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诸经要集卷第十二 - 诸经要集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乾隆大藏经
  3. 此土著述
  4.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卷第十二

诸经要集卷第十

六度部第十八(六度即为六篇)

布施第一(施别七缘)

述意缘 悭伪缘 财施缘 法施缘 择施缘 福田缘 相对缘。

述意缘第一

夫布施之业。乃是众行之源。既标六度之初。又题四摄之首。所以给孤独食。散黄金而不吝。须达拏王。施白象而无惜。尚能济其厄难。忘己形躯。故萨埵投身。以救饥羸之命。尸毗割股。以代鹰鹯之餐。岂况国城妻子。何足经怀。宝货仓储。宁容在意。俗书尚云。解衣推食。摩头至踵。车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轻财重义。爱贤好士。且自财物无常。何关人事。苦心积聚。竟复何施。四怖交煎。五家诤夺。何有智人。而当宝玩。比见凡愚。吝惜家财。靡有舍心。而丧躯命。但为贪生。恒忧不活。遂使妻儿角目。兄弟阋墙。眷属乖离。亲朋隔绝。良由悭因悭缘悭法悭业。乖菩萨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护之意。唯起损恼之情。如是之愆。寔由悭贪为本也。

悭伪缘第二

如菩萨处胎经。佛说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悭不布施
积财千万亿  称言是我有
临欲寿终时  眼见恶鬼神
刀风解其体  无复出入息
贪识随善恶  受报甚苦辛
将至受罪处  变悔乞何及

又萨遮尼揵子经偈云。

贪人多积聚  得不生厌足
无明颠倒心  常念侵损他
现在多怨憎  舍身堕恶道
是故有智者  应当念知足
惜财不布施  藏举恐人知
舍身空手去  饿鬼中受苦
饥渴寒热等  忧悲常煎煮
知者不积聚  为破悭贪故

又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力龙

又菩萨本行经云。若见乞者面目嚬蹙。当知是人开饿鬼门。

又大集经云。有四法障碍大乘。何等为四。一不乐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观过。四不念苦施心。复有四法。一为欲而施。二为嗔而施。三为痴而施。四为怖畏而施。复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现见施。四轻慢施。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悭吝。复离五法。一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施时不说善恶。三施时不择种姓。四施时不轻求者。五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见受者过。二施时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赞叹。五说无后乃与之。六施已恶口骂詈。七施已求还二倍。八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遇诸佛贤圣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

若偏为良福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

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又优婆塞戒经云。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糗耶。极贫之人。谁当赤露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一针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现贫穷无其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执役扫洒。亦得福报。故成实论云。扫一阎浮僧地。不如扫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弥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时。跋提城内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饶财珍富有大威力。随意所欲周给人物。仓中有孔大如车轴。谷米自出。妇以八升米作饭。饲四部兵及四方来者。食故不尽。其儿以千两金。与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随意施犹不尽。儿妇以一里香。涂四部兵并四方来乞者。随意令足。香故不尽。奴以一犁田耕七垄出米滋多。其奴以八升谷。与四部兵人马。食之不尽。家内良贱共诤。各是我福力。琝荼诣佛请问。是谁力耶。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织师。织师有妇。又有一儿。儿又有妇。有一奴一婢。一时共食。有辟支佛来就舍乞食。各欲当分舍与。辟支佛言。各减少许。于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从之。辟支食已。于虚空中现诸神变方去。织师眷属舍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化。展转七反。余福此生果报齐等。又净业障经云。若菩萨观悭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毁戒不作二相。嗔恚忍辱。懈怠精进。乱心禅定。愚痴智慧不作二相。是则名为净诸业障。

财施缘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财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又菩萨地持论云。一切施者。略说有二种。一内物。二外物。菩萨舍身是名内施。若为食吐众生食已吐施。是名内外施。除上所说是名外施。菩萨内地有二种。一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譬如有人为衣食故。系属于人为他仆使。如是菩萨不为利养。但为无上菩提。为安乐众生。为满足檀波罗蜜。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二随他所须。支节等一切施与。菩萨外施复有二种。一随其所求。受用乐具欢喜施与。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与。菩萨内外物非无差别。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于众生乐而不安。不乐不安则不施与。若于众生安而不乐。亦安亦乐是则尽施。

又大集经云。菩萨有四种施。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以纸笔墨与法师。令书写经。二种种校饰庄严妙座。以施法师。三以诸所须供养之具。奉上法师。四无谄曲心赞叹法师。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

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为恶。

若为自身。造作衣服庄严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若复观田仓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又大菩萨藏经云。菩萨为得阿耨菩提故。行陀那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又得十种称赞利益。何等为十。一者菩萨摩诃萨。以上妙五欲施故。获得清净戒定慧聚。及以解脱解脱知见聚。无不具足。二者菩萨以上妙戏乐器施故。获得清净游戏法乐。无不具足。三者菩萨以具足施故。感得圆满法义具足。趣菩提座无不具足。四者菩萨以手施故。感得圆满清净法手。拯济众生无不具足。五者菩萨以耳鼻施故。获得诸根圆满成就。无不具足。六者菩萨以支节施故。获得清净无染威严佛身。无不具足。七者菩萨以目施故。获得观视一切众生清净法眼。无有障碍无不具足。八者菩萨以血肉施故。获得坚固身命。摄持长养一切众生贞实善权无不具足。九者菩萨以髓脑施故。获得圆满不可破坏等金刚身。无不具足。十者菩萨以头施故。证得圆满超过三界无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无不具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得菩提行如是施。摄受如是相貌。圆满佛法。称赞利益上妙功德。皆为满足陀那波罗蜜多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行施不求妙色财  亦不愿感天人趣
我求无上胜菩提  施微便感无量福

法施缘第四

述曰。此明财法相对校量优劣。故智度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升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报。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愚智俱闲。法施唯局智人。财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聪人。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财施能增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经云。施宝虽多。不如至心诵持一偈。法施最妙胜过饮食。

