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经要集卷第三
诸经要集卷第三
摄念部第三(此有四缘)
述意缘 引证缘 兴福缘 感报缘 旋塔缘 入寺缘 修故缘。
述意缘第一
敬惟如来应现。妙色显于三千。正觉韬光。遗形传于八万。是以塔踊灵山。影留石窟。刻檀画叠之仪。铸金镂玉之状。全身碎身之迹。聚塔散塔之奇。而光曜重昏。福资含识。致使英声遐美。邪徒结信。肇启育王之始。终传大唐之初。自历代繁兴。神化非一。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
引证缘第二
如观佛三昧经云。佛留影石室。在那干呵罗国毒龙池侧。佛坐龙石室窟中。为龙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石内映现于外。远望则见。近望不现。诸天百千供养佛影。亦现说法(迄今不灭传至弥勒)
又大集经云。忉利天城东。照明园中。有佛发塔。城南粗涩园中有佛衣塔。城西欢喜园中有佛钵塔。城北驾御园中有佛牙塔。
又智度论云。天帝释取菩萨发及衣。于天上城东门外。立佛发塔衣塔。
又育王传云。王得信心问道人曰。我从来杀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养众僧。救诸徒囚。赈济贫乏(故譬喻经云王宫内常以四事供养二万沙门尽心敬礼不可具述)王曰。何处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今诸塔处是也。时王欲建舍利塔。将四部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还。复修治此塔与先无异。如是更取七佛塔中舍利。至众摩村中。时诸龙王将王入龙宫中。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分与之。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敕诸鬼神。言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塔。时有国名著叉尸罗。有三十六亿家。彼国人语鬼神言。可三十六箧舍利与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国中人少者令分与彼。令满家数而立为塔。时巴连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佛塔。遍满此阎浮提。意愿如是。时彼上座自言。善哉大王。克后十五日日正食时。令此阎浮提一时起诸佛塔。如是依数。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人民兴庆无量。共号曰阿育王塔。
又大阿育王经云。八国共分舍利。阿阇世王分数得八万四千。又别得佛口髭还国。道中逢难头和龙王。从其求舍利分。阿阇世王不与。便语言我是龙王力能坏汝国土。阿阇世怖畏。即以佛髭与之。龙还于须弥山下高八万四千里。于下起水精塔。阿阇世王得还国。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岁灯火。于五恒河沙水中。起塔葬埋之。后阿育得其国土。王娶夫人。身长八尺发亦周等。众相具足。王令相师观之。师言。当为王生金色之子。王即拜为第二夫人。后遂有身足满十月。王有缘事宜出外行。太后妒嫉。便作方便共欲除之。募觅猪母即应产者。语第二夫人言。卿是年少甫尔始产。不可露面视天。以被覆面。即生金子光照宫中。盗持而去杀之。即以猪子着其边。便骂言。汝云。当为王生金色之子。何故生猪。便取轮头拍囚内后园中令服菜。王还闻之不悦。久久之后王出行园。见之忆念迎取归宫。第二夫人渐得亲近。具说情状。王闻惊怪。即杀八万四千夫人。阿育王后于城外。造立地狱治诸罪人。耶舍知王杀诸夫人应堕地狱。即遣消散比丘化王。令发信悟。问比丘言。杀八万四千夫人。罪可得赎不。道人言。各为之起一塔。塔下着一舍利。当得脱罪耳。王即寻觅阿阇世王舍利。有国相父年百二十。将五百人取本舍利。王得大喜。即分与鬼神。各还所部。令一日一时同载八万四千刹。诸鬼神言。多隔山部不得相知。王言。汝曹但还。治槃护刹安铃。我当使阿修轮以手摸日。四天下亦同时辰。
又阿难经云。塔成造千二百。织成幡及杂花。未得悬幡。王恐身崩。塔成已六日。王请僧王园供养。时有优波崛多罗汉。将一万八千阿罗汉。受王请。尊者崛多。颜貌端正身体柔软。而王体丑陋肌肤粗涩。尊者即说偈言。
我行布施时 净心好财物
不如王行施 以沙施于佛
王告大臣。我以沙施佛获报如是。云何而不修敬于世尊。王后寻佛弟子迦葉阿难等所有佛在世时弟子塔庙。躬到塔所。具展哀情责心修敬。各兴种种供养。更立大塔。各舍十万两珍宝供养是塔。次至薄拘罗塔应当供养。王问。彼有何功德。崛多尊者答曰。彼无病第一。乃不为人说一句法。寂默无言。王曰。以一钱供养。诸臣白王言。功德既等。何故于此供养一钱。王告之曰。听吾所说偈。
虽除无明痴 智慧能鉴察
虽有薄拘罗 于世何所益
