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元朝?关汉卿】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 - 元朝人物故事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元朝人物故事

【元朝?关汉卿】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己斋叟。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大都人(今河北安国),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自幼聪明过人,博闻强记,幽默多智,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吟诗演剧,吹拉弹唱,无不精通,却一生未仕,与功名无缘。

在王权专制的时代,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便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可是,在元代,士人的前途是,没有保障的。科举被废,营生艰难,“八倡九儒十丐”的提法,正可见那时代的读书人是多么潦倒。可是,一个性情豪放,精力充沛而又才华横溢的人,是不会屈服于强权与不公的命运的。正如柳永于失意中倾全力而做慢词,天才的力如火山熔岩,需要出发点。风云际会,杂剧与关汉卿撞在了一起,前者是从民间兴起的娱乐,后者是落拓江湖的文人,不知道是谁成就了谁。总之,关汉卿的才华有了倾泻之处,而中国的戏曲,也在他的手中才真正有了生命的重量和光华。

1295年~1307年间,玉京书会成为大都最活跃的戏曲团体,主要成员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孟汉卿等人。而关汉卿是该书会中最活跃的领导人。他长期从事杂剧创作,与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杂剧女演员珠帘秀等人交往甚密。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双调乔牌儿·无题》),同时(特别是在他的戏剧作品里)他又以他所受的教育、以他的意识观念表现出鲜明的儒家思想,即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出于政治责任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这里很少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他没有在功名和归隐之间苦闷彷徨,也没有沉溺于山水或声色之间不可自拔。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力创作戏曲的人。他一生创作戏曲六十多部,超过莎士比亚;插科、歌舞、吹弹、咽作,粉墨登场,他样样会得。而作为戏曲家,他的事业注定要依赖艺妓合作完成。而这些薄命多情又不乏才性的红巾翠袖,便最自然地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关汉卿不顾道德家的眼色,公然宣称“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更说自己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他是血肉丰满的浪子,顽性不改倜傥依旧。但这种疏狂轻佻的背后,更有对艺妓的同情、理解、尊重。那些被侮辱和损害的人,她们的泪与笑,留在了他的心里,又化作最生动的文字,汩汩滔滔。而这些,就绝不是追求皮肉之欢的低俗狎客所能了解的了。那种夸张放诞的背后,是桀骜不驯,是愤世嫉俗。他不是一个道德家,却写出了比道德家更高尚的文字。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作品里带有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精神更为后来接近人民的戏剧家所继承。根据他的《拜月亭》杂剧改编的《拜月记》在南戏与传奇里一直起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并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就说他是“驱犁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这话并没有夸张。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不仅鼓舞了当时广大人民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而且对后来的戏剧创作有巨大的影响。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