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第16章
原文:“四随三智转智。一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实宁随心转。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又伽他说
心意识所缘 皆非离自性
故我说一切 唯有识无余
此等圣教诚证非一。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此亲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此等正理诚证非一。故于唯识应深信受。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慈尊依此说二颂言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此颂且依染依他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要告诉大家,功夫不是毕竟的成就啊!也不是苦行的成就——大智慧的成就,那叫做成佛。要开发自己的大智慧的成就。所以说第四种就是“随三智转智”。怎么叫转智?把八识统统转了,平常的心意识转成大智慧光明普耀的境界。那么这“三智转智”是什么“三智转智”呢?第一种,“随自在者智转智。”第四种“三智转智”所包含这三种,三种的第一种叫做“随自在者智。”得到大自在的(智慧)。我们都晓得念“观自在菩萨”,得大自在,解脱以后才能得大自在呦!拿我们现在世俗的观念来讲,真自由只有成佛才能真叫做得了自由,那是真自由。一切不受物理、身心的拘束,生命的本来找到了,这是真正的自由。在佛学过去的名词就是真正的自在,“自在”的名称拿我们文字上来研究,比“自由”好多了:自在,自己本身都还在这里。自在是大菩萨的境界。这个智慧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呢?“谓”就是说(师嘱同学:看书哦!)“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就是说,得了解脱以后证得了心自在的境界,那一定得此心自在了。
我们这个心不自在哦!各位要注意啊!我们现在内在你看,开着眼、闭着眼,自己那个思想啊怎么样来的、怎么样去的一点把握不住,下个念头想什么你不知道,你控制都控制不牢。这个思想不是心的全体呦!这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都没有办法得自在。所以心自在,菩萨第六意识发而是都自在的。
而我们普通人,譬如有许多人心里头的所有的念头都是分裂精神,在心理方面我们给它造一个名字,理性上觉得:“做人不应该这样做,做得好一点啦!”“讲话不应该这样讲,说得好听一点啊!”可是自己莫名其妙,那个习惯上是养出来的,那个行为不得已就做出来的,不得自在。
心完全得自在者,完全能够作主,这个心才能够作主。不但能做心的主,而且做身体的主。你说要死吧,我暂时不死,再留三个月,他有本事给你留住;或者我不想留,早一点死吧、早一点走,生死来去也可以自在,这就叫做心得自在。
他说,“证得心自在者”这个境界,“随欲转变地等”,跟到他的心念转的,要把这个地下水泥土变成虚空,这个实质性土地就变了、没有了,就变成空的。要把手指一指把这个地下变成黄金,统统这个地就是变成黄金了,所谓神通了,这是真神通。神通如何做到?——心得自在。
所以得大自在菩萨,一切凡是地水火风、所有物质的东西,随心所欲可以转变的。所以说(再念一道啊):“随自在者智转智”,“谓”这就是讲,已证得心自在者的菩萨们,“随欲”跟到自己的希望转变土地、物质等,都可以成功,随时可以做到。修持到这一步,才叫悟道、证道。不要随便瞎扯啊!*修禅宗什么,你就悟了,你不要说把土地转成黄金,那我们现在正缺黄金耶!直接把土地转成黄金,好不好啊?你只要把茶杯转成铝的或者转成银的就好了,不要黄金,差一点都可以,转成功也可以,你来转吧?****成功。不能做到,你说悟了道,悟了什么?是“误”了,言旁一个口天“误”的误,耽误了的误。不要乱来啊!
