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梨园掌故:清末民初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与济南 - 人物故事7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人物故事7

梨园掌故:清末民初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与济南

“德克金”这个名字,对今天大多数的济南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如果提起“汪笑侬”这个名字,也许不少济南的老戏迷或票友还会记得这位清末民初的著名京剧演员和近代以来最早配合社会运动改编和创作京剧剧本的重要剧作家,像《将相和》、《苦祖庙》、《缕金箱》等历史题材的京剧剧目便出自他的手。

其实,德克金就是汪笑侬。德克金是原名,而汪笑侬是德克金后来改用的艺名。德克金缘何改名为汪笑侬呢?其中有一段真实的梨园掌故。

德克金(1858—1918),又名孝农,号竹天农人。满族,生于北京。自幼聪颖好学,喜好戏曲,16岁考入八旗官学,并在翠峰庵票房学戏,曾得到京剧名家孙菊仙的指点。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中举后任河南太康县知县。虽然他博学多识,为官清正,却因事触犯了上司和当地豪绅,被弹劾罢了官。由于自幼酷爱京剧,他决心下海唱京剧。在正式演戏前,曾专门求教于他所崇拜的汪桂芬先生。汪是当时誉满京城的京剧名家,汪派的创始人。以擅长演唱表达悲愤慷慨情感的《战长沙》、《文昭关》、《取成都》而著称。

当汪桂芬听说这位被革了职的县太爷竟然要以演京戏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时,愕然之余,连连摇头笑着作答:“下海演戏,谈何容易!”当头给了德克金一棒。然而,求教碰壁的德克金并没有因为汪桂芬的嘲笑灰心丧气,而是越发发奋用功。此后,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吸收了汪桂芬和孙菊仙唱腔的精华,另创新腔,自成一派,名噪于上海剧坛,终遂夙愿。在正式登台演出时,他将德克金改名为汪笑侬,意思是说“汪桂芬曾笑我”,以此来不断激励自己。

说起汪笑侬来,不知你是否知晓,他曾于清宣统年间在济南生活过近两年的光景,并在济南的舞台上演出过京剧。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汪笑侬从上海来到济南,被山东省主管教育部门特聘为戏剧改良所所长,并在济南登台演出。那时城里大明湖畔一带十分繁华,不仅官署多设在这里,许多著名商号和饭馆、戏院、澡堂等娱乐、服务性行业也多半集中在此。当时这一带著名的戏院就有富贵茶园、大舞台和鹊华居。汪笑侬演出的戏院是其中规模较大的富贵茶园,而当时的京戏名净刘永春的演出地点则是鹊华居。被誉为“清代掌故遗闻大全”的《清稗类钞·优伶类》(徐珂编撰)中“汪笑侬演新剧”一节中记述了汪刘二人在济南演出期间的一段“过节儿”:“宣统末,刘永春与汪笑侬均在济南演剧,刘隶鹊华居,汪隶富贵茶园,以营业竞争,渐成仇敌。汪尚有涵养,刘则逢人便骂,辄曰:‘汪笑侬何能唱戏!’一日,值某会馆堂会戏,主者以二人皆负盛名,强令合演《捉放》,刘取曹操,出场唱‘八月中秋桂花香’句,改‘香’字为‘开’字。唱罢,目视汪,汪应声曰:‘弃官抛印随他来。’座客咸以汪之才思敏捷,叹赏久之。刘自是誓不与汪合演,而骂如故。”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汪笑侬应天津有关部门之邀,离开济南,就任天津正乐育化会副会长,次年又任天津戏剧改良社社长。自此一直到1918年在上海因贫困病逝,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济南。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汪笑侬诞生100周年,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汪笑侬戏曲集》一书,介绍了这位京剧艺术家的戏曲创作和舞台生活。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