时彼一钱还来至王所。时大臣辈见是希有事。异口同音赞彼。呜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须一钱。王及大臣供养菩提树不绝。夫人名曰低舍罗絺多作念。王极爱念于我。念王今舍我珍宝至菩提树间。我方便杀树令死王不得往。可得与我相娱。夫人即遣人以热乳浇之。树枯叶落。王闻是语闷迷躄地。夫人见王忧愁不乐。当悦王心。白王曰若无彼树我命亦无。如来于彼树得道。彼树既无何用活耶。复以冷乳灌之。彼树更生。王闻欢喜诣于树下。目不暂舍。以千瓮香汤溉灌菩提树。倍复严好增长茂盛。后王洁净身心。手执香炉在于殿上。四方作礼心念口言。如来贤圣弟子在诸方者。怜愍我故受我供养。如是语时。有三十万比丘悉来集。彼大众中十万是阿罗汉。二十万是学人。及凡夫宫人太子群臣。共王所作功德无量。不可述尽。
又杂阿含经云。阿育王问比丘言。谁于佛法中能行大施。诸比丘言。给孤独长者最行大施。王问。彼施几许。比丘答曰。以舍亿千金。王闻已。彼长者尚舍亿千金。我今为王。何缘复以亿千金施。当以亿百千金施。乃至用私藏尽。将此阎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总施与圣僧。后用四十亿金。还复赎取。如是计挍。总用九十六亿千金。乃至王得重病自知命尽。常愿以亿百千金作功德。今愿不满便就后世。唯减四亿未满。王即办诸珍宝。送与鸡头摩寺。乃至以半阿摩勒果。送与僧礼拜僧足。问讯大圣众等。我领此阎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顿尽不得自在唯此半果哀愍纳受。令我得福。上座耶舍令研磨着石榴羹中行之。一切皆得周遍。王复问傍臣曰。谁是阎浮提王。诸臣启王言。大王是也。时王从卧起而坐。顾望四方合掌作礼。念诸佛功德心念口言。我今复以此阎浮提施与三宝。时王书纸上而封缄之。以齿印印之。作如是事毕即便无常。尔时太子及诸人民。兴种种供养葬送。如王之法而阇维之。
又法益经云。今是大地属于三宝。云何而立太子为王。诸臣闻已。载出四亿金。送与寺中将赎其地。
又善见论云。阿育王以金钱九十六亿。起八万四千宝塔。复大种种布施。
兴造缘第三
述曰。上来所引经论。兴置所由。其已知乎。然未识塔义是何。复有几种。所为之人复通凡不。答曰。梵汉不同。翻译前后。致有多名。文有讹正。所云塔者。或云塔婆。此云方坟。或云支提。翻为灭恶生善处。或云斗薮波。此云护赞。如人赞叹拥护叹者。西梵正音。名为窣堵波。此云庙。庙者貌也。即是灵庙也。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若是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余者不合。若立支提。有其四种。一生处。二得道处。三转法轮处。四涅槃处。诸佛生处及得道处。此二定有支提。生必生阿输柯树下。此云无忧树。此是夫人生太子之处。即号此树为生处支提。如来得道。在于菩提树下。即呼此树下为得道支提。如来转法轮。及涅槃处。此二无定。初转法轮为五比丘。在于鹿苑。纵广各二十五寻。一寻八尺。古人身大故。一寻八尺。合二十丈。今天竺人。处处多立转法轮。取一好处而依此量。竖三柱安三轮。表佛昔日三转法轮相。即名此处。为转法轮支提。如来入涅槃处。安置舍利。即名此处为涅槃支提。现今立寺名涅槃寺。此则为定。若据舍利处处起塔。则为不定。此四立名窣堵波。
又毗婆沙论云。若人起大塔如来生处。转法轮处。若人取小石为塔。其福等前大塔。所为尊故。若为如来大梵起大塔。或起小塔。以所为同故其福无异。
又阿含经云。有四种人应起塔。一如来。二辟支佛。三声闻。四轮王。
又十二因缘经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来。二菩萨。三缘觉。四罗汉。五那含。六斯陀含。七须陀洹。八轮王。若轮王已下起塔。安一露槃。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初果二露槃。乃至如来安八露槃。八槃已上并是佛塔。
又僧祇律云。初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地。将作塔处不得在南。不得在西。应在东应在北。不侵佛地。僧地应在西作。南作僧房。佛塔高显。处作。不得塔院内浣染晒衣唾地。得为佛塔四面作龛。作师子鸟兽种种彩画。内悬幡盖得为佛塔四面造种种园林花果。是中出花应供养塔。若树檀越自种。檀越言。是中花供养佛。果与僧食。佛言。应从檀越语。若花多者。得与花鬘家。语言尔许花作鬘与我。余者与尔许直。若得直得用。然灯买香以供养佛。兼得治塔若。直多者。得置佛无尽物中。若人言佛无贪怒痴。但自庄严。因是花果而受乐者。得罪报重。
佛言。亦得作支提。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支提。如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佛泥洹处。得作菩萨像。辟支佛像。佛脚迹处。此诸支提得安佛华盖供养。若供养中。上者供养佛塔。下者供养支提。若卒风雨来应收供养。具随近安之。不得言我是上座。我是阿练若乞食大德等。得越毗尼罪。若塔僧物贼来急时不得藏举。佛物应庄严佛像。僧座具应敷。安置种种饮食。令贼见相。若起慈心贼问。比丘莫畏出来。年少应看。若贼卒至不得藏物者。应言一切行无常。作是语已舍去。是名难法。
感报缘第四
