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梁匡忠:带走一个时代 一个家庭与故宫的命运 - 人物故事4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人物故事4

梁匡忠:带走一个时代 一个家庭与故宫的命运

近日,梁匡忠先生告别了他一生相伴、守护的故宫国宝,也带走了一个时代。海峡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最后一个见证故宫文物南迁的老故宫人离去了。

梁家与故宫颇有渊源。梁匡忠的曾祖父曾经是清宫画室如意馆的掌管,祖父和父亲都在那里画画。算到今天,最早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逊帝溥仪1924年被逐出紫禁城后,临时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宫里的物品,梁匡忠的父亲梁廷炜成为其中一名工作人员。正好在这一年,梁匡忠出生了。第二年即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历史的因缘,使得梁匡忠的一生及其一家便与故宫博物院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如果从梁匡忠的父亲梁廷炜算起,梁家祖孙三代人,亲身经历了故宫国宝颠沛流离的迁徙。后来跟随国宝的转移,一家人又不得不分隔海峡两岸。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为了保存民族文化的精粹,故宫博物院选择精品文物南迁到上海。梁廷炜跟随文物于1933年南下,9岁的梁匡忠和母亲,还有两个弟弟则留在北京。转眼过了三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暂存上海的文物又分批转运到南京新建的朝天宫库房,梁匡忠一家人才在南京团聚。

“七七事变”后,南京形势日趋紧急,南迁文物又被迫疏散到大后方,梁家人随同文物开始了动荡的迁徙生活。由于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都不长,一直在路上,梁匡忠的书念得断断续续。这批文物最终到达四川后,因家庭经济的困难,梁匡忠中断了学业,于1941年7月正式进故宫博物院工作,看管库房。这一年,他才17岁。

在守护国宝中长大的梁匡忠,耳濡目染父辈的言行,梁匡忠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他每天都要去检查库房,看房子漏不漏雨,文物是否受潮,还要防火防虫。他跑遍了位于四川的所有故宫文物库房,运输文物的时候还要跟着押车,不敢出一点差错。押车途中会面临各种险情,车况、路况和天气状况的突变,甚至遭遇土匪打劫。押运过程中,除了艰辛,随时面临日军轰炸的危险。碰上车坏了、路塌了,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经常挨饿受冻。对梁匡忠来说,年纪不大,这一切却已习以为常。

终于盼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7年故宫博物院奉命复原,分置在峨眉、乐山和巴县库房的所有文物分水、陆两线转运南京。梁匡忠也随文物回到南京。逐鹿中原,风云再起。国民党当局因大势已去,遂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存放的部分文物运往台湾。运台文物共三批,梁匡忠的父亲于1949年1月6日作了第二批运台文物的押运人,乘坐着招商局的海沪轮,押送着1680箱文物在海上颠簸三天后,到达基隆港。他还带走了梁匡忠的母亲和两个弟弟,以及梁匡忠的长子。梁匡忠则留在南京看守剩下的文物。自此,海天茫茫,故宫国宝一朝分散两岸,梁家一家人也只能隔海相望。等到上个世纪80年代梁匡忠辗转打问到台湾家人消息时,才知父母已经双双去世。

梁匡忠一家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故宫博物院的坎坷历程,见证了国宝的命运,见证了中华民族一页悲怆的历史,是大时代的一个缩影。

这里不能不提到梁匡忠五个子女的名字,因为这些名字,都深深打上了故宫国宝辗转流离的历史烙印。四川峨眉是故宫文物存贮的一个重要地方,梁匡忠在这儿守护文物时,娶了个川妹子,成了家,有了第一个儿子,遂取名“峨生”;后来他到乐山管理库房,第二个孩子在此出生,因为乐山古称嘉定府,便取名“嘉生”;抗战胜利后,他到南京,工作了六七年,“金生”和“宁生”两个孩子就留下了南京(金陵、江宁)的影子。最小的儿子是梁匡忠一家随南迁文物最终回到北京以后出生的,所以叫燕生。峨生、嘉生、金生、宁生、燕生,峨眉-乐山-南京-北京,真真切切地勾划出故宫国宝南迁、部分回归北京的历史时空图。看着这些名字,我们感慨万千,怎能不感受到隐藏在其中、裹挟着故宫博物院命运的历史风云的激荡?怎能不体会到近代中国多舛的民族命运下以梁匡忠为代表的故宫人与故宫国宝同呼吸、共命运、悉心守护的艰难和执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匡忠继续在故宫从事库房文物的保管,一直干到1994年70岁退休。退休后,又被院里返聘了8年,还帮助国家文物总店鉴定文物。梁匡忠的二儿子金生,现在故宫博物院继续做着文物管理的工作。这样,从梁匡忠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到他,还有他的儿子,一家五代都与古老的皇宫、与故宫博物院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梁匡忠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名普通职工。正是这无数普通职工的默默奉献,才使故宫国宝得以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人们不会忘记他们。他们身上体现的忠于职守的“故宫精神”,激励着、泽被着后来的人。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