所以说,“证得心自在,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好,他说有个问题:“境若实有,如何可变(呢)?”如果物理世界、一切的外境界真正是固定的,那怎么样说证到心自在者可以把物理东西随时转变**?换句话说,物理世界地水火风、物质世界的一切,心物一元,心的本体所呈现一部分的相,*相,物理世界的东西它本身也是空的,随时在变。山河、大地、风、水等等,它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不变的东西。**它都是在变去。所以我们科学上晓得能量互变、质量互变等等的道理。没有不能够变的。因为它互变,所以它体空;因为它是体空,所以随心所欲可以转变的。当然我们这个也有神通啊,可以转变的,冷水把它拿来一倒,加工就变成开水;把它放一点酸的东西就可以制酒。这就是我们随心所欲在变,这是凡夫境界里的小智。证得大自在这个智,变化物质、转变物质,就是心意识这个心念一动,就可以转变了。
那么就要再问了,怎么样能够做到这样?古来成就的祖师他就告诉一个秘诀,但是你不要执着哦:“心风得自在者”,要心风都得自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四大,风是其一,中国的习惯都讲“气(炁)”,中国的炁、最基本的炁,等于科学所讲的“能”。所以心风得自在者,才能证到佛菩萨的大神通,大神通可以转变物质世界。
但是转变了,那个境界是假的了,偶然一用哦!不会长时间转变的。为什么如此?佛菩萨也不肯变、你转变不了。众生定业处。定业没有完,你不能逆转它;逆转以后,它可以用……所以讲到这里,我们顺便另外讲别家的一个故事,道家**吕真人、吕纯阳,**公司这个老板就拜他的,拜吕纯阳。吕纯阳当年学道(道家的故事),碰到他的老师叫钟离权。道家有一个条件,道家分几种神仙,分五等,不管哪一等,那么至少修道人这个“三千功满,八百行圆”,要三千、八百个善事做了。什么叫善事?救了人家,要死的人你救他活转来,救一命就叫一件善事。还不是说我拿两个钱投一下功德,然后啊端饭给人家吃,自己沾沾自喜以为做了好事——那个小之又小,应该做的!那个小善慢慢累积起来变成大善。大善是这样,比如拿一个生命做标准。等于说,大好事做三千、八百件了,才可以学仙。那么吕纯阳跟这个钟离权一拜了老师以后啊,什么善事也没有做啊!他是联考没有考取,正在那里做梦的时候碰到这个老师钟离权——黄粱一梦。那么钟离权要传他一个点石成金,这个法术***。修道基本要做善事,做善事没有钱,怎么办呢?他要传一个点石成金,指头一点这个东西就变成黄金了,拿这个黄金可以去做善事。这个吕纯阳就问:师父啊!这个法术这么一点就变成黄金了,这个可见是神通变出来的。这个黄金啊,能够流传多少年?——物质上的黄金永远是黄金啊,(但)这是神通变出来的。这个钟离权告诉他:五百年。五百年以后这一块黄金还会变,如果是泥巴变的,还是变成泥巴。吕纯阳说:算了,这个我不学了!他说你为什么不学啊?他说:那不是善事,是做坏事啊!这块黄金把它变了做了好事救了别人,五百年以后那会害了别人。这个不学了!
“好!”钟离权一听,“你行了!你就在这一念之间可以修道了。”
就是这一念。
所以,虽然是道家很有名的这么一个公案、这一件故事,我们自己研究研究看?所以一切唯心。做人、处事、修道,都是这样。任何一件事情的处置,自己智慧的检查能到这样精细。所以我们有时候所谓“愚夫”,普通人就是我们愚夫——没有得道的人,自己认为够聪明,这一件事情、好事做成的结果,它的后果贻害另外一个空间的人、贻害另外一个时间的人,这个不可以。这个要注意!这是又顺便附带额外一个故事。
但是,回转来就讲,“境若实有,如何可变?”就是说你所以要知道,物质世界一切是外境,从表面上看是外境,并不是真实;是可以转变的。所以心风得自在者,可以转变这些境界。虽然如此,这是神通,神通也是幻境,不是真实。所以我们佛的弟子神通最大的目连尊者,目连尊者他要死的时候,他自己有神通嘛,马上就逃到地狱里头去。不行,感觉到还是躲不掉;升天,还是躲不掉;躲到世界的边缘处——二铁围山,铁围山就是世界边缘的一个地区,非常艰苦,都是矿,矿藏的中间里头去了,还是跑不掉。躲得了生躲不了死,最后**。神通最大,无法躲开无常,一切法无常,要变去的,最后还是躲不掉。所以神通皆是幻化。但是有这个事没有?有这个事,神通是有,叫做“心风自在”。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随观察者智转智”,这个“观察”不是我们现在国际上政治观察员、经济观察员的观察,就是讲修持或修定的人。所以唯识学很少用“定”啊、“功夫”啊这些名词,它多用观待道理,用智慧、逻辑的,配合思想的观念告诉你。什么叫入定、得定?这一种不用心,你看,什么都不用心,打坐以为这个就是道、这个是定,这是错误的,不会有成就的,绝对不成就的。不过呢,可以活长一点,身体上病少一点,那还做得到。那是什么道理呢?那么假设你没得什么思想、坐着不用心,也可以长寿一点点、可以聪明一点点,那是什么道理呢?那很简单嘛!那是你在休息。一个人多休息总有好处的啊!不是定境界。
