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官场生涯
1912~1926年,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长达14年之久,官居正处,享受着相当今天11万多元人民币的年薪待遇。这段历史,成了论敌陈西滢等人攻击他的一个“污点”,也为后来研究者们所避讳。
辛亥革命成功,作为青年才俊的鲁迅热血沸腾,对新生民国政权寄托了无限希望。所以,当朋友许寿棠向教育总长蔡元培力荐他时,便欣然受命,到教育部做了一名佥事,日后南北议和,又随中央政府迁至北京,一干就是14年。
上任后,鲁迅热情澎湃,卓有成效完成了很多重大任务,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他曾经受命设计过国徽,领导和参与过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的建设,亲自参与了汉字注音字母的确定、通过工作,还负责起草大量公文、文件,几乎天天做“做官课程表”。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考核他,应该是个称职合格的公务员。
鲁迅虽然干得很出色,但是他的仕途却不畅达。1915年,时任教育部长的汤化龙,出面改组了“民间社团通俗教育研究会”,指定鲁迅担任小说股主任,明确指示小说要“寓忠孝节义之意”,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而鲁迅却不予合作,甚至强硬抗阻,成了领导眼里的“刺头分子”,很快就被免去了小说股主任之职;1916年,他又与一些同事好友联名上书,公然反对“祭孔读经”,从而变成了领导心中的“另类分子”。在长达14年的官场生涯中,眼看好多下属和同事都纷纷升官了,而他却一直呆在佥事位置上原地踏步。再后来,为了发泄对北洋政府对外卖国求荣,对内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痛恨,开始大量写作抨击专制统治和黑暗政治的杂文。1925年,因为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著名篇章,鲁迅成了“反动分子”,被打入当局的“黑名单”,不得不四处避难,仕途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遇好友林语堂诚邀他去厦门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的自由斗士生涯。
要全面了解鲁迅的人生,细致了解他的思想形成过程,完全有必要了解他这段为期不短的官场生涯。这段经历,其实是他由一个官吏到斗士破蛹化蝶的过程,是他光辉一生不可割裂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