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秘葬之谜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最久的时期。这一时期,陵墓被盗案层出不穷,其中名人陵墓被盗更是难以计数。
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内,有一座藏在茂林修竹之中的古冢,这就是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之墓,名为惠陵。据唐代《酉阳杂俎》记载:“近有盗发蜀先主墓墓穴。盗数人齐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盗惊惧拜谢。一人顾曰:‘尔饮乎?’乃各饮以一杯,兼乞以玉腰带数条,命速出。盗至外,口已漆矣。带乃巨蛇也。视其穴,已如旧矣。”这个故事显然有点荒诞不经,但刘备墓被盗,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哥哥孙策之墓曾遭盗掘。孙策年轻时,好生了得,人称“小霸王”。死后葬于苏州城附近。据宋人著《孙王墓记》载,盗墓贼曾挖开孙策墓,得到了很多的金玉奇器,如银盂杯、金搔头等。后盗墓贼被抓获,这些宝物全部被一个叫朱励的人据为已有。不久,孙策的墓地被废。变成了官窑。
诸葛亮之兄、东吴大臣诸葛瑾墓也在明朝时被盗。这一事实见于《三冈识略》一书。书中写道:吴郡的东关外有封土堆。当地人都传其为皇坟。明朝时有一猎户到关外打猎,见到土堆旁有一个孔穴,当夜便潜了进去。他发现里面有石床石几,上面堆满了金银器物。最奇的是有一宝炉,形状古朴,色彩鲜艳。这只宝炉后来几经转手,被当地一富豪购得。富豪将其置于案上,只见炉内香烟自发,结成五色云。更神奇的是。在烟云中还能隐隐约约看到一只白鹤在飞翔。墓中有一短碑。其上刻的文字表明墓的主人是诸葛瑾。后来吴郡的官府抓获该猎户,将宝物全部没收。但那只宝炉却散失民间,下落不明。
由于诸侯并起,群雄逐鹿,战乱频繁,这一时期的墓葬具有以下特点:墓葬形式多种多样,盗墓活动异常猖獗,各种传说不胫而走。疑冢和秘葬,就是这一时期出现最多的丧葬形式。最有名的是曹操,传说其死后设疑冢72处,使人至今不知其墓所在。东晋十六国时的后赵皇帝石勒、石虎死后设置了疑冢,后来有人曾盗掘石氏二陵,结果里面空空如也。关于其设疑冢之事,《邺中记》中记道:“石勒陵在襄国城西南三十里,名高陵,不筑墙,不种树。立堂皇五间。安攒图勒大臣像。又于堂皇东立重陵。虎陵在邺西北角,既葬邺中便即其封城,故未有名。或云寻被掘,凡此二陵皆为伪葬。石勒、虎自别葬于深山。”而石勒母亲王氏死后,因惧怕政敌来盗毁坟冢,也采取了秘葬的方法。南燕皇帝慕容德死后,其出葬方式为“乃夜为十余棺,分出四门,潜葬山谷”,使后人“竟不知其尸之所在”。
关于秘葬,最神秘的莫过于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诸葛孔明。他受刘备“三顾茅庐”感动而出山,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成就了霸王之业,形成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诸葛亮暮年,仍率师出征,写下流传千古的《出师表》。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大帐。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便一病不起,最后客死五丈原。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自己死后,将尸体入棺,由4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对于这位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的最后遗言,刘禅岂能不遵?于是他命4个关西壮汉,抬着诸葛亮的棺一直往南走。这4个汉子抬了一天一夜后,终于体力不支,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4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木就地掩埋。回去后。他们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木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了报告后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于是将4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几个人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4人杀死。4人被杀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葬地了。
这个故事本该至此结束,但后人为了渲染诸葛亮之机智,认为这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后蜀国必将被司马氏所灭,而蜀国灭亡后司马氏一定会来挖他的坟墓,所以他在死后继续“导演”了这出戏,以保自己生后安宁。曹操与孔明,都采取了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但前者被认为是一种“奸诈”,后者则被理解为“机智”,其中的微妙之处,值得后人细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