如小未曾有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一人。尽四天下满中草木。皆悉为人。得四道果及辟支佛。尽寿四事供养所须具足。至灭度后一一起塔。香华幢幡宝盖供养。复造帝释大庄严殿用八万四千宝柱。八万四千宝。窗八万四千天井宝窗。八万四千楼橹馆阁。四出围绕众宝挍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上百千亿大庄严殿。用施四方僧。其福虽多。然不如有人于佛般涅槃后以如芥子舍利起塔。大如庵摩勒果。其刹如针。上施槃盖如酸枣叶。若佛形像如[麩-夫+廣]麦大。胜前功德满足百倍。不及一千倍万倍。百千万倍所不能及。不可称量。阿难当知。如来无量功德。戒分。定分。智慧分。解脱分。知见解脱分。无量功德有大神通变化。及六波罗蜜。如是等无量功德。又无上依经云。阿难向佛合掌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入王舍乞食。见一大重阁庄严新成内外宛密。若有清信人布施四方僧。并见四事。若如来灭后取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立塔中。起塔如阿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槃如枣叶大。造佛如麦子大。此二功德何者为胜。佛告阿难。如满四天下四果圣人及辟支佛。如甘蔗林竹荻麻田等。若有一人尽寿供养。四事具足。及入涅槃后悉起大塔。供养然灯烧香衣服幢幡等。阿难。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多不。阿难言。甚多世尊。阿难且置。又如帝释天宫住处。有大飞阁名常胜殿。种种宝庄各八万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胜宝殿。百千拘胝。施与四方众僧。若复有人。如来般涅槃后。取舍利如芥子。造塔如阿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槃如枣叶大。造佛形像如麦子大。此功德胜前所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阿僧祇数分。所不及一。及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如来无量功德故。纵碎娑婆世界末为微尘。以此次第悉是四沙门果。及辟支佛。若有清信男女。尽形供养。及以灭后起塔供养。亦不如取舍利如芥子大。乃至造像如麦子大。此功德胜前所说。百分千万亿分不及一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是阿难。一切如来。昔在因地知众生界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污浊。然不入众生清净界中。能为一切众生说深妙法。除烦恼障。应生下劣心。以大量故于诸众生生尊重心。起大师敬。起般若。起阇那。起大悲。依此立法。菩萨得入阿鞞跋致位(此云不退)依如实知证大方便。得阿耨菩提。
又涅槃经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花。则生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造像塔如拇指。当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即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也。
旋绕缘第五
如菩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时。佛与阿难入舍卫城。而行乞食。时彼城中有一婆罗门。从外而来。见佛出城光相巍巍。时婆罗门。欢喜踊跃。绕佛一匝作礼而去。佛便微笑。告阿难言。此婆罗门见佛欢喜。以清净心绕佛一匝。以此功德从是以后。二十五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快乐无极。竟二十五劫得辟支佛。名持儭那只梨。以是因缘。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处得福无量也。
又提谓经云。长者提谓白佛言。散花烧香然灯礼拜。是为供养。旋塔得何等福。佛言。旋塔有五福德。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声音好。三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何因缘得端正好色。由见佛像欢喜故。何缘得声音好。由旋塔说经故。何缘得生天下。由当旋塔时意不犯戒故。何缘得生王侯家。由头面礼佛足故。何缘得泥洹道。由有余福故。佛言。旋塔有三法。一足举时当念足举。二足下时当念足下。三不得左右顾视唾寺中地。右绕者。经律之中制令右绕。若左绕行为神所呵。乃至左绕麦[卄/積]。为俗所责其徒众矣。今时行事者。顺于天时面西北转。右肩袒膊向佛而恭也。或绕百匝十匝七匝。各有所表。且论常行三匝者。表供养三尊。止三毒。净三业。灭三恶道。得值三宝故。华严经偈云。
如欲旋塔 当愿众生 施行福祐
究畅道意 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得一向意 不绝四喜
又贤者五戒经云。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僧。亦念灭三毒。一贪二嗔三痴。
