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学微言》29、身世堪怜一霸君
假如我们把周室王朝(包括春秋、战国)划归中国上古史的末期,那么,中古时期的历史,很明显的,当然以“赢政”王朝“秦始皇帝”作为划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在中国,正是声名煊赫的“秦政”时代。在西方的欧洲,也正是威名鼎盛的“罗马帝国”时代。
秦始皇的崛起,消灭战国末期的六国,开始建立皇权统一的中国,的确是历史上的大事。但时势造成一个有变态心理的秦始皇,完全是由于阳翟(开封禹县)商人吕不韦的商业谋略所制造成功的结果。例如现代美国式的民选总统,幕后台前,都是大资本商人所制造成功的国体。幕后出钱推出民选总统,台前的政府体制,也完全学习工商管理。伟哉商人,岂可轻视。当然,只有姜太公与管仲,早有先见之明,决不轻视,而且还特别重视呢!其次,便是范蠡和子贡,他两人才是真正下海入流的儒商呢!无人可以比拟。但千万不要忘了,如果全民皆商,恐怕是“国将不国”矣!
假如我们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和人事,谁也想不到当时一个无关大要的人物,一件漫不在乎的小事,经过时间的推移,便会形成影响后来一国或天下的历史大事。每个朝代,每个政府,不管如何防范,怎样禁令,都是镇压不住的,这就是历史哲学所谓“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的道理了!
东周后期的秦国,在当时,只不过在中国西北高原上,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的新兴国家。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争雄,七国互相侵略的战乱中,历史经验给予秦国的教育,便渐渐地乘机壮大起来。秦孝公信任客卿商鞅(卫国人),实行以法治国的法治体制,废弃井田制度,迁都咸阳,变更由周室王朝几百年的政体,实在是一件历史上的革命大事。但只经过二十一年,秦孝公便死了。因为秦国上上下下,不习惯法治的管理,而且废掉习惯已久的井田制度,正如历史所载:“民曰不便”。因此,所有埋怨愤怒的大众情绪,就都集中到商鞅一身了。所以秦惠王即位,便杀了商鞅,但法治的政制仍然未变。
十年之后,整个战国七雄就在苏秦、张仪两个同学手中,彼此更换谋略,用合纵、连横的策略,以国际间相互利害关系,互结防御协定,使战国的局面,暂时安定了二三十年.这便是历史上书生谋国一大奇迹。再后来便是秦昭襄王崛起,自称“西帝”,遣使立齐国的国君为“东帝”,早已目无中央周室的王朝了!不过三十年之间,周代最后王朝,就被秦国所灭。
这个历史过程,由秦孝公到秦昭襄王灭周的时期,先后也不过一百一十年左右,即公元前三百五十九年到二百五十年之间,可以说是真正新兴的秦国鼎盛时期。从此以后,不出两年,便如近代史上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诗中所说,“贾人居货移秦鼎,亭长还乡唱大风”的时代来临了!与其说秦始皇三十多年前后,是暴君“嬴政”的时代,毋宁说那是“吕不书商号”赢利最成功的时代。
有关秦始皇嬴政的身世,与吕不韦奇货可居的商业投资计划,这都是史有明文,不必讳言的实事。这件历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国灭掉周朝的前一年,也就是秦国杀名将白起的当年。
这个时期,秦昭襄王为了谋(战)略上的需要,把太子嬴柱的宠妃夏姬所生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来改名叫楚)的,交与赵国做人质。异人虽然是秦国的皇孙,但他是太子次妃所生,也并不十分得宠,所以秦国就随便把他当战略品来用。虽然有人质在赵国,照样无所顾忌地随时出兵打赵国。因此,异人在赵国,是被冷落监视的人,当然很受罪受苦。恰巧吕不韦为了生意到邯郸,碰到了异人。他以一个久经商业资讯训练的敏感眼光,便肯定地说:奇货可居也。这是说异人是一个商场大买卖上的奇货,“屯积居奇”了他,一定可以大发其财的。所以吕不韦便和异人结交做朋友。正在落难中的可怜人,而且随时有被赵国处死的可能,那是多么可怜的处境,现在居然有一个国际上的大商人、大资本家肯和他做好朋友,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当然是高兴极了。
