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卷第二
维摩诘所说经卷第二
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什曰。将序其德先明修德之所由也。
深植善本。
什曰。功德业也。肇曰。树德先圣故善本深殖也。此经之作起于净名。其微言幽唱亦备之后文。出经者欲远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
得无生忍。
什曰。慧明业也。如来已尽则以智为名。菩萨见而未尽而能忍受不退。故以忍为名也。肇曰。所以菩萨无生慧独名忍者。以其大觉未成智力犹弱。虽悟无生。正能堪受而已。未暇闲任故名忍。如来智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闲地。故无复忍名也。
辩才无阂。
什曰。既具二业以辩才说法化众生也。肇曰。七辩也。
游戏神通。
什曰。因神通广其化功。亦以神通力证其辩才。如龙树与外道论议。外道问曰。天今何作。答曰。天今与阿修罗战。复问。此何以证。菩萨即为现证。应时摧戈折刃。阿修身首从空中而坠落。又见天与阿修罗于虚空中列阵相对。外道见证已乃伏其辩才。神通证辩类如此也。肇曰。经云。菩萨得五通。又云。具六通。以得无生忍三界结尽。方于二乘故言六。方于如来结习未尽故言五也。
逮诸总持。
什曰。智慧能持实相亦名持。余持如大智度论中说也。肇曰。总持义同上。经云有五百总持。亦云无量总持也。
获无所畏。
肇曰。菩萨四无所畏也。
降魔劳怨。
肇曰。四魔劳我故致为怨。
入深法门。
肇曰。诸法深义有无量门悉善入也。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
肇曰。到实智彼岸善智度也。运用无方达方便也。
大愿成就。
什曰。初发心之时其愿未大。或大而未成。大而成者唯法忍菩萨也。如无量寿四十八愿。是大愿之类也。肇曰。大愿将无量寿愿比也。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肇曰。群生万端心趣不同。悉明了也。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肇曰。三乘诸根利钝难辩而善分别。
久于佛道心已纯孰决定大乘。
肇曰。七住以上始得决定也。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无失也。
住佛威仪。
肇曰。举动进止不失圣仪。别本云具佛威仪。什曰。谓能变身作佛。举动进止悉如佛也。
心大如海。
什曰。海有三德。一曰深广无边。二曰清净不受杂秽。三曰藏积无量珍宝。菩萨三德义同海也。肇曰。海有五德。一澄净不受死尸。二多出妙宝。三大龙注雨滴如车轴受而不溢。四风日不能竭。五渊深难测。大士心净不受毁戒之尸出慧明之宝。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风日不能亏损。其智渊深莫能测者。故曰心大如海。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肇曰。诸佛所称人天所敬。彼何欣哉。欲度人故现居毗耶。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肇曰。至人不现行。现行六度者为摄六弊耳。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肇曰。沙门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槃也。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
肇曰。三界之室宅也。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肇曰。梵行清净无欲行也。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肇曰。在家若野故言远离。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肇曰。外服宝饰而内严相好也。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肇曰。外食世膳而内甘禅悦之味也。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肇曰。因戏止戏。
受诸异道。
什曰。现受外道法也。
不毁正信。
肇曰。同于异者欲令异同于我耳。岂正信之可毁哉。受谓受学异道法也。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肇曰。世典虽尽明所乐在真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什曰。诸有德者能致供养。能致供养者复供养此贤。所以为最也。肇曰。含齿无不敬。净养无不供。故曰为供养之最。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肇曰。外国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为执法人。以决乡讼摄长幼也。净名现执俗法。因此通达道法也。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肇曰。法身大士瓦砾尽宝玉耳。若然则人不贵其惠。故现同求利。岂喜悦之有。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随彼所须而益焉。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
肇曰。治正法律官也。导以正法。使民无偏枉。救护一切也。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肇曰。天竺多诸异道。各言己胜。故其国别立论堂。欲辩其优劣。欲明己道者则声鼓集众诣堂求论。胜者为师。负者为资。净名既升此堂摄伏外道。然后导以大乘为其师也。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什曰。如释迦菩萨入学堂说梵书梵天下来为证众人信受。斯其类也。肇曰。学堂童蒙书学堂也。诱开如太子入学现梵书比也。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什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中道变身为白衣。身着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葉佛所宿殖善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林中已自现身死膖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肇曰。外国淫人别立聚落。凡豫士之流目不暂顾而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也。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肇曰。酒致失志开放逸门。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什曰。长者如今四姓豪族也。声闻于凡夫为胜。如是展转佛法最胜也。肇曰。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故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胜法也。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