又三千威仪云。绕塔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蹈虫。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唾塔前地上。五不得中住与人语。
又大集经云。佛告梵天王等。我诸声闻现在未来。三业相应。及与三种菩提相应。有学无学具足持戒。多闻善行度诸众生。于三有海及诸施主。为我声闻而造塔寺。亦复供给一切所须。及彼眷属。付嘱汝等。勿令恶王非法恼乱。尔时梵释天王龙王夜叉等。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来塔寺。及阿兰若处。及未来世若在家出家人。为于世尊声闻弟子。造塔寺处。我等悉共守护。令离一切诸难怖畏。亦如有给施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切所须。如是施主。我等亦当护持养育。
故七佛经云。护僧伽蓝神。斯有十八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叹妙。五名叹美。六名摩妙。七名香音。八名师子。九名妙叹。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视。寺既有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惰怠。恐招现报也。
入寺缘第六
述曰。依如西域。凡有士女既到伽蓝。至寺门外庆以所遇。先整衣服总设一礼。入寺门已复设一拜。然后安庠直进。不得左右顾盻。故涅槃经云。往僧坊者有其七法。一者生信。二者礼拜。三者听法。四者至心。五者思义。六者如说行。七者回向大乘。利安多人住是七善。最胜最上不可譬喻。
又郁伽长者经。佛言。长者。居家菩萨入佛寺精舍。当住门外立心作礼。然后当入精舍。自念言。我何时当得如是居寺出尘垢之处。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应作是念。此是善人住处。行慈悲喜舍住处。是故须礼。若见诸比丘威仪具足。见已恭肃敬心礼拜。亲近问讯。又自爱经云。时有国王诣佛所。遥见精舍下车却盖。解剑脱履拱手直进。
又僧祇律云。若行平视。回时合身。总回行时。先下脚跟后下脚指。又智度论云。先入来去安详一心。举足下足观地而行。为避乱心为护众生故。是名不退菩萨相。又西国寺图云。行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礼拜既已。方至僧房房外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设三拜。僧多一拜。若见非法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嫌责自失善利。非入寺之宜。故涅槃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入寺。舍刀杖者。去嗔恚三宝心也。舍杂物者。去从三宝乞求心也。且除两过乃可入寺。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复缘碍左绕。恒想佛在右。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礼拜。三宝者。常念体唯是一。何者觉法满足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知一切凡圣体同无二也。若入寺时低头看地。不得高视。见地有虫忽误伤杀。当歌呗赞叹。不唾僧地。若见草木不净即须除却。又四分律云。入僧寺已应先礼佛塔。次礼声闻塔。后礼第一上座。乃至第四上座。又五分律云。若入僧多但别礼师。余人总礼而去。又四分律云。得礼出家五众亡人塔。及如来塔。又五百问事云。弟子得礼师冢。以报恩故。又增一阿含经云。塔中不应礼余人。又十诵律云。佛塔声闻塔前。自他不得礼。又五百问事云。佛塔前礼余人得罪。又三千威仪经云。不得座上作礼。今时数有诸寺及以俗家。见有道俗向床上礼佛。此大憍慢。譬如欲拜大王岂得在床拜耶。人王尚自不许。何况法王得相比耶。
毗尼母论云。不得着革屣富罗入塔(此是靴履总名)五百问事云。若是净洁靴履鞋靺等。得着礼拜。僧祇律云。若受人礼拜。不得如哑羊不语。当相问讯少病少恼安乐不。道路不疲苦不。述曰。若有士人。或难因缘。须至寺宿。不得卧僧床席。必无私有。借卧如法。然不得共僧同其床卧。故宝梁经云。共僧同床半身枯死。堕地狱受其大苦。僧未眠时不得在先眠。不得调戏言笑说非法语。失于威仪惊动众心。若有便利[口*弟]唾。为求法宿。不得出外者无犯。眠时右胁着床。以脚相垒。心系明相。念当早起。表出家因也。是故经云。仰卧者是修罗卧。伏地卧者是饿鬼卧。左胁卧者是贪欲人卧。右胁卧者是出家人卧。众僧未起在前早起。严仪容服至僧房前。故沙弥威仪经云。若入师房应三弹指。又三千威仪经云。若入师房当具五法。一于外弹指。二当脱帽。三作礼。四正住教坐乃坐。五不忘持经。又僧祇律云。弟子应晨起先右脚入师房已。头面礼足问安眠不。故善见论云。弟子参师当避六处。一不得当前。二不得当后。三不得太远。四不得太逼。五不得处高。六不得上风立。当不近不远侧相而立。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也。又是行时威仪进止。皆不得离师。故善见论云。弟子从师行。不得以足蹈师影。述曰。若女人入寺法用同前。但不得在男子上座。形相语笑脂粉涂面。画眉假饰非法调戏。共相排荡持手掁人。必须摄心整容随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养。忏悔自责。生女人中常成隔碍。于此妙法修奉无因。不得自专由他而办。一何苦哉。深生悲悼。若见沙弥礼如大僧。勿以小位而不加敬。此于大僧为小。在俗为尊。如此等法竭力而行。法用既多。具在法苑珠林百卷之内士女篇述。