又未曾有经云。天帝问野干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愿说之。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财物。济一世之乏增益系缚。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

又大丈夫论云。财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爱多者施与。财宝愚痴多者施与。其法财施者。为其作无尽钱财。法施者为得无尽智。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生所爱。法施者为世间所敬。财施者为愚人所爱。法施者为智者所爱。财施者能与现乐。法施者能与天道涅槃之乐。如偈曰。

佛智处虚空  大悲为密云
法施如甘雨  充满阴界池
四摄为方便  安乐解脱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灯三味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行于法施。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弃舍恶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净佛国土。五趣诣道场。六舍所爱事。七降伏烦恼。八于诸众生施福德分。九于诸众生修习慈心。十见法得于喜乐。

又菩萨地持论云。菩萨知彼邪见求法智者。不授其法。不与经卷。若性贪财卖经卷者。亦不施与法。若得经卷隐藏不现。亦不施与法。若非彼人所知义者。亦不施与。若是彼所知义。于此经卷已自知义。则便持经随所乐与。若未知义自须修学。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经。示语其处。若更书与。菩萨当自观心。少有法悭者当持经与。为法施故。我宁以法施现世痴哑。为除烦恼犹尚应施。况作将来智慧方便。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嗔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宝。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法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离诸放逸。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除嗔痴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无碍辩。众生闻法信心无碍。以是因缘。未来世中信心明了。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故知法施殊胜过于财施。问既知法施胜过财施。今时众生。但学法施不行财施。未知得不。答为不解财施迷心而施。苟求色声人天乐报。恐坠三涂不成出世。所以圣人殷勤叹法。令其悟解三事体空。而行财施。速成菩提涅槃胜果。自余戒忍六度万行。皆藉智慧开导成胜。

又智度论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开导。前五便堕恶道。不成出世。若闻法施过于舍财。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经。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舍施一钱。胜过迷心读经百千万卷。是以如来设教意存解行。若唯解无行。解则便虚。若唯行无解。行则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若唯解无行。如人有目无足不能远涉。若唯行无解。如人有足无目不能见道。又唯解无行。譬同狂华不结子实。若唯行无解譬同子实不依华发。是故要须解行双行方成佛果也。

量施缘第五

述曰。谓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观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见贫穷者先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斋戒。后则与施物。若言不能。复语言。能随我语。念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无财。教余有财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贪着财物不知无常。人物属他恋着悭惜。菩萨见此无益之物。即令急施。废修道业故。大庄严论云。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又所施之财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纵将布施得福鲜少。如法之财得福弘多。如大宝积经云。所不应施复有五事。一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三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五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又地持论云。菩萨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谓施出家人余残饮食。便利涕唾脓血污食。不语不知。饭及麦饭。不如法和应弃者。谓不葱食杂污。不肉食。不酒饮杂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不以施人及畜。

又智度论云。若人鞭打拷掠闭系法。得财而作布施。生象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羁靽乘骑。而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又如恶人。多怀嗔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宫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嗔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璎珞。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又如宰官之人。抂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槃荼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又如多嗔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又如有人刚忧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又如有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若恼前人。强求人物而营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静心修治内心得利转胜。

又地持论云。若菩萨布施令他受苦。若彼逼迫。若彼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随所欲。为众生故。宁自弃舍身命不随彼欲。令致逼迫则不施与。非是菩萨行净施时。菩萨外不施者。若有众生。求女火刀酒媒行作戏等。一切非法。来求乞者菩萨不施。若施与者而多起恶。堕于恶道不到彼岸。若他来索我之身分。即须施与。不须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优婆塞经云。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当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证强役人物。营修福者反招苦报。何名出益。今时末世道俗讹替。竞兴斋讲。强抑求财营修塔寺。依经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静坐内修实行。出离中胜无过于此。若有净心为人说法。前人敬诚求法舍施。即须为说令成福智。不得见有前判雷同总拨。妄生讥谤抑遏前福。又无性摄论释云。谓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曰。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被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诸苦器

又增壹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益。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还得应时果报。谓随时所宜净心而施。若寒时施温室毡被薪火暖食等。若热时施凉室轻衣水扇给物等。渴时与浆。饥时给食。风雨时供送。天和请僧。如是随时应情令悦。未来获福还受顺报。

福田缘第六

如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倍报。施外道离欲人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是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得如愿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钟已。不及施主。问若施圣人得福多者。云何经说。智人行施不简福田。答今释此意义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故像法决疑经云。有诸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修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善男子。我于一时告诸大众。若人于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乃至施与饿狗蚁子等。悲田最胜。

又智度论云。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

若据敬法重人。职位修道。敬田即胜。故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汉辟支尚不如佛。况余类也。若据平等而行施者无问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经云。分作二分。一分施佛难胜如来。一分与城中最下乞人。福田无二也。

又贤愚经云。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叠。积心系想唯俟于佛。既得见佛喜发心髓。即持此叠奉上如来。佛告憍昙弥。汝持此垒往奉众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心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

又居士请僧福田经云。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无受别请法。若有别请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师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种。故不可以一概论也。

相对缘第七

述曰。此别有五种相对。第一田财相对有四。一田胜财劣。如童子施土与佛等。二财胜田劣。如将宝施贫人等。三田财俱胜。如将宝施佛等。四田财俱劣。如将草施畜等。

第二轻重相对有四。一心重财轻。如贫女将一叠施大众。得福弘多。二财重心轻。如王夫人心慢多将宝物施众得福鲜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对。一空心不空境。如虽学空观然惜财不施。还得贫报。二空境不空心。知财施得富恒多乐舍。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对。如法句喻经云。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少者。如愚痴之人祭祠。饮酒歌舞损费钱宝。无有福慧。是为施多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者。如能以慈心奉道德人。众僧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是为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者。如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两俱愚痴。是故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福亦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园果。供养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亦多。