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
断其贪着。
肇曰。积钱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着弥深。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
什曰。梵音中含二义。一言忍辱。二言嗔恚。言此人有大力势能大嗔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也。
教以忍辱。
肇曰。刹利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为名焉。其尊贵自在。多强暴决意不能忍和也。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
什曰。广学问求邪道。自恃智慧骄慢自在名婆罗门也。
除其我慢。
肇曰。婆罗门秦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已道术自我慢人也。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肇曰。正法治政法也。教以正治国以道佐时也。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肇曰。所承处重宜以忠孝为先。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
什曰。非如今内官也。外国法取历世忠良耆长有德用为内官。化正宫女。肇曰。妖媚邪饰女人之情。故诲以正直。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什曰。昔有一贱人来入城邑。见一人服饰严净乘大马执宝盖。唱言不好。乃至再三。彼人怪而问曰。我严净如是。汝何言不好耶。贱人曰。君宿殖德本获此果报。威德被服人所宗仰。我昔不种福。鄙陋如是。以我比君犹如禽兽。故自言不好耳。非毁君也。贱人因是感厉广修福业。形尊悟物所益以弘。况以道法化人哉。肇曰。福力微浅故生庶民也。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什曰。小乘中初梵有三种。大乘中有四种。余上三地亦如是。梵王虽有定慧而非出要。诲以佛慧故言胜也。肇曰。梵天多着禅福。不求出世胜慧也。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什曰。梵垢薄而着浅故为现胜慧。释爱重而着深故为现无常也。肇曰。天帝处忉利宫。五欲自娱。视东忘西。多不虑无常。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什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护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护兼及十方也。肇曰。护世四王各治一方护其所部。使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什曰。上诸方便以施戒摄人。施戒摄人则人感其惠。闻其有疾问疾者众。问疾者众则功化弘矣。是以广现方便。然后处疾也。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肇曰。虽复变应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经之起本于现疾。故作者别序其事。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况于无德而可保也。肇曰。同我者易信。异我者难顺。故因其身疾广明有身之患。
诸仁者是身无常。
什曰。诸佛常法要先以七事发人心。然后说四谛。何等七。一施。二戒。三生天果报。四说味。味乐味也。五果报过患。虽有少乐而众苦无量。众生迷于少乐而不觉众苦。犹以芥子置于山顶唯见芥子而不睹大山也。六教厌离世间。七叹涅槃功德。今不说七法直说无常者。将以此会积德已淳慧识修明故也。复次无常是空之初相。将欲说空故先设无常。所以但说身不说余法。余法中少生着故也。
无力无坚。
什曰。无有能作力也。无坚体不实也。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肇曰。身之危脆强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无常义也。
为苦为恼。
什曰。无常故苦。苦则恼生。
众病所集。
肇曰。苦八苦也。亦有无量苦。恼九恼也。亦有无量恼。病四百四病。此苦之义也。
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肇曰。撮摩聚沫之无实。以喻观身之虚伪。自此下至电喻明空义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肇曰。不久似明无常义。然水上泡以虚中无实故不久立。犹空义耳。
是身如炎从渴爱生。
肇曰。渴见阳炎惑以为水。爱见四大迷以为身。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肇曰。芭蕉之草唯叶无干。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肇曰。见幻为人。四大为身。皆颠倒也。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梦中妄见觉后非真。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什曰。形障日光光不及照影此现。由无明三业隔实智慧。所以有身也。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肇曰。身之起于业因犹影响之生形声耳。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什曰。俄顿异色须臾变灭。身亦如是。眴息之间有少有长老病死变。从如沫至如电尽喻无常也。或以无坚。或以不久。或以不实。或以属因缘。明其所以无常也。下四大喻喻空无我也。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肇曰。变灭不住似释无常。然皆取其虚伪不真故速灭不住。犹释空义也。
是身无主为如地。
什曰。地无常主。强者得之。身亦无主。随事而变。病至则恼。死至则灭。聚散随缘不得自在也。肇曰。夫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木山河。在内则为四支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生则为内。死则为外。内外虽殊然其大不异。故以内外四大类明无我也。如外地古今相传强者先宅故无主也。身亦然耳。众缘所成。缘合则起。缘散则离。何有真宰常主之者。主寿人是一我。义立四名也。
是身无我为如火。
什曰。焚烧林野威声振烈。若勇士陈师制胜时也。实而求之非有敌也。身亦如是。举动云为兴造万端。从惑而观若有宰也。寻其所由非有我也。肇曰。纵任自由谓之我。而外火起灭由薪。火不自在。火不自在火无我也。外火既无我。内火类亦然。
是身无寿为如风。
什曰。虽飘扇鼓作或来或去。直聚气流动。非有存生寿也。身亦如是。呼吸吐纳行作语言亦假气而动。非有寿也。肇曰。常存不变谓之寿。而外风积气飘鼓。动止无常动止无常风无寿也。外风既无寿。内类可知。
是身无人为如水。
