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徐登、赵炳列传
徐登和赵炳都是东汉(公元25-220年)时的道士,曾经一起使用禁术为人治病,二人又有师徒之谊,因此把他们的传记放在一起,写成列传的形式。
徐登是闽中(今福建泉州)的人,精于道家的方术,特别善于用禁术治疗各种疾病。赵炳,又名侯,字公阿,是东阳(今山东恩县)的人。他也善用方术,并能使用古代“越方”为人治病。越方主要是使用(包括禁术在内的)方术来治病的方法。[1]
禁术,又名“禁架”,是古时一种禁制疾病(病邪)和其它邪祟的道家方术。方法主要是对不同的禁制对像默念不同的禁文(一段咒语),有时也配合禁文使用水盆、刀、盐和其它各种物件作为辅助手段。禁术在很长历史时期中都一直是普遍使用的有名方术。[1] 唐中宗时(公元683 -710年),身为国子祭酒的叶静能就因为善于使用禁术而被留在宫中服务。按当时的官职结构,国子祭酒是学官中的最高头衔。[2]
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传染病和流行病四处蔓延。徐登和赵炳在义乌县东面的乌伤溪初次见面,志趣相投,便共同约定:一起以自己的方术去为人治病。又向对方说道:“现在我们既然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了,不妨各人把自己的能耐拿出来演示一下吧。”于是徐登对着眼前的溪水使用禁法,使得溪水不能流动;赵炳紧接着对枯树施用禁法,枯树马上长出了新芽。他们二人相视而笑,一起同行,用道术去治病济人。
徐登年龄比赵炳大,赵炳就把他当作师父来对待。他们非常注重清淡、节俭的作风。在礼拜神灵时,只舀一些东流水来代替酒,削一些桑树白皮来当果脯使用。但他们治病时非常灵验,凡是他们经手用禁术治疗的疾病,没有一个是没治好的。
后来,徐登辞世了。赵炳便向东行,来到会稽郡的章安县。那里的老百姓不知道他是谁。他就故意登上自己住的茅草房,在房顶上架起鼎(古代的三脚锅)来煮东西吃。房主人看了又惊又怕,赵炳却只是微笑着不答理他。一会儿东西煮熟了,茅草房却毫无损坏和变形。还有一次赵炳要过河,划船的人却不愿意为他摆渡。他便撑起一重帷盖,自己坐到盖里去,嘬口长啸,大风突起,河水乱流,而他自己已经过河去了。当地的老百姓对他心悦诚服,都把他当神来对待。
赵炳不仅因为善施禁术而在当时很有名,而且在后世也声名远播。晋代的葛洪就说,他禁人时人就站不起来;禁老虎时老虎就趴在地上“低头闭目”,任凭人们去捆绑它;还能把大铁钉敲入木柱子一尺来深,再用禁术对着它吹口气,铁钉就会像箭一样从柱子里射出来。《异苑》中也说他对着一盆水施展禁术,吹口气,水中便现出鱼和龙来。[1]
由于赵炳以精湛的医术治病,以神奇的禁术服人,并行济世救人之道,所以周围百姓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引起了章安县县令的心理不平衡,最后找了个“惑众”(迷惑众人)的借口,把他抓来杀了。他的死不但没有让人民忘记他,地方上的老百姓反而在婺州永康县东面为他修建祠堂,俗称“赵侯祠”,使那些崇拜和怀念他的百姓可以随时去礼拜他、求他的护佑。像这种百姓自发为某人修建祠堂的事,历史上也不多见。
赵炳用禁术治病的方法,后来以“赵侯禁法”的名称在江南一代流传。特别有意思的是,据《后汉书》注称,经过那样多年以后,蚊、蚋一类飞虫都始终不飞到他的祠堂里去。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集解·方术列传下》南朝·宋·范晔撰;唐·章怀太子李贤注;王先谦集解;晋·葛洪《抱朴子》:“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效,多气尔。”“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以大钉钉柱,入尺许,以气吹之,钉即跃出射去,如弩箭之发。”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赵侯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以上摘自集解)
[2] 《新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韦皇后传)》宋·欧阳修、宋祁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