第五染净相对。如智度论云。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受俱净。四施受俱不净。且偏解一句。余类可解。何等二俱清净者。如佛自供养佛故。是为二俱清净。如东方宝积佛功德力所生华。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萨。送此华来上散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为二俱清净(余句可解)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拒。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糗耶。谁有一日不食三抟糗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乏人。谁有赤体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生。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功德。等无差别。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施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法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乃至获得阿罗汉果。犹不能遮断饥渴等。若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虽富有天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

若施主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果。能离一切烦恼结缚。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

又大丈夫论云。若悭心多者。虽复泥土重于金玉。若悲心多者。虽施金玉轻于草木。若悭心多者。丧失财宝心大忧恼。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悦。自亦喜悦。设有美食。若不施与而食啖者。不以为美。设有恶食。得行布施然后食者。心中欢悦以为极美。若行施竟。有余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乐如得涅槃。无信心者谁信是语。设有粗食。有饥者在前。尚不能施与。况余胜物而能与人。若人于大水边。尚不能以少水施与众生。况余好财。是人于世间粪土。易得于水。悭贪之人。闻乞粪土犹怀吝惜。况复财物。

如有二人。一则大富。一则贫穷。有乞者来。如是二人俱怀苦恼。有财物者惧其求索。无财物者。我当云何得少财物与之。如是二人。忧苦虽同果报各异。贫悲念者。生天人中受无量乐。富悭贪者。生饿鬼中受无量苦。若菩萨但有悲愍心已为具足。况与少物。菩萨悲心念施无有财物。见人乞时不忍言无。悲苦堕泪。设闻他苦尚不能堪忍。况复眼见他苦恼而不救济者。无有是处。有悲心者。见贫苦众生无财可与。悲苦叹息无可为喻。救众生者。见众生受苦悲泣堕泪。以堕泪故知其心受。菩萨泪有三时。一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二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以悲愍故为之堕泪。三修大施时悲喜踊跃堕泪。计菩萨堕泪已来。多四大海水。世间众生。舍于亲属悲泣堕泪。不及菩萨。见贫苦众生无财施时。悲泣堕泪。菩萨闻乞者声为之堕泪。乞者见菩萨雨泪。虽不言与。当知必得。菩萨见乞者来时极生悲苦。乞者得财物时。心生欢喜得灭悲苦。菩萨闻乞言时。悲泣堕泪不能自止。乞者言足。尔时菩萨。修行施已众生满足。便入山林修行禅定。灭除三毒。财物倍多无乞可施。我今出家断诸结使。

持戒篇第二(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

窃闻。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良由三宝所资。四生同润。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是以持戒为德。显自大经。性善可崇。明乎大论。或复方之日月。譬若宝珠。义等涂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号曰牢船。生长善牙。又称平地。是以菩萨禀受。微尘不缺。罗汉护持。纤芥无犯。宁当抱渴而死。不饮水虫。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书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代。言行忠信。战战兢兢。岂可放纵心马。不加辔勒。驰骋情猴。都无制锁。浮囊既毁。前路何期。德瓶已破。胜缘长绝。或复要聚恶人。朋结凶党。更相扇动。备造愆瑕。无惭无愧。不羞不耻。日更增甚。转复沉浮。似若葶苈艾蒿。枝叶皆苦。诃梨果树。遍体尤甘。从明入闇。无复出期。劫数既遥。痛伤难忍。于是镬汤奔沸。猛气冲天。炉炭赫曦。爆声裂地。镕铜灌口。则腹烂肝销。铜柱逼身。则骨肉俱尽。宛转呜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寔由毁戒也。

劝持缘第二

如大庄严论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殁命得现果报。我昔闻。难提跋提城有优婆塞。兄弟二人并持五戒。其弟尔时。卒患胁痛气将欲绝。时医语之。食新杀狗肉并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向言。其狗肉者。为可于市买索食之。饮酒之事愿舍身命终。不犯戒而服于酒。其弟极困急。兄赍酒语弟。舍戒服酒以疗其疾。弟白兄言。我虽病急。愿舍我身命不犯戒而饮此酒。即说偈言。

怪哉临命终  破我戒璎珞
以戒庄严身  不用殡葬具
人身既难得  遭值戒复难
愿舍百千命  不毁破禁戒
无量百千劫  时乃值遇戒
阎浮世间中  人身极难得
虽复得人身  值正法倍难
时复值法宝  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别者  此事亦复难
戒宝入我手  云何复欲夺
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亲

兄闻是已。答其弟言。我以亲故不为沮坏。弟白兄言。非为亲爱乃是殁败。即说偈言。

我欲向胜处  毁戒令堕坠
舍戒乃如是  云何名亲爱
我勤习戒根  乃欲见劫夺
所持五戒中  酒戒最为重
今欲强毁我  不时名为亲

兄问弟言。云何以酒为戒根本耶。弟即说偈。以答兄言。

若于禁戒中  不尽心护持
便为违大悲  草头有酒滴
尚不敢尝触  以是故我知
酒是恶道因  在家修多罗
说酒之恶报  唯佛能分别
谁有能测量  佛说身口意
三业之恶行  唯酒为根本
复堕恶行中  往者优婆塞
以酒因缘故  遂毁余四戒
是名恶行数  酒为放逸报
不饮闭恶道  能获信乐心
去悭能舍财  首罗闻佛说
能获无量益  我都无异意
而欲毁犯者  略说而言之
宁舍百千命  不毁犯佛教
宁使身干枯  终不饮此酒
假使毁犯戒  寿命百千年
不如护禁戒  即时身命灭
决定能使差  我犹故不饮
况今不定知  为差为不差
作是决定心  心生大欢喜
即获见真谛  所患得消除

又大庄严论云。我昔曾闻。有诸比丘。与诸估客入海采宝。既至海中船舫破坏。尔时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将没水中。于时上座恐怖惶惧。恐为水漂。语年少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板应以与我。尔时年少即便思惟。如来世尊实有斯语。诸有利乐应先与上座。复作是念。我若以板用与上座。必没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难极为深广。我于今者命将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为忧。我今舍身用济上座。正是其时。作是念已。便说偈言。