所以许多修道的朋友要搞清楚,你觉得身体好啊、我还得了一点利益呀。是啊!因为你是在休息嘛。吃饱了饭没有事情,你的福气好,天下太平,或者上有父母养你,下有儿女养你,你坐在那里号称“修道”,这样一天在那里偷懒,那当然好一点了。不是道的进步。
所谓修持的用心,[断录]心的作用是“观”,止观是一个方法。止以后,止中自然有观。这是什么道理?我们的本心、心境界自然有这个功能。我们举个例子,你们去看展览会、去看画,看到这个一幅画,感到吸引你:嘿!好!真好看!这时候心很专一很*,你看看旁边这个时候有两个作用,还在观呢:“好!真好!”“哎呀,嘿!这里攉个缺点!”马上观察出来。对不对?所以止定是你心理的作用,止中就有观。要把普通这个心理状况了解了,修持时应该用什么功夫,如何叫做入定?所以观的成就就是慧。所以,“随观察者”,就是讲修定的人,在定中在观察自己心行、心念的起动,明白了、观察了得“智”,明白了心念、观念(关键?)在哪里,然后“转智”,把妄想心念转成大彻大悟的般若、菩提。
那么这个智慧、这个能力是讲什么?“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就是说,“谓”是“讲”,“得胜定者”,真正得到入定的人、得了定境界,定境界为什么又加一个字:“胜”定?胜过的,不是凡夫定。凡夫定,譬如我们傻里傻气地坐着,也叫做打坐、也叫做学佛,或者有些人守着这里守窍啊,或者各种花样念个咒子啊,花了几千块钱买一个咒子啊,在那里“吽啊吽啊”练了半天叫做超觉冥想定,一个印度的方法;或者是有许多人弄一个什么东西啊在那里玩,非胜定的境界;这是修习、练习,如何把心内、心的变动的状况走入止的状况,那才是定。得了定、得到胜定、智慧的成就,修这一种方法的这种人,都会得胜定。“修法观者”,修这一种方法而得到止观成就的人,那他是什么呢?“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定就不一定打坐哦!站在那里还是睡着,只要心念一定,观想一个境界,境界就出来。
譬如我们讲,大家最熟悉的,讲一个例子,你们很多都念过《阿弥陀经》,看过《弥陀经》,都讨论那个《弥陀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不是那个样子你不管了,暂时不管。我们就把《弥陀经》上所描写的极乐世界什么玻璃为地、七宝行树,树上有些鸟啊都在念佛、念法、念僧,他总而言之,把极乐世界的那个环境音响的作用、色相的作用都描写出来了,然后又什么七功德树、八功德水啊,管他七七八八的也好,很多很多,你念完了,这一本经都背来了、都了解了,你是不是这样叫做一念之间,极乐世界的假想的构象,是不是一念之间呈现出来?做到没有?做不到,念佛的人晓得。所以这个佛经上的境界就效果**,**。你不要在那里光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六个字啊,我们念的时候是六个,等于点头一样六点:南、无、阿、弥、陀、佛,有间歇性的,不是一念专一呦!所以《无量寿经》告诉你,一念之间要观起来。你观不观得起来?
有些所谓修密宗的人,你比如假设像黄教,像达赖、班禅他们的祖师法门,大威德金刚文殊如来、文殊菩萨化身,三个头、三只眼睛、两个脚,十八只手,每个手上拿着东西,膀子上也挂着东西,多得很呐!三十六只脚,每个脚下面都踏着两个东西,乱七八糟那多了!一念之间,所以叫修法本、修密宗,这样子一刹那之间你就能观好,能做到吧?一般人学不来呀!这个也学密、那个也学密,你们不行耶!观***十八只手,大概想了半天那个手啊,想了这里就忘记了脚了,想他的鼻子忘记了耳朵了,呵!怎么观?所以没有得正定的关系。
得正定境界是“随观一境”,他说一念得定境者,只要观相**,“众相现前”。真的一样整个呈现了。假设观极乐世界,那个极乐世界不是凡人境界,凡人自己还在念、修,自己在极乐世界那个环境里。不要说这个,我们说这个**,大家都非常,现在诸位十一楼,尤其我们这里老菩萨们、新的菩萨、旧的菩萨,常常就坐在这个位置,体会一下观一下看,****,人还是坐在自己那个位置旁边,有老王啊、老李啊、张居士啊、李居士啊,你观得起来吗?你现在眼睛闭上你看看,自己眼睛前后左右这个环境你观得起来吧?观不起来。你们老用功也不行。就坐在这里,环境还摆在这里,眼睛这样一闭,前面这个袁老居士、什么老居士、老师啊、老和尚、这个人、那个人,都在这个楼上境界,你看过的,你一念之间能观得起来吧?就是说理想境界、幻想境界,整个地都把它呈现了,等于电视的那束光一照一样,都反映出来,做不做得到?对不起啊!我相信不是看清楚了你们诸位,我也就是这个样啊!(一笑)你们一定观不起来。
假定你观不起来,你说修得定力**,不是自欺吗?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天台宗哪一宗,随便你哪一宗啊,你把祖宗、爷宗都可以,你学了哪一宗,真得到效果的人,**。佛学是一个科学性一样的,重求证。拿证据来,自己得到,第一个自己心理上证据要拿出来。观不观得起来?观不起来。观不起来,初步的功夫都没有到。不要认为这就是悟了,悟不了的啊!错误了,耽误了!要注意啊!
