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相关信息
唐圭璋
相关信息: 收藏

 

        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汉族,生于南京。终其一生,专治词学。1949年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个人履历
        唐圭璋(1901-1990),男,汉族,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字季特。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据吴调公言,南京驻防旗人之后,辛亥年间革命军与八旗驻防军交战颇惨烈,革命军杀入旗营时,驻防将士及其家眷悉数服毒自尽,唐圭璋本人因服药较少而得以幸存,后被一家市民收养。
        专治词学。1928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11月28日在南京病逝。
        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人物生平

唐圭璋:1901-1990 ,字季特。汉族。南京人。词学家、文学家。
民国11年(1922)春,考入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师从词曲家吴梅,专攻词学。
民国17年毕业后,相继在南京第一女子中学、钟英中学和安徽中学任教。不久转入中央军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徙成都、重庆,历任重庆中央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国立编译馆编纂。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南京,任金陵大学教授,南京通志馆编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圭璋先后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1953年任南京师范学院(后改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词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华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理事。曾当选为南京市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南京市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
唐圭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词籍整理及词学研究工作。其中在词籍整理方面,通过词集汇编、辑佚、笺订,进行大量校注、考证等工作。
在词学理论研究方面,早期继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补学传统与晚清词学的传统,注重材料,注重实证,从微观词学入手;后期继承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传统,去粗取精,积极扬弃,形成东南词学独有的特色。他治学严谨,学术功底扎实,被誉为词学界一代宗师。
1990年11月28日,唐圭璋逝世,享年89岁。有遗作20余部,共1000多万言。主要有《全宋词》、《全金元词》、《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词话丛编》、《辛弃疾》、《元人小令格律》、《校注词苑丛谈》、《唐宋词简释》、《宋词纪事》、《宋词四考》、《梦桐词》、《词学论丛》等。其中有的曾获国家、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图书奖,有的还出版香港版、台湾版。
人物年表

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驻防旗人家中,江宁驻防旗人。幼读私塾。
1911年,12岁,辛亥革命中,全家服毒自杀,唐圭璋侥幸得存。13岁入南京立奇望街小学。校长陈荣之知其家境困难,一切免费,还负担他的一切费用。
三年后,南京全市小学毕业会考,唐圭璋名列第一,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不久,受校长仇埰悉心指导他阅读古典诗词和名作。陈、仇两位是他终生不忘的恩师。
毕业后,唐圭璋到六合西门平民小学任教两年。
1922年夏,考进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那时系主任陈中凡注重国学,校内办有《国学小丛刊》,他最早撰写的一篇论文《诗三百篇的修辞》就是发表在这个丛刊上。
吴梅在东大开设的词学通论、曲学通论、词选、曲选、专家词、南北词简谱等多门课程,唐圭璋都选听;吴梅还带领学生建立了一个词社,名"潜社",唐圭璋就与同学王季思、段熙仲、张世禄等成为社中骨干。吴梅的学生很多,但最为出色的是任中敏(半塘)、唐圭璋和卢前(冀野)三大弟子,人称"吴门三杰"。由于任、卢专攻曲学,而词学唐圭璋独领风骚。
大学时期,唐圭璋汇辑了《纳兰容若词》,撰写成《宋词三百首笺》,吴梅为之作序,以后又为其《全宋词》、《词话丛编》等巨著作序。
1939年吴梅客死云南。当时唐圭璋虽飘泊成都,还是赶到云南为第三位恩师送行,并写下了沉哀入骨的《虞美人·悼瞿安师》和《吴先生哀词》。
唐圭璋在1928年大学毕业,先任教于江苏省第一女子中学,后转任中央军校国文教官,兼教历史。他30年代编辑的《全宋词》目录在全国各地分发后,引起了社会同人的热烈反响。他写的《宋六十家词跋尾》和《四十种词集跋尾》发表后,受到词学界一致好评。
1937年全书初稿完成,36岁的唐圭璋,大名已赫然载入《民国名人图鉴》。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
1953年秋调回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讲授古典文学至1990年。辛勤耕耘七十载,呕心沥血育桃李。他长期讲授唐宋词选,也教元明清戏曲。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是与吴梅一样常携长笛一支,在堂上吟词唱曲,以加深学生对词曲意境的理解;他讲解柳永、苏轼、秦观的词作以及《牡丹亭》、《长生殿》等戏曲时,会情不自禁地用昆曲清唱其中精彩的篇章,使同学们获得一种优美、高雅的艺术享受。
唐圭璋对中学语文教学非常关心,不仅经常解答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而且还曾亲自为语文教师作辅导讲座。
比如1956年,全国文化界、教育界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热潮。为了满足江苏中学教师的需求,唐圭璋专程到常州、无锡、镇江,为中学教师作专题讲座。
唐圭璋于1934年完成《词话丛编》初稿,吴梅为之作序,称"此书洵词林巨制,艺苑之功臣"。该书出版后,他仍然不断搜集。经过40多年的沧桑变迁,他一步一个脚印,终于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词话丛编》(修订本)精装五大册,增补了25种,共计85种词话,近400万字,集历代词话之大成,为我国词学史上矗立了一座丰碑。
1979年,中华书局又推出唐圭璋的《全金元词》。这部巨著最初定名《金元词汇》,30年代所辑原稿,60年代完成初稿,曾借给友人夏承焘,但在"文革"受遭抄家被烧毁。唐圭璋后又按存目重新辑录。
他因年迈体弱,辞掉了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文联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但仍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1990年,国家授予他"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在不足8平方米的书房兼卧室梦桐斋里,堆满着各种版本的书藉。
1990年他以90高龄无疾而终,唐圭璋对中国词学事业有着前无古人的独特建树,又为培养词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著作