述曰。若男女所修事讫。须欲出寺。佛塔前设礼三拜。还须右绕三匝合掌呗赞。然后却行出寺门外。复设一礼。若见僧时。徒众若小各礼三拜。僧若多时总辞三拜。故善见论云。礼佛时应绕三匝三拜。四方作礼。合十指掌叉手于顶。却行而出。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回前而去(表慕恋三宝重叠报恩也)凡是入寺之行。为作出世之缘。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轨。故惟秽俗之鄙质。入伽蓝之净刹。所有施为恐乖法式也。若也还家微舍自赎。表僧有法施俗有财惠。举动合宜内外俱益。
修故缘第七
依像法决疑经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斯言验矣。或有村坊塔寺坟故。伽蓝堂殿朽坏。舍屋崩摧。席扇蓬户靡隔烟尘。瓮牖茅茨无掩霜露。是以门墙凋毁。粪秽盈阶。路绝人踪。僧徒漂寄不修不饰。日就衰羸。造罪造愆无时暂舍。夜暗灯烛本自无闻。昼日幡花元来非见。堂绝梵呗。炉但灰尘。遂使恶鬼效灵善神舍卫。伽蓝无固。直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亦由白衣无敬。此而不忧。更欲何求。又宝梁契经云。有一贤者。面上有国王文。相师见已嫁女与之。后时贤者入僧寺中杖倚伽蓝。生憍慢故失国王文。堕大地狱。
又萨遮经云。或嫌塔寺及诸形像。坊碍送置余处者。如是恶人摄在恶逆众生分中。上品治之。
又十轮经云若破寺杀害比丘。其人寿终。支节皆疼多日不语。死堕阿鼻地狱。具受诸苦。又三千威仪经云。扫塔上有五事。一不得着履上。二不得背佛扫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弃。四不得取下佛像上故华。五当日一过澡手。自持净巾拂拭佛像。复有五事。一当先洒地。二当使调。三当待燥。四不得逆扫。五不得逆风扫。复有五事。一不得去善土。二当自手拾草。三当取中土转着下处。四不得令四角扫处有迹。五扫塔前六步便净(此据事务故限约六步若事闲务多扫弥善也)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净心供养众僧。扫如来塔。命终生意乐天。身无骨肉亦无污垢。香气能熏一百由旬。其身净洁犹如明镜。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识于福田。见有佛塔风雨所坏。若僧房舍。以福德心涂饰治补。复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终生白身天。其身鲜白入珊瑚林。与诸天女五欲自娱。业尽还退。若生人中其身鲜白。
又杂宝藏经云。若扫僧房一阎浮提地。不如扫佛塔一手掌(成论亦同)
又撰集百缘经云。扫地得五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调伏心。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
又无垢清净女问经云。扫地得五功德。一自心清净他人见生净心。二为他爱。三天心欢喜。四集端正业。五命终生善道天中。
又沙弥威仪经云。扫地有五法。一不得背人。二不得逆扫。三当令水洒。四当令净。五当即分却。
又增一经云。扫佛塔有五法。一水洒地。二除去瓦石。三平正其地。四端意扫地。五除去秽恶。地既净已。随能持一枝香花。散布地上供养。得福无量。故华严经偈云。
散华庄严净光明 庄严妙华以为帐
散众杂华遍十方 供养一切诸如来
又小法灭尽经云。后劫火起时。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焚。乃至金刚界为土台也。
又菩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时。告五百阿罗汉。汝等各说前世宿行所作功德。今得值我得道因缘。时有阿罗汉名婆竭多梨。即从坐起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号曰定光。入涅槃后。分布舍利起塔供养。法欲末时有一贫人。无方自济卖薪为业向泽采薪。遥见泽中有一塔寺甚为巍巍。即到塔边。瞻睹形像欢喜作礼。唯见狐狼飞鸟走兽止宿之处。草木荆棘不净满中。绝迥无人。复无行迹。无供养者。贫人睹见心用怆然。而不晓知如来神德。但以欢喜。诛伐草木扫除不净。扫讫欢喜绕之八匝。作礼而去。缘此功德命终之后生光音天。众宝宫殿光明晃煜。于诸天中巍巍最胜。不可计量。尽其天寿。而复百返作转轮王。七宝自然王四天下。后复寿尽。常生国王大姓长者家。财富无量颜容端正殊妙无双。人见欢喜无不爱敬。足行之时道路自净。虚空之中雨散众花。婆竭多言。昔贫人者今我身是。由昔扫塔生处自然。一阿僧祇九十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间富贵尊荣。封受自然快乐无极。今最后身值释迦佛。舍豪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毛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