所以他说一个真修定的人,“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你注意这个“众”字,只要观一个境界成功了,随你念头的转动,所有的一切相所谓顿悟、顿现,一念之间统统出来了(师弹一响指),这叫做顿现。不是一个一个来的。假设这一段我们修准提法门,****,不是说我画画一样,先画鼻子啊,画出来;画完鼻子画眉毛,左边、右边,然后画下来半边,一边都不边了,都不边了。要一念之间顿现,立刻就呈现,就证入,就在这个境界。这个就是说,得到正定修法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那么下面就告诉我们理由:
“境若是实,宁随心转。”观起的境界,叫做方便法,所以注意了,所以学密宗的念咒子观想,学佛的念净土念“阿弥陀佛”来做观想;修止观的,天台宗止观什么利用呼吸开始,或者利用白骨观、利用不净观,各种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不是究竟。而且没有哪一个法门叫好,没有哪一个法门叫坏。什么密宗好啦、净土差啦,净土好、密宗差啦,或者禅宗好啦、密宗差了——这些都是自己妄自分别。这些法门那么多的投众生业力需要之所爱好。尤其是密宗,它是方便般若。没得办法,一切众生不够吃,只好来许多方便。譬如你看有些人,又想成佛,又要发财,那么他怎么样教育他呢?那么好嘛,我教你一个财神法,财神法你好好去修哦!修了以后,哦!结什么一个手印,这个手指头啊,管你什么**管发财的手印玩了!跟手印俩玩起来,哦怎么****怎么样玩,有几千个手印啊,然后随便这样一弄都是手印。这管什么用,你们不知道吧?这就是电缆,或者一个电缆、电线,这边、那一边,那一边接着就通了,所以叫电线。那么这边玩手印,然后嘛念咒子,哦!修财神法!修了以后可以成佛了!你看谁不爱呀?又发财,学了财神法又不要劳动,坐在那里钱、钞票就掉下来了!结果我大概也去学了,我也同大家一样啊!结果学了以后我从来没有修过,我修不起!我修了财神法我晓得我已经早发财了!那天天要麻油、要酥油、要牛奶给那个菩萨洗澡,哎呀我的妈呀!还要这样香烛水也还要这种供养啊!我算算我一天啊,修了一坛财神法,拿现在的钱算啊,起码一天花两千块钱!(众笑)那么我修十天就两万呦!我修一个月就六万呦!我何必求财神菩萨呢?只求我多好呢!
财神菩萨有没有?绝对有。但是不是你这样修得来的,财神菩萨不会来的。有些人想修空行母啊,一辈子不结婚,准备要修个空行母来,空中成就的那些女性佛,已经成了佛的,她来帮忙你。修道修得好不好啊?你看又不用听经,又不用去公证结婚,然后这个佛母她还来帮忙你成就——天下有这样大的便宜的事?!这些学密宗人发了疯了的!空行母并不来。真成就的女性,这个女性就是佛啊!你这样的脑子一肚子的脏,脑子一肚子的脏,空行母——母的不说了,空行别的我也不来啊!(众笑)就是看你看不像啊!不去反省自己啊!乱学!
所以一切法门皆是方便,没有哪个是善法、恶法的。当然密宗的方法呢并不是真能够,自然没有法门的,一般人喜欢嘛,因为这个要研究它,你躺着、坐着,咕隆呱啦、叽里咕隆地你还搞不清楚,脑子**,然后一天研究这个姿势那么玩,完了以后这里还有个铃子“叮铃铃,叮铃铃”摇下来以后,这里这个鼓又“咚咚咚”,做完了以后又要来,脑子又要观想,手里要摇,嘴巴要“轰隆轰隆”,然后搞不完那个观想,这里出一个什么,那里来一个东西,是闹热啊!像我一般修密宗的时候,譬如修黄教大威德金刚,一天坐两座法,就是早晚做两座功课,一堂课坐下来五个钟头,连吃饭都没得时间!当然如此专心,你不得休息,那当然很好。
但是一般人想修密宗做不到哦!去求密法,***那么简单的都没有做到。结果嘛六字大明咒,然后“嗡嘛呢叭咪哄”啊,这就是密法的咒子了,你都没有念好。四臂观音你叫他看过,反正观想也观想不出来,你的观音是百臂观音吧?念一个“嗡嘛呢叭咪吽”,百臂观音也不来啊!就是你观出来,观出来成就,以密法来讲这个道理、唯识道理是什么呢?所以修密宗不懂唯识不能修的啊!一定是错入外道。修道家也一样,禅宗也一样。就是你观出来的境界,一念之间你要观的境界都呈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呈现在前面,这只属于“生起次第”。次第者,程序、过程。这就是说你意境上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给你了。训练自己生起了,无中生有起来,属于“生起次第”。生起次第在修密法不过是初步的成就。
要“无中生有”,意境上本来无的把它有了;“舍有还无”,再把这个观成功的境界,连身心及一切物理世界也归到“空”,这叫“圆满次第”。那么在修密宗这个名称叫做“生、圆二次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简单地就叫“生圆二次第”,两个次第。次第者是程序,我们现在讲梯次。等于**梯子,像坐十二层电梯,一层一层上来。
真的给你观成功了,生起次第也好,圆满次第也好,念佛也好,你境界给你现前,不是究竟哦!由此现前的境界,然后连带着心性一起归于空,证到空性。也不是***,可以修持的。那么,现在就告诉你,如此观者,你就把观起来的这个境界,我要它转变就转变了。因为已经知道,这个境界是唯心所造的。但是你说我懂了这个理,不修这个过程,可不可以?不可以。为什么?你没有经过这个严格的训练,你看不见的、证不到的。虽然明这个理呢,你还要去做到。做到了以后,了解一切境界都不是真实,(是)虚幻的。虽然如此,这个境界是虚幻的。你要这个境界怎么样现出来呢?用你心观想去造作出来,造出来的,所以它本空。(现在我们本空一下,休息一下。)
