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九 - 阿毗昙毗婆沙论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乾隆大藏经
  3. 小乘论
  4.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九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九

使犍度十门品第四之六

二法有漏法无漏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止人见显智希有故。广说如上。复有说者。所以作论者为止并义者意故。如摩诃僧祇部说。佛身一向无漏。问曰。彼何故作此说。答曰。彼依佛经。佛经说如来于世间生世间长。而出世间。不为世间所染。彼作是说。佛若出世间。不为世间所染。则知佛身一向无漏。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佛身是有漏。若佛身是无漏者。无比女不应于佛身生爱心。余广说如杂揵度。云何有漏法。答曰。十入二入少分。谓意入法入。云何无漏法。答曰。二入少分。谓意入法入。问曰。何故名有漏法无漏法耶。答曰。若法能增长有是有漏。与此相违。是无漏。复次若法能令有相续。能增长生老病死。是有漏。与此相违。是无漏。乃至广说。若法堕苦集谛。是有漏。与此相违。是无漏。尊者和须蜜说曰。云何有漏相。云何无漏相。答曰。从有漏生。是有漏相。不从有漏生。是无漏相。复次能生有漏相。是有漏。不能生有漏相。是无漏。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处所能生漏。是有漏相。若处所不能生。漏是无漏相。

二法。有为法无为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人见为显智希有。广说如上。云何有为法。答曰。十一入。一入少分。谓法入。云何无为法。答曰。一入少分谓法入。问曰。何故名有为无为法耶。答曰。若法有生灭。有因。有有为相。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属因属缘属所作属和合者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为生所生。为住所住。为老所老。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行世。能聚果。能知缘。能所作。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堕世。在阴。是苦相续。有前后。有上中下。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尊者和须蜜说曰。云何是有为相。答曰。世相阴相。是有为相。云何无为相。答曰。非世相非阴相。是无为相。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以众生故。有生灭者。是有为相。若不以众生无生灭者。是无为相。

三法。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云何过去法。答曰。过去五阴。云何未来法。答曰。未来五阴。云何现在法。答曰。现在五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并义者意故。如譬喻者。作如是说。世是常。行是无常。行行世时。如物从器至器。犹如多人从一舍至一舍。诸行行世。亦复如是。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行即是世世即是行。是故四大揵度。作如是说。世名何法。答曰。说行之言。复有说者。所以作论者。为止言无过去未来于世中愚说现在是无为法者意故。亦明过去未来是实有相。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成就不成就。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十三入。无有成就不成就者。若无过去未来。则无成就不成就。若有成就不成就。则知必有过去未来是实有相。若言无过去未来。则应如是说。彼过去。若现在时造因。彼果当言在过去。当言在未来。当言在现在耶。若在过去者。应言有过去。不应言无过去。若言无过去。是事不然。若言在未来。应言有未来。不应言无未来。若言无未来。是事不然。若言在现在。则因果共俱。若因果俱者。则违偈说。如说。

作恶不即受  不如乳成酪
愚蹈灰底火  不即时烧足

若果不在过去未来现在则无果。若无果则无因。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六阴第十三入。若有因果。不在过去未来现在者。则是常。如无为法。若果在现在时。彼因当言在何处。为在过去。为在未来。为在现在。若在过去。亦如上说。若在未来。亦如上说。若在现在。亦如上说。若不在过去未来现在则无因。若无因则无果。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六阴第十三入。若有因果。不在三世者。则应是常。如无为法。复次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出家法。如偈说。

若说无过去  则无过去佛
若无过去佛  则无出家法

复次若无过去未来者。则常妄语。如偈说。

若说无过去  而言有腊数
则是一切时  而常故妄语

复次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现在。所以者何。以有过去未来故。施设现在。若无三世。则无有为法。若无有为法。亦无无为法。所以者何。以有有为故。则施设无为。若无有为无为法。则无一切法。若无一切法。则无解脱出离。欲令无如是过故。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是故为止他义欲显己义。亦欲显法相相应义故。而作此论。问曰。世体性是何。答曰。过去五阴。未来现在五阴。此是世体性。乃至广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世。世是何义。答曰。去义是世义。问曰。诸行不来不去。若来者则不去。若去者则不来。若来者则来处应空。所以者何。从彼处来故。若去者则妨碍去处。所以者何。去至彼处故。是故尊者和须蜜。说如是偈。