我为自全济  为随佛语胜
无量功德聚  名称遍十方
躯命极鄙贱  云何违圣教
我今受佛戒  至死必坚持
为顺佛语故  奉板遗身命
若不为难事  终不获难果
若舍佛所教  失于天人利
及以大涅槃  无上第一乐

既说偈已。即输板与上座。既舍板已。于时海神感其精诚。即接年少比丘罝于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归依坚持戒者。汝今遭是危难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说偈报曰。

汝真是比丘  实是苦行者
号尔为沙门  汝实称斯名
我今当云何  而不加拥护
见谛能持戒  斯事不为难
凡夫不毁禁  此乃名希有
比丘处安隐  清净自谨慎
舍已所爱令  护持佛禁戒
难为而能为  此最为希有

又大庄严论云。我昔曾闻。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于门外。时彼珠师。为于国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红赤。彼穿珠师。即入其舍为比丘取食。时有一鹅。见珠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以施比丘。寻即觅珠不知所在。此珠价贵。珠师贫急。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杀鹅取珠。当设何计得免斯患。即说偈言。

我今护他命  身分受苦恼
更无余方便  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  此言复不可
设自得无过  不应作妄语
我今舍身命  为此鹅命故
故缘我护戒  因用成解脱

尔时珠师。虽闻斯偈。语比丘言。若不见还汝徒受苦。终不相置。比丘即向四望无可恃怙。如鹿入围。莫知所趣。比丘无救亦复如是。尔时比丘。即自敛身端正衣服。彼人语比丘言。汝今与我斗耶。比丘答言。不共汝斗。我自共诸使斗。又说偈言。

我舍身命时  堕地如干薪
当使人称美  为鹅能舍身

时珠师。即加打棒。以两手并头。并皆被缚。四向顾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应如是。又说偈言。

舍此危脆身  以取解脱命
我着粪扫衣  乞食以为业
住止于树下  以何因缘故
乃当作偷贼  汝宜善观察

尔时珠师。语比丘言。何用多语。遂加系缚倍更挝打。以绳急绞。耳眼鼻口尽皆血出。时彼鹅者即来食血。珠师嗔忿打鹅即死。比丘问言。此鹅死活。珠师答言。鹅今死活何足故问。时彼比丘即向鹅所。见鹅既死涕泣不乐。即向鹅说偈言。

我忍诸苦恼  望使此鹅活
今我命未绝  鹅在我前死
我望护汝命  受是极辛苦
何意汝先死  我果报不成

珠师问比丘言。鹅今于汝竟是何亲。愁恼乃尔。比丘答言。不满我愿。所以不乐。珠师问言。欲作何愿。比丘以偈答言。

菩萨往昔时  舍身以贸鸽
我亦作是意  舍命欲代鹅
欲令此鹅命  久住常安乐
由汝杀鹅故  心愿不满足

尔时比丘。更具说已。珠师即开鹅腹而还得珠。既见珠已。便举声号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说偈言。

汝藏功德事  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痴故  烧然数百身
汝于佛标相  极为甚相称
我以愚痴故  不能善观察
为痴火所烧  愿当暂留住
少听我忏悔  犹如脚跌者
按地还得起  南无清净行
南无坚持戒  遭是极苦难
能持禁戒者  为鹅身受苦
不犯于禁戒  此事实难有

又大庄严论云。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时此群贼。惧诸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害。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言。今者何为尽欲杀害。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今者以草系诸比丘。彼畏伤故。终不能得四向驰告。贼即以草而系缚之。舍之而去。诸比丘等既被草缚。恐犯禁戒不得挽绝。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虻蝇蚤之所唼娆。从旦被缚至于日夕。转到日没晦冥大暗。夜行禽兽交横驰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语诸年少。说偈诫言。

若有智慧者  能坚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称意而获得
伊罗钵龙王  以其毁禁戒
损伤树叶故  命终堕龙中

是诸比丘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转动。恐伤草命。唯当护戒至死不犯。即说偈言。

我曾往昔来  造作众恶业
或得生人道  窃盗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  计算不能数
复受地狱苦  如是亦难计
假使此日光  曝我身命干
我要持佛戒  终不中毁犯
假使遇恶兽  爴裂我身手
终不敢毁犯  释师子禁戒
我宁持戒死  不愿犯戒生

诸比丘等。闻老比丘说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动不摇。譬如大树无风之时。枝叶不动。时彼国王遇出田猎。渐渐游行。至诸比丘所系之处。王遥见之心生疑惑。谓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知是比丘。王闻是已深生疑怪。往比丘所即说偈言。

青草用系手  犹如鹦鹉翅
又如祠天羊  不动亦不摇
虽知处危难  默住不伤草
如林为火焚  [犛-未+牙]牛为尾死

说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问曰。

身体极丁壮  无病似有力
以何因缘故  草系不动摇
汝等岂不知  身自有力耶
为咒所迷惑  为是苦行耶
为自厌患身  愿速说其意

于是比丘。即以偈答王曰。

守诸禁戒故  不敢挽顿绝
佛说诸草木  悉是鬼神村
我等不敢违  是以不能绝
如似咒场中  为蛇画境界
以神咒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画界  我等不敢越
得圣之桥津  诸利之首目
谁有智慧者  欲坏戒德瓶

尔时国王闻说偈已。心甚欢喜。即为比丘解草系缚。而说偈言。

善哉能坚持  释师子所说
宁舍己身命  护法不毁犯
我今亦归命  如是显大法
归依离热恼  牟尼解脱尊
坚持禁戒者  我今亦归命

忍辱篇第三(此别三缘)

