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韵有味 北京名亭背后的故事(多图)
人们一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总会想起“亭、台、楼、阁”,这亭子摆在首位,可见其在古代建筑中独特的地位。在世代园林的构造中,千姿百态的亭子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园林平添无尽的神韵。咱老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帝都,亭子之多,难以计算,细心的游客应该记得,仅颐和园一处就有40多座亭子。身处天子脚下,北京的亭子里总少不了留下些王公贵族、文人墨客的身影,年头久了,也便成了有韵有味的好故事。
北海五龙亭:明熹宗差点淹死于此
北海一直是五朝皇帝的宫苑,辽代时称为瑶屿。五龙亭建在太液池北岸西边的水中,五亭错落,有曲桥相联并通岸上。它建于明代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初名会景亭,东为澄祥、滋香,西是涌瑞、浮翠,五亭均是绿琉璃筒瓦黄剪边的四方亭。明、清两朝帝、后率妃嫔常于五龙亭驻足。盛夏时节,面对粼粼碧波,徐徐清风穿亭而过,或享受冰瓜雪藕,或垂钓于亭阶,或观赏焰火于亭中,或就此登舟离岸,湖上畅游。
五龙亭上并非总是良辰好景,也曾见证过意外的凶险。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不问朝政,终日沉湎于木匠活,朝廷所有大权被称为九千岁的太监魏忠贤和他的菜户(明代太监的姘妇)客氏把持。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被封为奉圣夫人,她俨然是位无封号的皇太后。一次,天启皇帝泛舟于太液池西北,霎时风浪骤起,皇帝所乘的小舟倾复,朱由校落水。在另外大船上的魏忠贤和客氏瞠目而无措,其他护卫奋力把皇帝救上五龙亭,两名小太监被淹死。对于毫无作为的魏忠贤和客氏,朱由校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百般安慰。这种皇帝落水险些丧命,扈从失措而无罪的事,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看来明朝的江山早已被昏君和奸宦预支出去了。
团城玉瓮亭:一只玉瓮引发的历史
团城位于北海南门的西侧,于元代时是仪天殿所在地,明、清属于皇家西苑的一部分。上面有棵金代所植的古松,树的下部南屈,腰部东折,上部又返向西北,树冠宽阔,占全了四方位,这棵树被乾隆皇帝封为遮阴侯。在遮阴侯的东南,便是蓝琉璃筒瓦庑殿顶,彩色琉璃仿木结构,汉白玉石柱,拱形门的玉瓮亭。亭内供放由整块黑玉雕成,有白章,鱼兽出没于波涛纹饰,可贮酒三十馀石,称为渎山玉海的玉瓮。《元史·世祖纪》载:“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十二月渎山玉海成,敕置广寒殿(现今北海白塔之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元世祖忽必烈拥玉瓮与臣下豪饮庆祝。当处正在汗八里(元大都)为官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想必饮过玉瓮中的酒。元末兵燹,玉瓮流落民间。直至清代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发现西华门真武庙的道人以玉瓮做了腌菜的缸,乾隆皇帝令复制一石钵换回玉瓮,置于团城上并建亭遮护。乾隆皇帝御书玉瓮歌和序文镌于玉瓮底盘,48位翰林奉旨各和诗一首刻在亭子的石柱上。渎山玉海是忽必烈心爱珍宝,是现存元代宫廷实物的孤品。
景山五座亭:八国联军抢走了北京的“五味”
景山原是元代皇帝的御苑,明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年)由挖河土堆积而成,名为万岁山,屏蔽紫禁城。山上树木葱郁,鹤鹿成群,有毓秀、长春、玩景、集芳等亭。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改万岁山为景山。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在景山五峰上各建一亭,中峰是万春亭,其东是周赏亭、观妙亭,其西是富览亭、辑芳亭。万春亭是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也是全城的最高点。万春亭黄琉璃筒瓦顶绿剪边,四角攒尖、三层檐,非常壮丽。登高远眺,青山绿树颇为养眼。景山五座亭里供奉着酸、甜、苦、辣、咸五味之神(亦说五方神),1900年,五味神被八国联军掠走,只剩须弥座。当时北京百姓叹说:“打这儿起,北京城就算没味了!”
寿皇亭:崇祯帝真正的自缢地
在景山的略北处,明崇祯末年曾有一座寿皇亭。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内城,崇祯皇帝朱由检登万岁山远望,见烟焰弥漫,听炮声震天,宣武、正阳门的明将准备开门迎降,知大势无可挽回,朱由检回到皇宫,遣走三个皇子后,令周皇后和天启皇帝的懿安皇后自尽,疯狂地杀死几位妃嫔和幼女昭仁公主后,崇祯皇帝和太监王承恩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对面自缢。1925年后,故宫博物院在景山脚下的古槐下立一石碑,碑文是“明思宗殉国处”,从此人们认为崇祯皇帝自缢在古槐上,竟讹传至今。当初立碑时,寿皇亭已无迹可寻,立碑于东麓山脚下仅是象征意义。朱由检自缢,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核证指明详实的自缢之处,似不可忽视。至少在现今景点的介绍中应该说明:崇祯皇帝的自缢处,是在观妙亭略北的寿皇亭。
西苑双环亭:慈禧精神自慰而建
清光绪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八月十五日凌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的皇城,慈禧太后化装为村妇携光绪皇帝仓皇逃至西安。西苑(中南海)的仪銮殿(后为怀仁堂)是慈禧太后在西苑与大臣们朝会的地方,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仪銮殿成了联军总部统帅瓦德西的居所兼办公处。《辛丑条约》签订后,1901年8月24日,太后和皇帝从西安“两宫回銮”到北京。劫难后的西苑残破不堪,内务府增拨白银一千万两对西苑全面整修。为遮羞和自我安慰,慈禧太后以精神胜利法,特命在仪銮殿附近建 “双还万寿亭”,寓意是太后和皇帝胜利双还京城并万寿无疆。双还亭为孔雀蓝色琉璃瓦顶,截面如套环,工艺非常精湛。1980年,双环亭从中南海迁至天坛内坛的西北处,与扇形亭和方胜亭为邻。
静心斋枕峦亭:见证袁氏父子兴衰
静心斋在太液池北岸天王殿之东,是北海最著名的园中之园。建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原名镜清斋,是皇子们读书之所。静心斋秀丽而宁静,其中阁、堂、廊、桥俱全。在水池西有宛若莲花的太湖石山岗,花心便是八角攒尖顶的枕峦亭。这座气象峥嵘、尺幅千里、仿苏州园林的静心斋,被窃国大盗袁世凯占为别墅。袁世凯的次子袁寒云是位风流才子,其诗词和书法水平俱佳,他喜欢登台玩票演昆曲和京剧,其演唱造诣常令许多内行名家赞许。袁寒云曾登上枕峦亭望太液飞波写过一首七律,其中有脍炙人口的诗句“绝临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以讽谏他父亲,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野心。袁寒云英年早逝,他儿子袁家骝和儿媳吴健雄作为留美物理学家,却到了“科学琼楼”的最上层。1948年,枕峦亭的仿制品在英国利物浦展览会上获得国际园林节的最佳亭子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