诸行无来相  以诸刹那故
而无有去相  亦无有住者

若行无来去。云何有三世耶。答曰。以所作故。若诸行无所作。是名未来。若有所作。是名现在。若所作已灭。是名过去。若眼未见色。是未来见色。是现在见色。已灭是过去。问曰。若然者。现在彼分眼。云何有所作。答曰。以作相似因故。若不现在前。则不与未来者作相似因。若现在前。则与未来者作相似因。乃至意亦如是。如色未作障碍是未来。若作障碍是现在。若作障碍已灭是过去。如受未生是未来。受若生是现在。受若生已灭是过去。受乃至想行识亦如是。复次若法未取果与果是未来。若取果与果是现在。若取果与果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不取不与。依果报果。是未来。若取依果报果未与者是现在。若取依果报果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未与相似因一切遍因是未来。若与是现在。若与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未生未灭是未来。若已生未灭是现在。若生已灭是过去。未生未坏。已生未坏。已生已坏。未生未离。已生未离。已生已离。说亦如是。复次若法未作三有为相是未来。若已作一今作二是现在。若已作三是过去。复次若法未作四缘是未来。若作四缘是现在。若作四缘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与三世作因是过去。若与二世作因是现在。若与一世作因是未来。复次若法是三世果是未来。若是二世果是现在。若是一世果是过去。复次以过去未来故。施设现在。不以现在施设现在。以无第四世故。以过去现在故。施设未来。不以未来施设未来。以无第四世故。以未来现在。施设过去。不以过去施设过去。以无第四世故。诸过去所有。色所有耶。答曰。或是过去所有非色所有。乃至广作四句。过去所有非色所有者。过去四阴是色所有。非过去所有者。未来现在色所有。过去所有亦色所有者。谓过去色所有。非过去所有非色所有者。谓未来现在四阴所有。及无为所有。如色作四句。乃至识亦作四句。如过去作五四句。未来现在。亦作五四句。是则有十五四句。若色所有。尽是方方分所有耶。答曰。若是方方分所有。尽是色所有。颇有色所有非方方分所有耶。答曰有。过去未来色。现在微尘。及无作色。若受所有。彼尽非方方分所有耶。答曰。若受所有。尽非方方分所有。颇非方方分所有非受所有耶。答曰。有。想行识所有过去未来色。现在微尘。无作色。及无为法所有。如受想行识说亦如是。诸所有色。尽障碍耶。答曰。若障碍者。尽是色所有。颇有色非障碍耶。答曰。有。过去未来色。现在微尘及无作色。诸所有受。尽觉耶。答曰。若觉尽是受。颇有受非觉耶。答曰。有。过去未来受。如受。想行识说亦如是。问曰。为已生生。未生生。若已生生。云何诸行非还转耶。若未生生。云何诸行非本无而有耶。答曰。应作是说。以事故已生生。以事故未生生。以事故已生生者。诸法本住自体相故生。以事故未生生者。一切未来法。是未生法故生。问曰。为世生。为世中生。若世生者。云何不一法生时一切法生。若一法生一切法生者。则坏世。若世中生者。云何非行异世耶。答曰。应作是说。以事故世生。以事故世中生。以事故世生者。一刹那生时。即是世故。以事故世中生者。于未来世中。一刹那生。余刹那未生故。问曰。为彼法生即彼法灭耶。为余法生余法灭耶。若彼法生即彼法灭者。