……看到这个“智”,就是说你修持的功夫到了这一步,自然你本心心性的功能发出来的智慧成就,自然有许多作用。那么你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名称干什么?不能笼统。每一个作用同它智慧的范围、现象不同。不能笼统,笼统就错了。所以在观待道理上、在逻辑上要分析得清楚。刚才讲了两种这个境界,现在是第三: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就是说,我们都晓得叫无分别,尤其一般学佛的人培养无分别心。这个特别注意这个话:“无分别”差不多限制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的作用、它的习惯善于分别同计度,就是分别、计度。计就是估计,就是很精细地分析。这是第六意识的功能作用最强的部分。所以无分别心是普通佛学的一句名词。就是做到了无分别心,不过是第六意识的清静。所以你们大家研究佛学或者佛经要注意,像我们前天晚上讲到《维摩经》,《维摩经》就提到“分别也不恶”,分别不错啊!那这个分别就不是普通了,本心起的分别是观察的智,就是般若,那个名称不同了。所以我们普通学佛的人把修行、修证道理、理论没有搞清楚,以为“无分别”是“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好了,你假设说你无分别,我们能不能把泥巴拿来当成酥油饼吃、把泥巴拿来当成豆腐吃啊?做不到的。这个要搞清楚啊!所以说,“随无分别智”,意识清明不起妄念了,永远清明,内外空空洞洞这个现象境界,不起分别,意识不动用。“转智”,然后转了。
“无分别智转智”,我们开始讲唯识《成唯识论》,教大家先要背的《八识规矩颂》,第六意识、第七识这个中间怎么讲呢?“六转呼为染净依”,对不对?好!第六意识不起分别,这是初步哦!譬如我们打钟知道,听到知道,没有起分别;结果听到“一、二、三、四”,在分别了。当我们意识专一地看书的时候,只听到“叮、叮”,不晓得它打几下,也没有管它几点;这个时候听到,耳识听见,第六意识没有起分别。当然你第六意识不分别你是看书哦,还在分别,这个意识看书在分别。要六根接触外境的六尘——五根,不是六根,这第六意识不起分别。初步到达这样才是学佛修道的开始。
当然一般人一到达这里,尤其现在的人,又是禅学流行了,以为自己“哎哟!悟道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见鬼不是鬼了!(众笑)呵,那完全错啦!这个是第六意识偶然的清明,偶然清明不是道。由这里起始、开始修是对的。如果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悟了,那你真误了!就是那个误了,耽误的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千万不要这样!
一句话,学佛修道,我经常给同学们讲两句话,所以你千万注意:规规矩矩地做人,老老实实地修行。不要玩聪明,不要你玩聪明。
现在讲到“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得到了——“转智”,转了,转识成智。那么无分别的清净现量的境界,转成妙观察智。这个智慧的境界、成就的境界是讲什么?“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他说一个人修持到了真正无分别智,第六意识不起作用,譬如念咒、譬如观想都靠第六意识在起用。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作用,这个时候;或者第六意识起分别作用在专一上,不起第二念的分别作用,也叫做不起分别,专一在某一点上;或者是专一在清净上。那么这个时候,譬如念书、书也没有,念佛、佛也没有,得清净现量。“起证”就是开始生起次第的道理,开始证到“实无分别”,第六意识真实面、这个清净的一面本来无分别,这是观察智慧起用。那么如果在这个境界上的话,“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外面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现前;像茶杯还是摆在这里呦!扩音机还是在这里呦!——对境无心,不起分别。眼睛看见没有?眼识看见了,没有去计度、分别。这个叫做无分别智的转智。在这个境界慢慢定下去,第七末那识、意之根慢慢转了,然后慢慢转到第八阿赖耶识。所以这是第三种。
那么,在这个无分别智方面,下面有同样两句话:“境若是实,何容不现?”让我们了解一件事:心外一切境相,除了心的本体以外的一切境相,这都是不实在的。如果外境界是实在的,为什么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面对外境界,外境界都不起,不相干、不应现,在意识状态上不反映出来呢?