又譬喻经云。说只陀太子昔毗婆尸佛时。布施一奴一婢给扫寺庙。缘此功德。世世常得七宝宫宅。门户两边常有自然金银男女。擎持宝钵。满中七宝取无穷尽。夜中常有自然天兵。五百余骑卫护其舍。无敢近者。轮王七宝者。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主藏臣宝。七主兵神宝。
又杂宝藏经云。昔舍卫国中有一长者。造立塔寺。后时命终生忉利天。其妇昼夜追忆夫故。愁忧苦恼。以忆夫故。常扫治夫所造塔寺。夫下观见即来妇所。问讯安慰而语之言。汝忆我故大忧愁耶。妇即语言。汝为是谁。天寻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缘得生天上。见汝忆我修治塔寺。故来汝所。妇言。近我。夫即答言。人身臭秽不复可近。汝复欲得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扫塔寺。愿生我天。若得生天。我必当还以汝为妻。妇用夫言。作诸功德发愿生天。其后命终得生天上。还为夫妇。夫妇相将来至佛所。佛为说法。夫妇并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还归天上。
又分别功德论云。昔舍卫城中有夫妇。二人而无子息。夫妇精进信敬三宝。时妇早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为天女。面首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极端正。今此间谁任我夫。便以天眼观见本夫。今以出家年老暗短。专信而已。常勤扫除塔庙为业。见其扫塔必应生天。天女寻下。光明照曜住其夫前。比丘见已问其因缘。天女答曰。我是君妇今为天女。我观天上无任我夫。见君精进常勤扫塔。必应生天。若得生天。愿同一处还为我夫。是以故来陈其情状。白意已讫还归天上。时夫比丘见此事已。从是以后增加精进。修补塔庙积功转胜。应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忆夫复来语言。君福转胜应生兜率天。我今不复得君为夫。语讫还去。比丘闻已倍更精进。遂获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迦毗罗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其妇生一儿。端正殊妙。见者敬仰。渐大见佛得阿罗汉果。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宝塔。而供养之。其后小毁。有童子入塔见此破处。和颜悦色。集唤众人共涂治塔。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受乐。常为天人所见敬仰。乃至今值于我。为诸人所见敬仰。出家得道。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颂曰。
遗身八万塔 宝饰高百丈
仪凤异灵乌 金槃代佛掌
积拱承雕角 高檐挂树网
宝地若池沙 风铃如积响
刻削生千变 丹青图万像
烟霞时出没 神仙乍来往
晨雾半层生 飞旛接云上
游霓不敢息 翔鹍讵能仰
福地下金绳 天报岂虚抂
愿假舟航末 彼岸谁云广
摄念部第三(此有四缘)
述意缘 十念缘 六念缘 发愿缘。
述意缘第一
惟夫凡情难禁。譬等山猿。常随外境。类同狂象。三业鼓动。缘构滋彰。故佛立教令常制御。故经云。当为心师。不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身戒心慧不动如山。又经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然心性惑倒。我见为先。烦惑难摄。乱使常行。于一切时高举难屈。自非托处寂静。摧伏三毒。身不游行。口默缄言。少睡多觉。常坐省食。思量正法。知非有无。直身正意。系念在前。如斯等教。是名摄念也。
十念缘第二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十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至致涅槃。一谓念佛。二谓念法。三谓念众。四谓念戒。五谓念施。六谓念天。七谓念休息。八谓念安般。九谓念身非常。十谓念死。当善修行。
佛法圣众心 戒施及天念
休息安般念 身死念在后
第一念佛者。专精念佛。如来形相功德具足。身智无崖周旋往来。皆具知之。修行一法自致涅槃。不离念佛便获功德。是名念佛。
第二念法者。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渴爱之心。永不复兴于欲无欲。离诸结缚诸盖之病。犹如众香之气。无有瑕疵乱想之念。便成神通自致涅槃。思惟不离便获功德。是名念法。
