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朝·陆逊】忍辱负重保江山 - 汉朝人物故事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汉朝人物故事

【汉朝·陆逊】忍辱负重保江山

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国志·陆逊列传》

以上的这则故事便是成语“忍辱负重”的由来,同时也是陆逊一生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

陆逊身为吴郡陆氏这个传统儒学世家的子弟,一生坚持儒家的治国思想,与始终持法家治国态度的吴主孙权存在着根本治国理念上的冲突。陆逊无论在内部的施政方针,还是外部的军事战略,都始终与孙权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这也决定了陆逊一生,必须在时时与孙权发生观念矛盾的情况下,忍辱负重,竭力推行他的儒家治国思想,并极力苦谏,修正孙权的法家治国方略。

国内政治上,陆逊一直坚持“国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宽刑施德”,并数次上书孙权,不断要求他改变“严刑峻法,赋税沉重”的施政方针。然而,孙权对这些奏表,总是象征性地敷衍几句,便束之高阁。看到自己的一份份奏表石沉大海,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得不到主公孙权的采纳,陆逊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可想而知。

军事战略上,陆逊一贯主张以立足江东为本,相当不支持孙权的军事扩张,图谋统一的战略目标。公元222年,“夷陵之战”,陆逊率军大败刘备,但并未乘胜追击,引兵入川。公元228年,陆逊又率军击溃曹魏大军10万,但他同样没有乘胜追击,进军中原。此外,陆逊还上书反对孙权派军远征夷州和硃崖(今台湾省和海南省),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公元233年,孙权想当然地准备跨海征讨远在辽东的公孙渊。对此,陆逊自然又免不了一番苦谏。

除了在内政方略和军事战略上与孙权存在着根本性的意见分歧外,在选立太子这个事关国家未来的重大问题上,陆逊也与孙权有着激烈的摩擦。孙权晚年,极力扶持四子鲁王霸,导演了鲁王霸与太子和“两宫构争”,激烈争夺皇位的局面。对于这个敏感问题,一直坚持儒家思想的陆逊,自然鼎力支持服膺儒学的嫡长子太子和(孙和为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孙和的大哥、二哥先后早逝),并为太子党领袖。为此,陆逊不但三番五次地上书,苦谏孙权不要废长立幼,造成国家的不安定,而且还请求回到建康(陆逊长期为荆州牧,驻守长江中游),觐见孙权,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

可这时,已年过六十,自知时日无多的孙权已经没有心思再跟陆逊玩下去了。他不但拒绝了陆逊回京的请求,还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三人,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发配流放。在京城的太子太傅吾粲不过是和陆逊通了几封信,竟然被孙权下狱赐死。更有甚者,孙权还屡次派使者责骂陆逊,不该插手选立太子的问题。忍辱负重了一辈子的陆逊,在这一连串的政治打击前,终于再没能挺住,忧愤成疾,含恨吐血而终,死时六十三岁。

陆逊在和主公孙权存在严重治国理念分歧的情况下,一生忍辱负重,西拒蜀汉,北抗曹魏,力保吴国东南半壁江山,称得上周郎之后东吴第一功臣。至于他最后的含恨而终,其实也证明了他作为东吴柱石一生中所承受的压力之重,和作为一个虔诚的儒生的毅力之强。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