这样归起来,叫做菩萨成就四智。这个四智里头第四个,***称“七智”,“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所以真正懂得唯识啊,很难!理论上讲得来,不算懂得唯识。要修证到,要功夫做到那个境界,(叫)懂得唯识。所以菩萨成就了四智境界的人,对于唯识的真正道理才有决定性的悟进去,才开悟了。换句话,学禅宗的人到这个境界才是算开悟了。初悟,还是初步的悟哦,还是没有大成就的悟,还不是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直透三关哦!
“又”,他又提到;“伽他说”,这是偈子,引证佛所说的、在佛经上引证下来的偈子:“心意识所缘”,心分析它的作用叫八个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根本哦!八识的根本是心所具备,所以八识心之王、八识心王。所以普通用啊,我们讲八识,唯识讲了八个识,实际上讲了什么?只讲心哦,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中间代表最严重的第六意识,一切万念这个花朵啊,这个反应的作用是“识”,识就有识别、认识外面、了解外面、认识的识一样的作用。所以心意识……[断录,以下速度变快。]47:00
只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的东西。现在医学我们知道,前面五个识:眼耳鼻舌身,所以心意识所缘,缘就是攀援,“迟来的缘”、“一万年以后”,所以呀,不管西洋哲学、东方哲学,那缘起来你真没有办法。碰到一个缘**,喜欢用缘来**。缘就是圆的这个东西,我们要**来,圆的这个*来*,***圆的***,***,连起来的作用,这叫做缘。缘就是连锁的关系,就像是铁链,像那个圆圈子套起来的一条铁链,一个环归一环,这一环又归那一环,这一些很多的环节互相连锁,把它整个地全体的一套把它连起来。一个力量牵着一个力量,每一个环都不能少。假设少了两个,这个铁链断了,它****。这个缘就是这个道理,叫攀援,这个缘普通叫做攀援。“心意识所缘”这个缘就是攀援这个意思。
“皆非离自性”,学唯识要注意呦!这不是讲能缘的功能哦!讲所缘的境界。能、所两个一定要分清楚,这个我们讲过了的。“能”,比方这个电、电源、电能,我们电灯、扩音机,由现在这个电能所发出来的作用,它的所用的电叫所用、所起的现象。一个能、一个所,一定要分清楚啊!“心意识所缘”的境界不是能缘,这个所缘境界,都不是离开了自性,什么自性?依他而起(依他起性)、遍计所执。这个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学唯识的常常来讲这个三自性、三无性。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是学唯识的根本。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加了一个“性”字不相干,不加也可以,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也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第一个,我们先来现在解释这个三自性(三无性)的范围。
依他起性:我们一切众生,心意识的外境这些作用,所有外境界一动,自己失去了定力,都是受外境界的影响。依他起性,我们知道普通一个道理,譬如说假设一个外国的小孩或者中国小孩,小小孩,七八岁,带了来,有一点影响,外国的境界或者洋文一句都不懂,你把他弄到外国去,他慢慢那个思想意识上染了,听到那个外语熏染,他就起了受教育那个思想,这就是“依他起”的道理。所以我们的欲望、一切境界都是依他起的,多是靠、由外境界的影响。
由此你要知道现在世界上的思想界,尤其是唯物哲学,它认为这些心理作用一切都是唯物的,就是心理上的一切都是物变的。他们唯物哲学者了解了“依他起性”,后面不晓得了。可以说了解了依他起性到遍计所执,后面不知道了。所以给他产生个观念,认为世界一切都是由外物的支配,所谓心理状况都是外物、生理、物质的所构成的一个现象,****,从唯物哲学来看。因为这些东西没有的话,他心理上、意识上就构不成这么一个形态,都不会有。所以意识心理作用都是依他而起,它这个外界环境引起。引起了以后呢,形成了意识状况——遍计所执。普遍地存在、计度、形成所执,这个观念就抓得很牢。譬如我们****,年轻时没有接触过佛学的观念,什么佛啊、那个佛同这个心啊**差不多啦,一点影子都没有。慢慢接触了以后啊,又念佛了呀,佛的以外还有一个唯识啊,结果又唯什么的唯什么的,又八识啊搞得一塌糊涂,影响了很多的东西,都是依他起。依他起了以后满口的佛话、一脸的佛相、一身的佛气,看到人都是**马上跪下来,他都来了!遍计所执,抓得很牢,构成一个形态。其实依他起性是**的。遍计所执,人意识的固执,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境界。就是物理的世界****,也是我们意识的形成,这个道理***懂,很严重一个道理。所以,唯物的哲学是错了。
最后是“圆成实性”。这个世界心物一元的那个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就是因为依他起、遍计所执等等染污了。现在有个遍计所执就是固执成见,把这些东西拿掉了,自性的光明就出现了。所以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他这个文字比较颠倒来说的,倒装的文字***。都离不开依他起这个作用,“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佛说:所以我说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唯心、唯物等等一切法,都是唯识所变。**,除了唯识以外,唯心唯识的以外,没有另外的一个东西存在。拿西方哲学的观念来说,叫做彻底唯心主义、彻底唯心的思想、绝对的唯心思想。所以真讲唯心哲学,就不懂唯识的讲不太清楚这个,那个唯心哲学**,那碰到唯物哲学,**既不是,那个拳王打擂台一样,唯心的拳王被唯物的拳王已经打得**快要下去了。**唯识哲学,**唯心哲学,**,要想晓得心物一元啊,**“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唯有识,都是唯识所变。道理要把唯识研究完了就了解了,不是那么简单啊!
