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军师” - 人物故事4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人物故事4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军师”

如果你向老一辈的汽车人询问谁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技术权威,答案非“孟少农”莫属。他在清华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汽车专业,他是苏联援建一汽时驻苏代表小组的总负责人;他先后担任一汽、陕汽、二汽的总工程师,解放、红旗、东风等中国人所熟知的车型,都是在他的指导下设计定型的;他曾是中国汽车行业唯一的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提出过不少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在国际汽车行业,孟少农也是声名响亮。他曾担任国际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会的轮值主席。二汽最初与法国雷诺合作时,孟少农发现对方某一产品的设计有问题,法国人开始非常不服气,傲慢地问:谁说的?中方人员答:我们孟总说的。法国人听后一言不发,不久雷诺公司便向二汽出具正式的修改说明。

身体力行 开辟道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的硕士学位,加上曾在世界一流汽车厂的实习经历,使孟少农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十分稀少的技术人才,被称为新中国汽车行业足智多谋的“活诸葛”。经他亲手指导设计出来的各种车型,质量都足够过硬。

解放牌汽车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个品牌,承载了千万中国人沉甸甸的希望和无限的自豪,其良好的性能已是家喻户晓,但很少有老百姓知道这个品牌也承载着孟少农无尽的心血和汗水。为了实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在一汽建厂阶段,孟少农可谓呕心沥血,他详细写出工厂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人员职责等资料,他和产品、工艺、机动、技术等处的领导干部逐一谈话,讲解要干些什么,怎样组织开展工作;进入调试和生产阶段后,孟少农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及时解决处理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如发动机开锅、驾驶室闷热、转向沉重、车架纵梁易裂等。孟少农和有关设计人员一起,反复研讨,制定改进方案。经过几年努力,解放牌汽车的性能和质量大大提高。

中国人设计制造的第一辆轿车,也是而今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红旗轿车,也是在孟少农的指导下定型的。1958年下半年,一汽接到中央生产高级轿车的指示后,组织若干个攻关队进行周期性轮番研讨和攻关,重大技术问题请孟少农拍板定案。当时参与研制的老汽车专家支德瑜说:“少农同志可贵之处在于他听取汇报后,能针对问题的特点,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指导,因而较快地奠定了红旗高级轿车的技术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一汽按照苏联吉尔157车型的图纸,试制出两批军用越野车,但存在不少质量问题,无法正式投产。孟少农组织人员到部队调查,集合有关人员讨论改进方案,亲自参与审定整车、各个总成设计结构和图纸,经常到图桌旁指导工作。在他的率领下,车子很快便正式投产,而且质量很好。

陕汽生产的第一辆军用越野车——“延安250”刚造出来的时候,存在可靠性较差及动力性不足的严重问题,孟少农这位“汽车军师”被请到陕汽后,花了将近6年时间指导“延安250”进行改进。此车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后来,在同吨位三种越野车的竞争中,该车名列榜首。

1978年,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二汽准备打翻身仗, 由军车向民用车转型,孟少农这位“活诸葛”被请来,担任产品设计改进攻关的总指挥,他把这次转型喻为“背水一战”,组织起16个攻关队,夜以继日地鏖战,解决了64项主要问题,实现车子一次试制成功。新出产的东风车一扫过去“看起来龇牙咧嘴,走起来摇头摆尾,停下来漏油漏水”的旧貌,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视线开阔等先进性能而受欢迎。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风车大显神威,被广大指战员赞为“英雄车”、“功臣车”。东风车试制成功的当年,多年靠“救济粮”度日的二汽即扭亏为盈,由此出现兴旺发达局面。

二汽技术中心的几位工程师,对孟少农赞不绝口,因为孟少农对汽车生产各道工序的了解、对前沿科技的了解是无人可及的,孟少农可以回答技术中心所有技术人员的问题,他提供的数据往往比技术人员算了几天的都准确。

汽车设计的关键技术是发动机开发,孟少农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开拓、铺路性质的工作。

为提高解放牌汽车的马力(原设计为95马力)和其他性能问题,孟少农积极组织开发直列顶置汽门发动机(6102型)来代替老解放车的发动机,并亲自参与设计、试制和试验。该机开发工作搞得很出色,一次试验成功。这种性能先进的发动机,后经改进成为二汽EQ140型东风车的发动机,使东风车以马力大、跑得快而闻名全国。

孟少农还大大推动了我国柴油机的开发。在一汽时,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他组织研制120系列V8柴油机,并亲自参与和指导该机设计。1964年,试制出样品,样机一次试验成功,鉴定合格,成为一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产品储备;在陕汽时,孟少农还主持了对陕汽“延安250”越野车的发动机改进工作,把该机冲程由140毫米加大到150毫米。更改冲程所带来的一系列具体技术问题,他也周密细致地考虑到并解决了。后来的生产实践证明,修改设计十分成功。此发动机在1978年获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科技奖。