过丁几天,吕不韦就对他说,你的祖父秦王年龄大了,随时会有问题。你的父亲最宠爱的妃于是华阳夫人,但她没有儿子。你的家族同辈兄弟二十多个,你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且并不得宠。你祖父死了,你父亲继位,绝对没有机会把你立为太子,你的前途实在很难说了!异人一听,当然很明白吕不韦说的全是事实。他说,你看我要怎么办才好?吕不韦便说,秦国宫廷中,现在能够提出立哪个做太子的太孙的人,只有华阳夫人才有这个资格,我虽然是小资本的买卖人,但我愿意拿出千金来帮助你,并且我为你先去秦国打通关节,要使华阳夫人肯定立你做皇太孙。异人听了便说,如果照你的计划成功了,我如得到权位,一句话,我便和你老兄同享秦国的一切。
因此,吕不韦先给异人五百金,叫他尽量交际宾客朋友,结识各种人才,等于现在人们的组织人才集团。另外又拿出五百金,叫他去收买那些最名贵的首饰和稀奇古怪好玩的东西。由吕不韦带着这些国际特等名牌的高贵物品,西去秦国。以吕不韦的生意头脑,没问题,到了秦国以后,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姊姊。当然是先吹牛又拍马,同时又再送重礼。来往于国际间的大商人、资本家谁也不免另眼相看,况且吕不韦又彬彬有礼,“币重言甘”,并不像个暴发户的样子,自然就打通门道见到华阳夫人。于是吕不韦就说,在赵国与异人结交成了好朋友,异人的做人是怎样成功,国际上的知名之士,有学问、有才能的人,都喜欢和他做朋友,真可算是众望所归的贤公子。但他本人,身在外国,昼夜都在思念父亲(秦国的太子)和夫人你两人,常常偷偷地哭泣。这些情形,只有我吕不韦最清楚,所以托我特别到秦国来,代他送上这些东西给夫人,表示他的孝心。说完了这些重要的话,表示自己很忙,就起身告辞了。
出来以后,当然想尽办法,向华阳夫人的姊姊做工作,教她怎样办。因此华阳夫人的姊姊,就进宫对妹妹说:“你在太子身边,虽然是最得宠的妃子,但你并没有生儿子。还不趁现在年轻得宠的时候,在这班后辈的弟兄中,挑选一个前途有希望的做养子,将来年老色衰,可能还有希望做太后.如果等到年纪大了,又不得宠了,再想培养一个有希望继承王位的人,那就没有机会开口了!照我看来,这个异人,被派在赵国做人质,是代表秦国去担风险,回来了,一定是大功劳一件。他人又好,国际声望也很高。而且他知道自己在众多兄弟当中,是并不太被重视的一个。你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候向太子一说,提出要收异人做儿子,太子一定会答应,那么,异人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你在秦国后宫的地位,就到老有靠了!”华阳夫人一听,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于是找个机会,就向太子要求,太子为了爱她,就答应照办,并且由太子和华阳夫人出名,刻了玉符(用玉片刻上字的契约),约定以异人做华阳夫人的儿子,等于是秦王太孙,交给吕不书带去赵国交付异人。吕不韦的计划第一步成功了!等于做生意要收购别人的大公司,他总算拿到初步的草约了。
吕不韦回到邯郸以后,一方面加紧培养异人,亲如兄弟。另一方面,他自己在邯郸找到一个绝色美人,也就是古人说“燕赵多佳人”的顶尖美女,娶过门来做自己的姨太太,很快也就怀孕了。古话说得一点也不错,“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异人出入吕家,当然很容易就看到吕不韦的新姨太,她实在太美了,所以就向吕不韦要求,将这美女让给他做太太。吕不韦一听,非常生气,“朋友妻,不可嬉”。你这个人,怎么这样无礼,你在患难当中,我救你,还给你想尽办法弄到当秦国的皇太孙。现在你居然忘本,还要打我老婆的主意,我要和你绝交了!当然,异人如失去了吕不韦,自己在赵国不过是一个人质而已,毫无生命的保障,生活的艰难更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只有道歉赔罪,请求原谅拉倒。
