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施浣的什么“纱” - 人物故事9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人物故事9

西施浣的什么“纱”

西施名叫施夷光,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浙江诸暨)。因苎萝山下有施姓二村,夷光居西,故称西施。其父卖柴为业,其母浣纱度日。

公元前492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忍辱求和,暗地卧薪尝胆,决心复仇。大夫文种向勾践进献灭吴“九计”,其四为美人计。范蠡奉命四处寻访美女,在苎萝山下遇见秀色出众,深明大义的西施。西施被送到吴国后,配合故国,使勾践完成了灭吴复越大业。西施为国献身的精神,2000多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

苎萝山距诸暨县城两华里,坐落浣江边,又名浣沙溪边。临江濒水处有一块大约二丈的方石,这就是有名的“浣纱石”。相传西施在此浣纱,当年范蠡也在此巧遇西施。东晋忧国伤时的王羲之,一日暮游苎萝,只见红日西沉,晚霞散绮,江边空余浣纱石,夕阳不照浣纱人,不禁面对古迹,触景生情。深深有感于西施临危受命,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后却不知所终。面对浣纱石上方崖壁凝神运笔,题写了千古流传的“浣纱”两个大字。

这方与西施有不解之缘的浣纱石,据说只要西施去浣纱,方石就会自动沉浮,水浅则沉,水深则浮,西施浣起纱来既省力又恰到好处,浣过的纱洁白、柔软、光亮、舒展、还有异香。那么西施浣的究竟是什么“纱”?

一说浣的是棉纱,一说浣的是蚕纱,一说“纱”应为“沙”,最后一说,浣洗的是苎麻。

棉花是舶来品,最早也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经中亚才传入我国,春秋时期不可能浣棉纱;“浣”是洗涤的意思,蚕丝本来就光亮、洁白,不用再浣;“纱”与“沙”意思相同,“浣纱”即“浣沙”,古代典籍上有解释;显然只有浣洗苎麻的这一说才最合情理。

诸暨的苎萝山属金华山系,当地产一种叫苎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就是浣纱的原材料。苎麻茎部柔软而有光泽,取其茎皮(纤维)可用来织布或结网。诸暨人种植苎麻,浣纱织布,代代相传,形成独特的工序:剥茎、沤烂、漂腐、晒燥、再漂再洗,直到让麻变成纱,并且洁白如丝。“苎布唯诸暨最精,相传以为西施遗习”。当初吴国打败越国后,年年向越国索要贡品,苎布罗纱就是其中的主要贡品。

往事越千年,西施今安在?从苎萝纱不由联想到李白的诗句:“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