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乐御制水忏序 - 慈悲水忏法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乾隆大藏经
  3. 此土著述
  4. 慈悲水忏法

永乐御制水忏序

此土著述·第1570部

慈悲水忏法三卷

失译人名


永乐御制水忏序

夫三昧水忏者。因唐悟达国师知玄。遇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为濯积世怨仇。知玄遂演大觉之旨。述为忏文。普利将来甚盛心也。其为福德莫可涯涘。所谓三昧者。正受之名也。不受诸受乃为正受。真空寂定此心不动。其要使人求之于己而已。盖人之生于世也。自非上智之资。岂能无故作误为之愆。或宿世冤业之绕。如来广慈悲之念。启忏悔之门。苟能精白一心忏悔。为善则积累罪业一旦冰释。譬诸水也。身之烦而濯之无不清。衣之污而浣之无不洁。器之秽而溉之无不净。其几不踰于方寸之间而已矣。故曰。心者身之神明。所为善则善应。所为恶则恶应。若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其效验之捷速不爽毫发。此三昧水忏之作。所以利于人也。其功博哉。恒惟知玄以十世高僧尚负宿报。矧常人乎。昔孙皓秽犯金像。阴遭谴罚。忏悔自陈祸即消释。法佐交车议师不慎幽独。师重加责以忏获免。若此者固多。凡人揆之于心。岂能无愧。匪由忏悔。曷以涤除端能趋进善涂。一丝恶念不萌于心。则灾祸潜消福德增长。若雨润群卉。生息繁茂。目虽不睹。而阴受其滋益者多矣。然则三昧者。其惟在于人心。而不必他求也。朕遂书此。以冠于篇。并以锓梓。作方便利益。是为汲大海之三昧。以遍周沙界。灌濯尘劫者也。观于斯者尚慎其所趋向哉。

永乐十四年七月初一日。

慈悲道场水忏序

窃谓圣教经律论藏译席所翻之外尔后群贤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乎若条陈枚举品别而言未易纪极即此灵文而曰水忏者请言其由昔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知玄者未显时尝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忘其所寓之地其僧乃患迦摩罗疾众皆恶之而知玄与之为邻时时顾问略无厌色因分袂其僧感其风义祝之曰子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后悟达国师居安国寺道德昭著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法座思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餧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遍召名医皆拱手默默因记昔日同住僧之语竟入山相寻值天色已晚彷徨四顾乃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期约之不诬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其僧立于门首顾接甚欢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无伤也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人面疮遂大呼未可洗公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曾读西汉书袁盎晁错传否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今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复与汝为冤矣悟达闻之凛然魂不住体连忙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觉来其疮不见乃知圣贤混迹非凡情所测再欲瞻敬回顾寺宇不可复见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迨我宋朝至道年中赐名至德禅寺有高僧信师古作记纪其事甚详悟达当时感其殊异深思积世之冤非遇圣人何由得释因述为忏法朝夕礼诵后传播天下今之忏文三卷者乃斯文也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命名曰水忏此悟达感迦诺迦之异应正名立义报本而为之云耳今辄叙夫故实标显先猷庶几开卷若礼若诵者知前贤事迹之有端由历劫果因之不昧也。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

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南无尸弃佛 南无毗舍浮佛 南无拘留孙佛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南无迦葉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