未来法生。即未来法灭耶。若余法生余法灭者。色生受灭耶。答曰。应作是说。以事故彼法生。即彼法灭。以事故余法生。余法灭以事故。彼法生彼法灭者色生即色灭乃至识生。即识灭。以事故余法生余法灭者。未来世生。现在世灭。问曰。为自分生。为他分生。若自分生者云何非本无自分而有自分。本无物体而有物体。若他分生者。云何法不舍自体。答曰。应作是说。不自分生。亦不他分生。然如其法体。生已而灭。问曰。未来世减。过去世增。云何不施设二世有增减耶。尊者和须蜜说曰。为增计数过去未来世有增减不。若不增计数过去未来世。何故言过去未来世有增减耶。复次过去未来。无量无边。不说有增减。譬如于海。取百千瓶水不减。投百千瓶水不增。以海水无量故。彼亦如是。复次未来法未生未灭故不减。过去法生已灭故不增。复次未来法未生不坏故不减。过去法生已坏故不增。复次未来法未生未离故不减。过去法生已离故不增。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法行世者。何不说有增减。但法因缘和合故生。因缘离散则灭。问曰。过去未来。为有积聚。如现在墙壁树木山岩等。为散在处处。若积聚者。云何施主所作。不唐捐其功。云何不有方所。云何不是常。云何不现见。若散在处处者。云何说有过去。王名善见。城名拘奢跋提。讲堂名善法。亦说。有毗婆尸佛乃至迦葉佛。云何说有未来。城名鸡头。未来佛名弥勒。云何施设宿命智。观过去事。愿智观过去未来事。云何非本无今有已有还无。答曰。应作是说。或有说者。积聚如现在墙壁等。问曰。若然者。云何非檀越所作不唐捐其功。答曰。以他见故。若彼不修功不现。修功则现。问曰。云何不有方所。答曰。若有方所。复有何过。云何非是常耶。答曰。以有刹那无常故。何故不现耶。答曰。若未为五识身作境界则不现。若已作则现。评曰。应作是说。现在者是积聚。未来过去者。散在处处。所以者何。在法数中故。问曰。若然者。云何说有过去。答曰。说过去。如本现在时。云何说有未来。答曰。如未来当现在时。云何宿命智愿智境界过去。答曰。如其所更故。譬如曾所更字。次第立句。以显明义。如是彼次第念曾所更事。生于智见。云何愿智境界未来。答曰。如过去现在比相故知。犹如农夫。以比相故知。云何非本无今有已有还无。答曰。此则不能通。萨婆多中。有四种论师。一说事异。二说相异。三说时异。四说异异。说事异者言。法行世时事异体不异。譬如金银器。破已更作。虽形有异。其色不异。亦如乳成酪时。香味虽异。其色不异。如是未来法。至现在时。虽舍未来法。不舍其体。现在法至过去时。虽舍现在法。不舍其体。说相异者言。法行世时。过去法。有过去相。非不有未来现在相。未来法有未来相。非不有过去现在相。现在法有现在相。非不有过去未来相。如人爱一女色。于余女色。非不有爱。彼亦如是。说时异者言。法行世时。以时异故。生于异名。非其体异。譬如算筹。初下名一。一转名十。复转名百。如是至千万。算筹是一。转其处故。有种种名。彼亦如是。如是说世者。名不娆乱。说以所作故。便有三世。若法未有所作名未来。已作名现在。所作已灭名过去。说异异者言。法行世时。以前后故生异名。犹如一女。亦名为女。亦名为母。以其有母故名女。以其有女故名母。如是法行世时。以前后生于异非时异体异。如是说者。则名娆乱。所以者何。一世则有三世。过去世有三世。过去前后二刹那。名过去未来过去中刹那。名过去现在未来世亦如是。问曰。何者是。萨婆多中四大论师。第一名达摩多罗。第二名瞿沙。第三名和须蜜第四名佛陀提婆。