述意缘 劝忍缘 忍益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忍之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形残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无嗔。且慈悲之道。救拔为先。菩萨之怀。愍恻为用。常应遍游地狱。代其受苦。广度众生。施心安乐。岂容微有触恼大生嗔恨。乃至角眼相看。恶声厉色。遂加杖木。结恨成怨。或父子兄弟。自相损害。朋友眷属。反更侵伤。恶逆甚于鸱鸮。含毒逾于蜂虿。所以历劫怨仇。生生不绝也。

劝忍缘第二

如成实论云。恶口骂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大人堪受。如华雨象。行者常观前人本末因缘。或于过去为我父母。养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报恩。何须起嗔。或为兄弟妻子眷属。或是圣人。昔为善友。凡情不识。何须加毁。

又摄论云。由观五义以除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问于我者恩。二观一切众生但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嗔。

又报恩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心。

又成实论云。行慈心者。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又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又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

又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

又经云。赞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经云。布施不望彼报。若得人惠毫发已上。皆当咒愿惭愧奉受。

又书云。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愿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经云。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又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知内外之教其本均同。虽形有黑白。然立行无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内外。如经云。佛为众生说法。断除无明暗惑。犹若良医随疾授药。是名内教又书云。天道无亲。唯仁是与。是名外教。又若出家之人。能观苦空无常无我。远离生死。志求出世。是为依内。若乖斯行翻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厌舍俗情。欣慕高志。专崇三宝。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义礼智。贞和爱敬。能行斯行翻同为内。若违斯旨还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随内教。便悟真理。心常会道。渐进胜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须自卑推德与他。如拭尘巾。揽垢向己。持净与人。故经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书云。君子让而得之为义。故常须进胜他人。恒须克责已躬也。

忍益缘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忍辱有十事。一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种姓。三破除憍慢。四恶来不报。五观无常想。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断除嗔恚。十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住于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火不能烧。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为非人所护。六得身相庄严。七闭诸恶道。八随其所乐生于梵天。九昼夜常安。十其身不离喜乐。

又私呵三昧经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三于求法时随顺和尚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又比丘避女人恶名经偈云。

虽闻多恶名  苦行者忍之
不应苦自言  亦不应起恼
闻声恐怖者  是则林中兽
是轻躁众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当堪耐  下中上恶声
执心坚住者  是则出家法
不由他人语  令汝成劫贼
亦不由他语  令汝得罗汉
如汝自知已  诸天亦复知

又五分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共结亲友。后时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议言。今此池水涸竭。亲友必受大苦。议已语龟言。此池水涸竭。汝无济理。可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汝着大水处。衔木之时慎不可语。即使衔之。经过聚落。诸小儿见皆言。雁衔龟去。雁衔龟去。龟即嗔言。何预汝事。即便失木堕地而死。尔时世尊。因此说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恶言  应毁反誉  应誉反毁
自受其殃  终无复乐

佛言。龟者调达是也。昔以嗔语致有死苦。今复嗔骂如来堕大地狱。

又法句喻经云。昔者罗云。未得道时。心性粗犷言少诚信。佛敕罗云。汝到贤提精舍中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罗云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日。惭愧自悔。昼夜不息。佛往见之。罗云欢喜趣前礼佛。佛告罗云曰。澡槃取水为吾洗足。罗云受教。为佛洗足讫已。佛语罗云。此水可用食饮以不。罗云白言。不可复用。此水本净。今以洗足受于尘垢。故不可用。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吾子国王之孙。舍世荣禄得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纵弃槃水。槃亦不堪盛食。曾受不净故。汝亦如是。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念精进。曾受恶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拨槃自跳数返。汝惜之不。罗云白佛。洗足之器虽惜不殷。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不摄身口。多所伤众。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贤圣不惜。亦如汝言。罗云闻之。惭愧怖悸。感激自励。克骨不忘。精进柔软。怀忍如地。即得阿罗汉道(略用)

又罗云忍辱经云。尔时罗云。向一不信婆罗门家乞食。吝惜不与。罗云被打头破血出。复撮沙钵中。罗云含忍心不加报。即持钵至河。洗头钵已自说云。

我自行分卫。无事横忓我。我痛斯须间。奈汝长苦何。犹利剑割臭尸。臭尸不知痛。非剑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饲彼痴溷猪。溷猪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训世凶愚凶愚不思。岂不然乎。还已白佛。佛言。是己之衰。命终当入无择地狱。狱鬼加痛毒无不至。经八万四千岁。其寿乃终更受蟒身。毒还自害。复受蝮形。常食沙土。万岁乃毕。以嗔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钵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毕为人。母怀之时当有重病。家中日耗。儿生钝顽都无手足。其亲惊怪。皆曰。何妖来为不祥。即取捐之着四衢路。来往愕然。竞以瓦石刀杖。击头陷脑。穷苦旬日乃死。死已魂灵即复更生。钝顽如前。经五百世重罪乃毕。后生为人常患头痛。所生之处不值佛世。常在三涂。

又新婆沙论云。曾闻过去此贤劫中有王。名羯利。时有仙人。号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时王除去男子。与内宫眷属游戏林间。经久疲眠。内宫诸女。为华果故游诸林间。遥见仙人于自所止端身静思。便驰趣之皆进其所。到已顶礼围绕而坐。仙人即为说欲之过。诸姊生厌。王寤不见诸女。便作是念。将无有人诱夺去耶。即拔剑处处求觅。乃见诸女在仙人边围绕而坐。生大嗔恚。是何大鬼诱我诸女。即前问言。汝是谁耶。答言。我是仙人。复问。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见我嗔故。便言修忍。我今试之。复问言。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如是次第责问。乃至汝得初静虑耶。答言。不得。王倍嗔忿语言。汝是未离欲人。云何恣情观我诸女。复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臂。试能忍不。尔时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剑斩之。如断藕根堕于地上。王复责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人。时王复令申余一臂。即复斩之。如前责问。仙人亦如前答。如是次斩两足。复截两耳。又割其鼻。一一问答。皆如前说。令仙人身七分堕地。作七疮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厌。假使断我一切身分。犹如芥子乃至微尘。我亦不生一念嗔忿。终无有二。复发是愿。如汝今日。我实无辜而断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疮孔。我未来世。得阿耨菩提时。以大悲心不待汝请。最初令汝修七种道。断七随眠。当知尔时忍辱仙人者。今释迦牟尼佛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寿憍陈那是。憍陈那见圣谛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忆念过去世事。憍陈那闻已。极怀耻愧合。掌恭敬。