真戏假做,最后,吕不韦还是把这位姨太太让给异人做老婆,做为患难夫妻,可以安慰他孤身流落在异国的痛苦,至于生活一切,当然仍由吕不韦照应。不到一年,就生了儿子,取名嬴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接着,秦国又出兵打赵国,包围了邯郸。赵国人要杀掉秦国的人质异人,吕不韦就用很多钱买通看守监禁他的人,放他一家三口逃回秦国的部队里去,那当然就被秦人护送回国。异人就穿着楚国的衣服来叩见华阳夫人,因为她是楚国人。华阳夫人看到异人穿的是楚装,更为高兴,为了纪念故乡楚国,就替异人改了名字叫“楚”(用南方习惯,就叫阿楚了)。
吕不韦的运气真好,更名楚的异人,回到秦国不到六年,灭周朝称西帝的昭襄王嬴稷死了,历史称他为秦孝王。顺理成章地由太子嬴柱即位,不过,只当了三天的秦王也就死了。因此,皇太孙嬴楚(异人)即位,尊华阳夫人为太后,称自己的亲生母亲夏姬为夏太后,起用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这样就叫做“封侯拜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富贵尊荣了!所以我常对做生意经商的朋友们说,无论如何,你也做不到吕不韦的成绩,他只看准一个货色,就投资经营,结果,岂只一本万利而已。但吕不韦真不简单,他还想做千秋的大买卖,要在文化学术思想上变成圣人,想和管仲、孔子比上一比呢!
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周朝的后裔东周君与少数的诸侯们计划伐秦,秦王使相国率兵灭掉东周,周朝的天下,这才正式转到“吕秦”的手里。因为异人做了秦王之后,史称为秦庄襄王,不到三年,也就死了。所生儿子嬴政十三岁即位,国事都委交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叫他仲父。古代的仲字,是第二、中间、其次的代号。这就等于叫吕不韦是二爸爸,客气地说,便是后代所谓的干爸。所以在我们的历史上,有的说秦王朝,是与周朝先后同时亡国,应该称秦始皇为“吕政”王朝。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的观点上,也还存在着争议呢!
史称为秦始皇的嬴政,十三岁即位为秦王,纵使聪明绝顶,到底还是一个不成年的孩子,因此,把国家政治的大权,都交给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去办。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在秦国,是大权独揽,出入宫廷内外,俨然就是一个摄政王。如果以后代历史故事作比例,他犹如西汉末期的王莽,也如满清刚刚入关初期的摄政王多尔衮。不过,吕不韦的后来,并没有像王莽一样,想取汉朝的政权而自做皇帝,也许有这种想法,或者自忖势所不能,或是才所不及。而且他在武功威权上,也不如清初的多尔衮,也只在宫廷中和太后的关系,比多尔衮大有不同。
当他独揽秦廷朝政的十二年之间,极力供养宾客,收罗人才,集中一般读书的知识分子,为他个人出名,合著一部网罗诸子百家杂说的书——《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这部书以上古儒道不分为主旨,尤其以传统文化中的宇宙物理的五行理论科学作纲要,串连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书作完成,悬之国门,公布如有人“增损一字”,就赏赐千金,表示比孔子的著《春秋》、刪诗书、订礼乐的气魄还要伟大。这就是古今中外,很多发了财的大老板们,和有了地位的人,最后都想挤进学术文化之林,表示自己并非“不学无术”,意图洗刷只有铜臭和臭钱之讥。如果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正是“自卑感”在作祟,也是人情之常。但这部《吕览》,在后世的学术著作中,仍然有它的价值。不过,把它归入“杂家”之学的范围。