现在再说这个原文:“此等圣教,诚证非一。”现在,玄奘法师引用,引用***佛经上说的,释迦牟尼***,就引用了佛说的话:“此等”,像这一类佛说的,我们大圣人佛说的“圣教”,“教”是教训,“诚证”,很诚恳地验证下来,所有的经典上多得不得了**。***,心意识所缘的境界,“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
[56:07以下速度太快,无法正常听录,故约有18分钟的录音未整理成文字。]
01:13:35……开始啊。最后两行的原文:“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如梦境等,应释此疑。”这个是连带下面起来一大串的问题。如果说根据佛学、佛法的道理,一切内外境界只有心识的作用,绝对唯心。这个“内”不是指身体以内的内,如果只把它当身体以内的内,就会搞错了的。就是内心。这个“内”我们可以借用庄子的话来解释:“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到无边无际,其实讲一声“无边无际”,已经有了边际了;在逻辑上,我们说无量、无边、无际,就是有量、有边、有际了。一落名言就有限度了。所以大到没得边际可讲了,没得边际可讲有多大呢?就是最小。那么小到没有内部可讲了,所谓中心,中心都没有了;小到最小,中心都没有。所以“小而无内”,小而无内就是大,无大无小;换句话是非内非外。假设说一切都是内心心意识所造的,一切外物世界、物质世界也就是这个内识、心识唯心所造,那么,我们所谓山河大地、地球同宇宙万物也是心造的,一切众生的共业的心所造。所以外面的境界“似外境起”,相似的,像外面东西起来。
我们讲到这里顺便岔一个话,非常有趣的,别的宗教譬如说天主教、基督教《圣经》(《新旧约全书》):所谓上帝照他的形状造了这个世界。这一解释,完了!实际上呢,如果把那个教义不是这样讲,所谓“内识”,这个内识你叫他上帝也可以、佛也可以、什么东西都可以,“似外境起”,相似的自己的形状、心意识的形状起来,构成了外物的世界,那么,这个宗教哲学就不同了。当然,《新旧约全书》原始的原始究竟是不是那个样子,很难讲了。西方人、外国人有一句话:耶稣如果重生复活了,他看了这个《圣经》啊,一定气得半死!他不晓得把它改成一遢糊涂改成这个样子。你看,各种翻译改来改去。这是顺便我们岔进来一个宗教哲学的话来讲。
现在我们又回进自己的本身说:一切的外境界,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万象,就是内心的影相而起来的。
他说,假定,这是佛经上的观念,尤其是唯识的道理,现在就提出问题来:“宁见世间,情非情物,”他说,那么这个世间归纳起来两样东西:有情,就是众生、有生命的,我们人就是有情众生之一种,乃至于其他的生物,乃至于最小的蚂蚁,最小的这些生物,甚至可以说,现在我们在科学上(讲的)细菌,究竟有没有生命,算有情、无情?还是个问题。不一定说细菌绝对确定它是机械性的,说没有一分的感觉、或者没有一分的东西,很难讲!现在还不敢确定。这就是说有情的是指世间有生命的生物、动物,我们人当然是有情之一,人是最完备的,其他的生物比较思想差一点,它这个意识力量差一点。
非情,就是无情的东西,譬如矿物质啊、泥巴、石头,这些东西,无情的东西,没得灵性、没得知觉。它是有机械性的,可是它有它——有生而无命。譬如我们吃菜,吃的青菜也有生啊!而无命而已。它不会说话,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是它有没有感受的成分?很难讲!很难讲!绝对很难讲!所以严格地讲不杀生,几乎很困难!非常困难!我们一呼吸就在杀生,空气里头很多细菌来,就死亡了。所以绝对地不杀生,除非到了三禅定以上,气住(呼吸也停止)脉停了,可以做到;否则做不到的。任何东西,一个花、一个什么,都是有情的生物。
所以,他说“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宁见”是古文,翻成白话“宁见”两个字很难翻。那么,就是说我们看到、所见到的这个世间里头,有情的同无情的这些东西,它的“处”(空间、位置)、“时”(时间),两个观念了:处是空间,一;第二个呢,时间;第三个,它的身体。譬如石头有石头的身体,一枝花有一枝花的身体。它的作用,“定不定转”,有时候一定,有时候不一定。“如梦境等”,像我们做梦的境界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应释此疑”,他说希望解决这个问题。这怎么讲法呢?