三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云何善法。答曰。善五阴。及数灭。云何不善法。答曰。不善五阴。云何无记法。答曰。无记五阴。及虚空非数灭。何故名善不善无记。广说如不善品中。

三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云何欲界系法。答曰。欲界系五阴。云何色界系法。答曰。色界系五阴。云何无色界系法。答曰。无色界系四阴。何故名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法。广说如上。

三法。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云何学法。答曰。学五阴。云何无学法。答曰。无学五阴。云何非学非无学法。答曰。有漏五阴及无为。何故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答曰。以无贪道学断贪故名学。以无贪道不学断贪名无学。所以者何。先已学故。与此相违。名非学非无学。无恚无痴。说亦如是。复次以无爱道学断爱。彼非爱体是学。以无爱道学断爱。则遮无学道。体非爱者。则遮世俗道。以无爱道不学断爱先已学故。体非是爱是无学。以无爱道。不学断爱。则遮道体非是爱则遮世俗道。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学断烦恼学见真谛是学不学断烦恼先已断故不学。见真谛先已见故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学断二求。谓欲求有求。学断二求。欲满一求。谓梵行。求是学不学。断二求。先已断故不学。满一求先已满故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若身中有烦恼得。亦有无漏法可得。学断烦恼是学。若身中无烦恼得。有无漏法可得。不学断烦恼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不离爱有无漏法可得。学断爱。是学。已离爱有无漏法可得。不学断爱。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见道修道所摄是学。无学道所摄是无学。三地三根说亦如是。复次若无漏法。若五种人身中可得者是学。五种人者。谓坚信坚法信解脱见到身证是学。若无漏法二种人身中可得是无学。二种人者。谓时解脱不时解脱。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若无漏法七人身中可得。是学。七人者。谓四向住三果人。若无漏法一人身中可得。是无学。一人者。谓住一果人。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若无漏法十八人身中可得是学。若无漏法无学人身中可得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三法。见道断法修道断法无断法。云何见道断法。答曰。若法坚信坚法行诸忍断。彼是何耶。答曰。见道所断八十八使。及相应法。从彼起共生法。是名见道所断法。云何修道断法。答曰。若法学见迹。以修道断。彼是何耶。答曰。修道所断十使。及彼相应法。从彼生身口业共生法。不染污有漏法。是名修道断法。云何不断法。答曰。无漏法。问曰。何故名见道断修道断无断法。答曰。广说如上。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四谛。苦谛乃至道谛。佛经虽说四谛。而不广分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今欲具分别故。而作此论。问曰。谛体性是何。答曰。阿毗昙者。作如是说。五取阴是苦谛。有漏因是集谛。数灭是灭谛。学无学法是道谛。譬喻者作如是说。名色是苦谛。烦恼业是集谛。烦恼业尽是灭谛。定慧是道谛。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说。八苦相是苦是苦谛。余有漏法是苦非苦谛。生后有爱是集是集谛。余爱余有漏法是集非集谛。生后有爱尽是灭是灭谛。余爱余有漏法尽是灭非灭谛。学八道支是道是道谛。余学法一切无学法。是道非道谛。若如所说。阿罗汉则成就二谛。谓苦谛灭谛。不成就集谛。所以者何。生后有爱是集谛阿罗汉。生后有爱已断故。不成就道谛。所以者何。彼说学八道支是道谛。阿罗汉得果时已舍故。尊者瞿沙说曰。若是自身阴。若是他身阴。若是众生数。若非众生数。如是皆是苦是苦谛。行者见苦时。自见身苦。非他身苦。非非众生数。所以者何。逼切义是苦义。他身苦非众生数。不逼切故。以是事故。生智论作如是说。自身中苦逼切。非他身中苦。非不因自身他身然后逼切。若无自身者。他身及非众生数苦。何所逼切。若自身中苦因。他身中众生数非众生数苦因。是集是集谛。行者见集时。见自身苦因。不见他身苦因。不见非非众生数苦因。若自身中苦尽。若他身中苦尽。众生数非众生数苦尽。是灭是灭谛。行者见灭时。见自身中灭。非他身灭。非非众生数灭。若自身对治。若他身。若众生数。非众生数对治。是道是道谛。行者见道时。见自身对治道。非他身非非众生数对治道。阿毗昙者。作如是说。若自身苦。若他身苦。若众生数非众生数苦。行者见苦时。尽见如是苦。问曰。行者见苦时。见逼切苦。他身中苦。非众生数苦非逼切。行者见苦时。何故见耶。答曰。彼苦虽非逼切。而是所愚处。应生于智。而是犹豫处应生决定。而是诽谤处。应生信敬。谁作是说。他身中苦。非众生数苦。非逼切耶。若为他人所打。非逼切耶。若空中木石。堕其身上。非逼切耶。若自身阴因。若他身阴因。若众生数非众生数阴因。尽是集是集谛。行者见集时。尽见是集。若自身苦尽。若他身。若众生数非众生数苦尽。是灭是灭谛。行者见灭时。尽见是灭。若自身阴对治。若他身。若众生数非众生数阴对治尽。是道是道谛。行者见道时尽见是道。此是谛体性。乃至广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谛。谛是何义。答曰。实义是谛义。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异义。是谛义。问曰。若实义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异义是谛义者。虚空非数灭亦是实义。乃至是不异义。何故不立谛耶。答曰。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尽是苦对治者立谛。虚空非数灭。非苦非苦因。非苦尽。非苦对治。故不立谛。如苦阴病痈箭过患重担。说亦如是。复次若法如此岸彼岸河筏者立谛。虚空非数灭。非此岸彼岸河筏。故不立谛。复次若法是苦是苦因。是道是道果者立谛。虚空非数灭。与上相违。故不立谛。复次若法有因有果故立谛。虚空非数灭。无因果故不立谛。复次虚空非数灭。无漏故非苦集谛。无记故非灭谛。无为故非道谛。复次此法不行世故。不立三谛。无记故不立灭谛。复次此法非阴故不立三谛。非善故不立灭谛。复次此法不与苦相随故不立三谛。非善故不立灭谛。复次若法为邪见无漏正见所缘立谛。此法非邪见无漏正见所缘故不立谛。复次若法为无明明所缘者立谛。此法不为无明明所缘故不立谛。复次若法体是烦恼出要者立谛。此法非烦恼出要故不立谛。复次若法能生厌离随喜者立谛。此法不能生厌离随喜故不立谛。问曰。若不颠倒义是谛义者。颠倒不应为谛所摄。所以者何。体是颠倒故。答曰。以余事故立颠倒。以余事故。为谛所摄。以三事故立颠倒。一者转行。以猛利故。二者虚妄。三者一向是颠倒。以此法实有体性故。为谛所摄。复次无常计常。无乐计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故是颠倒。此法有因有果故。为谛所摄。问曰。若不异义是谛义者。妄语不应为谛所摄。所以者何。妄语欲诳他作异语故。答曰。以余事故立妄语。以余事故。为谛所摄。以异语诳他故立妄语。有实体性故。为谛所摄。复次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知言知。不识言识。故立妄语。此法有因有果故。为谛所摄。是故实义是谛义。乃至广说。

