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的破产
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陈布雷、戴季陶相继自杀。蒋介石预感到蒋家王朝末日的来临。他决定退守台湾,但需要一些文人来支撑门面,于是着手制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胡适: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1948年11月,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教育界知名人士的办法。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筹备北大五十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
12月15日,陈寅恪、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等人分乘两架飞机抵达南京明故宫机场。17日,北大五十周年校庆,正值胡适57岁生日,蒋介石夫妇设寿筵宴请胡适夫妇。蒋介石平日请客从不备酒,那天特为胡适备酒贺寿,可谓破格示敬。也许正是出于蒋介石对他本人的礼敬,胡适不得不感到要从道义上全力支持蒋介石。这也是胡适晚年在政治上始终不能与蒋氏分手的重要原因。
1948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率领第二批被“抢救”的学人飞离北平,抵达南京。国民党政府立即授予他教育部长之职。可几天后他便辞职,成了国民政府历史上最短命的教育部长。梅自称是未能将大部分的北平教授接运出来,他感到惭愧。实际上,却是相当一部分学人并不愿意搭乘国民党的飞机飞离北平。
陈寅恪:怕吃小米才南迁
在国民党“抢救学人”的计划中,陈寅恪离开北平,是由于生活习惯使然,因为他更适合南方气候,抑或怕共产党来了,只能吃小米。
陈寅恪一家只在南京住了一晚,第二天便匆匆赶往上海。在上海,他写信给时任岭南大学校长的陈序经,表达了愿去该校任教的心愿。陈序经求才若渴,马上答应为陈寅恪南下广州做安排。1949年1月,陈寅恪一家搬进了岭南大学。
1949年6月,国民党在广州组织了“战时内阁”,其中有两位学人出身的人物担任了异常重要的职务,一是杭立武任教育部长,二是叶公超代理胡适任外交部长。
在这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杭立武一直念念不忘在岭南大学的陈寅恪,他曾多次派人劝说陈序经动员陈寅恪离开大陆,陈序经一直没有答允。到最后,他亲自赶到岭南大学向陈序经摊牌,要陈序经一同前往劝说陈寅恪到香港。杭立武说,如果陈寅恪答应去香港,他马上给陈寅恪10万港币及新洋房。陈序经立刻答道:你给10万,我给15万,我盖新房子给他住。
直到10月初,叶公超主持的“外交部”还在为国民党离开大陆的各色人员办理护照。陈寅恪随时都有机会,但他却始终对这种机会不屑一顾。
张伯苓:不买蒋介石的账
张伯苓先生是南开大学的创办者,他有爱国激情,却不懂政治,在蒋介石山穷水尽之际,他曾天真地愿意助蒋一臂之力,于1948年7月出任国民党考试院院长。
1948年7月,张伯苓到南京履任后,亲历了官场的黑暗腐败,民不聊生,在就任考试院院长不到一个月,就返回天津,以“体弱需静养”为借口,避居重庆,深居简出。
这段时日,张伯苓从报纸上得知天津、北平相继解放,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迅速攻克南京,他深悔一时糊涂,上了蒋介石的贼船。正当他苦闷彷徨之际,收到南开校友来信,信上有一句话:“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飞飞”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学习时的笔名,张伯苓认为,“恩来为人正直忠厚,办事周到”。终于听从了自己学生的劝告,决心不离开大陆。
解放前夕,蒋介石曾三番两次到张伯苓的住地,催促他回任考试院院长,去台湾和美国均可。乘飞机如有顾虑,可在机舱设卧铺,夫人和儿媳都可以随行。后来又派张群和蒋经国来劝行,都被婉言谢绝了。
1949年6月,蒋介石已到了仓皇辞庙之日,他的“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终于没有像抢运金银国宝一样顺利完成。据后来统计,除了胡适、梅贻琦等十几人之外,原国民党中央研究院80余位院士有60余位留在了祖国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