譬如我们做梦,尤其我们假设是一个人梦到回到故乡家乡去,家乡那一条河流、那个山,你尽管做梦,觉得转来转去,已经由山南转到山北了,由山上走到山下了。我们心理观念上、梦境中意识观念在转动,实际上南山还是南山,那一条河流还是那一条河流,这个东西固定的,它变不了,没有变。你说,那我意识你说既然一切唯心造,心的功能为什么变不了它?第二,时间。譬如我们人的做梦,最长的一个梦不会超过五秒钟,现在以科学的研究,人最长的梦,梦了几十年的大事,在梦境中不过几秒钟而已,这个时间是这样相对的。乃至我们梦境觉得一下下,可是已经好几秒钟了,不会是一下下。那么我们梦到自己由少年,假设老年人做梦可以恢复到少年去,或者我们在中午睡觉、做梦,觉得自己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可是醒来那个时间还是那个时间。
不但梦如此,入定的时候也如此啊!你入定的时候,南山还是南山、北山还是北山,你转不了;不是因为你定了,这个地球不转了。这个时间,你入定,说罗汉、大阿罗汉入八万四千劫的大定,好像一刹那之间就过了;可是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一分、一秒、一个钟头、或者是二十四点钟,它并没有变,这个作用不变。
身,这个身体,譬如梦中的身,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梦中飞起来(会梦着啊),到底我们还是躺在床上,没有飞起来。譬如在许多学静坐的人、学佛修道的人,在静坐或者梦中觉得自己飞了,觉得自己悬空坐着了,尤其是现在你常常听说这些学什么功夫的、学密宗的,哦哟人练到某一种功夫会飞了,不过是凌空跳了一下,两三寸高,没有什么希奇。所以你们年轻人稍稍练一下都做得到的,没有什么稀奇,到底身体还是坐在这里。作用——由于“定”。所以这个作用啊,它究竟什么道理?一切唯识所转。那么我们现在讲是固定的,你变不了。
可是说你梦中变不了吗?有时候不一定啊!梦中是意识的独影境界。譬如,我们所以研究唯识,因为我们不从头上讲起,中间岔过来,头上讲起就先要了解《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里头就是说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不是指本体、不是指八识心王这个心,这个心是专指第六意识的心,我们现在思想这个心。这二十四种我们变不了,跟心两个不相应,跟意识思想不相应。譬如时间、譬如空间,譬如一个能量、物质世界的能量,这许多等等,都是你意识变不了的。所以有二十四种属于心、第六意识、心意识的不相应,跟你俩不相干,它的因缘跟你俩不亲,你没有力量变动它。这里要注意呦!佛学唯识只讲到这里。
我们要晓得,科学的昌明对佛学、对修道有大帮助的,所以学佛修道的人今天不了解科学,是很可惜也很笨的事情。这个科学要严谨的科学,不要在报纸后面看报屁股上那些科学,那靠不住的,有许多讲的都是幻想科学,不行的。我们要了解了科学,譬如时间、空间,我们站在现在自然科学立场,它硬可以左右你,这个环境影响了你的生理与心理,那究竟是唯心唯物?这里头有个大问题。现在我是站在这个科学立场来说话,假定你们说打坐修道修得很好,身体气脉通了,所以得定了,气色也好了,精神好了,那讲了半天是唯物的喽?必须要你这个生理、四大、身体整个的气脉练好了,才能得定——那是唯物的呀!不是唯心的呀!对不对?那你现在是活着,假设你死了以后你究竟成功没有成功?你拿兑现来给我看啊!依科学来讲。说那个时候我兑现你看不到,那再说。科学精神保留这个问题——我没有求证到嘛,我不知道嘛!所以严谨的科学,所谓科学,什么叫做迷信不迷信啊?科学家绝不轻易说你这个迷信,就已经不科学了,因为这个东西我不知道啊!不晓得你这是迷信或者不迷信,我不知道撒!不像我们普通人随便开口:“迷信!”自己对那一行也不懂。换句话你是知识上的逃避。你不懂这一行,只好拿“迷信”两个字来做挡箭牌,那不行!不科学。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你问他他不知道的东西,迷信不迷信啊?他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嘛!他没有求证到。所以刚才讲到,“处时身用”等等,你看,我们现在假设研究唯识研究佛学时岔进来的,因为现在知识是这样发达的时代,所以我们现在学佛、参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