问曰。云何立四谛。为以体性。为以因果。为以见时。若以体性。则有三谛。所以者何。离苦无集。离集无苦。灭是第二谛。道是第三谛。若以因果。应有五谛。苦亦可言因。亦可言果。道亦可言因。亦可言果。灭是第五若以见时。应有八谛。行者先见欲界苦。后见色无色界。先见欲界诸行因缘。后见色无色界。先见欲界诸行灭。后见色无色界。先见欲界诸行对治道。后见色无色界。答曰。应作是说。以因果故立谛。问曰。若然者。应有五谛。答曰。以总说故无五谛道。若因若果。总名苦灭道。总名尽生老病死道。问曰。苦若因若果。亦是苦集道。亦是生老病死道。答曰。以所行异故。苦有果义者行四行。谓苦空无常无我。苦有因义者行四行。谓因集有缘。道亦有因义。亦有果果义者。尽行一种四行。谓道如迹乘。复次以三事故立四谛。一以体性。二以因果。三以诽谤生信。以体性者。四谛体性。是有漏无漏。以因果者。有漏体性。有因有果。有果者是苦谛。有因者是集谛。无漏体性。亦有因有果。亦有果无因。有因有果者是道谛。有果无因者是灭谛。问曰。何故有漏体性。有果者立一谛。有因者立一谛。无漏体性。有因有果。立一谛耶。答曰。以诽谤生信故有漏体性生二种诽谤言无苦无集。生二种信。言有苦集道。若因若果。生一种诽谤。言无有道。生一种信。言有道。以此三事故立四谛。复次以见谛时故。立四真谛。问曰。若然者。应有八谛。答曰。若欲界苦。若色无色界苦。见苦时。总是苦等四行。若欲界行因。色无色界行因。见集时。总是集等四行。若欲界行灭。色无色界行灭。见灭时。总是灭等四行。若欲界行对治。色无色界行对治。见道时。总是道等四行。是故见谛时总行故。唯有四谛。无八谛。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