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秦始皇“千古骂名”究竟是谁留下的? - 人物故事6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人物故事6

秦始皇“千古骂名”究竟是谁留下的?

秦始皇为什么会留下千古骂名?

很多人骂秦始皇残暴,骂秦国虎狼之国,只是跟风更而已,他们并不了解秦始皇,并不了解那段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秦孝公在即位第二年颁布求贤令,以振兴秦国,“恢复穆公霸业”。商鞅随即入秦,进过几次试探,商鞅说服秦孝公开始在秦国开始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商鞅虽然最后被车裂,但他的变法并没有废止,秦国很快超过东方六国,成为第一强国,并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途。

从秦孝公变法开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依然坚持变法,并同时攻打山东六国,削弱其力量,特别是秦昭襄王,其在位时,任用白起为将,范雎为相,极大地削弱了山东六国,长平之长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战俘,彻底动摇了赵国的根基,为后来的统一之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是在祖辈们丰富的遗产的基础上,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于内”,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另外,秦始皇还统一度量衡,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北筑长城,这可能是秦始皇“残暴”的证据了。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秦朝灭亡得太快了,以至于没有留下歌功颂德的人

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秦朝灭亡的大幕,曾经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面对农民起义军节节败退。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捧着传国玉玺投降,秦朝灭亡。秦朝灭亡之后,继承它的汉朝面对着一个问题,怎样评价秦朝,怎样评价秦始皇,这关系到汉朝的合法性以及将来的统治问题。

汉景帝时,有一天,辕固和黄生在汉景帝刘启面前争论一个问题。黄生说:商汤和周武王当上天子,并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弑君。辕固说:汤、武得天下是民心所向,当然是顺应天意。黄生说:桀、纣虽然坏,但是他们是天子。汤、武再贤能也只是臣子。臣子不匡正天子的过失,却杀掉天子取而代之,不算是弑君吗?黄生完全按照忠君的理论来辩驳,按理说辕固该无话可说了,不成想辕固却说:照你这么说,高祖刘邦取代秦王做了天子,是大逆不道了?这个问题让在旁边看热闹的汉景帝刘启实在狼狈,站在辕固那边儿,等于承认造反有理,这天下还不乱套?站在黄生那边儿,等于承认高祖刘邦是反贼,大汉王朝就成了非法组织。汉景帝刘启只好打哈哈,说:“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避开汤、武受命的问题,其实是禁止讨论。

后来,汉朝统治者为了确立汉朝的合法性,大肆宣扬秦朝的“暴政”,其实汉朝建立初期,完全是秦朝的那一套,没有更改,直到汉武帝。例如,宣扬秦灭六国的残暴,其实从史书上看,没有看到任何秦军残暴的记录,倒是秦朝灭亡以后,我们在史书上第一次看到的屠城,项羽西屠咸阳、襄阳等,刘邦也有份。宣扬秦始皇残暴不仁,如“焚书坑儒”、大建阿房宫、长城、骊山墓等等。但从后来考古看来,”焚书“是有,但是所焚的书咸阳宫里都有备份,真正的“焚书”是项羽,咸阳宫三天不灭的大火,将中国历史、文化彻底割裂了,“坑儒”却不见得,《史记》中只有肯杀术士,但到汉朝就变成“坑儒”了,而且是在汉武帝以后,阿房宫经考古发掘,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地基。这样的还有很多,可见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其中夹杂着很多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秦始皇虽然有大功与中国,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只因为后世的统治者和文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他的大肆攻击,后人读书也自然就接受了这些理论。我们读书也就要仔细甄别了,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如果读什么书时,都照搬课本上的东西,不懂得灵活变通,还不如不读书。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