上岩顶。站在山顶,但见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径通岩顶,再无他途可攀。脚下辟峰村落尽收眼中,崖边幽竹秀木,清风徐徐,顿感心旷神怡。萧统不由赞叹道:“真是孤峰独秀,佛门圣地。”于是他就跪在岩头诵经求雨,老天终于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见18庄人烟稀少,就动员幸存者搬迁集中居住,他还亲自为村民选择安家之所,规划村子布局。从清朝光绪23年绘制流传至今的萧皇塘村阳宅图看,该村仍显得错落有致,布局美观合理。
村民们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筑庙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
昭明太子读书处
位于乌镇市河西侧。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明太子名萧统,两岁时立为皇太子。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1984年镇人集资修缮,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萧统自幼好学多闻,通知今古,以首编《昭明文选》著名于世。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1977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一首词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
古池州城秀山门
秀山门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门。历史上秀山门,是宋朝池州太守为纪念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将原城西秋浦门易名秀山门。
秀山在今池州城西南约70里处,是古石城县、秋浦县衙门所在地,是当时梁昭明太子的封地,昭明太子萧统因多年徜徉于此地山水间,期间编纂有文献巨著《昭明文选》而流传千古,名扬天下。现此地尚存全国十大古钓台之一的“昭明钓台”遗址。贵池县名也是因梁昭明太子在此食鱼为美而封为“贵池”。
昭明太子萧统因其德才兼备,治国有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昭明太子在秀山还建有太子庙、文选楼等胜景。池州府秋浦县迁至今池州城后,除秀山门楼外,后人还在城西杏花村建有西庙以纪念、供奉他。一千多年来,历代名人墨客也纷纷寻迹踏综,在池州留下大量咏物怀古的诗词歌赋。名扬天下的杏花村就位于秀山门外,史记有:“秀山门外杏花村”。但解放后秀山门历史风貌已不复存在,为充分挖掘池州历史文化内涵,展示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复建秀山门,同时搬迁了原公交站场建成秀山门广场,改造了与之毗邻的杏村步行街,以将此处打造成一个融观光购物、历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市民文化广场。 复建后的秀山门建筑面积1952平方米,长40米,城楼高19米,城墙高11.8米,有三个门洞,其中中门洞高7米,宽5米,边洞高4.6米,宽2.7米,为仿清建筑风格。秀山门楼内装饰亦是古朴典雅,青石板的地面和楼梯踏步,汉白玉的平台围栏。城楼边门的青石边框立柱及门罩上的石雕、城楼上的木雕以及石鼓、石狮等装饰材料也都是从民间古宅中收集而来的艺术珍品。城楼内还设有古玩市场及民间艺术品馆藏,以展示有关昭明太子、贵池古傩等历史文化。
秀山门广场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占地不大,但小巧精致,一景一物、一石一木,均通过精心设计、精雕细刻而成。园内建有池中名鳜、水绕春城、斜阳古道、卷中风景、杏雨江南、临桥秀色、西廓胜览、城垣遗址等八个景点。内设的浮雕墙展现了当年秀山门外的繁华景象,另外还大胆地采用了“枯山水”的设计手法,建有涌泉、旱桥等景点。园内植物配置也多是采用池州本地的乡土树种。该园的整体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池州的地方特色和秀山门的凝重历史,现已成为池州城的重要一景。
襄阳古城昭明台
昭明台是襄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古城正中。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台为襄阳标志性建筑。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
昭明太子为梁武帝长子,生于襄阳,辑《昭明文选》,垂于后世。昭明台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选楼",唐代改称"山南东道楼",旧有唐李阳冰篆书"山南东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钟鼓楼",嘉靖时称镇南楼,清顺治重建后定名昭明台。建筑面南,青砖筑台,中有条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宽3.5米。台上建三檐二层歇山顶楼房5间,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房4间,台南有鼓楼、钟楼各一。
昭明台雄踞襄阳城中,巍峨壮观,古誉为"城中第一胜迹"。
抗日战争期间,襄阳沦陷,楼毁台存。1973年夏因久雨塌陷平毁。1993年于原址重建,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台基券洞,横跨于北街入口处。北街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之一,1993年建成仿古步行一条街,历时3年完成。重建的昭明台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的,台基上按魏晋风格建3层楼阁,整个建筑高达34米。集购物、游览、文化娱乐于一体。老字号店铺林立。
萧统读书招隐山
镇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平房,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梁太子萧统的读书台。
传说萧统自幼就喜爱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到了十几岁,已经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了。他在宫里什么事都不问,只知道埋头读书,再好的东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宫里,光藏书就有三万卷。
然而梁太子并不满足,他想出去以博览天下群书。于是他离开建康,来到了京口。他找到了远离城市的招隐山。刚进山里,他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去,一峰靠一峰,一山连一山,山里有山,山外还有山,峰峦叠嶂,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幽静得很。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这里造房砌屋,读书选文。
太子刚到招隐山,山上只有几间东倒西歪的破房子,这是东晋末年音乐家戴颙在这里隐居时留下的。除了这破房子外,什么也没有。环境十分简陋。梁武帝知道后,心疼得很,就派了不少宫娥彩女、太监侍从,带着珍珠古玩和山珍海味来到招隐山。可是,昭明太子什么都不要,对派来的大臣吟起西晋诗人左思的著名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只留下八个太监,并且叫大臣回禀梁武帝只要把东宫的三万藏书运来就够了。
过了几个月,读书台造好了。在读书台边,还造了一座雕栏画柱、宽敞明亮的五开间小客厅,起名叫"增华阁"。房子造好后,太子和当时一班文人:刘孝绰、殷钧、明山宾等在增华阁里读书谈心,编选文章。那时候,《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徐州刺史的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梁太子最喜欢同他讨论文章。他还常常在山下的听鹂山房,接待四面八方来访的文人。(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记载:“昭明太子曾游此山读书,因名招隐山,今石案古迹犹存。”招隐寺内的昭明太子读书台,即其遗迹,清代乾隆皇帝和大诗人王士祯都有诗吟咏。宋代的陈景沂在《全芳备祖》中还记录了萧统在招隐寺内编纂《昭明文选》的史实:“招隐寺……方丈有阁,号招华,梁昭明选文于中。”明代的《山堂肆考》、清代《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中也有明确的记载,而阁名则叫“增华阁”。因此,《昭明文选》很有可能是在此阁编纂而成。)
在招隐山上的昭明太子读书台,还保存着一块当年太子读书的石案,上面镌刻着八个大字:"普通元年、岁在庚子"。(“普通元年”是他父亲执政的年号,“岁在庚子”指昭明太子来此读书是正值二十岁)
评论 条 / 浏览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