第三念众者。谓专精念如来圣众。成就质直无有邪曲。上下和睦。如来圣众四双八辈。当敬承事。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僧念便获功德。是名念僧。
第四念戒者。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璎珞身现众好故。犹如吉祥瓶所愿便克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戒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戒。
第五念施者。谓专精念施。所施之上。永无悔心无反报想。快得善利。若人骂毁相加刀杖。当起慈心不兴嗔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绝。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施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施。
第六念天者。谓专精念天。身口意净不造秽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无所不照。成彼天身善业果报。成彼天身众行具足。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天念便获功德。是名念天。
第七念休息者。谓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休息便获功德。是名念休息。
第八念安般者。谓专精念安般者。若息长时。观知我今息长。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若息极冷极热。亦当观知我今息冷热。出入分别数息长短。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安般便获功德。是名念安般。
第九念身者。谓专精念身。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曲直旁光屎尿百叶。沧荡脾泡溺泪唾涕。脓血脂涎髑髅脑等。何者是身。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也。皆是父母所造。从何处来。为谁所造。此之六根于此终已当生何处。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身念便获功德。是名念身。
第十念死者。谓专精念死。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种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死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死。而说偈曰。
佛法及圣众 乃至身死念
虽与上名闻 其义各别异
六念缘第三
又分别功德论云。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刚无有诸漏。若行时足离地四寸。千轮相文迹现于地。足下诸虫七日安隐。若其命终皆得生天。昔有一恶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诽谤。逐如来行。自杀飞虫着佛迹处。言佛蹈杀。然虫虽死。遇佛迹处寻还得活。若入城邑。足蹈门阈天地大动。百种。音乐不鼓自鸣。诸聋盲哑百病自除。睹佛相好随行得度。功德所济不可称计。总会万行运载为先。所谓念佛其义如此。
第二念法者。法是无漏道无为无欲。佛者是诸法之主。法者是结使之主。法出诸佛。法生佛道。若然者。何不先念法后念佛耶。答曰。法虽微妙无能知者。犹如伏藏无处不有。要籍通人示处。方得自济贫穷乏者。法亦如是。理虽玄妙非如来不畅。是以念佛在先。称法为后。
第三念僧者。谓四双八辈十二贤士。舍世贪诤开导天人。则是众生良福田故。昔有薄福比丘。名梵摩达(律名罗旬喻比丘也)在千二百五十众中。令众僧不得食。莫知谁咎。佛使分为二部。一部得。一部不得。复分为二部。半得。半不得。如是展转乃至二人。一得食。一不得食。乃知无福。虽得至钵自然消化。佛愍其厄。自手授食在于钵中。福力所制不能化去。佛欲令现身得福故。令二灭尽比丘以食饱此。即时得福。时波斯匿王。闻此薄福佛愍与食。我今亦当为其设福。即遣[米*乍]米。时有一乌飞来衔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为梵摩达设福。汝何以持去耶。乌即持还本处。所以然者。此比丘蒙僧福力。乌兽不侵害也。用是证知为良福田。既自度度人。至三乘道。念众之法其义如此。