什曰。澄净清明洗涤尘秽。曲直方圆随时所适。实而求之为者竟谁。身亦如是。知见进止应事而迁。假缘成用。乘数而行。详其所因非有人也。肇曰。贵于万物而始终不改谓之人。而外水善利万形。方圆随物。洿隆异适。而体无定。体无定则水无人也。外水既无人。内水类可知。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肇曰。四非常讫于上。自此下独明身之虚伪众秽过患四大假会以为神宅非实家也。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什曰。离我众生空。离我所法空也。上四句说空无我喻。此直说空无我义也。肇曰。我身之妙主也。我所自我之外。身及国财妻子万物尽我所有。智者观身。身内空寂二事俱离也。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什曰。会而成知非真知也。求知不得同瓦砾也。肇曰。身虽能触而无知。内识能知而无触。自性而求二俱无知。既曰无知何异瓦砾。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什曰。无作主而有所作者风所转也。从无知至无作更释空无我义也。肇曰。举动事为风力使然。谁作之也。
是身不净。
什曰。须陀洹虽见四谛犹惑净色。故四非常后次说不净也。复次上说无常苦无我。此说不净门。为破四颠倒故说四种观行。行此观已然后能于身不着。身不着已然后能学法身。故先说厌法后说法身也。
秽恶充满。
肇曰。三十六物充满其体。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什曰。此明无常所坏所以苦也。自此以下尽说苦喻也。为灾病苦也。丘井以下总喻生老病死众苦无量也。肇曰。虽复澡以香汤衣以上服。苟曰非真。岂得久立。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
肇曰。一大增损则百一病生。四大增损则四百四病同时俱作。故身为灾聚也。
是身如丘井。
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着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月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
为老所逼。
肇曰。神之处身为老死所逼。犹危人之在丘井为龙蛇所逼。缘在他经也。
是身无定。
什曰。念有死分无定期也。
为要当死。
肇曰。寿夭虽无定。不得不受死。
是身如毒蛇。
肇曰。四大喻四蛇也。
如怨贼。
肇曰。五荫喻五贼也。
如空聚。
什曰。昔有人得罪于王。王欲密杀。箧盛四毒蛇使其守护。有五怨贼拔刀守之。善知识语之令走。其人即去入空聚落。便于中止。知识复言。此处是恶贼所止。若住此者须臾贼至。丧汝身命失汝财宝。宜速舍离可得安隐。其人从教即便舍去。复见大水。缚筏而渡。渡已安隐无复众患。王喻魔也。箧喻身也。四蛇四大也。五怨贼五阴也。空聚落六入也。恶贼六尘也。河生死也。善知识教令走者。谓佛菩萨教众生离恶魔弃四大舍五阴。众生从教虽舍患三恶。而未出诸聚落未免恶贼。复教令乘八正筏度生死流。度生死流已坦然无为无复众患也。肇曰。六情喻空聚皆有诚证喻在他经。是故涅槃经云。观身如四大毒蛇。是身无常。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畏。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孔窍。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嗔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久。虎狼鸱枭雕鹫饿狗之所食啖。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宁以牛迹盛大海水。不可具说是身无常不净臭秽。宁团大地使如枣等渐渐转小如亭历子乃至微尘。不能具说是身过患。是故当舍如弃涕唾。
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肇曰。阴五阴。界十八界。入十二入。此三法假合成身。犹若空聚一无可寄。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
肇曰。吾等同有斯患可厌久矣。宜共乐求佛身。
所以者何。
肇曰。近见者谓佛身直是形之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为而求。将为辩法身极妙之体也。
佛身者即法身也。
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阴入所不摄。称赞所不及。寒暑不能为其患。生死无以化其体故。其为物也微妙无象不可为有。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议。补处之所不睹。况凡夫无目敢措心于其间哉。聊依经诚言粗标其玄极耳。然则法身在天为天。在人而人岂可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生曰。夫佛身者丈六体也。丈六体者从法身出也。以从出名之故曰即法身也。法者无非法义也。无非法义者即无相实也。身者此义之体。法身真实丈六应假。将何以明之哉。悟夫法者封惑永尽仿佛亦除。妙绝三界之表理冥无形之境。形既已无故能无不形。三界既绝故能无不界。无不形者唯感是应。佛无为也。至于形之巨细寿之修短。皆是接众生之影迹。非佛实也。众生若无感则不现矣。非佛不欲接。众生不致故自绝耳。若不致而为现者未之有也。譬日之丽天而影在众器。万影万形皆是器之所取。岂日为乎。器若无水则不现矣。非不欲现器不致故自绝耳。然则丈六之与八尺皆是众生心水中佛也。佛常无形。岂有二哉。以前众患皆由有身故令乐佛身也。然佛道迹交在有。虽复精粗之殊。至于无常不应有异。而令乐之。宜明其意。既云即是法身。非徒使知无有身患。乃所以用断一切众生病矣。斯又引使乐法。乐法之行下法。是以行于法者得佛身也。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肇曰。夫极妙之身必生于极妙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业也。此二业盖是万行之初门泥洹之关要。故唱言有之。自此下虽别列诸行。然皆是无为无相行也。以行无相无为故。所成法身亦无相无为。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肇曰。五分法身。
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
肇曰。禅四禅。定四空定。解脱八解脱。三昧三三昧。此皆禅度之别行也。
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肇曰。诸即上六度也。波罗蜜秦言到彼岸。彼岸实相岸也。得无生以后所修众行尽与实相合。体无复分别也。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
肇曰。七住以上则具六通。自非六通运其无方之化。无以成无极之体。
从三明生。
肇曰。天眼宿命智漏尽通为三明也。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
什曰。始观时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慧名观也。肇曰。止定观慧。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肇曰。必断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纲目也。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
肇曰。真实善根所以生。不放逸功业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用也。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肇曰。发无上心岂唯自除病。亦济群生病。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