在孟少农的主持下,二汽独自开发研制出EQ6110型柴油机和EQ6105型汽油机,发动机的主要参数均由他提出,这两款发动机有两大优点:一是寿命长,二是好制造,很适合我国生产、工艺、制造水平。

口授笔耕 高瞻远瞩

孟少农重视技术,也很看重技术人才的培养,他一生诲人不倦,走到哪里就把掊训班带到那里,亲自编写讲义、授课,一旦有条件就组建设计中心储备人才。他曾说:“先进的技术成果,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而在这些成果后面的理论、方法、数据……是不易买到的。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我们自己发展技术成果的本领方面。”

在汽车工业筹备组时,他为集结到一起的技术人才讲课,开办实验室;一汽建厂初期,他告诉到苏联实习的人员到苏联后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回来干什么。孟少农对一汽产品处同志多次说:“我国汽车工业需要大发展,技术工作要走在前头,要有准备,要学会自己走路。”

在他的倡议下,一汽与地方合作创办起我国唯一的一所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吉林工业大学),培养高级汽车工业人才。

“文革“期间在陕汽时,孟少农主持组建设计科,建立试验室,使陕汽有了自己的设计试验阵地。

上世纪50年代初和二汽筹建者交流时,孟少农指出苏联援建一汽的一个不足之处:没有设计研究开发中心。建议以后二汽建研究中心,培养人才。后来到二汽,他不但领导改组二汽产品设计处和工艺研究所,建立一个以产品开发为核心,融材料、工艺、基础技术于一体,具有强大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还创办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亲任院长。

孟少农晚年是在口授笔耕、培育后人中度过的。虽然他健康情况一直欠佳,经常住院治病,然而他在最后3年中,从未因病停止过给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生讲课,他常常挂完吊瓶,就去教室讲课。孟少农还提出不少对我国汽车工业影响深远的精辟见解。

1965年,二汽开始筹建时,筹备组领导人饶斌和他一起研究二汽建设问题,他就大胆提出:二汽建设不能照搬一汽模式,要闯出新路,产量要大,品种要多,设备要新,技术要先进,生产要专业化。饶斌采纳了他的建议,作为建厂方针的重要内容。

孟少农是提出小轿车开发的第一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一汽开发小轿车的设想。甚至在1957年患病住院期间,他仍在病房里绘草图,并请设计专家吴敬业、刘炳南、史汝楫等人去病房探讨研究。在二汽,他多次谈及开发轿车和轻型车的设想,说:“造卡车是小学水平,造轻型车是中学水平,造轿车是大学水平。国外的经验是小厂搞大车,而大厂搞小车,我们也应当这样干。”

孟少农总结世界汽车的发展规律:世界汽车发展一般规律是3年一小改,8至10年一换型。大多数先进国家是前一代产品在生产改进,下一代产品在设计室、试车场里发展成熟并进行生产准备;第三代产品则在造型室、在研究部门和人们的脑海里逐步酝酿成型。据此,他明确指出:“产品发展要设计一代,改进一代,预研一代。”

在陕汽5吨越野车研制过程中,他就提出:“一个工厂光靠生产军车是不行的,必须开发一个当家的民用品牌汽车。”10年后,原陕汽革委会主任陈子良十分感慨地说:“陕汽当时如果沿着老孟的路走下去就好了,把160车(民用车)搞上去,陕汽就不会这么困难!”

孟少农一生都梦想着小轿车进入普通家庭,他曾说过:“汽车产量不超过100万辆,小轿车不进入家庭,死不瞑目!”

年少立志 一生追求

孟少农1915年出生于北京。他祖籍湖南桃源,那里的桃花源原是潇湘八景之一,集陶潜文化、秦楚文化、道教文化于一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尽管孟少农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但他身上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既有感时忧国、壮怀激烈的秦楚志士之风,又有淡泊超然、宽厚平和的道家风范。

孟少农年少时因为贪玩报考中学落榜,这次失利对他是个很大打击,他从此发奋努力,第二年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进长沙市一中,之后又以第一名毕业。孟少农一生都牢记着这个挫折,并用它来教育子女。

中学时代受当时社会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孟少农的人生道路选择发生了重大转变。他本来爱好文学,后弃文学工,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两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侵华,北京陷落,清华迁入长沙。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一个部队需要技术人才,学校决定由机械系一名教授带领30多名学生,编成技术学员队,到金井交通辎重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孟少农对汽车产生浓厚兴趣。

就在这一段时间里,22岁的孟少农立下了一项宏大志愿:建设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自此之后,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在为实现这个梦想努力,所到的任何地方都与汽车息息相关。

在辎重学校学习半年后师生们返校,辎重学校要成立研究室,指定把孟少农留下。不久,他发现所谓的研究室只是个空招牌,毫无研究条件,便回到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完成了学业。

1940年,孟少农以出色的成绩考取留美公费生,进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深造。三个学期后,他便获得硕士学位,如果再读两年就可获得博士学位。但他认为读博士学位只能学一两门学科,所得知识面较窄,作用不大。他想掌握整个汽车设计、制造技术,以便回国后为祖国创建汽车工业,于是,他放弃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走出课堂到工厂学习。