第四念戒者。从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禁制身口敛诸邪非。敛御六情断诸欲念。中表清净乃应戒性。昔有二比丘共至佛所。路经旷泽顿乏水浆。时有小池汪水众虫满中。一比丘深思禁律以无犯为首。若饮此水杀生甚多。宁全戒殒命。于是命终即生天上。一比丘自念。饮水全命可至佛所。焉知死后当生何趣。即饮虫水所害甚多。虽得见佛去我甚远。啼泣向佛自云同伴命终。佛指上天曰。汝识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来在此。卿虽见我去我大远。彼虽丧命常在我所。卿今见我。正睹我肉形。岂识真戒乎。以是经云。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若能持戒展转行之。即是如来法身常住而不灭也。夫戒有三种。一是俗戒。二是道戒。三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为俗戒。无漏四谛为道戒。三昧禅思为定戒。以慧御戒使成无漏。乃合道戒。声闻家戒喻若膝华。动则解散。大士持戒喻若头上插华。行止不动。小乘捡形动则越仪。大士顾心不拘外法。大小轨异。故以形心为殊。内外虽殊俱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又佛般泥洹经云。又欲近道。当有四喜宜善念行。一曰。念佛意喜不离。二曰。念法意喜不离。三曰。念众意喜不离。四曰念戒意喜不离。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见当望正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断地狱畜生饿鬼之道。虽往来生天上人中。不过七生自断苦际(施天同前)
又三千威仪经云。当念有五事。一当念佛功德。二当念佛经戒。三当念佛智慧。四当念佛恩大难报。五当念佛精进乃至泥洹。复有五事。一当念比丘僧。二当念师恩。三当念父母恩。四当念同学恩。五当念一切人。皆使解脱离一切苦。
又处处经云。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计知。如人所作善恶殃福前后所不可复计。要在命尽。作恶逢恶处。作善逢善处。殃福皆预有处。亦预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等。得道便止。若不得道便不断绝。佛语比丘。当念自身无常。有一比丘即报佛言。我念非常。如人在世间极可至五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三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时。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间。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迅速在呼吸之间。
又毗尼母经云。若说法比丘复应常念。观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莫使有绝。何以故。当得十二念成圣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念成就己身。二念成就他人。三念愿得人身。四念生种姓家。五念于佛法中得生信心。六念所生处不加其功而得诸法。七念所生处诸根完具。八念值佛世尊出现于世。九念所生处常得说正法。十念愿所说法常得久住。十一念愿法久住得随顺修行。十二念常得怜愍诸众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圣法。
发愿缘第四
夫佛果夐绝。登之有阶。法云峻极。届之有渐。是以创发大诚。则玄德照于来际。初立弘誓。则妙愿遍于空界。一念兴志。即尘劫之瑞华。半刻虔躬。乃大千之甘露。盖是大乘之根基。种智之津衢也。
又地持论云。菩萨发愿略说五种。一发心愿。二生愿。三境界愿。四平等愿。五大愿。彼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是名发心愿。愿未来世为众生故。随善趣生。是名生愿愿正观诸法无量等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愿。愿未来世一切菩萨善摄事。是名菩萨平等愿。大愿者即平等愿。
菩萨又说十种大愿。
一者愿一切种供养无量诸佛。
二者愿护持一切诸佛正法。
三者愿通达诸佛正法。
四者愿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愿行菩萨一切种正行。
六者愿成熟一切众生。
七者愿一切世界悉能现化。
八者愿一切菩萨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愿一切正行方便无碍。
十者愿成无上正觉。
是菩萨住于初地。方便净信现在修行。于未来事生十大愿。
一者以清净心常愿供养一切诸佛。
二者受持守护诸佛正法。
三者劝请诸佛转未曾有法。
四者顺行菩萨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现化。
七者自净佛土。
八者一切菩萨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众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颂曰。
牧杖信为急 调弦贵不奢
腾猿安可制 逸马本难罝
驱驰习声色 冠盖竞豪华
既入王孙第 还向季伦家
静心澄业累 省念勖身瑕
庶兹凭七觉 时用免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