        主要有《全宋词》、《全金元词》、《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词话丛编》、《辛弃疾》、《元人小令格律》、《校注词苑丛谈》、《唐宋词简释》、《宋词纪事》、《宋词四考》、《梦桐词》、《词学论丛》等。其中有的曾获国家、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图书奖,有的还出版香港版、台湾版。

名人评价
        唐圭璋先生85岁寿诞时,王季思亲自来南京道贺,贺辞中写道:“白头相见各欢然。词山曲海浑闲事,乞与高风代代传。”(《鹧鸪天·小词敬祝圭璋学长兄八五华庆》)
        他的弟子盛静霞颂词《定风波》开头云:“甲子绵延六五周,芬芳桃李遍神州。”
        后学刘乃昌贺联称:“词府千年仰泰斗,教坛举世颂楷模。”
        学子山水情人缅怀唐圭璋先师的挽词:“感念往昔,承爱教诲;谆谆告语,悠悠流水;默默耕耘,巍巍丰碑;不辞辛苦,无私劳累;勉励学子,润泽我辈。乐于助人,吾不禁临风而垂泪!”
        这些充满深情厚意的词章,既表达了人们对唐圭璋道德文章的无限敬仰,也反映了他一生辛勤耕耘、培育人才的光辉业绩。
词作选摘

望江南 四首
  帘栊静,几日病缠绵。素手纤纤劳敷药,柔情脉脉立灯前。痛苦亦心欢。
  人眠后,吹笛在凉天。丽曲新翻同拍节,芸香刚了又重添。谁复羡神仙。
  山村路,来往少人踪。隔岸桃花攒绿树,拍堤湖水映惊鸿。人在画图中。
  花丛外,艇系小红阑。细语生憎风水乱,夜凉多恐着衣单。戴月踏莎还。
忆秦娥 萤
  穿修竹。夜深一点徽微绿。微微绿。渐飞渐近,伴人幽独。 多情争忍轻罗扑。爱他不照繁华屋。繁华屋。笙歌如沸,银灯如簇。
虞美人
  杜鹃啼彻垂杨岸。春去天涯换。落花如雨掩重门。写尽红笺小字已黄昏。 凤城人远留无计。未饮心先醉。夜来皓月一窗含。送我悠悠寻梦到江南。
行香子 匡山旅舍
  狂虏纵横。八表同惊。惨离怀、甚饮芳醽。忍抛稚子,千里飘零。对一江风,一轮月,一天星。 乡关何在,空有魂萦。宿荒村、梦也难成。问谁相伴,直到天明。但幽阶雨,孤衾泪,薄帷灯。
卜算子 秀峰寺云海
  风挟白云飞,一抹横山麓。天外峰峦点点青,晓镜烟鬟簇。 变灭总无声,万马纷驰逐。拭净苍松与嫩篁,映得征衫绿。
谒金门 黄岩寺
  秋色里。云磴藤萝亏蔽。百折飞泉穿石砌。深山如闹市。 历级下寻谷底,峭壁四围天际。万竹当门疑隔世。幽关孤磬起。
点绛唇 海会寺
  佛面尘封,空阑寂寞无人到。幽香萦绕。吹彻梅花晓。 烽火弥天,三月音书杳。心如捣。山花山鸟。知我悲秋老。
清平乐 宿白鹿洞贯道溪畔
  离愁无数。梦断江南路。一夜寒溪流不住。错认满山风雨。 昨宵佛寺东头。今宵野店危楼。明日月明千里,不知身在何州。
忆江南 四首
  宿归宗寺衣钵寮,无眠忆旧
  人声悄,夜读每忘疲。多恐过劳偏息烛,为防寒袭替添衣。催道莫眠迟。
  游丝细,人静碧纱窗。问字有时妨午绣,插花常聚一帘香。晴昼不知长。
  炉烟袅,讳病最深沉。匀粉图遮憔悴色,强欢聊慰老人心。暗里自沾巾。
  绵绵恨,受尽病魔缠。百计不邀天眷念,千金难觅返生丹。负疚亦多端。
踏莎行 德安重九
  急雨添潮,高风趁雁。满城落叶如花片。登临无处觅荒台,湿云遮尽青山面。 帆背澄江,钟回翠巘。旧游空忆齐梁殿。乱离骨肉散天涯,谁家插得茱萸遍。
浪淘沙 过夔门
  峰际雾初收。峡东江流。狂涛如雪阻轻舟。断壁摩天千仞立,万古悠悠。 烽火乱神州。消息都休。便无猿啸也生愁。自念江南憔悴客,不是英游。
采桑子
  江山信美非吾土,为客年长。何日还乡。梦里秦淮新画梁。 云中更绝飞鸿字,两地思量。明月茫茫。一度登楼一断肠。
踏莎行 秋蛩
  露下桐柯,凉侵瑶席。声声凄切愁如织。西风原不解温存,通宵细诉终何益。 万户沉沉,天街寂寂。离亭别馆情无极。秋来自分是伤心,无因赚得愁人泣。

评论 条 / 浏览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