吕不韦的商业政治计划,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成功。但他只知道权位和富贵的可贵,毫无学养上的“内明”和“外用”的基础。因此,他又彻底地失败,终至于身败名裂,一生很可惜,又很可怜。
吕不韦自从他的儿子“秦始皇吕政”,十二岁即位做了秦王,他表面上以皇上的干爸之尊,兼为朝廷政府的相国、文信侯,权重一时,就如秦国的宗室大臣,也不敢当面非议。尤其新王的生母皇太后,本来就是吕不韦的侍妾,现在做了寡妇,年龄也不过三十多岁。母子两个,从小在赵国邯郸的时候,本来就和吕不韦是一家人一样,现在出入宫廷,当然毫无避讳。正如史书所载,太后时吋与文信侯私通,那也可说是人情难免的事。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乡下普通老百姓家庭,也会招来邻居地方上人的轻视,何况在皇宫之中,左右前后、内内外外,所谓耳目众多,岂能长久瞒得住的,而且儿子秦始皇渐渐长大了,哪有可能不知道的。吕不韦愈想愈不对,但是这个太后,对于男女关系的欲望又很大,在感情上,她又当断不断。所以吕不韦在“舍人”(随身侍从)中,找了一个叫“嫪毐”(读音叫làoaǐ)的人,假装太监,送给太后。结果,太后又生了两个私生子。要求儿子秦始皇封嫪毐为长信侯。嫪毐本是市井无赖,自是小人得志,飞扬跋扈,令人侧目。因此,宫廷中有人看不下去、就向秦始皇告密,这个时候,他也是快二十岁的人了,马上下令逮捕嫪毐。嫪毐知道了就发兵叛变。秦始皇就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两人带兵围攻嫪毐,抓住他,夷三族.迁太后于萯(音倍)阳宫(陕西户县),杀了两个私生子。
但秦始皂在处理这件事上,当时始终对吕不韦并无举动。到了第二年,才发布命令,免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而秦始皇又说吕不韦侍奉先王的功劳太大了,所以不忍心杀他,罢免了他的职位,叫他离开首都咸阳,到四川去住。
同时,因为这件事的刺激,经过秦廷宗室的提议,旧账新算,决定要驱逐各国诸侯的宾客,不准在秦国从政。这个事件的发生,在历史上,便引出一个年轻的书生李斯,当时他也是在被驱逐之列的外来宾客。为了此事,他写了一篇对秦始皇的劝告书,就是后世所流传的名文——李斯《谏逐客书》。其实,这件秦廷政变的事件,不应该说完全归罪于少年时代的秦始皇。这是秦人狭隘的本土主义作祟,是对秦廷长期任用外来人才担任政要的反弹。趁着吕不韦和嫪毐事件发生,由秦廷宗室大臣的发起,抓机会来打击从各国外来的势力。
像这样的事,是千古以来,政治圈中派系斗争的常事,都由于人性具有极度自我、自私的弱点所形成。例如清代三百年间的政治历史上,始终存在北人与南人之争,学阀权要的门派意见之争,朝廷与外藩的权力之争。当然,不只是中国如此,欧美各国的历史也是一样,归根结底,都是人性阴暗面所造成的结果。
以秦国来讲,自秦孝公开始,起用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乃至李斯,凡与秦国逐步富强壮大有关的历史上名臣,几乎都是外宾。秦国朝廷和秦国社会,只是坐享其成。但在浓厚的地域观念上,又始终彼此不服气,因此而形成中央在权力上的派系风暴,这是每个主政者最头痛的事。不但政治圈中,例如现在的商业集团、公司、行号、工厂、店铺,只要有三个人以上的地方,就会出现人事磨擦。好在少年的秦始皇,还算明白,看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建议,就停止驱逐宾客,才使外来的人才不散。因为秦始皇从小跟着父母在赵国长大,而且见惯宾客成群的场合,知道利弊。换言之,当时所谓驱逐宾客,便同现在所谓的裁员,多少也有裁减冗员、减少预算的作用。但在国家的大政上,有时因此而受影响,可能会非同小可。因此,宋代的名臣苏洵,对于这件事的观点,大有感想,便写了一篇文章《六国论》。
正当少壮盛年还只二十岁刚出头的秦始皇,登位不到十年多,就碰上宫廷內部发生重大的丑闻,而且当事人就是生母,和从小跟随长大的仲父吕不韦。大家试想,假定我们中任何一个人是他,不可能不气疯了,也许,就会出家入山,或者造成另一种心理变态或精神分裂。所以他当时把生母(太后)迁出宫廷,住到首都的边远小邑,并且下令对这件事的处置,如有人敢谏者死。那种心理上的矛盾,是很难想象的处境。