1943年到1946年5月,孟少农先后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锤上兰森机器公司、司蒂贝克汽车公司、林登城中国发动机厂任技术员和工程师,学习考察汽车、发动机的产品、工艺、工具、机械加工和汽车工厂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因学习、工作极为严谨认真、成绩突出,福特等几家公司很器重他,愿正式聘用他,答应提供优厚的研究条件和生活待遇。然而,为了学到更多的实际知识,孟少农拒绝了厂方的正式任职聘请,宁可当实习生从一个工厂转到另一个工厂。

孟少农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欣喜欲狂。1946年,他收拾行装,携带几箱子书籍资料,乘坐航轮满腔热忱地回到祖国。然而迎接他的是持枪的大兵,他们没收了孟少农两只装书的大箱子。孟少农回到母校,在机械工程系任教。他是系内第一位汽车专家,开出了多年没能开出的汽车工程学课程。当时清华大学刚迁回北京,经费十分困难,孟少农千方百计恢复充实了汽车实验室。经过他的努力,汽车工程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进展。

身处进步力量聚集的学校,一向感时忧国的孟少农很快认识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路均走不通,开始接受共产党的进步思想和主张。1947年7月,他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次年又抛弃众人艳羡的大学教授一职,奔赴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革命战士。

解放后,新中国首先重点建设汽车工业,一直心怀建设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梦想的孟少农,终于有机会实现平生抱负。此后几十年间,除了“文革”初期几年被迫停止工作外,孟少农一直工作在汽车工业的第一线,全心全意地做技术指导员工作:先在长春一汽干了15个春秋;“文革”期间在陕汽干了7年;“文革”结束后在二汽干了整整10年。

孟少农一生中除了造汽车之外,把什么都看得很淡,在别人看来似乎有些不懂人情世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异常落后,有人形容国内大街上的车子时这样说: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摇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尽管如此,孟少农仍在抗战胜利后,以最快的速度回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还不断介绍自己的同学朋友到汽车工业筹备组来充实力量。在“陕汽”时条件极其艰苦,女儿去看他时,屋里冷得伸不出手,夜里盖三床被子也不暖和,但他却把全家的户口迁到了陕西,这在当时援建陕汽的全体人员中屈指可数。

按说,退居二线后孟少农完全可以安心地颐养天年。他年轻时建立自己汽车工业的梦想已经实现,他本人几乎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当时,中国大地上跑着的国产汽车,几乎都是在他指导下定型的;他一生培养人才无数,桃李遍天下。住在北京的女儿多次劝他回北京,但孟少农考虑再三还是留在了二汽,他对女儿说:在汽车厂觉得心里踏实,靠近汽车、听得到汽车厂的脉搏才睡得着觉。孟少农每次跟女儿谈汽车时,脸上都会放光。他曾向女儿坦露心迹:自己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出一辆车、再出一辆车,不断地有新车推出来。

即使在病危之时,孟少农仍然要医护人员拿汽车图纸给他看。去世前的两天,他要一些汽车业同行到医院来,可当同行见到他的时候,他却已经说不出话了。他的一位姓方的老同事生前接受采访时说:“当时他嘴唇颤动着,声音微弱得听不见。别人听不见,分不清,可我懂得他的意思,他想说的一定是‘小轿车的开发要以我为主’,我很自信能翻译出他的语言,误差为零。因为这是我俩几十年来相知甚深的结晶语言!”

在孟少农调到二汽后与他亲密合作了10年的二汽第二任厂长黄正夏回忆,自己见到孟少农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不仅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个有高度爱国心的志士、实干家和革新者。”

在女儿眼中,只为汽车动心的父亲没有丝毫刻板学究之气,正相反,孟少农在女儿心中是一个极其乐观大度的人,哪怕千钧压力在头顶,他也能保持着乐呵呵的良好心态;同时,他还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爱好广泛,喜欢钓鱼、照相、集邮、下围棋、听古典音乐。他最大的爱好是收集碑帖,有空就去逛旧书店,每当发现一本好帖,就会很兴奋地将碑帖的来源、出处对自己的女儿一一道来。

在女儿眼里,父亲还是个爱吃会做的美食家,他会做可口的西餐,在长春时曾用铁皮做了一个小烤箱,在煤气炉上烤通心粉。他喜欢吃零食,在他办公桌的每个抽屉里都能找到一些零食。“文革”中,孟少农由受人尊敬的专家被打成“反革命”,不时写检查,但他依旧心平如镜。后来下放江西干校劳动插秧的时候,他发现一步一退的动作很有趣,还调侃道:“六根青茎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1988年,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孟少农病逝,为缅怀这位学识人品均令人敬仰的“军师”,国家科委提议,为他铸就两尊半身铜像,分别放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武汉汽车工业学院内,孟少农将以这样的方式默默关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直到永远……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