精进篇第四(此别三缘)

述意缘 怠惰缘 策修缘。

述意缘第一

夫忍行之情犹昧。审的之旨未显。所以策惰。令心不懈。是故经曰。汝等比丘。当勤精进。十力慧日既已潜没。汝等当为无明所覆。又言。阐提之人尸卧终日。当言成道。无有是处。释论云。在家懈怠失于俗利。出家懒惰丧于法宝。是以斯那勇猛。诸佛称扬。迦葉精奇。如来述证。书云。夙兴夜寐。竭力致身。乃曰。忠臣方称孝子。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精进劬劳无时不可。岂得恣其愚怀纵情憍荡。致使善根种子不复开敷。道树枝条弥加枯萃。况复命属死。王名系幽府。奄归长夜顿罢资粮。冥曹拷问将何酬答。当于此时悔情何及。是故今者。劝诸行人。闻身余力预备资粮。常须检校三业。勿令违于六时。每于昼夜。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刻。一念一刹那。检校三业。几心行善。几心行恶。几心行孝。几心行逆。几心行厌离财色心。几心行贪着财色心。几心行人天善根业。几心行三涂不善业。几心厌离名闻着我心。几心贪求名闻着我心。几心欣修三乘出世心。几心轻慢三乘深乐世间心。如是善恶日夜相违。行者常须检校。勿令放逸堕于邪网。恒省三业。递相诫勖心口相训。心语口言。汝常说善莫说非法。口还语。心汝思正法莫思非法。心复语身。汝勤精进莫行懈怠。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足得高升。何劳他控。横起怨憎。故经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定生善道。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定生恶趣。又如快马顾影驰走。不同驽畜加诸杖捶。若不自诫。要假他呵。反憎触恼。益罪尤深也。

懈惰缘第二

如菩萨本行经云。佛告阿难。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是时帝释便说偈言。

欲求最胜道  不惜其躯命
弃身如粪土  解了无吾我
虽用财宝施  此事不为难
勇猛如是者  精进得佛疾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有人懈惰种不善行。于事有损。若能不懈惰。此最精妙。所以然者。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成佛。是故当念精进。勿有懈怠。又譬喻经云。迦葉佛时。有兄弟二人。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兄从释迦出家。得阿罗汉果。衣常不充食常不饱。弟生象中。为象多力能却怨敌。国王所爱。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随其所须。时兄比丘。值世大俭。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劣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弟。便往诣象。手捉象耳而语之言。我昔与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语。即识宿命已前因缘。愁忧不食。象子怖惧。便往白王。王问象子。先无人犯此象不。象子答曰。无他异人。唯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王即遗人觅得沙门。问言至象边何所道耶。沙门答曰。我语象云。我与汝俱有罪耳。沙门白王具说如上。王意便悟。即放沙门。

又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云。佛告诸比丘。马有弊恶八态。何等为八。一态者。解羁缰时便掣车欲走。二态者。车驾跳踉欲啮其人。三态者。便举前两脚掣车而走。四态者。便蹋车軨。五态者。便人立持轭摩身抄车却行。六态者。便傍行邪走。七态者。便掣车驰走。得值浊泥止住不行。八态者。悬兜餧之熟视不食。其主牵去欲驾之时。遽含噏噬。欲食不得。佛言。人亦有弊恶八态。何等为八。一态者。闻说佛经便走不欲乐听。如马解羁缰掣车。走时。二态者。闻说经意不解不知语所趣向。便嗔跳踉不欲乐闻。如马驾车跳踉欲啮人时。三态者。闻说经便逆不受。如马举前两脚掣车走时。四态者。闻说经便骂。如马蹋车軨时。五态者。闻说经便起去。如马人立持轭摩身抄车却行时。六态者。闻说经不肯听。伭头邪视耳语。如马傍行邪走时。七态者。闻说经便欲穷难。问之不能相应答。便死抵妄语。如马得浊泥便止不复行。八态者。闻说经不肯听。反念淫劮多求不欲听受。死入恶道时。乃遽欲学问行道。亦不能复得行道。如马悬兜餧之熟视不肯食。其主牵去欲驾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说马有八态恶。人亦有八恶态如是。比丘闻经欢喜作礼而去。

策修缘第三

如譬喻经云。罗阅只国沙门。坐自誓曰。我不得道终不起。欲睡眠。作锥长八寸刺两髀。痛不得眠。一年得道。又薄俱罗经云。薄俱罗称言。我从出家以来。八十年中。未曾偃卧胁一着床背有所倚。

又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又智度论云。身精进为少。心精进为大。外精进为少。内精进为大。复次佛说。意业力大故。如仙人嗔时。能令大国磨灭。复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报一劫在阿鼻地狱。受意业力。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亦在十方佛国。寿命无量。以是故。身口精进为少。意精进为大。如是诸经广叹精进。一心正念速得道果。未必要须多闻。又毗婆沙论云。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马。一乘钝马。虽乘钝马。以前发故先有所至。信解脱人。勤行精进先至涅槃。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经云。复有四种精进。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勤于多闻。二勤于总持。三勤于乐说。四勤于正行。