但在这样要命的严威中,那些死守中国文化孝道的儒生们,居然还一个接一个来劝谏,因此而被杀掉的,已经到达二十七人。这就是历史上说秦始皇是暴君的第一幕。但正在他暴怒杀谏者的时候,居然又来了一个齐国儒生叫茅焦的人,要求当面见皇帝进谏。秦始皇一听又有一个不怕死的来了,气得暴跳如雷,大叫着:“快拿大锅来,要活活地烹了这个家伙。”茅焦看了现场一眼,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到他的面前说:“臣闻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问也。陛下欲闻之乎?”秦始皇听了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茅焦说:“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车裂假父(指嫪毐,真是难听难受的话)。囊扑二弟(指其母与嫪毐所生的二子)。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丁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我该说的,都说完了。)”就自己解开衣服,去伏在砍头的木桩上去。等于说,你来杀吧!谁知道这个时候的少年秦始皇,反而走下宝座来,自己承认错了,并且亲自扶他起来,立刻封他为上卿的职位。并且马上下令车队出发,他亲自驾车,空出左边的大位,去接母亲回宫,还和原来一样亲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这也是历史上真实记载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残暴作风,他是怎么形成这种性格的?这与“大学之道”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教育,关系的重点又在哪里?同时也可看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儒生,那种“择善固执”、“死守善道”的精神。茅焦为什么敢把生死性命当赌注,难道正如现代人的观念,真想拿命来换取侥幸的财富和地位吗?你能否认秦始皇不是有爱生母的孝心,原谅母亲所做的一切过错吗?除非被历史的主观成见固定了。不然,你会发现秦始皇确是一个可造之才,只是环境给他的命运很不幸,自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教养。这些过错,还是由于吕不韦“不学无术”所造成。
但秦始皇对于吕不韦又怎么办呢?他踌躇考虑了一个冬天,到了第二年,罢免了他的职位,叫他到河南去住。吕不韦虽然住在河南不到一年,但各国的诸侯们,还派人随时到河南拜访联络,“不绝于道”。换言之,一个接一个,一国接一国来看他。秦始皇当然随时会有情报,愈想愈不对,愈想愈矛盾,因为他从小跟着吕不韦长大,对于他的才能、作风,甚至个性等,当然很清楚。或者可以说,他也明白自己的身世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因为他的生母,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只会懂得享受。母子从小开始,很可能是无话不谈。也许生母对吕不韦是有另一份真情的。所以可以推断秦始皇是心里明白,什么都知道的。秦始皇反复考虑了很久,又怕吕不韦不甘寂寞,另外弄出花样生事,他便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看了信以后,知道这个儿子,现在是个完全的秦王了,不好惹,怕被他不明不白地杀了不好,还不如自己处理了好一点。因此,吕不韦便自杀了,更了却了秦始皇一桩为难的心事。也可以说,牺牲自我,完成儿子做秦王的事业。不能不说是吕不韦最后的奉献,做了一辈子生意,“天下自我得之,儿子自我失之”,亦复何憾!
