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家川战国古墓里的秘密
马家塬遗址及墓葬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墓葬面积约3万平米。该墓葬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发掘,当年先后发掘墓葬3座,出土豪华车乘、青铜器、车饰件、金银箔饰片、釉陶珠、玛瑙、错金银铁器、陶器等文物1600余件,不仅文物数量多,而且档次很高。2006年10月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2月1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了保护标志碑。2007年4月8日该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家塬战国古墓出土的文物形制独特、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考古价值,在国内极为罕见。
张家川地下蕴“宝藏”
张家川在历史上是秦国领地,该县木河乡桃源村北山上古墓交错,引来了不少盗墓贼。2006年8月4日,3名盗墓贼在盗掘古墓时,被民警抓获。抓获3名盗墓分子后,民警顺着绳索下到墓穴查看,发现竟是一个很大的墓室,遂向局领导做了汇报。
记者在考古挖掘现场看到:经过三个多月的挖掘,截至目前,该墓葬已成功清理出3个墓室。一号墓室墓基距地面有12米深,主要发掘出土了豪华的铜车及殉葬的马牛遗骸。记者发现,该马车虽经地下千年埋葬,但仍能看出车身颜色为黑红相间,车体锍金,车轱辘周围包铜,直径1.5米左右,整个车体大小与实物相同,依据车马装饰的豪华程度可以推测出,此车应是古时地位显赫人物出门乘坐的马车。相邻的二号墓室出土一具女尸,因墓内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因此不能确定墓主的身份及确切年代,也无法断定二号墓室的女尸是不是墓主。
与一、二号墓室相距不远的三号墓室出土的还有互相堆积的四辆铜车马,据现场发掘的专家介绍,目前推测被清理出的四辆马车是从墓室侧面依次滑入6米深的墓坑内的,在马的头骨周围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玛瑙、铜鼎和陶罐等物,可以推测,当时墓主下葬时,是用活马殉葬的。记者在现场看到,铜马车车身两侧有极其精细的镶铜镂空饰物,马头遗骸周围散落着黄金铸成的十二生肖图案头饰及大量金银、玛瑙、铜鼎和陶罐,车轱辘及车身上的红漆依旧鲜艳。
现场考古人员介绍:虽然目前没有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器物出土,只是从一茧形壶的底部发现了一个象形符号,而且没有提供墓主身份的任何信息,但初步断定:此墓室是秦时期羌族的一位贵族的墓葬,距今约2300多年。一号和三号墓室被发掘之后,没有发现墓主人的尸骨,有可能尸骨被盗墓者破坏或此地土质碱性太大,导致尸骨腐朽无存。
经过对战国古墓现场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整理,考古专家在墓葬被发掘三个月后首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张家川战国古墓惊爆三大谜团,在国内考古界引发新的研究课题——
历史推前100多年
随着古墓穴的挖掘和研究,考古学者有了惊人发现,而这一发现有可能使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形成年代向前推进100多年。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古墓属于抢救性发掘,共清理被盗墓葬3座,出土金、银、铜、铁、陶、骨以及玛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余件。墓道中各发现随葬车4乘、墓室各一乘,车乘装饰极度豪华,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进行,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发现的战国墓所反映的多元文化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根据已出土的豪华随葬车、玻璃器、大角羊形饰件、铲足鬲等遗物,专家初步认为,中原周秦文化、西方异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部戎人文化在这一墓地中都有所反映。
负责现场考古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周广济向记者介绍说,车乘制度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征,张家川新发现的随葬车装饰精美,无明显使用痕迹,为礼仪所用,它所反映的文化与中原周礼及秦文化有着直接关系;而玻璃器传统上认为不是中国本土所产,应是西方传来的;大角羊及其他动物形饰件,明显带有北方草原的文化风格;铲足鬲则为当时生活在西边的戎人遗物。
在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发掘出土了“连珠纹釉陶杯”,釉陶杯通体饰淡蓝色釉,腹下部装饰七层连珠纹,敞口小平底。很多学者看后认为该类器物应为西方文化之器,为中西方交流的产物,并认为该类器物应属于早期玻璃器,来自西亚。国家文物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认为这一出土文物证明此地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就已与西亚地区有联系和交往。传统上认为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东起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经过张家川马家塬、河西走廊等地,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区),即今天人们所称的“丝绸之路”,而“连珠纹釉陶杯”的出土,则使丝绸之路的形成年代至少提前了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