又六度集经云。佛告弟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时众中有两比丘。一名精进辩。二名德乐止。共听法。精进辩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辩谓德乐止言。当勤精进。如何睡眠。时德乐止闻其教招。便即经行。复住睡眠不能自定。诣泉侧坐。欲思惟定。复生睡眠。时辩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飞趣其眼。如欲蜇之。时止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复睡。时蜂飞入腋下蜇其胸腹。止惊心悸不敢复睡。时泉水中有杂色华种种鲜洁。时蜜蜂王飞住华上。食甘露味。时止端坐视之。畏来不敢复睡。蜂王食味不出华中。须臾之顷。蜂王睡眠堕污泥中。身体沐浴已。复还飞住其华上。时止便向蜂说偈言。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隐
不当复持归  遍及其妻子
如何堕泥中  自污其身体
如是为黠慧  毁其甘露味
又如此华者  不宜久住中
日没花还合  求出则不能
当须日光明  尔乃复得出
长夜之疲冥  如是甚勤苦

时蜂王。向止说偈报言。

佛者譬甘露  听闻无厌足
不当有懈怠  无益于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堕污泥
爱欲所缠里  无智为甚迷
日出众花开  譬佛之色身
日入华还合  世尊般涅槃
值见如来世  当勤精进受
除去睡阴盖  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缘
其现有著者  当知为善权
善权之所度  有益不唐举
而现此变化  亦以一切故

时德乐止。闻其所说。即得不起法忍。逮得陀罗尼。佛告阿难。尔时精进辩者。今我身是。德乐止者。弥勒是也。我于尔时俱与弥勒共听法故。弥勒睡眠独无所得。我不行善权而救度者。弥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脱。

又法句喻经云。昔者外国有清信士。供养三宝初无厌极。时有沙门。与共亲友逮得神通。生死已尽。时清信士。得困疾痛医药加治。不能得差。时妇在边。悲哀辛苦。共为夫妇独受斯痛。卿设无常我何所依。儿女孤单何所恃怙。夫闻悲恋应时即死。魂神还在妇鼻中化作一虫。妇甚啼哭不能自止。时道人往与妇相见。知婿命过鼻中作虫。故欲谏喻令捐愁忧。妇见道人来增益悲哀。奈何和尚。夫婿已死。时妇洟涕鼻虫便堕地。妇即惭愧。欲以脚蹈。道人告曰。止止莫杀。是卿夫婿化作此虫。妇白道人。我夫奉经持戒精进难及。何缘寿终堕此虫中。道人答曰。因卿恩爱悲哀呼嗟。起恩爱心。因是寿终即堕虫中。道人为虫说经。应生天上在诸佛前。但坐恩爱堕此虫中。亦可惭愧。虫闻其言。心开意解更自克责。即时寿终。便得上生。是以省己为人。不得懈怠自损来报。

禅定篇第五(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

夫神通胜业。非定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故经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缘。是三昧相。书亦有言。当使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不充屈于富贵。不陨获于贫贱。栖神冥漠之内。遗形尘埃之表。故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意片时。即名烦恼罗刹。所以昙光释子。降猛虎于膝前。螺髻仙人。宿巢禽于顶上。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又能观察此身。从头至足。三十六物。八万户虫。不净无常苦空非我。但众生心性。譬若狝猴。戏跳攀缘欢娱奔逸。不能冥目束体端心勤意。刚强难化[怡-台+龍]戾不调。习近五尘流转三界。黏外道之黐。贯天魔之杖。于是永沦苦海。长坠崄狱。皆由放散情虑扰乱心神。似风里之灯。譬波中之月。摇漾轻动。浮游泛滥。影既不现。照岂得明。所以众恶赖此而兴。福善由斯并废。良由不修断惑常起贪嗔。未服无知偏多乐受。遂令障定之惑重沓诤来。妨静之缘交加竞集。五盖覆心禅门已闭。六尘在念乱想常驰。类狂象之无钩。似戏猿之得树。故须念念策心。新新集起。岂前念皆恶。遂克苦而静尘。后念起善。便纵意而扬恶。所以论美四时。经叹一虑。然后方能正想革绝凡怀。若违此理。圣亦不可。今万境森罗不能自触。要须因倚诸根。内想感发。何以知然。今有心感于内。事发于外。或缘于外起染于内心。故知内外相资。表里递用。君臣心识。不可备舍。故经云。心王若正。则六臣不邪。识意昏沉。则其主不明。今悔六臣。当各惭愧。制驭六根。不令驰散也。

定相缘第二

如法句经心意品说云。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又大宝积经云。菩萨修定。复有十法。不与二乘共。何等为十。一修定无有吾我。具足如来诸禅定故。二修定不味不着。舍离染心。不求己乐。三修定具诸通业。为知众生诸心行故。四修定为知众心。度脱一切诸众生故。五修定行于大悲。断诸众生烦恼结故。六修定诸禅三昧。善知入出过于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灭。胜于二乘诸禅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过诸世间到彼岸故。十修定能与正法。绍隆三宝使不断绝故。如是定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又佛言。若有菩萨。乐于头陀乞食。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摧我慢幢。二不求亲爱。三不为名闻。四住在圣种。五不谄不诳。不现异相。又不骜慢。六不自高举。七不毁他人。八断除爱恚。九若入人家。不为饮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说法。为人信受。

又智度论云。三昧有二种。一佛三昧。二菩萨三昧。是诸菩萨。但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于佛三昧中得自在。又诸佛要集经中说云。尔时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大千世界。犹亦不觉。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从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而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人从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言。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菩提意。是女因弃诸盖菩萨。初发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弃诸盖菩萨。于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述曰。且略引一二经文。叹修定法。自外具明坐禅。大小乘观法仪式。备存十卷观门内。学者别寻。非此明了。