大家读历史,对于秦始皇这封简短的妙文,都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这封信的内涵,真是妙不可言,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头脑太不简单,也许是吕不韦遗传基因的作用。他第一句话就说:“你对秦国真有什么功劳好处吗?秦国还封你有十万家税收的富有资产,是为什么?”第二句话说:“你和秦国有什么亲族的关系吗?为什么我要叫你干爸?这些你自己都明白,不要我说。你应该老老实实地迁到四川住吧!”在古文,就是这样的五句话,他父子两个,心里都明白了。换言之,秦始皇表明了,“我现在是真正的嬴秦王朝的后代,我是秦王,是主人公。你过去所做的事,真的是想为了秦国吗?天知道,我明白,你还是规规矩矩在四川养老吧!不要再打什么歪主意了”。就是这样,聪明人一点就透,这是真正脱离父子关系的宣告。吕不韦知道自己调教成功的儿子,既能生之,也能杀之,所以他的一切希望都破灭了,年纪也老大了,只有走上自杀的一条路了。
但是,也可说,秦始皇对于没有文化教养的生母,还是很有孝心;对于吕不韦,也是很不忍心。所以也不能一味说他是绝对的粗暴。不然,从春秋到战国,弒君杀父的诸侯王,岂只一两个而已。即如秦朝以后的帝王,派人送一把刀,一瓶毒酒,一条上吊的绳子,命令他自杀的多着呢!但秦始皇对吕不韦,并没有这样做。其故何在,殊可深思也!
当秦始皇从太后与吕不韦这件内宫事故以后,可以说才正式自己亲政。他的运气真不坏,在十二年之间,消灭了当时仅存的诸侯韩、赵、燕、魏、楚、齐等六国诸侯,在这中间,最有名的历史故事,就是燕太子丹使刺客荆轲刺秦王。但在中国的旧历史的《纲目》上,却写着,燕太子丹使盗劫秦王,不克。秦遂击破燕代兵,进围蓟。这样记载的历史,所谓《紫阳(朱熹)纲目》等,是否合理,很难评论。同时又认为当时的六国,并无大罪,秦要灭掉他们,就是最大的暴政之一。这些就是后儒政治哲学思想的看法和评论,对与不对,随着时代和人类社会的文化演变,也很难说。
其实,燕太子丹与秦始皇小的时候,同时都在赵国做人质,而且是同在患难中的好朋友,当然也认识秦始皇的父母与吕不韦。到了秦始皇即位秦王,燕太子丹又被燕国派到秦国来做人质,但秦始皇并不买账,没有特别礼遇他,只把他当一般诸侯派来的人质看待。因此,燕太子丹气愤极了,就偷偷地逃脱回国来,想尽办法找到刺客荆轲,想用暗杀的手段刺死秦王。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就是后世中国文化武侠小说的前奏。
如果从一个国家对敌国的角度来说,燕太子丹回国以后,不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发奋图强,来反击秦国,却出此下策,就他本身来说,实在还不及当时的三大公子,如齐公子孟尝君、赵公子信陵君、魏公子平原君,他们还能做救亡图存的工作。也许这就是战国末期的现象,真正到了人才气数已尽,徒使“吕政”孺子成名而已。所以唐代名臣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就说过,“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从此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同的天下,废弃周代以来的分封诸侯制度,划分全国行政区域为郡县,便于统治。他绝对想不到因此一举,恰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千秋的基础。其他如北逐匈奴,修筑长城作为边防前线,南收南越等地入于版图,巡游四方各地,在咸阳大兴土木筑阿房宫。甚至在死前两年,做过历史有名的“焚书坑儒”,成为遗臭万年,矢上加尖的大暴政。他在王位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只有五十岁就死了。三年以后,由他所建立的秦朝也亡了。如果从哲学的文学观点来看,正如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吟唱: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更安排,只管而今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