智慧篇第六(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

夫二种庄严。慧名最胜。三品次第。智曰无愚。故经言。五度无智似若愚盲。所以波若胜出世间。破除诸有。释论又言。佛是众生母。波若能生佛。是则智为一切众生之祖母。故外书云。睿哲钦明。乃称放勋之德。仁义礼智。方曰宣尼之道。当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无宜弗习。能排巨暗。譬满月之照三途。巧遣众毒。似摩柢之除万恶。岂可任其恒没守此长迷。取相交缠。我心萦结。常多有爱。恒富无明。未达因缘。不修对治。所以郁郁慢山殆高嵩华。滔滔爱水遂广沧溟。或横执断常。偏论即离。神黄神白。我见我知。一脚恒翅。五边长炙。食草学牛。啖粪如犬。或盛谈下谛。宁识中道之宗或封执四违。岂悟大乘之旨。或谓冥初生觉。其外不知。世间定常唯此为贵。或复言非。有想是证涅槃。计自在天能成世界。愚戆昏瞢。庸昧顽疏。看指求月。守株求兔。薰莸未辩。宁分菽麦。虽知欢笑。将[學-子+禺][學-子+禺]而不殊。徒识语言。与狌狌而不异。良由不识空理常处无明。凡是倒心。皆名邪见。五住烦恼未减一毫。百八使缠森然尚在。是故大士。为求八字。不惜躯命。恐在缘中逢苦即退。故自克心。以牢其志也。

求法缘第二

如华严经云。菩萨为求法故。能施法者。作是言。若能投身七刃火坑。当与汝法。菩萨闻此欢喜无量。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尚不惜身命。于阿鼻地狱诸恶趣中。受无量苦。况入人间微小火坑。而得闻法。

又集一切功德三昧经云。释迦过去久远。作五通仙人。名曰最胜。又依智度论云。释迦文佛。本为菩萨时。名曰乐法。时世无佛。不闻善语。四方求法。精进不懈。了不能得。尔时魔变作婆罗门。而语之言。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乐法即时自念。我世世丧身无数。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暴之。令干欲书其偈。魔便灭身。是时佛知其至心。即从下方踊出为说深法。即得无生法忍。

又涅槃经云。菩萨为法因缘[剜-夗+死]身为灯。叠缠皮肉。酥油灌之烧以为炷。菩萨尔时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于地狱苦。百千万分犹未及一。汝于无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恼都无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轻苦。云何而能于地狱中救苦众生。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身不觉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尔时应自深知。我定当得阿耨菩提。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为法因缘。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于众生。以钉钉身。投岩赴火。菩萨尔时虽受如是无量众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当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当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经云。菩萨为于一字一句之义。能以十方世界珍宝。奉施法王。一偈因缘舍于身命。虽于无量恒河沙等劫修行布施。不如一闻菩提之事心生欢喜。于正法所乐闻乐说。常为诸佛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间所有经典书论。悉能通达。

又大方便报恩经云。菩萨常勤求善知识。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三界烦恼。皆悉萎悴。菩萨至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设践热铁猛火之地。不以为患。菩萨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况十二部经。为一偈故。尚不惜命。况余财物闻法利益故。身得安乐。深生信心。直心正见。见说法者如见父母。心无憍慢。为众生故。至心听法不为利养。为众生故。不为自利。为正法故。不畏王难饥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

又华严经云。菩萨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宝无贵惜者。于此物中不生难想。若得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世界满中珍宝。得闻一偈。胜得转轮圣王释提桓因梵天王位处。菩萨作是念言。我受一句法故。设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上从梵天而自投下。何况小火。我尚尽受一切诸地狱苦。犹应求法。何况人中诸小苦恼。为求法故发如是心。如所闻法心常喜乐。悉能正观。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不成就六法。则不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何等为六。一不乐闻法。二虽闻法不摄耳听。三不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护。六不成就顺忍。反此六种。则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又未曾有经云。昔毗摩国徙陀山。有一野干。为师子所逐。堕一丘野井。已经三日开心分死。自说偈言。

一切皆无常  恨不贻师子
奈何死厄身  贪命无功死
无功已可恨  复污人中水
忏悔十方佛  愿垂照我心
前代诸恶业  现偿皆令尽
从是值明师  修行尽作佛

帝释闻之。与八万诸天。到其井侧曰。不闻圣教久处幽冥。向说非凡。愿更宣法。野干答曰。天帝无训。不识时宜。法师在下自处其上。初不。修敬而问法要。帝释于是以天衣接取。叩头忏悔。忆念我昔曾见世人。先敷高座后请法师。诸天即各脱宝衣。积为高座。野干升座曰。有二大因缘。一者说法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报无量故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德应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宜。有人贪生。有人乐死。有愚痴人。不知死后更生。违远佛法。不值明师。贪生畏死死堕地狱。有智慧人。奉事三宝。遭遇明师。改恶修善。如斯之入恶生乐死。死生天上。天帝曰。如尊所诲。全命无功。志愿闻施食施法。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者。济一世之厄。增益生死。说法教化者。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得三乘果。免三恶道。受人天乐。是故佛说。以法布施功德无量。天帝曰。师今此形。为是业报。为是应化。答曰。是罪非应。天帝曰。我谓是圣。方闻罪报。未知其故。愿闻因缘。答曰。昔生波罗柰国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刹利之种。幼怀聪朗。特好学习。至年十二逐师于山。不失时节经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靡所不达。皆由和尚之恩。其功难报。由先学慧自识宿命。由受王位。奢淫着乐。报尽命终。生地狱畜生(自下云云略而不述)时帝释与八万诸天。从受十善。今还天宫。和尚何时舍此罪报得生天上。野干曰。克后七日。当舍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欲生。彼天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七日命尽生兜率王宫。后识宿命。行十善道。又贤愚经云。佛在波罗柰国。于林泽中。为诸天人四辈之类。显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雁群闻佛音声。深心爱乐。回翔欲下。猎师张罗。雁堕其中为猎师所杀。生忉利天。处父母膝上。若八岁儿。端严无比光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识宿命爱法果报。即共持华下阎浮提。至世尊所。礼足白言。我蒙法音。生在妙天。愿重开示。佛说四谛。得须陀洹果。即还天上(此略出叹法功德。若广明求法方轨。具在上第二卷敬法中也)

颂曰。

川路舟航  彼岸津济  欲超生死
先资福慧  镜彻三轮  珠清六蔽
在驭成勒  为金则砺  抗迹流水
齐鏕草系  五忍必阶  四勤无替
心波洞洁  情尘卷翳  业途既坦
道场斯诣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